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玄奘大師觀後感

電影玄奘大師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21 13:02:30

『壹』 大唐玄奘讀後感

「 既已西來 誓不東去 」—— 這是《大唐玄奘》中的一句台詞。
沒有大唐皇帝「御弟」的西行通牒,沒有會法術神通的三個徒弟,沒有曖昧纏綿的兒女情長,沒有想吃」唐僧肉」的百變妖精,甚至連一句接地氣的現代台詞都沒有。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看似什麼亮點和噱頭都沒有的電影,看得我和軍師淚眼婆娑,感慨萬千。
我不懂拍攝手法,我只知道從來沒見過那麼美的航拍,茫茫大漠中一位孤獨的行者和一串長長的腳印;我不懂經營,我只知道這樣一部脫胎於史實經過多位佛門大德嚴格把關的電影,從拍攝伊始就註定了沒笑點沒噱頭沒多少人看,今天四個人包場的現實也證明了這點;我不懂演技,我只知道黃曉明真的在用一顆虔誠的心去體會、揣摩、還原玄奘大師傳奇的一生,我不是他的粉絲,但在我看來這是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他演技的巔峰。
1300多年前,一個僧人,隻身行走19年,途徑110個國家,歷經重重磨難,瀕臨次次死亡,只為到達佛教發源地取得真經,將佛陀的教育帶回祖國,廣播智慧,惠澤萬世眾生。這是怎樣一顆至誠至真的慈悲之心?
1300多年後,一個團隊,歷時1年,從策劃到投資,從拍攝到發行,不顧得失,不計眾苦,只為給世人呈現出一部有歷史有生命有內涵有意義的高質量影片。這又是怎樣一顆純粹真摯的慈悲之心?
在這個愛情偶像懸疑恐怖片深受歡迎的快速消費時代,我都能看出這種親情友情愛情情情都沒有的片是不會有市場和觀眾的,換言之是不會有利可圖、有錢可賺的,難道出品人和公司看不出來嗎?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去做去拍了,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慈悲度世的佛菩薩。
我知道,在這個慾望膨脹,誘惑繁多的時代,為了幸福的生活,大家平日里都很累,希望得空能看看輕松愉快的電影。但還是忍不住想推薦一下《大唐玄奘》,這部製作精良、用心呈現的優秀電影。山珍海味吃慣了,偶爾換個青菜豆腐,或許也會有不一樣的美味體驗呢!
「把有帶去沒有」這句台詞很簡單,但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不主動進電影院的我,還是在軍師的推薦下知道的這部冷門電影,現在我真心將它推薦給大家,希望你們也能看到這部電影所有工作人員的精心用心真心盡心。
軍師說,她以前看電影出來,心情都是特別「爽」,唯獨這部電影給她的感覺是「平靜和震撼」。希望有緣的朋友抽空也能走進電影院看看這不電影,讓自己的心獲得平靜和喜樂。

『貳』 寫一篇讀後感 讀【唐玄奘西行取經】有感 450字左右 快快快快快

讀《唐玄奘西行取經》有感
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遊記》時,心裡有了不少的感觸。 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隻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隻傻獃獃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 在《西遊記》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後,他們師徒四人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 當然,在故事中訴說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我就不多說了。 《西遊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證了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 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後,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 當我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故事時,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強正直、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單純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這一路上,他們翻火焰山、打白骨精,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的阻撓,終於取到了真經成了仙。這本書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孫悟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叄』 我記得六小齡童版《西遊記》的導演曾經請一個中國佛教中挺有威望的一個人給《西遊記》題字,但被拒絕,為何

這還要問為什麼?因為西遊記是小說,在這本小說中貶低佛教,把玄奘大師刻畫成是非不分的人,把悟道空性的人說成猴子,把持八條戒律的人比喻為豬。根據現在的史料已經確定,作者吳承恩是道教的信仰者,他寫的小說

1,並非歷史事實,純屬虛構,並製造了絕對門外漢的名詞「如來佛」
2,貶低佛教,侮辱佛教

佛教高僧怎麼會題字呢?

