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後感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一部真實的歷史電影,它講述了清朝時期大臣林則徐因銷毀鴉片而引起一場戰爭的故事,我從中也領悟到了許多人生道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鴉片戰爭電影觀後感
著我們將自己最重要的東西給了他人,最後只能變得血肉模糊嗎。最後當跪了一地的皇子面對先朝的列祖畫像時,那哭聲是多麼撕心裂肺。亡國匹夫之痛,何況是穿龍袍的人。
洋人的貪婪加上當時我國的懦弱,使那自稱最好的炮台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下變得不堪一擊,棍棒始終對付不了槍炮,我們要變得強大,不是只讀幾本書,要從內心為國家著想,放眼看
2. 電影《鴉片戰爭》觀後感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輕而易舉地殺害我國那麼多人,在我國行惡那麼多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國高科技尖端武器水平的低下,如果當時中國人民有武器的話也一定會向日本兵舉起反抗地武器的!在心
里我暗暗下了一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為我國開發更多的高科技產品,讓中國立於世
界強國,不要再受任何國家的侵犯!在這里我也號召全國的人民都行動起來,增強每一個國民的水平,發展每
一個科技領域,加速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全面發展做出每個人最大的貢獻!
3. 《鴉片戰爭》觀後感
鴉片戰爭觀後感
故事片《鴉片戰爭》中的一個個鏡頭把我們帶回到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做為西方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的英國,把大量的鴉片輸入中國,毒害中國人民。1835年,中國有200多萬人吸食鴉片,害得無數人傾家盪產,妻離子散,沿街乞討。
林則徐是清朝大臣中主張禁煙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書道光皇帝,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趕快禁煙,幾十年後,中國恐怕沒有能夠作戰的士兵,也沒有充作軍餉的白銀了。道光皇帝擔心擔心鴉片造成的危害對自己的統治不利,於是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初春,林則徐日夜兼程直奔廣州,沿途打聽消息,掌握了廣州販賣鴉片的許多情況。一到廣州,林則徐便雷厲風行與官員鄧廷楨、關天培商定整頓水師,加強海防,接著召集所有地方有識之士,揭發逮捕了31名重要煙販,特別嚴懲了英國老毒販顛地,對拒交鴉片的外國商船斷絕一切供應,三天之內,迫使他們交出了所有的鴉片。林則徐把收繳到的230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上統統銷毀,引起萬眾歡騰,山呼海嘯……
林則徐的所作所為驚動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無私無畏的民族英雄。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他把禍福榮辱都拋之腦後,挺身而出,披荊斬棘,力挽狂瀾!林則徐的偉大壯舉,消滅了英帝國主義的威風,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日子,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日子,面對當時最強大的英帝國義,是什麼力量使林則徐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呢?是民族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新時期,國家和人民同樣需要林則徐這樣的好官,具有民族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我們的國家肯定會繁榮昌盛,蒸蒸日上!
我想任何一個觀看過《鴉片戰爭》的中國人,一定不回忘記這樣一個鏡頭。
虎門炮台的總兵關天培在開戰前,拔下自己的牙齒,讓侍從帶回祖墳,取出全部家產,用以激勵全軍戰守。無奈夜郎自大、腐敗不堪的大清國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國的艦船。只過了十個小時,有金鎖銅關的虎門炮台失守,全軍覆沒,滿身是血的關天培面對蜂擁的英
軍,他微微一笑,用火炭點燃了炸葯。我想,寫到這里看的人會和我一樣,在腦海里充滿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捨身忘死一類字眼的同時,在心中產生「落後就挨打」的感想。
確實「落後就挨打」這是沉痛的歷史教訓。
這「落後」是軍事實力的落後,英國人的巨型戰艦橫沖直撞,炮火鋪天蓋地,手握著還是冷兵器的清軍將士盡管英勇無比;但始終改變不了處處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為武將的典型關天培,拔齒入家,不可不謂以死投國,盡散家資,不可不謂義無反顧,笑對死神;不可不謂威武不屈。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質,據有關史資料記載,150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清軍官兵無不「馬革裹屍」。英雄血灑沙場,有姓有名的如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等等,無名無姓的難以數計。可在英軍的堅船利炮下,中國仍不免落個失敗的結果。
