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律長征講述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七律.長征》這首詩講述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表達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原詩:
《七律·長征》近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釋義: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1)七律長征電影完整版過草地擴展閱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遵義會議後,鑒於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金沙水拍雲崖暖」。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政府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大渡橋橫鐵索寒」。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政府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政府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政府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
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
❷ 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飛奪滬定橋,掄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七律⑴·長征⑵
紅軍不怕遠征難⑶,萬水千山只等閑⑷。
五嶺⑸逶迤⑹騰細浪⑺,烏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雲崖暖⑾,大渡橋⑿橫鐵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軍⒃過後盡開顏(16)
詞句注釋
⑴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⑵長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⑶難:艱難險阻。
⑷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⑸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⑺細浪: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
⑻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雲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⑽金沙:金沙江,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雲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紅軍曾強渡雲南省祿勸縣皎平渡渡口。
⑾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為直譯後的溫暖。)
⑿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⒀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⒁寒:影射敵人的冷酷與形勢的嚴峻。
⒂岷(mǐn)山:中國西部大山。位於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
⒃三軍:作者自註:「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⒄盡開顏:紅軍的長徵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2]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2]
❸ 七律.長征的譯文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譯文如下: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 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過了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全詩原文如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七律長征電影完整版過草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6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
《七律·長征》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
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尾聯「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
❹ 七律 長征的註解(詳細)
(1) 對句子的理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2) 對詞語的理解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五座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烏蒙:指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二、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課前可組織學生觀看反映長征的紀錄片、故事片,或者幫助學生搜集一些反映長征的文字、圖片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
2.本課教學可採用下列基本步驟:(1)簡要介紹長征,如時間,經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斗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介紹,老師作必要的補充。(2)初讀全詩,交流閱讀收獲。初讀時要盡可能地多讀幾遍,力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質疑,可以是點滴的體會,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細讀全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弄清每句詩的意思時,應引導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如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士的「不怕難」,不要僅僅就字就詞孤立地分析講解。(4)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句,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的戰斗豪情。(5)拓展延伸,讀讀所收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3.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一是要充分藉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籍、文章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詩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講詞析句。二是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在對比中,幫助學生領悟意蘊,體會情感。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或錄像(如無圖片、錄像,可畫示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然後,出示泛著微波的小河圖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圖(也可畫簡筆畫)。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紅軍是在什麼情況下越過五嶺和烏蒙山的?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視為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三是要充分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時,要注意採用多種讀的方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范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堅決,充滿信心;「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只等閑」要輕讀,讀出當作平常事時的平淡語氣。讀三、四行時要突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表現出紅軍的「不怕難」。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要低沉一些,以表達對犧牲戰士的沉痛緬懷之情。最後兩行應讀出歡欣鼓舞的語氣,因為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和會寫的字不多,但這些字,學生容易忘記讀音,容易寫錯。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利用熟字來加深記憶,如「礴」,練習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讀「bó」,」磅礴」的「礴」。本課有一些特指詞語,如「五嶺」、「三軍」,這些詞語的意思,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還有一些詞語的意思,如「遠征」、「等閑」、「細浪」,可在理解詩句中解決,不必單獨講解。
5.課後安排了三道練習題,第一題提出了讀、背的要求。第二題要求學生重點理解詩中的二、三兩句詩,提示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和體會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時,應予重視。選做題,可通過舉辦詩歌朗誦會、長征故事會等形式鼓勵學生搜集毛澤東的其他詩詞或長征的其他作品。
6.「資料袋」中介紹了長征的時間、原因、經過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學生課前閱讀,為課中的閱讀理解鋪墊。
四、教學案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5課《長征》這首詩。(板書課題)
師: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讀過《艱苦歲月》,寫的就是長征中的故事。
生:老師,我還讀過《飛奪瀘淀橋》,寫的是長征中紅軍與敵人搶時間,奪取瀘淀橋的事。
生:還有《倔強的小紅軍》,那位機靈的小紅軍,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卻活活地餓死了。
師:同學們講的都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出示紅軍長征的線路圖),長征是非常艱苦的……(講解長征略)。
師:紅軍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根據地,這時毛主席揮筆作詩《長征》,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准字音。
……
片斷設計:
「情感升華」
(在學生把握了詩句的基本意思後)
師:(深情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們願意聽一聽用《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長征畫面)
生:專注地聽、看。
師:聽了這首歌,看了這些畫面,請你閉目回味回味。
生:……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感受要急切地表達?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英勇戰斗的場面,紅軍真是不怕犧牲。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翻越崇山峻嶺的情景,紅軍長征真難啊。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一路歡歌的情景,他們雖然很苦,但一點也不怕苦,非常樂觀。
生:我頭腦里出現了毛澤東的形象。
師:啊,毛澤東在你的頭腦中是什麼形象?