真正的歷史不是這樣的,玄奘大師何其偉大,你看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看看《大唐西域記》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看看電影《玄奘大師》你就知道了

『肆』 影片《玄奘大師》的感想以及評價

最近無意中觀看了電影紀錄片《玄奘大師》,本著看一看真人西遊的想法才看的。
誰知到看過之後,很有感覺,就又看了2遍,突然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總是有一肚子話要表達,所以就在這里寫下了以下這些話,冥冥之中上天註定我要寫的吧,誰知道~
紀錄片《玄奘大師》觀後感
蕭瑟磬銘演奏著渾厚古老的音樂,朴實無華的3D動畫一段一段描繪出了一個個古跡,最終浮現出一紙地圖天竺-那爛陀。
天竺,我知道,古印度一代的統稱。古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的發源地。古印度人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並有許多發明,例如阿拉伯數字、國際象棋、甘蔗製糖法等。據說天竺的叫法也是從唐代開始的,估計也是玄奘大師給音譯的吧。那爛陀我可不知道了,所以網路了一下(那爛陀[Nālandā]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學術中心)之後就明白了,這里就是西天取經的地方。
解除了以上疑惑,認真的觀看起來。紀錄片就是一部流水賬,要不是這樣,使用電影常用的倒敘,插敘,雙線並行等常用手段拍攝出來的就不是記錄片了。影片真是地記錄了玄奘大師的一生,以及他的精神。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持,這就是玄奘的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個就是該片的中心思想。
影片看完了,還有N多不解之處,於是網路N次,一一解疑。我在這里可以負責任的說,本片基本就是照著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真實故事拍攝,拍攝的線路也是按照(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載的古「絲綢之路」路線拍攝的,所有能拍攝到的遺址(就連戰火中阿富汗)都一一記錄影像,靠著電腦動畫再復原出1500多年以前的樣子,還原歷史,電影做的很是認真。
說道玄奘大師,就不能離開佛,佛教。什麼是佛-梵語 buddha 之音譯,巴利語同。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佛教與耆那教都以「佛陀」這個稱號來尊崇他們的創始者;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真正解脫的「人」。(網路提供)
佛教-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網路提供)
請大家看好「人」,對是人不是神。1500多年以前玄奘大師是被佛的文化,知識所吸引偷渡留學去的,抱著把學成好武藝、服務帝王家的那種理想去的,最重要的恰恰是他的回歸,那才是他的精神,也就是玄奘精神最根本的體現。
1500多年的佛和現在中國化的佛有著本質的區別,佛教中國化之後,不知道是佛教的悲哀還是中國的悲哀。
好好的一個人「佛-喬達摩.悉達多」,為了尋求無限的知識、宇宙的奧秘、人類本心等諸多疑問,所做的諸多論文、動作及方法,被N年以後的中國化的佛家理論無限的誇大、神話、唯物唯心。這就是佛教中國化佛教的悲哀,人類的悲哀!
佛教-應該是著作、典籍、知識、故事會等,不應該是迷信、報應、鬼怪等妖魔化的綜合體。
觀看影片以後,知道了1500年以前的寺院,本身的功能類似於學校,是為了那些追求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學習、生活、上課的地方,不是象中國寺廟燒香、請願、求財、辟邪的地方。
1500年以前的人都可以擁有的智慧和素質,怎麼到了1500年以後的中國,變的這么俗氣,無知,銅臭,不要臉了呢?真的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希望佛是屬於全人類的,佛的知識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千萬不要被中國化的佛密閉了大家的心靈,擾亂了大家的視聽,污染了大家的雙眼。

『伍』 寫一篇作文;讀【唐玄奘西行取經】有感 要快急急急!

通過《西遊記》我們熟知了那個心底慈悲卻有些呆頭呆腦的僧人。但讀過了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後,我們發現他的勇氣和智慧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對法師不得不生出由衷的敬佩之情。

他有毅力有智慧,冒著唐王嚴禁出關的禁令,他決心西行,通過自己對佛法的執著感動了邊境僧人,邊關守將,得以出關。

之後他在沙漠中險像還生,與高昌王和匈奴可漢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得到了他們的資助。他翻越凌山,遭遇強盜,終於到達佛陀的故鄉。

他在印度潛心學習,享譽佛國。印度人稱之為大乘天,小乘天。而後,決然回國,推卻俗務,翻譯佛經,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孤身一人排除萬難求得佛法,促進中印文化交流。 印度學者說,他的《大唐西域記》照亮了印度的歷史。他是魯迅口中「捨身求法」 的第一人。玄奘,無疑是文化史和佛教史上的一座豐碑。

