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岔口》解讀或點評是什麼
《三岔口》以三條脈絡分明的線索向同一終點發展,暗中彼此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將結局推向高潮,這是相當具有創作意念的。
而且,此類智力角逐至上,懸念雲集,實質上卻暗流涌動的題材實在是微乎其微,只憑這點,便可值得贊賞幾分了。若是就劇情而言,影片的情節顯然也能夠彰顯出陳木勝的創作思路。
《三岔口》創作背景
電影《三岔口》的名稱是源於京劇劇目《三岔口》。電影故事的發展與京劇劇情有異曲同工之妙。陳木勝親自編劇的故事也是講述三個軌跡各異的男人:一個失去摯愛的警探、一個不守常規的殺手、一個表裡矛盾的律師,各人故事本來毫不相干,命運卻冥冥之中將他們連上,交織出不可預測的人和事。
B. 電影三岔口
一個被押解回港的洗黑錢份子甫剛下飛機便遭殺害,行凶的職業殺手曲(吳彥祖飾)逃去無蹤。買兇殺人的洗錢集團主腦饒天頌(羅嘉良飾)眼看被凍結的資產即將解凍,可是,獨生子饒夏(Tommy飾)卻神秘被擄失蹤。
負責解犯的警員孫(郭富城飾)是個倒霉專家,他鍾愛的女友素芳十年前人間蒸發,至今生死不明,令他一直不能釋懷。 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洗錢集團首腦所聘用的律師杜厚生(鄭伊健飾),其妻子Amy(李心潔飾)竟然長得跟他失蹤女朋友頗為神似,引起了他對律師夫婦的調查興趣。
行凶的職業殺手雖然順利完成任務,卻不由自主地對案件產生好奇,有違殺手「不聞不問」的原則, 他的好奇心不是無原因的。那倒霉的警察和他的失蹤女友,當年一起主持 「警訊」,令他印象難忘。與此同時,他亦愛上了那位專門替他接工作的代理人定(寧靜飾)。
事實上,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各自有著一點點不容於本身職業的性格特色,與此同時,城中亦不斷發生著其它罪案,動機不明的兇殺案、失蹤案比比皆是,這些無頭公案有可能與我們三位主角拉上關系嗎?
三岔口,充滿了不可測的人和事……
C. 《三岔口》究竟講的什麼啊看了幾遍都看不懂……
《三岔口》講述了飾演律師的鄭伊健、當警察的郭富城及殺手吳彥祖,怎樣在自己的工作和經歷中尋回自己的故事。
具體劇情:城市中撲朔迷離的人物關系和事件始末。一洗黑錢罪犯被押送回港,職業殺手曲(吳彥祖飾)將其槍殺後逃逸,背後主謀是洗錢集團首領饒天頌(羅嘉良飾),但他的兒子也同時被其它神秘人物拐走。案情開始變得千頭萬緒。
這個案件,交由了警察孫(郭富城飾)負責,孫一向倒霉,這次最令他意外的是,他竟然發現饒天頌的律師杜厚生(鄭伊健飾)有一個叫Amy(李心潔飾)的妻子,像極了十年前失蹤的女友。
這一切,讓他傾注大量心血在案件調查上。然而,對這樁案件感興趣的,除了孫,還有殺手曲。他們各有心事,步步為營,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和事件中拉扯爭斗。
《三岔口》主要角色
1、孫兆仁
商業罪案調查科探員,性格執著,甚至有點神經質。女友素芳在十年前一夜間神秘失蹤,十年來孫沒間斷地尋找,堅信終有一日可以與女友重逢,為此素芳成為他唯一生存寄託,可是十年來不斷的失落令他精神面臨崩潰,直至一天,他遇上與素芳樣貌相同的杜厚生太太。
2、曲
一個身手了得,行事快而利落的殺手,為人放任不羈,不守常規,「沒有真情、沒有真愛」是他的人生觀,偏偏對經理人阿定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一次暗殺行動,他認出孫兆仁而勾起他第一次出賣自己良心的事。因此曲插手助警察偵案,而違反了殺手的行規。
D. 如何評價電影《三岔口》中演員的表現
很多人看《三岔口》都是沖著明星大咖的噱頭而去的,當時的印象是這部電影的動作戲在當時來說相當有水準,繼而就留下了比較深刻印象。之後鬧劇荒的時候又去觀看過一次,但是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且不說其他,單是對郭天王、鄭伊健的評價就更客觀了一些。下面我就仔細說下我對劇中演員的評價吧!
