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傷逝》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
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感,這個詞讓我想到的是遺憾、悔恨、情殤……整個文章讀下來,讓人覺得氣氛是悲涼無奈的,兩個打破世俗而結合在一起的戀人,最終因為現實的生存問題而走向分離,《傷逝》讀後感。我覺得文中的子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會影響的舊思想的社會背景下,她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勇敢地和家庭抗爭,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話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義無反顧的和涓生這個又窮又酸的書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這份沒有「麵包」的愛情。當子君跟涓生之後,就放棄了以前的許多生活,放棄了她的驕傲,放棄了她的優雅,為生活的瑣碎而操持,洗碗、做飯、養油雞,為小事而與鄰居官太太爭吵……子君的重心都轉移到這個家了,在愛情當中不斷的付出,而這個時候,涓生認為他變了,她不再看書了,從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變成一個世俗的女子,他認為以前愛的那個優雅的子君不見了,現在這個越來越沒有神采沒有內涵的子君,他再也不愛了。
而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是形而上學的,一方面自擬要打破封建思想的牢籠,要做新時代有新思想的青年,可是他表現出來的卻是骨子裡的守舊與懦弱,他與子君一起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關注奇怪的眼光,而子君卻能當能問心無愧的面對這些眼光,後來他開始煩子君了,逃出家門,「終於在通俗圖書館里覓得了我的天堂」,而這天堂原來也只是為著「裝著兩個鐵火爐」,並非為了看書的高尚,到了後來,光景越來越慘淡,他認為這一切是因為與子君結合而被教育局開除的結果,甚至到了後來他假想到子君的死……我認為在這里涓生是自私的,在愛情中只是一個索取的角色,當愛情的激情褪去的時候,同時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他把責任推向子君,而不想想自身的問題,讀後感《《傷逝》讀後感》。他說在教育局裡做事,就像鳥販子手裡的小鳥,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將來忘卻了飛翔,可是他離開教育局,終於展開翅子去飛了,可是離開籠子久了,卻飛不遠飛不高,生活毫無保障,他又開始想念在關在籠子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進只是表面上的嘴巴上說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的考驗的。
涓生最後對子君說:「我不愛你了。」他口口聲聲說要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他真的不愛他了嗎?還是他根本就不明白愛是什麼?在那個時候,他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曾經『深愛』的女人,讓子君過上好的生活,這是他的無能和逃避應有的責任。他說出這句話,徹底傷害了子君的心,正是這句話結束了她的愛情,將她逼上了絕路,在這里,涓生是一個無法對愛負責的愛情鄶子手。涓生說出不愛,可後來當子君真的離開,他又開始懷念以前的美好的日子,開始想起子君的好,當他聽到子君死的消息的時候,開始黯然『傷逝』,一切無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餘下的日子裡,多半都會一直傷逝下去。就像很多本應該好好珍惜的人和事,當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當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說到最後,總結一下,在愛情當中,既不能像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也不能像涓生那樣逃避應該為愛情付起的責任。
〔《傷逝》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魯迅寫的「傷逝」所拍成的影片的評價
看了傷逝電影後,感受如下:
影片主要講了:涓生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懷有不滿,但又不能與社會決裂。他嘲諷自己:我在教育局裡做事,就像鳥販子手裡的小鳥……我很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將來忘卻了飛翔。他感到孤獨、空虛和寂寞。這時,子君闖進了他的生活。
子君是一個判逆的女性,她在追求個性解放,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和勇敢精神,贏得了涓生的愛慕。他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毅然結合在一起。生活條件雖不優裕,但兩顆心卻沉浸在愛情中,還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畢竟閱歷不深,他們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是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生活的。
無情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來的是:繁忙的家務勞動;愛情上因缺乏新的滋養,逐漸停滯、凝固;加之兩個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異,發生了一些摩擦。更嚴重的打擊是,他們不能為社會封建勢力所容許的那種超越規范的結合,終於導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職務。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於依靠自己的翻譯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殘酷嘲弄。面對黑暗的社會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們沉浸在盲目的愛情之中,而將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決心趁自己的翅膀還沒有忘卻張動的時候,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對這一道路也還並不確切地了解。