生:偉人!他高高的個子,此時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兩手叉腰,面帶微笑,兩眼炯炯有神……
師:這首詩引起了我們不盡的遐想,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深深地震撼著我們,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讓我們放聲朗讀吧,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生:自由練讀。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朗讀。
(讀讀評評,最後播放《長征》這首歌曲的音樂和所配的畫面,學生齊讀)
五、相關鏈接
七律 詩體名,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究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對仗。
長征 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見線路圖)。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苦,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長征勝利結束。
關於《長征》一詩的創作
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詩興豪邁。長征途中的千山萬水和激烈壯闊的戰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令他的思緒自由弛騁。他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毛澤東即席朗誦了這首詩。
與《長征》詩相媲美的,也是對《長征》詩作出最好註解的還有一段同樣出之於毛澤東筆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積極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論及革命形勢的一段: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裡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❺ 七律長征!
這首詩實際上反映了長征全程,長征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長征准備及初始失利階段(1934年8月~1935年1月15日):至遵義會議後進入轉折階段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935年10月):至一、四方面軍分道揚鑣。
發展鞏固階段(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直羅鎮戰役勝利後,到甘肅會寧會師,一般認為是長征的結束。
❻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哪些事件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事件有:翻越五嶺、翻越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出自:《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原文: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6)七律長征電影完整版過草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
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事件介紹:
1、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
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
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2、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Force da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
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3、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
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❼ 七律《長征》中「紅軍遠征難」難在什麼地方
七律《長征》中「紅軍遠征難」難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自然條件惡劣:道路條件差,所經之處形勢險惡,要通過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天塹,還要翻雪山、過草地,途中非戰斗減員嚴重;
敵人力量強大:圍追堵截,給紅軍帶來重大傷亡,使紅軍的轉移更加困難;
紅軍自身因素:長征早期目標不明,路線不統一,犯「逃跑主義」錯誤,又攜帶大量非戰斗物資與非戰斗人員,影響轉移速度。
組織領導混亂:五次反圍剿失利,毛主席的領導地位沒有確定,王明等名義上的領導又難以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直到遵義會議才好轉。
物質裝備奇缺:苦心經營的中央蘇區淪陷,大量物質裝備流失,加上各地圍剿,又得不到有力補充。
長征簡介:
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❽ 七律長征中的故事簡短
1、半床棉被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
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
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
2、12個銅板「買」一個梨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
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
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3、強渡大渡河
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
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4、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
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5、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
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❾ 比較閱讀下面兩首詩篇,完成6—9題。 (8分) 七律 長征 過草地 毛澤東 張愛萍 一九三五年十月 一九三五年八
七律•新長征(兼評彈七律•長征)
弈之
求真不避路途艱,地裂天崩只等閑。
五嶺合圍掀巨浪,三軍著草下蒙山。
金沙水拍石崖斷,大渡河鳴鐵索彎。
喜見岷峰千丈雪,寒流盡處是陽關。
註:壓十五刪韻:艱閑山彎關
問題補充:
"著草"是穿著草鞋的意思。蒙山,烏蒙山,比如「朦朧的山」,下蒙山暗含脫去愚昧之意。
五嶺合圍掀巨浪。不說自己過五嶺,卻想像五嶺象海濤一浪一浪地合圍過來,是以景比喻地說專制政府對真相的圍追堵截。
金沙水拍石崖斷,大渡河鳴鐵索彎。是用形象在說:求真的力量必可沖破專權的禁制。
網友評價之一:
七律•長征,太多詩病,太打油了。
你這一改,合格多了,起碼90分。毛的59分吧。
說明: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看毛詩:
【平仄】方面,烏蒙/磅礴bó /走/泥丸。只有礴bó 不合仄,其他沒問題。
【韻腳】方面,「難」「閑」「丸」「寒」「顏」
但十四寒:寒難丸;十五刪:顏閑,是分屬兩韻的,不算壓了韻!