再有本片主演吳彥祖、李心潔等人,放在今天來看,這個演員陣容可謂是後無來者了。
但或許是受限於劇情與節奏感,在《三岔口》中,他們都沒有特別出彩到讓人難忘的精彩表現,而這部片子也並沒有達到當年預想的收視巔峰,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未免有些遺憾。
E. 拿什麼拯救你,律師——評《三岔口》
這在帶來香港電影曾一度的興盛的同時也使其一直為專業影評人所詬病,缺乏思想和內涵成為其輝煌之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但始終有少數人試圖打破這個傳統,陳木勝導演的《三岔口》,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種嘗試。 兩個互不相乾的人被殺,拉開了影片的序幕:霓虹燈下,大雨如箭直射地面。凌亂急促的腳步在雨傘的裹挾下晃動於午夜的街頭。她覺得有人跟蹤自己。確實,在她背後數米外的拐角處,是一個不懷好意的男人。後來的事,她不知道,或者她會認為這一切是她的錯覺;但霓虹燈下的罪惡依舊撲朔迷離。恍惚間,一根銳利的鐵絲突如其來地箍住了他的脖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他狠命踢蹬地面的腳,痙攣的腿,垂死掙扎時指甲深陷牆壁的劃痕——如此的怵目驚心。 這場看似游離於影片主題之外的暴力其實另有深意,它始終若隱若現於跌宕劇情之中,直到宿命降臨的雨夜才最終得到詮釋並將一段無奈的人生引入無法解脫的深淵! 飛機上,警察孫兆仁帶著污點證人步入銀幕。證人要吃面,警察的奚落脫口而出;但沒人可以預料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再尋常不過的要求瞬間竟成為一種奢侈。一顆子彈貫穿了證人前胸。世界總是很玄妙,原本平行無涉的人生軌跡會因意料之外的偶然因素而發生交叉和碰撞。生死懸於一念間時那引而未發的子彈已將警察和殺手的命運緊緊拴在一起。 復雜的人物關系逐漸顯山露水。警察、殺手、律師被一宗洗錢案牽引著角力鬥智。第二場兇殺實際已將主要人物紛紛串聯起來。黑暗懸疑的情節中,各個主體內心都存在雙重甚至多重性格的分裂以及行業、生活習慣與個性間的背離。三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職業,三段變幻莫測的人生,命運的三岔口上,究竟有多少迷惘和抉擇,人們又該何去何從。故事的張力已躍然銀幕之上! 警員孫兆仁作為商業罪案調查科的王牌,面對著毫無頭緒的連環兇殺案與污點證人被殺案,陷入尷尬之境。然而,真正困擾他的是十年前其女友的神秘失蹤。這里導演就已為他的人生設置了無法逃脫的情感枷鎖。當其不期而遇大律師杜厚生的妻子,她與其女友幾乎一模一樣的面孔讓他徹底迷失;他開始無意識地開始了對律師一家密切關注,最終卻歪打正著促成了案件的真相大白。但已經偏離了職責和程序的正義還是完整的嗎?是否會成為「毒樹之果」?所謂真相大白又具有何種無可替代的價值,又能否使警察徹底擊碎盤旋於其生活上空的情感陰霾呢?…… 從職業角度而言,殺手的技術水準是一流的,但他並非一個合格的殺手,不僅數次對警察手下留情,甚至還冒著囹圄之險一步一步引領警察接近真相。他已背離了一個殺手的職業倫理。命運是一個大局,他終究未能逃脫……但能與自己喜歡的人共赴黃泉,雖死於非命也勉強算是一種幸福——盡管,頗有些古龍筆下的悲壯意蘊。 