涓生的變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懼;子君在愛情上所作出的試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煩惱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們大半年來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們的盲目愛情生活應該結束了。曾為尋求愛情幸福而顯示過勇敢和迸發過性格火花的子君,終於因受時代的局限,在愛情的幻滅中,在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後,涓生陷入極度悲哀與終結恨之中,他譴責自己是一個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該讓子君負著重擔在絕望中走盡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傷子君去世後,堅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在「五四」運動後,知識分子涓生和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並開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但生活殘酷的現實使尚未足夠成熟的兩個人逐漸陷入困境,愛情的色彩逐漸暗淡,兩人的性格差異越發顯現出來,而封建勢力又給予他們沉重打擊,令二人失去生活來源。涓生逐漸醒悟到要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子君則對涓生的變化充滿疑懼,不停地試探涓生。子君的試探反倒引起涓生更多的煩惱和痛苦,他向子君坦言了他的痛苦和想法,表明這種生活應該結束。愛情的幻滅給了子君致命的打擊,她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涓生對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自責和無比哀傷,但他決定仍要勇敢的探索前進。
這部影片是根據魯迅的短篇名作《傷逝》改編,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揭示出涓生和子君在悲劇發展中不同的性格特徵,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個人奮斗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解放問題。影片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涓生的手記」貫穿始終,並出現大量回憶、幻想、幻覺等主觀鏡頭,使其體現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基調。
③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
《傷逝》讀後感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老師說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說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
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說的話。
初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著,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說:「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裡狀態很糟糕,看著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致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說,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准確,說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了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蒙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著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說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說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里「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說,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嘆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④ 讀魯迅傷逝觀後感
魯迅傷逝的讀後感《傷逝》讀後感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老師說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說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 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說的話。
初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著,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說:「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裡狀態很糟糕,看著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致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說,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准確,說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了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蒙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著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說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說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里「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說,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嘆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⑤ 傷逝的影片評價