【對仗】方面,烏蒙:即烏蒙山,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的總稱。如果「五嶺」對「蒙山」的話首字雖然不能數字對數字,也能名詞對名詞,還屬粗對,現在很難說它是對仗。
【比興】方面,句句都是實描。尤其頷聯、頸聯,要求一聯寫景另一聯必須寫情,這叫「撐開」。但本詩兩聯都是寫景沒能「撐開」,是寫重復了。
【語法】方面,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水"拍」與"雲崖暖";橋"橫"與「鐵索寒」之間沒有邏輯上的因果聯系,只是平列了四種現象,故此兩句都未能算成是句子。
【起承轉合】方面「頸聯」是轉聯,可本詩還是順著「頷聯」的意思繼續寫景,沒有轉出更廣闊的新意來。意境很窄哦!
【其他】「紅軍」與「三軍」的「軍」字;「千山」與「千里」的「千」字;「萬水」與「水拍」的「水」字;詩名「長征」與首句「遠征」的征字均重復!犯重字之忌多也。
我看這「老乾體」的鼻祖是油味多於詩味的!
你這一改真不簡單,如果你是毛本人,這詩人兩字確實能當之無愧了!
❿ 《七律 長征》《長征組歌 兩首》 《老山界》 《草》的原文
七律·長征 毛澤東 著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 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 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 敵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 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 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過雪山草地
雪皚皚,野茫茫, 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過雪山草地紅軍都是鋼鐵漢, 千錘百煉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 草毯泥氈扎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飢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於天。
作者:陸定一
走向老山界
我們決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瑤山,地圖上叫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前面不知道為什麼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又要停下來等。隊伍擠得緊緊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來,等前頭喊著「走,走,走」,就站起來再走。滿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幾次又要停下來。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我們偷了個空兒,跑到前面去。地勢漸漸更加陡起來。我們已經超過自己的縱隊,跑到「紅星」縱隊的尾巴上,恰好在轉彎地方發現路旁有一間房子,我們就進去歇一下。 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大嫂,借你這里歇歇腳兒。」 「請到里邊坐。」她帶著些驚惶的神情說。隊伍還是極遲慢地向前行動。我們就跟瑤民攀談起來。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軍是什麼,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今天對瑤民,我們也要試一試。 我們談到紅軍,談到苛捐雜稅,談到廣西軍閥禁止瑤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殘殺瑤民,談到她住在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來了。 她說她原來也有過地,但是漢人把他們從自己的地上趕跑了。現在住到這荒山上來,種人家的地,每年要繳特別重的租。她說:「廣西的苛捐雜稅對瑤民特別重,廣西軍閥特別欺侮瑤民。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這一問正問中了我們的心事。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放在房中間木頭架成的一個灶上煮粥。她對我們道歉,說沒有多的米,也沒有大鍋,要不就多煮些給部隊吃。我們給她錢,她不要。好容易來了一個認識的同志,帶來一袋米,夠吃三天的糧食,雖然明知道前面糧食缺乏,我們還是把這整袋子米送給她。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部隊今天非夜裡行軍不可,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我們問了瑤民,知道前面還有竹林,可以砍來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備。 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因為確是餓了。我們也拿碗盛給瑤民母女吃。打聽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個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邊。我們現在還沒到山腳下呢。
夜裡行軍
自己的隊伍來了,我們饒了些水給大家喝。一路前進,天黑了才到山腳,果然有許多竹林。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按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達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大家都知道這座山是怎樣地陡了,不由渾身緊張,前後呼喊起來,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後做烏龜呀!」 「我們頂著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動了。傳來的話說,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個多小時鍾,傳下命令來說,就在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這里睡覺?怎麼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裡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頭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會疼死人。 但這是沒有辦法的,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因為實在太疲倦,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 半夜裡,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象一口井。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凍醒了的同志們圍著火堆小聲地談著話。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賓士,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不知什麼時候又睡著了。