歷史是綿綿無盡的長城。中國百餘年的近代史,充滿著屈辱,在早已結束了弱國無外交地,香港,澳門回歸的今天,千萬別忘了「落後就挨打」。
我看了《鴉片戰爭》這部電影使我對這位一百多年前的這位禁毒英雄――林則徐,產生了無比的敬佩之情。他不為個人利益,不畏強權,不顧個人生死,堅決的打擊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動不已。這部電影里,我記憶最深的是林則徐把洋人的鴉片當眾燒毀後倒入了大海里。我為林則徐感到驕傲,為祖國有這樣的清官感到自豪。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為吸鴉片身體越來越差,連農活都幹不了;士兵因為吸鴉片精神越來越差,連武器都拿不動了;官員因為吸鴉片思想越來越腐敗,連國家都可以出賣。鴉片的大量侵入了致使我國白花花的銀子從中國人的腰包流進了外國人的腰包,從中國的倉庫流進了外國人的倉庫,中國的財政越來越空虛,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然而就在禁毒活動將近成功之時,林則徐被貪官誣陷,被撤職查辦這場轟轟烈烈的禁煙活動就這樣夭折了。當時我恨得咬牙切齒真想沖上前把那個貪官打死,把真相告訴當時的皇帝――林則徐是個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歷史是不能辦法改寫的。 看完了這部電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對我們的危害,它會吞噬我們的肉體和靈魂,毀滅我們的美好生活。因此我們要從小立志,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4. 鴉片戰爭觀後感
觀《鴉片戰爭》有感
趙五小五一班謝境
我看了《鴉片戰爭》這部電影使我對這位一百多年前的這位禁毒英雄――林則徐,產生了無比的敬佩之情。他不為個人利益,不畏強權,不顧個人生死,堅決的打擊毒品,他的精神令我激動不已。
這部電影里,我記憶最深的是林則徐把洋人的鴉片當眾燒毀後倒入了大海里。我為林則徐感到驕傲,為祖國有這樣的清官感到自豪。鴉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為吸鴉片身體越來越差,連農活都幹不了;士兵因為吸鴉片精神越來越差,連武器都拿不動了;官員因為吸鴉片思想越來越腐敗,連國家都可以出賣。鴉片的大量侵入了致使我國白花花的銀子從中國人的腰包流進了外國人的腰包,從中國的倉庫流進了外國人的倉庫,中國的財政越來越空虛,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
然而就在禁毒活動將近成功之時,林則徐被貪官誣陷,被撤職查辦這場轟轟烈烈的禁煙活動就這樣夭折了。當時我恨得咬牙切齒真想沖上前把那個貪官打死,把真相告訴當時的皇帝――林則徐是個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歷史是不能辦法改寫的。
看完了這部電影使我了解了毒品對我們的危害,它會吞噬我們的肉體和靈魂,毀滅我們的美好生活。因此我們要從小立志,努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鴉片戰爭》觀後感
趙五小五一班楊楚翹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叫《鴉片戰爭》,這部影片主要描寫了1838年鴉片在我國泛濫成災,道光皇帝派遣兩廣總督林則徐去虎門禁煙的事。
影片中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那一幕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里:他把從英國商人那裡繳獲來的兩萬多箱鴉片全部銷毀。熊熊烈火燒掉了給人們帶來災難的鴉片,也燒掉了英國商人的囂張氣焰,看得老百姓拍手稱快,林則徐那高大的身影時刻浮現在我的眼前。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政府打了敗仗,從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把自己的領土――香港割讓給了英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經我國政府的多方努力,到1977年7月1日我國才恢復了對香港行使主權此時,據鴉片戰爭已有157年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毒品曾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極其深重的災難,時至今日,毒品這場來勢兇猛的世紀之患正無情的侵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因為我們青少年的好奇心強,,判別是非的能力差,對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違法性缺乏認識,最容易接受毒品的侵襲,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禁毒的知識,深入了解毒品的危害,樹立防毒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不要盲目追求享受,趕時髦,尋求刺激。平時生活要有規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文體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做一個思想健康,奮發向上的人。
《鴉片戰爭》有感