『陸』 讀了西遊記之唐玄奘出世的讀後感

一件事,命運給路,念為選擇,心志為力,最後得到的自然果報不同

『柒』 大唐玄奘觀後感200字

「 既已西來 誓不東去 」—— 這是《大唐玄奘》中的一句台詞。
沒有大唐皇帝「御弟」的西行通牒,沒有會法術神通的三個徒弟,沒有曖昧纏綿的兒女情長,沒有想吃」唐僧肉」的百變妖精,甚至連一句接地氣的現代台詞都沒有。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看似什麼亮點和噱頭都沒有的電影,看得我和軍師淚眼婆娑,感慨萬千。
我不懂拍攝手法,我只知道從來沒見過那麼美的航拍,茫茫大漠中一位孤獨的行者和一串長長的腳印;我不懂經營,我只知道這樣一部脫胎於史實經過多位佛門大德嚴格把關的電影,從拍攝伊始就註定了沒笑點沒噱頭沒多少人看,今天四個人包場的現實也證明了這點;我不懂演技,我只知道黃曉明真的在用一顆虔誠的心去體會、揣摩、還原玄奘大師傳奇的一生,我不是他的粉絲,但在我看來這是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他演技的巔峰。

『捌』 《西遊記》讀後感200-300字

西遊記》讀書筆記 ①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遊記》讀書筆記 ②
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遊記》,會不會太幽默了。說起來很慚愧,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過少兒圖書版的《西遊記》,也看過不少於十次的電視劇,動畫片,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品讀整本書,卻是近段時間的事情。我曾經認為,看電視劇多好啊,既簡單易懂,又有充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書去鑽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現在看來,我當時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物,書中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讓人恍若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全然忘記了身外的世界。書中主要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四師徒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我覺得學習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並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藉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後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總是有好處的,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會被社會淘汰,從我們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門說話,識字,等大一點兒他們又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在學校里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才能廣交益友,可見書何其的重要.
從書中我們會悟出許多真理,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西遊記》讀書筆記④
從小到大,我讀過很多回《西遊記》,第一次讀時,純粹是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節;後來再讀,對書中的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就有了一些看法。 《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喜歡他的善良、調皮、機靈、法力無邊、對各天神說話時的直率、打妖怪時的執著(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對兄弟、師傅和猴子猴孫的情誼。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孫悟空經常第一個發現妖怪,可是他的師傅唐僧卻總是輕易地被那些裝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騙,而對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緊箍咒懲罰,甚至不顧他的解釋把他趕走。悟空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師傅的話,沒有死皮賴臉地跟著師傅。但是當八戒又來找他幫忙時,他一聽到師傅有難,就不記前嫌、義無返顧地跑去救師傅,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天生比較沖動,性格比較火爆,有時會因為一時沖動而殺生,但是在我看來,那些人都是罪有應得的,都是些殺人無數的強盜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卻不信,他不管怎麼樣都不讓悟空殺人,卻不去管那些惡人去害人,我總是覺得悟空很冤枉。 唐僧在他們師徒四人中是讓我比較難以理解的人,他總是被妖怪抓走。在師徒四人之中,他總是帶來麻煩,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還會添亂,要是沒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經去另外一個西天了。他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不僅念緊箍咒,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傢伙給殺了,他們又會去禍害別人,這樣,豈不是為了一條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嗎?但是,唐僧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不僅不要快速到達西天而不讓悟空自己飛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也從沒讓悟空幫他飛過。唐僧在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或惡意地極力挽留他,甚至給他金山銀山,乃至整個國家,可是他都拒絕了,我想這是因為他始終堅持著要取得真經的信念吧。 豬八戒是一個又懶又饞的大肥豬,有時悟空叫他去找點水果給師傅吃,可是他要麼就是在路上躺著睡大覺,要麼摘了許多水果,卻在回來的路上都吃光了,常常害得另外的三人在原地等他,回來卻隨便找個借口說個謊想敷衍過去,但總是被機靈的悟空識破,被整得很慘。我覺得八戒在取經的路上總是想這想那,而不是一心向佛,一會兒在這藏一點錢,一會在那藏一點寶,還總是想著高老莊的媳婦和嫦娥,師傅被抓了,他動不動就說:「我們收拾收拾行李散夥吧」、「我回高老莊去了」這類喪氣的話。他還有一個壞毛病,就是總愛吹牛,有時候,悟空把妖怪打敗了,他卻繪聲繪色地向別人吹噓著自己如何把妖怪打敗的。但是,他有時也會發揮作用,如:在師傅被白骨精抓住時,他來到花果山想著辦法把猴哥給請了出來,最後,把師傅救了出來。所以我覺得八戒還是挺可愛的,雖然時不時動點歪腦筋,但也會有智慧的火花。 沙和尚是三個徒弟中最老實的一個,他始終對師傅忠心耿耿,對兩位師兄也是畢恭畢敬。可是打起妖怪來卻是毫不手軟,雖然沒有悟空那麼厲害,但是在關鍵時刻還是能保護師傅的。而且,在師徒四人中,他是除了悟空以外最警覺的人,也可以提醒一下師傅。 雖然《西遊記》已經很老了,可是我相信它的魅力會經久不衰,因為這師徒四人,實在各有妙處,很吸引人。

