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鄉愁》的拍攝背景是什麼
《鄉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83年拍攝於義大利的一部影片。雖然名義上是由義大利、法國和蘇聯合拍,但其內在精神卻具有非常濃郁的俄羅斯韻味。在很多普通影迷看來,也許會覺得影片過於平淡過於瑣碎,而且蘊涵其中的夢幻般的色彩以及那種揮之不去的猶豫之情也顯得過於細膩過於強烈,但這恰恰是這部在世界電影史上有著極為經典意義的影片最值得欽佩和回味的獨到之處。片中那優美得如同畫卷般的景緻,以及導演寄予整部影片的那種蘊涵著濃濃詩意和深刻的哲學意味的銀幕語言,都把「鄉愁」這樣一個主題發揮到了極致。事實證明,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也許真的沒有哪個民族的藝術家比出生和成長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更適合表現「鄉愁」這樣的題材了,而作為電影大師的塔可夫斯基,又顯然是這些俄羅斯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在這部堪稱是詩歌影像化的傳世之作中,講述的其實是一個讓人有些抑鬱和傷悲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位詩人,而他來到義大利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搜集俄國農奴制下的作曲家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資料,並打算以此寫成一部歌劇劇本。他的庄園主見他富有音樂才華,便把他派往義大利學習。在那裡他獲得了成功,不僅先後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同時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
在這部影片中,與詩人同行的是一位義大利女翻譯,她年輕貌美、秀色可餐,朝夕相處的經歷也讓她對俄國詩人充滿了慾念。但詩人的目光卻被一位人們稱之為「瘋子」的當地人多米尼克深深地吸引,並產生了暗中保護他的願望。這讓女翻譯大惑不解。終於,他們兩個人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女翻譯也因此提前出走。
就在詩人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的時候,女翻譯卻在不久後又從外地打來電話,聲稱多米尼克正在她所在的那個地方發表演講,而且已經整整講了3天。聞聽這一訊息後,詩人立即前往那裡,卻看到在廣場的銅像上的多米尼克,正往自己的身上倒汽油。隨後,多米尼克當眾自焚身亡。而剛才站在台階上、廊柱下默默傾聽他演講的人們,卻沒有一個上前去解救他……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萬念俱灰的詩人最終還是經受不住鄉愁的折磨,回到了農奴制度下的俄國,並在不久後選擇懸梁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Ⅱ 思鄉題材的電影
《鄉愁》電影觀後感
舒浩侖的《鄉愁》是一部關於上海的私人影像記憶,記錄了一個將要拆遷的靜安區石庫門小區大中里的當下和往昔,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和導演生活記憶息息相關的親人和鄰居,舒浩侖導演以平實的心態記錄了作為寧波移民的祖孫三代在這個城市變遷過程里經歷的一切,在這些耄耋老人的回憶里我們甚至可以感到我們自己的童年,這部記錄片告訴了我們一個方法論,怎樣在一個小的題材里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境遇。
《鄉愁》電影觀後感
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一位夢幻般的導演,他以七部長片、一部短片,如此少的作品,卻與伯格曼、費里尼並稱電影界的「聖三位一體」,地位崇高可想而知。他是所有藝術電影愛好者和電影專業學生的噩夢——他的影片大都十分晦澀,看的時候極其痛苦。但他的影片又是這些人必讀的東西,畢竟少了他,電影藝術就不完整,我和很多朋友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塔」。
老塔的畢業作品就拿下了紐約學生影展首獎,處女作《伊萬的童年》一舉奪下1962年的金獅獎。此後多次獲得戛納影展的評審團大獎,1983年《鄉愁》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獎。若不是蘇聯電影體制的問題,老塔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就我的觀點來看,老塔是真正屬於源頭意義上的導演。他開創了「詩電影」的電影方法,並在探索電影語言的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復雜的電影語言,它超越時代太多了。所謂天才創造藝術的範式,老塔創造的範式,竟然到現在都無法被模仿。而評論家們則在努力的試圖闡述老塔夢幻影像中的涵義,到今天也不甚成功——所以老塔真的是一個噩夢,在他的影像面前,幾乎所有人都會無地自容:那種表達太偉大,而我們太渺小。甚至連與老塔齊名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曾說:「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彷彿是個奇跡,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的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交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堂奧,而他卻能夠在其中行動自如,游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道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以幽暗晦澀著稱的伯格曼尚且如此,老塔影像的精妙可想而知。
Ⅲ 《鄉愁》的點評
詩人評說:溶哀愁於物象(流沙河)
這是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寫於1972年)。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詩寫得好,一目瞭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麼。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彷彿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這是詩,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於今後寫詩,也未可知。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那麼,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餘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翻翻唐詩宋詞,遊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凄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里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於40年代的那些不願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這支歌餘光中肯定會唱。他還會唱《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因為他在一首詩里提到過這支歌。髫年所唱,沒齒難忘。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愁》無關。厚積薄發,一首小詩里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