趙五小五一班汪海彤
6月26日晚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放了電影《鴉片戰爭》,通過觀看不僅使我再一次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而且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洗禮。
影片表現了以林則徐為首的禁煙派,在民族危急之際,敢於挺身而出,同英國走私商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殊死搏鬥,最後,迫使英國商人交出了手中的所有鴉片,並在虎門海灘全部銷毀。表現了中國人民抵禦外來侵略的決心可膽略,是中國近代史的偉大壯舉,是一首弘揚民族的精神的正氣歌,是一曲震驚中外的交響曲。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古訓,努力學習,刻苦讀書,振興中華,保衛祖國,讓我們偉大的祖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林則徐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牽動著每個小學生的心,也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讓我們時刻牢記做一個愛國的小公民。
5. 幫忙寫一篇電影《鴉片戰爭》觀後感
《鴉片戰爭》觀後感
今天在網上看完了一部老電影《鴉片戰爭》,看完之後感觸很多。雖然之前無論是高中的歷史課還是大學的近代史,或多或少都對鴉片戰爭有著些了解,但是這次看完電影之後,自己鴉片戰爭有了更深的感悟。
電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鴉片戰爭的起因,帶來的後果已經給我們的警示作用都是我們要明白的。所謂知恥而後勇,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的歷史發展從此發生了重大轉折。我們中華民族被迫在列強的面前低下了頭,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任務。
在我看來,鴉片戰爭是一起為商人利益發動的戰爭。在鴉片戰爭前40年,英國運入中國的鴉片約有40萬箱,英國東印度公司藉此發了大財。中國數百萬人成了癮君子。清朝政府開始發布禁煙令,並派遣林則徐前往廣州海關禁煙。林則徐上任後,在虎門銷毀了大量沒收的鴉片。這一行為無疑直接損害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在鴉片沒有進入中國之前,英國對華貿易長期處於入超狀態,英國進口的絲織品、工藝品在中國並沒有市場。而中國出口的茶葉則成了英國的暢銷品,這種情況下,英國肯定會對中國下毒手。禁煙令只是一個導火線,因為禁煙將英國唯一在中國賺錢的渠道封鎖了,英國肯定會對中國採取措施。英國人要的是中國的市場,而清朝人想的是開放通商口岸會破壞自己的小農經濟。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後,簽訂的條約中,要求中國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了。
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後果太多了,我認為最嚴重的無疑就是中國被迫捲入了世界經濟貿易中,乃至我們現在仍然沒有完全從影響中擺脫出來。作為一個封建農業國,被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用武力強行納入全球貿易體系從而被迫近代化。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按照拳擊比賽的規則揍一個毫無還手之力的小孩。最後小孩學會了規則,可也被揍得差點死了。在這之後的200年裡,我們奮力追趕世界其他國家的步伐。而最近,一場沒有硝煙的「鴉片戰爭」正在悄然打響,那就是美國發起的中美貿易戰,特朗普本就是商人出身,而如今這個商人當上了美國的總統。這場貿易戰不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鴉片戰爭嗎?而貿易戰對於我們的利弊,網上也有很多分析文章。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被輿論影響,相信我們的國家!
現在的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些人覺得中國人仍然是鴉片戰爭時候那個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但其實我們國家的實力的整體實力已經很強大了。而我們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我們的思想高度決定了之後中國的思想高度。所以,銘記歷史,奮勇向前吧,青年們!
6. 電影《鴉片戰爭》的觀後感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輕而易舉地殺害我國那麼多人,在我國行惡那麼多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國高科技尖端武器水平的低下,如果當時中國人民有武器的話也一定會向日本兵舉起反抗地武器的!在心
里我暗暗下了一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為我國開發更多的高科技產品,讓中國立於世
界強國,不要再受任何國家的侵犯!在這里我也號召全國的人民都行動起來,增強每一個國民的水平,發展每
一個科技領域,加速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全面發展做出每個人最大的貢獻!