《西遊記》讀書筆記⑤
西遊記寫的是一些神怪妖魔的故事,說的是孫悟空如何護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經,普度眾生。這本書真是把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其中的故事小的時候在一些電視劇里已經了解了一些,現在一看,才突然覺得古人真是了不起,居然有這么豐富的想像力。這本書的前言里說西遊記的故事情節是根據以前人們的不斷豐富完成的,由各個時期人們的想像,由此我看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孫悟空這個人物簡直是寫活了,有的時候我甚至覺得他不像是一個神仙,而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豬八戒的種種毛病好像也變得可愛了許多。這本書真能吸引人。

《西遊記》讀書筆記⑥
〈西遊記〉中的人物
〈西遊記〉中貫穿作品始終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對他們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豬·嚴師·忠僧。這,也是我們經常評論的話題。
(一) 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起。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己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三) 嚴格執著的唐僧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西遊記〉唐僧師徒去過的地方
《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描寫了師徒四人在迢遙的西方途上與窮山惡水冒險斗爭的歷程。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富有叛逆性的英雄。他本是破石而生的猴子,一出世就使天上的玉帝也為之震驚。他發現了花果山水簾洞,為群猴找到了「洞天福地」,並尊為美猴王,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還去「雲游海角,遠涉千里」去訪師學道,學一個長生不老之法。由於他聰明勤奮,終練就一身好本事,會七十二般變化,能一筋頭翻十萬八千里。後來,他冥冥中還知道有閻王爺管著,就大鬧地府,勾銷了群猴的名字。為取武器,他下龍宮,攪龍王獻出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能隨意變大變小的「如意金箍棒」;唐僧——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被人視為有德行、有禪心的高僧,長得相貌堂堂,豐姿英俊,身穿佛門錦斕異寶袈裟,手執九環錫杖,好似「活羅法下降,活菩薩臨凡」;豬八戒——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獲罪被貶,錯投豬胎成妖,以相貌為姓,官名叫豬剛鬣,後隨唐僧西天取經,法名悟能,又叫八戒,是使人感到可笑、可惱人物。師徒四人從唐都長安出發,遭遇了千難萬險,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故事以時間為經,以具體磨難為緯,由近而遠,環環相扣。他們歷時十幾年,行程幾萬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師徒四人最終到達了印度,取回真經。西天取經可以說是一次傳奇的萬里長征。
那麼,唐僧師徒四人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呢?書中告訴我們,他們走過了雙叉嶺、蛇盤山、鷹愁澗、觀音院、黑風山、高老莊、雲棧洞、浮屠山、黃風嶺、流沙河、萬壽山、五庄觀、黑松林、平頂山、蓮花洞、黑水河、三清觀、車遲國、通天河、沉水宅、金兜洞、女兒國、落伽山、火焰山、祭賽國、木仙庵、小雷音寺、駝羅庄、朱紫國、麒麟山、盤絲洞、濯垢泉、黃花觀、獅駝嶺、比丘國、無底洞、滅法國、鎮海寺、玉華寺、豹頭山、玄英洞、青龍山、布金禪寺(天竺國)、雷音寺、御花園。
吳承恩敘述的這三十多個地名中,有的是真實的,但大多數是虛構的,在這些真實的地名中,五指山尤其引人注目。
五指山——
如來佛的手掌——五指山十分有名,當年孫悟空一個筋斗來到了天涯海角卻怎麼也沒想到仍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真的有五指山嗎?通過調查,我得知:五指山所處的五指山市位於海南省中南部腹地,平均海拔316米,總人口1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7萬人,市區人口5萬人,總面積1168平方公里,下轄沖山、毛陽、南聖、番陽4個鎮和暢好、毛道、水滿、保國和紅山5個鄉及國營暢好農場。境內象徵海南島的五指山,被國際旅遊組織列為A級旅遊點,市區有太平山旅遊區,黎苗風情觀光區、黎錦生產基地和民族博物館。五指山市還是黎族苗族歌舞表演和工藝品製作的主要發源地,是每年三月三慶典的最主要場所,旅遊業已成為最具生機、最富活力的優勢產業。五指山市境內森林覆蓋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野生水滿茶,五指山蘭花100多種,野生動物524種,佔全國動物總數的2%,許多生物物種屬五指山區所獨有,是天然的動植物園。