餘光中該記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紀,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後方去讀書求學。學校里有一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裡看兩次。緊著心弦,掃視著那一長排信封的隊伍,要看看有沒有熟悉的字跡——母親的字跡,寫著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後,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團打牙祭還快活。恭讀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後細察信封上的郵票,那上面蓋著郵戳呢。一個小圓圈內有一個大城市,母親就住在那裡呢。看能看見,摸能摸著,就是沒法回到那個小圓圈內去。浩浩長江萬里,他在這頭(上游),母親在那頭(下游)。這一枚小小的印著孫中山先生肖像的蓋著故鄉的郵戳的郵票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後,他寫了一首《郵票》:
一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
你能夠日飛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
和寬厚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
你終年在其間跋涉;
直到他們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郵票啊,郵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還在一首《梅雨箋》里寫到它們: 「方的郵票/圓的郵戳/只輕輕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註: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鄉愁》的第一段抓住郵票這個物象,說小時候的鄉愁,一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母親從遠方寄來的信件上貼著的那一枚郵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時期匆匆去了如煙雲之過眼,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了。40年代末,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去台灣,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1952年畢業後,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噪,同時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來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戀愛,有一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1956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後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台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身在異國,心在家裡,捻弄著那一張窄窄的來程船票,鄉愁頓起。不過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已經變了,慈母讓位給新娘了。少戀母,長戀妻,人之常情啊。《鄉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這個物象,說長大後的鄉愁,一個異國孤客的鄉愁,是把他從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也是很貼切的,他寫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嘛。
1958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檯上的盆花叢里,寫詩為母親招魂,喚她的慈魂快快回來,回到這「火後的小城」里來,回到這「四方的空城」里來。在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對母親的慈魂說:「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 葬你於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於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河註:他的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的垂發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餘光中是個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寫得十分感傷。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實現,雖然春天已經來到了。那骨灰匣想來早已入土,大約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圓通寺吧,因為他在一首詩里說,清明節掃墓日他聽見母親在圓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裡該有一方小墳吧。
郵票啊,船票啊,墳墓啊,這些物象里潛溶著多少哀愁啊!它們象徵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墳墓,陰陽的距離,死生的距離。薄薄的一層混凝土,內外相隔,那麼遙遠,比千山萬水的相隔更遙遠啊!《鄉愁》的第三段抓住墳墓這個物象,說母親去世後留給他的鄉愁,一個孝子的鄉愁,是使他抱恨終天的那一方墳墓。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愛妻讓位給亡母了。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勝。讀者為之驚愕,細細一想,悲從中來。我朗誦到這里,嗓子都顫抖了。
人到中年以後,閱歷既多,五味嘗遍,漸漸地看透了人世的諸般畸形怪相,於是不再好奇;漸漸地懂得了事業的艱難,於是雄心消泯。他的頭腦里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愈來愈像反芻動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舊聞往事,竟有回甜之感,於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願望。白天忙著,不太覺得,到了夜間,故國故鄉故園便頻頻地來入夢了。早晨醒來,夢去無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廈門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鄉愁難遣,翻翻中國地圖,神遊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市江北縣悅來場,又沿江而下,看那「蔣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裡有許多美麗的表妹……最可惱的是那一灣海峽,二指寬罷了,淺淺的一層海水比紙更薄,就是涉不過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再一變,變成了那可惱的海峽。《鄉愁》的靈感也許是這樣來的吧?
