Ⅰ 大浪淘沙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弔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里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閑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范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范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余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沖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贊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除了他的結義三弟余鴻奎而外,影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綬這么做,認為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鴻奎在和靳恭綬吵架時,忍不住罵了他一句:「殺人犯」。而靳恭綬被罵時不僅不懺悔,反而覺得受了污辱,反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氣得兇相畢露,動手打了余鴻奎一拳。最後這個反對報私仇的余鴻奎在影片當了叛徒,被兄弟們打死,而當過殺人犯的靳恭綬從未為那些被他殺掉的人去抵命,因為他後來已經從政了,刑事責任一筆勾銷。
靳恭綬在影片中被塑為英雄,可見,因一些小事去殺人放火報私仇,起碼在舊社會,乃至在拍攝該影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是廣為傳頌並廣為提倡的,是一種英雄的象徵。我就不知道這事情要是發生在現在,民間和官方是怎麼看的?是否也一致認為,在受到冤屈時可以不經法律途徑自己殺人解決,或者在尋求法律要求賠償而不能如願後提倡這樣去自我解決呢?
我不知道人類的觀念在短短時間里怎麼會變得這么快?反正我是很羨慕以前的那種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麼多供各路好漢的容身之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你看,國家有那麼多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不需戶口不需身份證,更沒聽說過暫住證,流竄犯也可以報考大學甚至軍校,由國家花錢供流竄犯讀書,流竄犯還可以隨時攜槍潛逃去「起義」。這在我們現在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時是那樣的簡單……
而現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籠子里,辦任何事情都要先辦好無數的證件,得被人審查無數遍才能考試,就是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錢去讀,只好在家當「宅男宅女」。要是發生流竄犯考取大學隱藏起來的事情,會被當成奇聞登在新浪搜狐網易的首頁。
想到這些,我越發感到困惑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在前進呢?還是正好相反呢?難道活動范圍越來越小,才算是發展嗎?難道自由越來越少是前進嗎?難道法律越來越多,多得律師也記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進步嗎?難道受了冤枉,法律解決不了,還不允許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嗎?
Ⅱ 電影 大浪淘沙
http://www.btchina.net/ N多好電影 電視連續劇
Ⅲ 急需電影《大浪淘沙》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1925年,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與在途中救起的逃婚的宇宏奎,一同進了山東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們在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的啟發教導下,開始接觸革命活動。革命高潮到來時,趙錦章和他的愛人宋珠萍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和女同學謝暉、劉芬則趕到武昌,余投靠了國民黨參議薛健白,楊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顧、謝和劉則報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薛、余前往長沙策應。余企圖利用顧的忠厚摸清共產黨的情況,遭到斥責。「馬日事變」爆發,反動分子大肆搜捕共產黨員。薛更指使余殺害了趙錦章。已經加入了共產黨的靳、顧,與武昌的謝暉、劉芬一起,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大革命浪潮的嚴峻考驗。楊則在北伐失敗後當了逃兵。同年7月,我革命力量向農村轉移,余與反動分子攔路截擊,靳、顧親手將余擊斃,並跟隨革命隊伍,加入了秋收起義的行列。
毛澤東思想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毛澤東思想是為人民的,毛澤東的道路,證明是符合中國革命實踐的,這是中國人民在斗爭中,不斷被反復驗證的真理。在故事中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靳恭綬的遭遇也是被逼的,遲早都是要反抗的,他只是那個時代的被壓迫者的典型代表。同時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在共產的領導下走革命路線才能救中國,勞苦大眾才能真正的站起來的毛澤東思想,它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具體化在中國的土壤上,生長出來成為群眾的力量。國民革命勝利了,可是勞動人民卻並沒有真的獲得自由和解放。宇宏奎走了反革命路線,最終倒在了正義的面前。
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國家,,無論是個人還是中國的未來,經過了大浪淘沙,歷史會證明一切!