評論
孫悟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我認為,孫悟空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遊記》的情節發展史就是孫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發展史。作品是圍繞著孫悟空如何戰勝各種妖魔鬼怪險阻艱難來結構全文的。在眾多人中,孫悟空也是最惹人喜愛的。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孫悟空,訪師求道,學得了超常本領,而後闖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鬧天宮推翻了金鑾寶殿,這個天真爛漫的孫悟空的身上有著獨特的個性。
現在我們把孫悟空的個性分為四個板塊,然後進行點評、分析。
一、闖龍宮取金箍棒——無拘無束。以下是有關摘記:
猴王到龍王那想要臆見得心應手的兵器。他看見了那定海神針,然後又對天光看處,上
有「如意金箍棒」一行字,且那金箍棒可大可小,並道:「你都站開,等我再叫他變一變看。」
在這段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獨來獨往,充滿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
二、入地府撕生死簿——無拘無束,調皮。摘記:
孫悟空打了閻羅王差來的勾死鬼,揮動金箍棒,一路打了森羅殿,並強行勾銷了生死簿
上同類的名字,然後摔下它道:「了帳,了帳,今番不歸你管了!」
他調皮是猴子的天性,且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
三、鬧龍宮——無所畏懼。摘記:
孫悟空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
人吃了能與天同壽」的熟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餚異品,偷食了個飽。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大鬧天宮這個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四、取經路上——精明頑皮,愛作弄。摘記:
(1)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成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豬八戒。
(2)孫悟空為救烏雞國國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開始硬是不給,討價還價。可最後還是拿出一顆。悟空假裝要嘗嘗,試試真假,一口吞下。
孫悟空天資聰明,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他雖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經,但仍有猴性。
作為全書的主人公,孫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充沛的生命力及勇敢、智慧和毅力於身。在他的身上,閃耀的是英雄的風采,凝聚的是自由勇敢的靈魂,凡是他想做的,誰也無法阻擋。他生來就不服天地管。這也常常造成了師傅誤解,因而屢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這更突出了他的個性,使他同古代小說中描寫的其他英雄人物有了明顯的區別。

《西遊記》讀書筆記⑦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西遊記》讀書筆記⑧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斗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這就是我讀《西遊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西遊記》讀書筆記⑨
在西遊記里,至少在表面上看,天宮和靈山是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有時候有所合作的關系,我們很容易把他們看成平等的政治團體。其實細細分析,卻還別有蹊蹺。