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個構架,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構架以後,便回頭去翻查記憶的倉庫,專找如海峽那樣的象徵著距離的物象。不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郵票啦船票啦墳墓啦之類的物象。於是用這些物象做橫梁,仿照著第一個構架,又支起了下面三個構架:
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這便是《鄉愁》的雛形了。第一個構架,就其意義而言,分量最重,雖然是先出,卻做了結尾。何況按時間順序排下來,也應該做結尾。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望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發愁呢,這才是全詩的落腳點。
餘光中把《鄉愁》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那些如《鄉愁》一類的 「一讀就懂」的詩,不是說「淺易」的一定不好。「淺」是文字淺顯,「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台島那裡「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註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這話恐怕說得太重了吧。除了寫詩的內行,一般讀者,各有各的事業,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餘暇,不去看電視看電影看跑馬看黃書,而去觀光詩國,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匆匆過境呢。對這樣的讀者,理當叩頭稱謝才是,不宜責之太重。何況台島那裡就是有些深奧得可厭的詩,不但一般讀者叫苦,寫詩的內行也說讀不懂呢。例如張默的《無調之歌》,大詩人如洛夫者竟然都這樣說:「這首詩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況一般讀者呢。要求淺易一些,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而不是愈讀愈頭疼,難道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淺易」。而它的精巧的構思,溶哀愁於物象的本領,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從中學習詩藝,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Ⅳ 鄉愁 塔可夫斯基
1999年的一個冬春夜,我計算著老白還有幾天離開上海,她留給我的錄像帶還沒有看完。
《鄉愁》(NOSTALGHIA,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已經在書櫥上擱很久了,看了它吧。
兩小時零六分之後,我徹底地愛上了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1999年2月以後我的日子變成了現在這樣,雖然我還不知道究竟《鄉愁》有沒有改變我的生命軌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改變了我的心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自1962年《伊萬的童年》榮獲威尼斯金獅獎以來,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
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說:「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彷彿是個奇跡,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奧妙,而他卻能在其中行動自如游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動,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夢境。」
《鄉愁》講述的是蘇聯詩人哥查可夫來到義大利尋找俄國作曲家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素材為他做傳。在尋找的過程中,他和美麗的女導游、村裡的警察多米尼哥之間發生了一些事,這些和他對祖國的記憶以及對貝留佐夫斯基的想像交織在一起,詩人被鄉愁糾纏。
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是無與倫比的視覺和心靈體驗。
緩慢優雅的長鏡頭(用來敘述故事和交代人物關系如溫泉初遇多米尼哥一段等)和精妙的影像(如片中的倒影、水波、點蠟燭等)令人驚嘆他的敘事技巧和對於美的敏感,而片中的時空轉換絕對是凡人無法想像的。看他的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生活中不易覺察的種種美好細節。
在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關懷了心靈的脆弱和猶豫,傳達了一種信仰—— —對堅持的信仰。
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最好一個人,在你最失望的時候,它會給你最有力的依靠。
總之,這是藝術電影中的極品,不看絕對是大大的遺憾
Ⅳ 跪求《鄉愁》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主演的
《鄉愁》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Uu2zL5ZMK7MFIXwDNu3rA
《鄉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托尼諾·格拉