7. 《鴉片戰爭》觀後感是什麼
國人當自強。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8. 道光與鴉片戰爭觀後感500字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是清政府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2100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英國.法國隨之也接踵而至,先後脅迫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不平等的條約,道光29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船利炮打開,許多彈丸小國排隊而來,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我泱泱大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當我翻開這一頁歷史,心情是沉重的。 但現在,我們的國家再也不會退回到這條路上了,中華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香港.奧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在,奧運健兒在賽場上拼搏,不正在揚我國威嗎?
以下是我對近期百家講壇喻大華的節目《道光與鴉片戰爭》的一點感悟與思考。也許這只是一孔之見,但是這是值得任何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思考的東西。
幾百年前,我們曾一度領先,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古老的華夏文明竟然頂不過西方新興文明的炮擊,居然一敗塗地。為什麼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不由想到這里,英國不正是經歷了工業革命後,才用堅船利炮洞開了中國的大門嗎?對此,古老的中國人可是太有發言權了,幾千年來中國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獨領風騷。在這里就牽涉到一個著名歷史論斷「李約瑟難題」。這個難題困擾了一代由一代的中國人,一直無人可解,也許這是永遠的疑問。
也許有人會說是社會制度的問題,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古老中國的封建專制在走到末路時,西方文明卻先於中國一步,開始了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道路。中國為什麼沒有突破封建專制呢?這似乎又涉及了中國的現實國情問題。難道真的是這樣?我們有不禁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在《道光與鴉片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前夜,中國社會已經是危機四伏了,清王朝的鼎盛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清王朝要面對的卻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清王朝如何能夠抵禦的了。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在此之前,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的中心。即使是到了災難深重的19世紀,在20或30年代,中國依舊保持著國際GDP的頭把交椅,世界上最大的10個城市中,中國就占據了一半。這是事實,但是這可以說明問題嗎?中國依舊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為什麼?
其實,我所列舉的不過是一些表象。中國GDP第一,那是用自然經濟與西方工業文明對比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西方在幾個世紀創造的成就超越了以前所有時代的生產創造。這是科技的力量。相比之下,中國遜色了不少。於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危機四伏,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確實是落後了,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就在這時,中國確犯了一系列錯誤,閉關鎖國,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被迫拖入了戰爭。也許人們會問:為什麼日本可以發生明治維新,中國卻沒有?中國不是沒有,只是這對於中國不符合實際國情。戊戌變法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於是中國無可奈何地走入了戰爭。
在《道光與鴉片戰爭》的節目中,我們看到中國的無奈,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就此進入了近代社會。這一切都無法改變。
但是就鴉片戰爭來說,戰敗真的就是必然嗎?喻大華老師在《道光與鴉片戰爭》中,提出自己的觀點,鴉片戰爭的戰敗是必然。我認為並非如此。
就鴉片戰爭的戰敗,我想援引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中的觀點,這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
戰爭這是必然,我完全同意。但是戰敗就不是如此了,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正只是一般規律,而以弱勝強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就中國國情,與衣索比亞的情況極其類似,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但是國王與人民奮勇抗爭,最終打敗了義大利,這個例子,完全可以推翻落後就要挨打的結論。
這段歷史是屈辱,但是也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只不過是被迫而已。同時也是一部抗爭史。
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金融危機,擴大市場,保護鴉片貿易,掠奪中國財富,發起的一場對中國的殖民地戰爭。
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頑強反抗,大力禁煙,並不斷舉行各種示威遊行活動——燒洋館,殺官員,原本強大的外國侵略者在人民頑強的抵抗下,退出城鎮駐守山峰。其中著名的虎門銷煙取得了極大的成果,大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但是,清政府卻賣國求榮,他們不僅不拿起武器反抗,反而幫外國侵略者鎮壓反抗的中國人民,最終簽訂了賣國的《南京條約》,這標志這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清政府的無能,他們不顧人民的安危,不斷地向外國侵略者提供武器和糧食,幫助外國侵略者鎮壓群眾,殺害無辜,甚至立法承認洋人殺害搶劫等違法活動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人民為了保衛祖國,寧死不願屈服於敵人。正如列寧所說:「英國向中國走私一種叫鴉片的麻醉劑,並沒有將中國人麻醉,反而讓中國人更加醒悟,鴉片戰爭就是最大的表現。」
同時,我也為自己能生活在現在這個獨立自強充滿生機的新中國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啊!國家要不受別國欺負,就必須強大。個人要能在社會中立足,就必須從小好好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技能,只有這樣,長大了才能立足於社會並對社會有貢獻!