影片根據魯迅的短篇名作《傷逝》改編,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揭示出涓生和子君在悲劇發展中不同的性格特徵,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個人奮斗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和婦女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解放問題。影片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涓生的手記」貫穿始終,並出現大量回憶、幻想、幻覺等主觀鏡頭,使其體現了原小說沉鬱、凝重的基調。該片獲1982年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傅正義);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⑥ 求傷逝觀後感!
《傷逝》是一部愛情小說,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是一部悲劇小說。
它的篇幅並不長,且採用倒敘的手法,敘述出整個故事。讀過他後給我的感覺是很郁悶,有點可憐小說人物,有些討厭小說人物,總之是一一種很郁悶的感覺。我今天要說的是對傷逝的悲劇及傷逝對現代婚姻的啟示。
故事的梗概是在自由思想萌發時一對覺醒的青年男女相戀,後遭到家族反對,私奔同居,最後抵擋不了社會輿論與經濟困難的壓力而走向結束的愛情故事。
從男主角涓生的方面講,涓生是自私的、覺醒的不夠徹底的,膽小懦弱的 。在兩人交往過程中,他沒有過主動,都是女主角子君去他的住處看他,在兩人找房子的時候面對旁人的指指點點他是不敢抬頭的,感到不自在.到後來他們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他的精神更加的委靡,甚至到最後不自覺的把這種壓力轉化為對生活的埋怨和對子君的猜測中,如在扔棄小狗阿隨後,就猜測子君已認為他是忍心的,在受到解僱書時,涓生就說到那聲音在我聽去卻只是浮浮的,寫的是子君的變化,其實是暗指涓生本身的情感變化,是他本身已對生活產生害怕。還寫到燈光也十分暗淡,其實是反映出涓生內心的暗淡。經濟的壓力使涓生把怨恨轉到家庭小事上,變得斤斤計較。如在家中覺得沒有一間靜室,覺得子君沒有先前那麼幽靜,連生活中必有的碗碟、煤煙都成了他的阻礙。連吃飯的時間變幻莫測,又嫌子君打擾他,又怪子君不重視他。文中還寫到鳥籠寓意,其實他已經覺得子君已成為他飛翔的羈絆,以致到後來他都不願呆在家中,美其名曰是受不了子君的冷淡,其實是他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生活的窘迫,不敢面對自己。講到鳥籠與飛翔時,其實子君的命運已經註定。涓生不定會離開 子君,雖然涓生曾經想到子君會死,但在被生活壓迫中最後他失去了任何力量來抵制他想分手的決定,最終在早晨,時間多得很,決定說出他所認為的真實。他雖然覺得像個做壞事的小孩,但這種思想阻止不了他想逃脫這個牢籠的決心的自私。最終子君離開了,涓生在後悔和自責中走向另一個人生階段。
從子君的角度出發,她是兩個形象的體現,一個是覺醒的一個是傳統的。在與涓生戀愛時她是新時代的新女性,她敢為了愛情而與家庭對抗,乃至最後與她的叔叔斷絕關系,她也敢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話」甚至面對旁人的輕視、嘲笑,她可以往若未聞。對於涓生的浪漫求愛,她勇敢的接受,斷然的決定與涓生同居。這是對自由戀愛和婚姻的斗爭。但她也是傳統的,在婚後她的身上慢慢的體現出傳統思想在他身上的作用。也許涓生的感覺是由偏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同居後子君的思想的確有了退後,她成了 一個家庭主婦,一天到晚所接觸的就是生活瑣事,如洗衣、洗碗、打掃等,外加飼養小雞和小狗阿隨,為小雞而爭吵,為阿隨而傷心。之前所接觸的泰戈爾、雪萊等外國名人及其作品早已遠離,她最多的享受就是懷舊談,特別是涓生的求愛片斷,她的生活是固定的慘淡的,這也成為涓生離開的理由-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而且在生活中她的身上也體現出出嫁從夫的思想,譬如對於涓生的埋怨她毫無反抗的接受,對於涓生的決定她也默默地忍受,黯然的跟隨她的父親回到家中,不帶走一切東西,最終在孤單悲傷中離開人世。
從社會時期來講,當時是新思想萌發的時期,這種新思想是薄弱的,是需要成長的,是受到當時主流思想-封建倫理的迫害和排擠的。子君和涓生是新思想的代表,所以他們的追求必然遭到舊勢力的阻擾。小說中提到子君和她叔子鬧開了,以致於他叔子氣到不再認她做侄女,這充分說明舊社會的禮教思想深深的影響著家族中的大多數人,這也說明為何到最後子君隨著父親回到家裡沒多久就香銷玉殞了。封建的思想是不容許違背他們的教條的人存在的。子君的出走同居,明顯的違背了他們的標准,他們不會給予子君重生的機會。再說他們在找房子時大半是被他人托辭拒絕,且總是有譏笑、猥褻、輕蔑的目光,並且到最後涓生的失業,這一切一切的發生都脫離不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壓迫。這是我所認識的悲劇的原因。
子君是兩個人物的代表,一個是魯迅明媒正娶之妻,一個是她的另一半許廣平。這篇小說體現了魯迅對婚姻的掙扎。對於正妻,他不能離棄她,但他也不能與她相處。所以他選擇離開,對於許廣平她是他的知己,他們心心相吸,是志同道合。雖然他們沒有結婚,但他們的生活才是真真正正的夫妻。所以說婚姻應該建立在相愛,志同道合的基礎上,並且要有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共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才能理直氣壯地面對社會上的一切猜測,離間 才能走得常常久久,過得幸福快樂。
這是我從《傷逝》能看到的,能說出的。
⑦ 傷逝讀後感50~100字。(讀第一遍時的感覺)
寫作思路:通過對原文章的熟讀,寫出自己在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產生的感觸,把這些感觸使用精煉的語言記錄下來。
正文:
《傷逝》是涓生的手記,是涓生在子君死後深深的懺悔,涓生說道:「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
然而在我看來,涓生也僅僅是因著子君的死而懺悔,而悲傷,許下這般誓言;因著子君的死發現自己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自私拋棄了子君,間接導致了子君的死亡。
若能重來一次,涓生許不會拋棄子君,但我堅信他們的故事依然會以悲劇結尾。因為時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鎖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堅貞」的「衛道士」反對他們的結合。
兩個人的性格弱點仍然存在,必不會一朝一夕改變,依然無法契合,依然會滋生隔閡與不快,而他們的愛情依然需要麵包作為基石,沒有麵包的愛情依舊是重重危機。
封建禮教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堅固最高聳難以逾越的牆,縱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禮教、綱常倫理,可是當身邊大多數人都信奉綱常、崇拜禮教時,自己的心意還是那麼堅定嗎?