主演: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厄蘭·約瑟夫森、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帕特里齊婭·特雷諾、勞拉·德·馬奇、德麗婭·布卡爾鐸、米萊娜·伍柯迪克、Raffaele Di Mario、Rate Furlan、Piero Vida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俄語
上映日期: 1983-05-17(戛納電影節)
片長: 125分鍾
又名: 懷鄉、Nostalghia、Nostalgia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義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生活。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 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
本片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普通評審團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Ⅵ 鄉愁的電影劇情
一位俄羅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與他美麗的女翻譯Eugenia去往義大利進行語言研究,他們在路上的經歷:一個鄉村教堂,女人們在聖母瑪利亞像前祈禱;一個天然溫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復青春;一個名叫Domenico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啟式的錯覺下將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認為精神失常,曾試圖擎一支點燃的蠟燭渡過溫泉,作為贖罪計劃的一部分,但無法完成,他請求Andrei替他完成這一項表面上無害的任務,Andrei非常不情願答應他這不合邏輯的請求,但被支離破碎的前兆激起了興趣,因此沒有拒絕他。他拒絕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離開了他。他使自己沉浸於超越現實的孤獨和模糊的會話中。在青蔥的義大利風景和俄羅斯鄉下沉默色調間的色彩轉換,揭示了他的鄉愁,揭示了他對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與家人分離,遠離祖國,如今孤身一人,開始執行這一存在主義的任務。
註:《鄉愁》劇照參考資料
Ⅶ 有哪些催淚電影曾讓你一個人在深夜痛哭
1、剃頭匠(信我看完 你會感謝推薦)
一把剪子,一把剃刀,一條皮革,從16歲入行到滿頭白發,這門手藝跟了靖大爺一輩子這部充滿了老北京味的電影寫了一位老手藝人的堅持和老年最底層最普通平凡的生活,他在生命的晚年,用知足教會我們如何看待生活,穩當平淡的描寫感觸頗深
2、落葉歸根(本山大叔演技在線)
該片於2007年1月19日在中國內地首映。該片講述了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在影片中趙本山為大家呈現了一個義友形象。背著亡友的屍身,在漫漫無際的路上,向著亡魂故鄉的方向走、然而,蒼天之下,腳下的路越長,到達終點的距離就越遙遠。最後,鄉愁終於在望,但卻訇然變為眼前的一片斷壁殘垣,唯有藍天白雲不變,浩浩江水長流。
3、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看過那麼多電影,《熔爐》是唯一一部讓我看到理智全無的電影。電影開始二十分鍾後,我不再關注台詞,不再關注演員的表演,一心撲在電影結局上,魔鬼就地伏法的大快人心的結局大過一切。可是看到法院宣判那一幕,我知道我又天真了,法院的判決比施暴過程更加冰冷。
4、流感 (「不要傷害我媽媽」一句話 瞬間淚崩 )
韓國災難驚悚電影《流感》】韓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流感病毒」為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致命感冒病毒大爆發的時期,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讓人看得心驚膽跳,其精彩程度,不比《釜山行》差,強烈推薦!
5、新宿事件(成龍大哥近些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之所以會推薦這部因為我覺得你如果喜歡前面四部那這部不想讓你錯過 仔細看感受一下
在大家印象中,大哥成龍主演的電影,無論是《A計劃》系列、《警察故事》系列、《一個好人》等等基本都是小人物經過重重困難最終戰勝boss完成逆襲的故事。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成龍曾經主演過一部電影,一部有著吳彥祖、徐靜蕾、范冰冰、林雪、竹中直人、加藤雅也等大明星的電影,可能這部電影因為某些原因從未在大陸上映。但是這是成龍唯一一部被反派打的一敗塗地並且死亡的電影。
Ⅷ 鄉愁高清完整版電影
《鄉愁》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RoRvhKUAj946gDjb0uHcw
《鄉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導,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厄蘭·約瑟夫森主演的劇情片,於1984年1月8日在美國上映。
Ⅸ 鄉愁電影
淡墨山水 鄉愁四韻——《台灣往事>
看鄭洞天導演的新片《台灣往事》就像在聽台灣人羅大佑用細膩精緻的木吉他編曲的《吾鄉印象》: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鄉左側延綿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片潑墨畫/緊緊的貼在吾鄉的人們的臉上……又宛如欣賞一幅流動的台灣鄉土生活淡墨長卷,朴實而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