黎明出發
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准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又傳下命令來,要隊伍今天無論如何爬過這座山。因為山路很難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進。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忙了一會,再向前進。 走了不多遠,看見昨晚所說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謂雷公岩的,果然陡極了,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就是懸崖,雖然不很深,但也夠怕人的。崖下已經聚集了很多馬匹,都是昨晚不能過去、要等今天全縱隊過完了再過去的。有幾匹曾經從崖上跌下來,腳骨都斷了。 很小心地過了這個石梯。上面的路雖然還是陡,但並不陡得那麼厲害了。一路走,一路檢查標語。我漸漸地掉了隊,順便做些鼓動工作。 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麼一點;恰巧來了一個瑤民,同他談談,知道還差得遠,還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飯,今天的早飯,都沒吃飽。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一路上,看見以前送上去的標語用完了,就一路寫著標語貼。累得走不動的時候,索性在地上躺一會兒。 快要到山頂,我已經落得很遠了。許多運輸員都走到前頭去了,剩下來的是醫務人員和掩護部隊。醫務人員真是辛苦,因為山陡,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機關槍聲很密,大概是在我們昨天出發的地方,五、八軍團正跟敵人開火。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翻越老山界
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鍾。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里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回頭看隊伍,沒有團過山的只有不多的幾個人了。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傾斜的。我們一口氣兒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幾處景緻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我們雖然也很餓,但仍舊一氣兒跑下山去,一直到宿營地。 這回翻山使部隊開始養成一種新的習慣:那就是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飯吃,煮東西吃。這種習慣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後,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草》 王願堅 ——一位藏族同志指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說:「就在這里,在奶粉廠旁邊,我們要建一座糖廠,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長楊光從昏迷中醒過來的時候,天已經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著,回想著,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濕漉漉的草地里。 昨天,也就是過草地的第四天,快要宿營的時候,連長把他叫了去,要他們班到右前方一個小高地上,擔任警戒。他們趕到了指定地點,看好哨位,搭好帳篷,已經黑上來了。就是他,動手去解決吃飯的問題。他提著把刺刀,圍著山丘轉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小把水芹菜和牛耳大黃。正發愁呢,忽然看到小溪邊上有一叢野菜,顏色青翠,葉子肥嫩,他興沖沖地砍了一捆拿回來,倒進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滿滿一鍋。 誰知道,問題就發生在這些野菜上了:換第三班崗的時間還不到,哨兵就捂著肚子回來,把他叫醒了。他起來一看,班裡同志們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滿地打滾,有的舌頭都僵了。倒是他和黨小組長因為吃得不多,症狀還輕些,於是兩人分工,一個留下警戒和照顧同志們,一個向上級報告。就這樣,他摸黑沖進了爛草地;開始是跑,然後是走,最後體力實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著,爬著,不知什麼時候昏過去了。 當一切都回想起來了以後,他的心像火燎一樣焦灼了。他用步槍支撐著.掙扎著站起來,踉踉蹌蹌地走上了一個山包。 這時,太陽冒紅了,濃煙似的霧氣正在消散。他觀察著,計算著,判斷著方位。看來,離開班哨位置已經是十里開外了,可是看不到連、營部隊宿營地的影子。顯然是夜裡慌亂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趕快找部隊去,救同志們的生命要緊呵! 他正要舉步,忽然薄霧里傳來了人聲。人聲漸漸近了,人影也顯現出來,是一支小隊伍。走在前面的是幾個徒手的軍人,後面是一副擔架。 他急忙迎上幾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個人的挎包上還有一個紅色的十字。 「好,同志們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沒有力氣了。他索性把槍往懷里一抱,就地橫倒身軀,沿著山坡滾下山去。 就在他滾到山包下停住的時候,正好趕在了那支小隊伍的前頭。 人群和擔架都停下了。背紅十字挎包的人飛步跑來,彎腰扶起他,關切地問道:「你怎麼啦?」 楊光定了定神,把事情講了講。未了,他緊緊抓住了那人的挎包,懇求地:「醫生同志,快去吧!晚了,人就沒救啦!」 醫生看看背後的擔架,又看看楊光,為難地搖搖頭:「同志,我們還有緊急任務!」 「什麼任務能比救人還要緊?」 醫生指著擔架:「我們也是要救人哪!」 