Ⅳ 1996年上映的中國電影《大浪淘沙》有 這樣一個情節:上個世紀20年代,老師和學生一 起
材料涉及兩部電影的情節:第一個來自中國電影,老師對學生說要從拯救全體入手,只有拯救了全體才能拯救個人,因為一個人一個人去拯救是拯救不完的;第二個來自美國電影,二戰中因為辛德勒的幫助而沒有遭受屠殺的猶太人送給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鐫刻著「拯救一個,就拯救了世界」的猶太人的名言,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在審題立意上可採用提煉聚焦法,仔細閱讀所給材料,我們就會發現,兩個情節表達的意思本質上是不矛盾的,只是順序不同而已:東方文化認為應先從整體出發,然後達到拯救每一個人的目的;西方文化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世界,拯救世界可以從拯救個體開始。由此可以得出材料的立意:①拯救一個和拯救世界同樣重要;②愛,沒有多少之分;③善行無大小;④幫助別人,從點滴做起。
Ⅳ 浴血反擊觀後感600
中心思想:歷史上溯到二十世紀初葉—全球狼煙四起,天下大亂,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稱霸一方,窮兵黷武,擴張勢力,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與此同時,舊中國風雨如磐,腐朽的清王朝氣數已盡,革命力量風起雲涌。內憂外患,積弱積貧的五千年文明古國,將何去何從?在大廈將傾,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猶如一輪紅日橫空出世,為中國革命指引了新的方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帶來了新的希望。自鴉片戰爭以來,在上百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種力量在中國近現代的政治舞台上奮斗博弈,演繹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件。斗轉星移,大浪淘沙,許多勢力曇花一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
而中國共產黨,從創建伊始,就以最廣大的工農群眾為基礎,一心為民族,一心為救中華,捨生忘死,投入到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創建不久,中國共產黨就聯合其他政黨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第一次大革命走向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後期,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在白色恐怖中,其他勢力逐漸脫離了革命,只有中國共產黨獨立堅持武裝斗爭的方針,開辟了土地革命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新時期。
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國面臨亡國危險時,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促進了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又從人民的利益和意願出發,提出建立聯合ZF,實現民主和平,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國民黨反動派違背人民意願,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選擇與人民的支持下,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無數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獻出了生命。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時,遭受圍追堵截,人員損失過半;中央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陝北後,30萬隊伍只保留下3萬人。二萬五千里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而這一紅飄帶卻是由紅軍戰士的鮮血染成的。
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表明,共產黨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忠誠、最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他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民主共和作出了最大貢獻和犧牲。正是在這樣的斗爭中,中國人民認識了共產黨,選擇了共產黨,與黨同心同德、患難與共,形成了「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魚水關系。在黨的光輝旗幟指引下,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浴血奮戰,英勇斗爭,前赴後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完成了開天闢地的千秋偉業。
Ⅵ 大浪淘沙 怎麼樣
不知道你問的是詞牌、歌曲、電視劇、電影?只好上比較全面的資料給你了,
大浪淘沙_網路搜索
http://www..com/s?wd=%E5%A4%A7%E6%B5%AA%E6%B7%98%E6%B2%99&ie=utf-8
Ⅶ 愛國電影,只要內容概括,但要詳細點,我要寫觀後感的,拜託了,電影最好是容易寫觀後感的
開國大典
1948年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的 三大戰役 。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鄉親們在歡慶勝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的蔣介石官邸在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我軍在三大戰役中不斷取得勝利,國民黨軍隊連連受挫,蔣介石迫於形勢,推出李宗仁作代總統。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黨中央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工作,希望他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經過大量的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蔣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飛離南京。但他完全拋開了李宗仁,對重要文件和人員進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的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 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佔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的准備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