我們知道,天宮管轄著天下幾乎所有的神仙,大到龍王閻羅,小到山神土地。這些大大小小的神仙在行政上都是歸天宮管的,小說中從來沒有哪個山神土地受靈山的指揮,陰間的十閻王上頭好像有個地藏王菩薩是佛家人物,不過在歷來的說法中如來未必指揮得動這位菩薩,陰間真的出了事,秦廣王還是要報上天庭,也說明了他們的行政關系。中國民間也有灶神每年上天匯報工作的說法。這些大小神仙都是基層的公務員,法力不是很高,負責某項具體行政事務的管理。比如龍王管下雨,閻王管生死,山神土地是基層接待辦主任,灶神管煮飯,等等。天上還有雷公電母負責打雷閃電等。他們這些神仙並不逍遙自在,反而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沒有盡到責任的如涇河龍王,甚至要被斬首。大家看看,這才是政府機構的模樣啊,除了享樂的人,總得還有做事的人,要不然,要政府幹嘛?反觀如來的靈山,佛、菩薩、羅漢一大幫子的人,貌似整天在那打坐清談,除了如來在西遊最後提到的給人頌經超度,也沒見他們做過啥為人民服務的事。也就是說,靈山至少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政府機構,也就是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我們還看到,即使是在如來居住的西牛賀洲,也有大量的山神土地,直接聽命於天宮,如來對此貌似也沒什麼反對意見。這也就更進一步證明了靈山根本就沒有管理行政事務的功能,它和天宮並不是互相割據的關系這么簡單。

我們再看西遊記里對猴子大鬧天宮,如來趕來鎮壓的描述:

如來聞詔,即對眾菩薩道:「汝等在此穩坐法堂,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

……

如來佛祖殄滅了妖猴,即喚阿儺、迦葉同轉西方極樂世界。時有天蓬、天佑急出靈霄寶殿道:「請如來少待,我主大駕來也。」佛祖聞言,回首瞻仰。須臾,果見八景鸞輿,九光寶蓋;聲奏玄歌妙樂,詠哦無量神章;散寶花,噴真香,直至佛前謝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來少停一日,請諸仙做一會筵奉謝。」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

如來自己說要去「救駕」,玉帝來了,如來「瞻仰」,玉帝要留如來吃飯,如來「不敢違悖」。這都說明了至少在名義上,如來是尊玉帝為長的,要知道,封建社會的時候對於尊卑長幼是看得很重的,孫悟空取經途中多次變成妖怪長輩,佔了人家便宜並且洋洋得意。如果玉帝和如來在地位上完全平等,那麼「救駕」這兩個字,別說從如來自己嘴裡說出來,就是來搬救兵的也不敢說吧?從這些細節當中,都可以看出雙方地位的一些差異。

綜上所述,靈山和天宮的關系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天宮相當於中央政府,如來相當於大法王,在靈山實行政教合一的高度自治,甚至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有與中央政府掰掰手腕的實力。不過在表面上,還是要尊玉帝為長。

《西遊記》讀書筆記⑩
長安西市,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多了個瘋子。他在街頭聲嘶力竭低嚎「古國三千里」嚎完便是大哭。哭完便對了一木牌三跪九叩。有好奇者觀之,但見那木牌上書了八個大字——故大夏國主竇燕山。於是御林軍過來,帶走了這個人,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是初唐的一個小插曲,一個月以後就沒有人記得那個叩拜大夏國主的瘋子,包括親手逮捕了那人的護國公秦瓊在內。

之後就是突厥入侵,這些西邊的狼門一直打到了長安城下的金水橋邊。在那裡,大唐的皇帝和突厥的可汗殺了一匹白馬,用它的血借了盟,以一時之辱換得長安之安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馬之盟了。

從此,唐皇下定決心效法漢武.戰事頓起。西邊的國門轟然關閉。

不久之後,一張情願書放在了唐皇的案上。上表的是法門寺里一個法號叫做玄奘的和尚。他說,亂世之後人心不定,他欲學法顯,西行求經,以三藏真經庇佑大唐的天下。唐皇笑了,尋思著哪天給這和尚一份通關的文堞,放他西行求佛去。不想事忙,擱下,便忘了。待到想起,那和尚已經出發了。

玄奘,也就是日後的三藏法師,是偷渡出關的。准確點說,他是被這個小小隘口的守將放出關去的。那將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得知玄奘出關的目的之後,他牽來自己坐騎贈與高僧,又備飲水干糧,一路將高僧送到了下一個隘口。他說,擅離職守是死罪,私放出關也是死罪。然大師之舉,功在萬代。縱死,骨余香。只盼大師早日歸來,莫教神州萬民苦等。

於是,玄奘西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佛國斯里蘭卡。停留數月後再度出發,去往目的地天竺。在那裡,他小住數年,整理經卷。然後帶著經卷啟程回國。