楊光這才看清楚,擔架上躺著一個人。一床灰色的舊棉毯嚴嚴地蓋在上面。 「那邊的同志很危險!」楊光焦急地叫起來。他伸開手攔住了路口,大聲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話一下子僵住了。 擔架響了一聲,毯子動了一下。 醫生有點慍怒地看了楊光一眼:「你這個同志,有話不會小點聲說?你知道嗎?這是……」他壓低了聲音,說出了那個全軍都敬愛的人的名字,然後解釋地說道:「他病得很厲害哪;昨天開了一夜的會,剛才又發起高燒,人都昏迷了。」「什麼,周副主席?」楊光立時驚住了。對於這位敬愛的首長,楊光不但知道.還曾親眼看見過。在遵義戰役之前,這位首長曾經親自到他們團作過戰斗動員。在部隊開上去圍攻會理的時候,連隊在路邊休息,他也曾親眼看見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總司令一道,跟戰士們親切交談。可是,現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卻在首長趕去衛生部救治的路上,攔住了他的擔架……他惶惑地望著擔架,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時毯子被掀開了,周副主席緩慢地欠起了身,朝著楊光招了招手。 楊光不安地走過去。他深情地注視著那張熟悉的臉,卻不由得大吃一驚:由於疾病的折磨,這位敬愛的首長面容變化多大呵!他覺得心頭像刀在絞,眼睛一陣酸澀,竟然連敬禮也忘了。 周副主席顯然剛從昏迷中醒來。他費了好大勁,才把身軀往擔架邊上移開了些,然後,拉住楊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擔架空出的半邊坐下來。 靠著警衛員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擔架上半坐起來。他慢慢撫摸著楊光那濕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楊光的額頭,親切地說道:「這么說,你們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楊光點了點頭。 「那種野菜是什麼樣子呢?」 「這就是。」楊光從懷里掏出一棵野菜。為了便於醫生救治,他臨走時帶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過野菜,仔細端詳著。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樣子還可以看得出來:有點像野蒜苗,一層暗紅色的薄皮包著白色的根,上面挑著四片互生的葉子。看著,不知是由於疲累還是怎的,他倚在警衛員的肩頭,仰起了頭,眼裡浮上了異常的嚴肅的神情。 楊光擔心地看著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長為什麼對這棵野菜這么關心。他剛想勸首長休息,周副主席又問了:「這野菜,多半是長在什麼地方呢?」 楊光想了想:「在背陰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還記得嗎?」楊光搖了搖頭。因為是煮熟了吃的,沒有嘗過。 周副主席又舉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進嘴裡。醫生驚呼著撲過來,野菜已經被咬下了一點。 周副主席那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嚼了一陣,吐掉了殘渣,把那棵野菜還給楊光,囑咐道:「你記著,剛進嘴的時候,有點澀,越嚼越苦。」 楊光又點了點頭。周副主席把聲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語氣講話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確的:要醫生馬上按楊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戰士們。他又要擔架抬上楊光,用最快的速度趕到總部去報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體的:要求總部根據楊光他們的經驗,馬上給部隊下發一個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報。在通報上,要畫上有毒野菜的圖形,加上詳細的說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標本。 一個年輕的衛生員,還在聽到談論有毒野菜的時候,就在路旁打開了挎包,把滿滿一挎包沿路采來的野菜倒出來,一棵棵翻揀、檢查著。這會兒,聽到了首長下達的命令,驚慌地叫起來:「那……你呢?」 「你們扶我走一會兒嘛!」周副主席微哭看伸出了一個指頭,又攤開丁平掌,「看,是一個多呢還是五個、或者上萬個多呢?」 誰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爭辯是沒有用的。一時,全部默默不作聲了。只有晨風吹過荒漠的草地,撕掠著青草,發出颯颯的聲響。 衛生員抽噎廠兩聲.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敵人的圍追堵截.逼著我們走草地,逼得我們吃草!」 「吃草。嗯,說得好啊!」周副主席嚴肅地點了點頭,「革命斗爭,需要我們吃草,我們就去吃它。而且,我們還要好好總結經驗,把草吃得好一些!」 「應該感謝他們,感謝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為全軍換來了經驗。也要記住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說下去,不過,話卻溫和多了,語氣里透著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為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這些話,從那瘦弱的身軀里,從那乾裂的嘴唇里發出來,又慢,又輕,可是,它卻像沉雷一樣隆隆地滾過草地,滾過紅軍戰士的胸膛。 楊光激動地聽著。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士的那顆偉大的心。頓時,他覺得自己變得強大了,有力了,這力量足足能一氣走出草地。他向著敬愛的周副主席深情地舉手敬禮,然後,那緊握著野菜的手猛地一揮,轉身向總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醫生向衛生員囑咐了句什麼,也緊抓著那個紅十字挎包,向另一個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著兩個人漸漸遠去的背影,耳邊傳來警衛員的話音。話是對著小衛生員說的:「……看你說的,為革命嘛,我們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們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敵人高尚得多,也強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濃濃的胡須綻開來,寬慰地笑了。他笑得那麼爽朗,那麼開心。自從患病以來,他還是頭一次笑得這么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