南昌起義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得勝,汪精衛卻開始集合力量反共。陳獨秀沒有看清汪精衛的嘴臉,反對武裝工農。賀龍向周恩來表示堅決跟黨走。汪精衛准備從湖北總工會工糾隊開刀,中共中央先發制人,解散工糾隊,將全部人員編入賀龍部隊。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黨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等人的意見,舉行「南昌暴動」,並委任周恩來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喬裝身份抵達南昌。葉劍英在廬山獲悉汪精衛「鴻門宴」的陰謀,連夜下山將此事密告葉挺、賀龍。葉挺、賀龍當即把部隊開赴南昌,參與起義。張國燾趕至南昌想阻止起義,周恩來與之激烈辯論,多數人擁護周,起義仍按原計劃進行。因有人出賣起義情況,周恩來當機宣布起義提前。 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下,起義取得勝利。
英雄兒女
影片講述在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團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斗中勇敢作戰。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在戰斗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原來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復標收養了他的女兒王芳,此後雙方失去了聯系。王文清沒有立即與王芳相認,而是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作任務,並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後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將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Ⅷ 紅船劈波初心不忘,《大浪淘沙》用細節讓人物飽滿,你會去看這部電影嗎
引言:《大浪淘沙》這部電影塑造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共產黨人的青年群像,從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出歷史進程。鮮活而立體的人物形象,不僅貼近生活,更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當下的觀眾看到不一樣的歷史,熱血沸騰,令人印象深刻,堪稱是一部好劇。
《大浪淘沙》故事情節
在建黨10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作為獻禮劇的《大浪淘沙》為當下的年輕人弘揚了時代精神,該劇是由王雯那、孫立石主演,在2021年的5月11日,正式與觀眾們見面。作為理想照耀中國的重點劇目,該電影自啟動以來就頗受觀眾們的關注。該部影片以陳啟航的視角還原1919年到1945年,這整整20多年期間,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初創走到成熟的辛苦歷程。以人物命運為主線,深刻的呈現了期間每個關節點和重大事件,如五四運動、七大召開等等。
向百年風華致敬
《大浪淘沙》除了在塑造人物上費了心思,此次作品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當下祖國未來的審美方式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拉近了當下年輕人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也深刻的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無私奉獻的精神,了解歷史的同時,也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而這也是當下歷史題材系列的影視作品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Ⅸ 一部國產革命老電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於洋 簡瑞超 杜熊文 劉冠雄 史進 王蓓
劇情簡介:
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范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余宏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於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匯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余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煉成長。
觀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Ⅹ 地道戰觀後感 要600字的哦
觀【地道戰】有感
——團結就是力量
在寒假期間,我又一次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光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我看到,電影中的人們那麼英勇的對抗鬼子,電影中的人們面對生死還有國家民族的利益抉擇時對國家的無條件奉獻,我便被深深的觸動了!因為,這部電影也只是一個歷史的縮影,是一個民族在崛起時偉大的抗爭。仔細看一看,在地道戰的抗爭中,中華兒女表現出了英勇無畏、頑強拼搏、機智努力的大國精神。看著老百姓們從容地面對著毒氣與水淹,百姓們大膽的、機智的面對鬼子的花招,我的內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對我們這個民族的無比自豪與驕傲。
去年,10月1日,當庄嚴的國歌在天安門上空響起,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看著軍人們踏著整齊的步伐,殲8殲10飛過藍天,想起中國艱難的60年崢嶸歲月,想起中國在60年的坎坷中艱難挺起,中國不容易!
雖說現在我們還沒有傑出的諾貝爾獲獎者,還沒有象美國人一樣踏上月球,甚至在科技上還超不過曾經侵略過我們的日本,但是誰說這不可能,誰說這是中國人的空想。中國早已不是那頭沉睡的雄獅,有朝一日,中國一吼天地也要顫三顫世界聞名的寶座終將被中國搶奪。這不是預言是無數炎黃子孫的期盼,無數龍的傳人的夢想,不過請相信這種將成為現實,世界高端的科技終將被中國人掌握。
看著地道戰,中國兒女的團結也將我觸動,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永放光芒,這是中國千年不變的凱歌與法寶。看了【地道戰】我更加深信,沒有什麼困難能打垮中國,團結的中國人民可以取得勝利。激昂的歌兒又響了起來,讓我們齊聲唱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