眾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無虎也難免生出有虎的懷疑與忌憚,自己終究不會走上進山的路,就算不用為了生計而惆悵掙扎,愛情永遠不能跳出那個時代的局限。
《金粉世家》中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愛上清貧女子冷清秋,為了追求她買下她隔壁的房子,帶她遊山玩水,極盡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開悲劇的結局,再浪漫的羅曼史最後也不過冷清秋輕聲一唄「齊大非偶」,金冷二人的愛情一如子君與涓生,終究囚在了時代的牢籠里,門第之言,倫理之言,當身邊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條為信仰時,涓生與子君終究無法不在乎,無法一味地堅持自我。
而性格的原因就算在自由平等的今天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因素,結婚尋找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伴侶,更應該是一個靈魂的伴侶,性格不合拍必定會有摩擦,小摩擦會堆積成大矛盾,最終成為婚姻中無法修補的裂痕。
涓生懦弱而自私、目光短淺,子君甘於平庸、軟弱妥協。涓生愛子君的勇敢、新潮、獨立,而子君的性格使她甘於平庸,褪去了勇敢獨立,那麼玩涓生的愛便無所依託了,而對於涓生而言,婚姻是兩個人的經營,他的自私使這段婚姻必定不能長久。
⑧ 傷逝300字的讀後感
世上最糟糕的男人,就是史涓生這種沒心沒肺沒一點德行的雞BA人,沒本事沒自製力經不起任何考驗,說一套干一套,什麼都有他的道理卻又不肯為之做任何付出,只會指責社會和他人如何如何不會檢查自己的問題,喝過點墨水卻什麼都不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懂什麼新文化運動?只是借這陣風開洋葷打牙祭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質量結果弄巧成拙又喜新厭舊始亂終棄,這種人渣參加什麼團隊都是濫竽充數還會叛變,他是巴黎聖母院中吉普賽女郎救下來的那個卑鄙詩人的中國版,丑惡人性的化身,與敲鍾怪人對比鮮明,後者明愛恨有擔當純潔高尚頂天立地,史涓生蒜個什麼東西?尼子君完全是他一手帶出家門又嫌棄甩掉讓她無顏再世上活下去而毅然死去的,她比史王八可愛百倍,女人嫁雞隨雞要愛護她,糟糠之妻不可棄,史王八根本不算個男人,阿貓阿狗小雜碎而以
⑨ 兩百分,求傷逝讀後感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魯迅雜感》)而以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傷逝》卻依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夢想的旅程帶著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傷逝》是一種感情,更是一副畫卷,於夢想中傾聽,於希望中感動,涓生和子君,那時的愛情,那時的感動,那樣的別離,那樣的……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麼說, 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的的確確就是一部悲劇。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痴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敘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溫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復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
其實愛情本來沒有錯,錯的是不能長廂廝守,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里,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盡管我相信愛情是神聖的
愛情是浪漫的,但愛情同樣是物質的。沒有了物質愛情或早或晚會變成一種空洞的負擔,我們主人公的愛情,在沒有物質做基石的情況下,悄悄地改變。「子君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涓生開始「……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是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歌也透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廢的多……」只可惜他覺悟得太遲了。涓生送走了小狗阿隨,也送走了子君,送走了他們的愛情,小狗阿隨可以回來,而子君卻永遠的失去了……
愛情是苦澀的,但苦澀中卻蘊涵著永遠的哲理:,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如果太執著於某種情感,往往會引起這種感情的變化,涓生和子君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性格心態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壓迫和金錢困擾的沖擊下,終於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一個是以愛情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一個卻作為一種生活》
《傷逝》是一種懺悔,更是一種對愛情的詮釋,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沖擊,我一直以為愛情可以用來誇張,用來白描,用來記錄,用來回憶,但愛情同樣也可以拿來分析。或許我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著的、心碎著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個中原因是經不起,還是覺得這樣褻瀆了我們關於愛情的理想呢?又有誰能超脫局外,洞悉一切呢?這或許是小說、電影帶給我們真正的思考!
同樣的作品,同樣的畫卷,在那片讓我們覺得遙遠的場景下,一段唯美而又另人感傷的愛情在一種懺悔的景象下升騰,這不僅僅是一種愛情,更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嘲諷,人與人命運的對比,狗與狗命運的對比,這是對愛情的描寫,更是對命運的抗爭!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對魯迅文章最大的解釋,《傷逝》同樣是這樣,在愛情與生活同時壓抑的情形下他們沒有抗爭,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這不能不說是「五四」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下的必然。
然而一切都會解決的!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終於站起來,「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說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阿隨回來了,或許子君的靈魂也能回歸,回歸於一片雪白的曠野上!
問世間情為何物?
讓我們再次回到那片雋永的世界,一起來感悟,一起來傾聽!
⑩ 《傷逝》傳遞給世人什麼樣的愛情觀
《傷逝》創作於1925年10月,是魯迅創作的知識分子題材中唯一描寫愛情的作品。魯迅很少寫愛情,然而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卻超越了無數的愛情小說,一針見血地直擊愛情的本質。魯迅通過這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於愛情的觀念:「人必須首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雖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是當愛情遇上實現,不見得愛情就真的能戰勝一切。雖然很世俗,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時候,現實確實是愛情的基礎條件之一。正如魯迅在書中寫得那樣:「人必須首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