邊關守將的奏章和玄奘的奏章一同擺在龍案上,唐皇最先拿起的是玄奘的奏章。他以朱筆批曰:「唐僧此行,功在社稷。無罪,有功。賜法號三藏,彰其功。」末了,又加上一句:「聚天下飽學之僧共譯三藏真經,此事由三藏法師主持。」

那一日,玄奘大師抵達長安。哪一日,大唐的皇帝帥了文武百官親在金水橋上迎接。多年前,那個悄悄離開的和尚而今回來了,帶了三個徒弟幾箱經卷滿腹見聞。唐皇快步上前,雙手扶起那個下拜的和尚,道:「等你多年,今日這個通關文堞總算有了主人。」唐僧隨他指引望去,卻見那隨侍的小黃門手上捧的,赫然是大唐的通關文堞。他雙掌合十,頌佛號。「阿彌托佛~~~」餘音裊裊,隨風散入大唐的天空。

取經歸來,唐僧領了許多學問僧翻譯佛經,在翻譯的當兒,他應唐皇的請求寫下《大唐西域記》。這也是向百年前那位以60高齡西行問道的高僧法顯致敬。書成,送入皇宮,唐皇親自為書作序。天下傳抄

『玖』 唐玄奘西行取經讀後感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我非常佩服唐僧,他雖然是一個凡人,但取經他從不向妖怪屈服,從沒有經不住妖怪的誘惑。我也非常喜歡孫悟空,他是吸天地靈氣而生的石猴,他受觀音點化,向一位仙人學得七十二變,並拜唐僧為師,一路唐僧,忠心耿耿,對妖魔沒有半點畏懼,也從沒未產生過半點屈服。

雖有時他會被唐僧誤解,但他從不會離開唐僧。我也喜歡沙僧,他是唐僧三個徒弟中最小的一個,他因觸犯天規被貶下凡間,流落到流沙河。之後被唐僧收留並取名「沙僧」,他一路跟隨唐僧,護他周全,任勞任怨。最後便是豬八戒,他在唐僧徒弟中居第二,是孫悟空的師弟,沙僧的師兄。

他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為酒醉後勾引嫦娥,觸犯天規,被貶下凡間。他到了高老莊,喜歡上高員外家的千金小姐。但因他擁有豬的外表,別人都把他當妖怪來對待。

豬八戒卻一心想娶高小姐當媳婦。他受觀音點化,一路跟隨唐僧取經,途中曾多次因貪戀美色要留下來,一遇到就要回高老莊。但他也曾多次在降妖除魔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才能使唐僧平安無事。豬八戒雖貪吃貪睡,但他也多次為唐僧化解災難。

這師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為保百姓平安,做了不少的好事。而許多妖怪誤入魔道,想取唐僧肉來換得長生不老,但天下從來沒有那好事。我想勸那些誤落凡間的妖魔,幫它們重返天庭,為老百姓們造福。

我喜歡《西遊記》,我要學習唐僧師徒四人,他們那種不畏艱險,永不屈服的精神。

『拾』 《玄奘西遊記》語言上的顯著特點是什麼

語言上的顯著特點:
比較生動的敘述了玄奘西遊故事的過程,生動的再現了影像所不能達到的所謂禪的境界,聲調及其富有感染力,和動物世界裡的趙忠祥有一拼。

閱讀全文

與電影玄奘大師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粉紅愛情電影 瀏覽:294
最好的朋友法國電影 瀏覽:913
電影票的出票時間是什麼意思 瀏覽:862
王晶拍攝的一部抗日電影 瀏覽:773
電子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瀏覽:606
求好看的美國動漫電影網站 瀏覽:252
打分手炮電影完整版 瀏覽:356
懸崖之上電影票五一觀影 瀏覽:999
午夜驚魂電影免費看完整 瀏覽:142
網路大電影的黃泉 瀏覽:487
抗日戰爭黑白電影的名字 瀏覽:739
我的姐姐喜歡看電影英語 瀏覽:20
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合作的電影 瀏覽:762
想要成為我們的演員韓國電影 瀏覽:146
怪胎電影免費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594
大什麼魚兒童電影 瀏覽:127
告白失敗的英文電影 瀏覽:754
法國電影小孩體檢 瀏覽:924
假日酒店電影院 瀏覽:290
電影黑邊框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