9. 《鴉片戰爭》累的電影觀後感! 求~~~~
落後就要挨打 ——電影《鴉片戰爭》觀後感 我提起沉重的筆,寫下這篇觀後感。我沒有學過中國近代史,以前,對於鴉片戰爭也是 粗略的了解,具體細節不是很清楚。但看完了電影《鴉片戰爭》之後,我的心情恨復雜,百 感交集,想寫的有很多,但不知道從何寫起。以下是我對電影《鴉片戰爭》的一點感悟與思 考。也許這只是一孔之見,但是這是值得任何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思考的東西。 在《鴉片戰爭》中,我看到中國的無奈,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就此進入了近代社會。這 一切都無法改變。 就鴉片戰爭的戰敗, 這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 戰爭這是必然, 我完全同意。 但是戰敗就不是如此了,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從 18 世紀下半葉開始,清王朝已經 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薄弱,財政緊張,國勢衰弱,到了 19 世紀以後,嘉慶、 道光王朝更呈現腐敗之勢。 落後的經濟。統治中國的清王朝,經過「康乾盛世」已進入了危機四伏的「衰世」 。自 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貴 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 要矛盾。 腐敗的政治。清王朝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專橫獨斷,驕妄自大, 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一般官吏愚昧無知,兩耳閉塞,官場貪污成風,吏治敗壞。 廢弛的軍事。鴉片戰爭前夕,清軍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退步許多。而 且士兵懶散,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 沉悶的思想文化。清朝統治者實行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並大興文字獄,大大地束縛了 老百姓的思想。 閉關自守的對外關系。清政府沉迷於幾千年的繁榮昌盛中,不願意接受世界的變化,不 相信世界能有國家會超過自己。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項消極的、落後的、錯誤的政策。 這時, 英國向中國無恥地輸入鴉片, 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 加速了清王朝的腐敗。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 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可想而知,英國開始擔心自己的如意算盤會被打 亂,於是提前爆發了鴉片戰爭。 1842 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 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鴉片戰爭,既是中國人的恥辱,也是中國人的教訓。從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應該感謝 英國,是他們的殘暴,讓我們意識到了落後就意味著挨打,開始打開大門,望眼世界,而不 再「閉關鎖國」 。 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牢記這段歷史,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中,使祖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
10. 鴉片戰爭觀後感500字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1900年,甲午戰爭失敗5年後,列強再次侵入北京,這一次是8個國家的鐵蹄,整個中國彷彿都被撕裂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此,清政府的戰爭賠款總額高達7億2450萬兩白銀,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總數達幾百個之多。清王朝已經完全淪為一個對內不能保護國民尊嚴,對外不能捍衛國家主權的腐朽沒落的政府。20世紀的中國,一個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亮,那就是革命。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120餘人在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半年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中國人民思想也由此獲得一次巨大的解放。然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
然而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盪,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希望於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可見,這思想的較量,主義的斗爭,其實質是不同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之爭。
「震撼」「激動」「落淚」……這是眾多觀眾在形容他們對《復興之路》觀後感時所用的話語。「觀眾有感觸,我們的心血就沒有白費。」製作《復興之路》,就是要讓廣大觀眾看到中國在160多年復興之路上一路行來的種種變遷,並讓無數觀眾從這種變遷中感受並觸摸幸福
觀看復興之路的歷程,使我回顧了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翔實的史料、恢弘的氣勢、深沉的語言、珍貴的歷史圖片,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復興之畫卷。100多年來,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民的執著追求。陝北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聖地,民族復興的領導者在這里運籌帷幄。
變革的時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見的腳印:抗擊非典,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領袖和民眾共赴危難,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苦幹問題的重要決議,無一不是民族復興的基石,讓我領會到了國富民安的道理,認識到年輕一代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也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前進的艱辛歷程,同時也看到了今天中國的強大。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要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為報效祖國做出更多的努。
看完《復興之路》後兩集,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和自豪!感動的,是那些為中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人;自豪的,是為自己能夠成為這個優秀民族的一份子!
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斗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斗,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