大律師杜厚生的故事近乎完美,他能言善辯,百戰百勝,在業內成為楷模;他擁有幸福的家庭,美麗溫柔的妻子,健康可愛的孩子。但在恰當的時機,他將徹底顛覆自己展現於公眾之前的形象,給觀眾以巨大的心靈震撼。盡管影片將重心放在警察這一角色,律師在片中一展拳腳的空間極為有限,但我卻從略顯蒼白淡薄的角色中看到了更多…… 對律師最早的感受源於兒時看過的港產片:頭戴假發,穿著庄嚴肅穆的律師袍,在法庭上踱著方步侃侃而談。但律師形象並非那麼神聖,莎士比亞曾說:「如果我們必須解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那就讓我們首先幹掉所有的律師吧!」即便在最美好的時代,律師的公眾形象也令人難以恭維。作為一個群體,律師常受到非議和譴責。人們認為,律師是貪婪者和投機商,趁人之危,趁火打劫。律師的介入常常會損害糾紛當事人不訴諸法律解決沖突的可能性——過於依賴甚至沉湎法律將可能導致基諾維斯式的悲劇,離婚案件中他們甚至積極地激化關系親密者之間的矛盾。俚語或漫畫常以「救護車的追逐者」(ambulance chaser)來稱呼並嘲弄那些交通事故後紛紛趕來爭著代理損害賠償案件的無德律師。盡管中國律師制度的歷史並不久遠,律師卻同樣難以逃脫類似道德和信任危機,這從中國訴訟掮客的屢禁不止即可窺見一斑。 為什麼如此?原因不一而足。誠然,若不從法律規則而從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就可以發現正式制度與個人偏好之間的矛盾導致了纏繞在律師行為中揮之不去的矛盾和沖突。法律規定律師應當保持自律,避免與當事人不必要的接觸。但基於共同職業之間的天然聯結紐帶,律師之間無法避免特定的關聯,甚至法社會學的研究還表明,這種關聯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糾紛當事人將法律運用到極限的傾向,而增加談判及和解的可能性。實踐中的律師在受到制度規則、社會結構等制約支配而形成一種期待可能性之同時,又多會根據即時面臨的具體境遇做出隨時間、地點及條件而轉移的適時反應,進而演繹出特定的現實多樣性。理想和現實,期待和無奈,律師始終工作於一個充滿分裂症狀的環境中。 同時,律師作為需要專門學識和使命感的自由職業,與一切以貨幣為評價尺度的市場經濟有些格格不入;但自由職業同樣需要經濟收入,甚至需要更高收入以便從經濟壓力中解脫出來,更好地服務於公共事業。應然和實然的這種落差一定程度上為律師們埋下了墮落的因子。但是,單純從經濟的角度來評判律師並不能完全揭示律師職業所充斥的倫理沖突和悖論,更無法恰當地解釋影片中杜厚生律師所經歷的痛苦與掙扎。 從傳統而言,律師應忠於當事人的利益,通過運用專業知識來巧妙經營事實與法律,以便更好地為當事人服務。但律師竭力維護委託人利益的活動必須同時受到法律的規制,也就是說在當事人利益之外,根據職業倫理要求,律師亦須忠於法律。因此,律師始終徘徊於客戶與國家、市場與法律之間,在履行對當事人的忠誠義務的同時,還必須忠於法律和公共秩序。 並且,不可否認的是,在律師職業倫理允許的范圍內,幾乎無法避免出現客戶的利益與社會關系的利益相偏離的情況;這種情形的存在使律師處於進退兩難之境。若僅要求律師如法官般一心一意忠誠於法律,或者允許律師為了實現客戶的目的自由地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消解這種尷尬。但現行法律體制下律師的忠誠是分裂的:他們在被認為是客戶利益的「盲目」捍衛者的同時,又被期望在法庭上責無旁貸地維護法律的完整性。兩者相背離時,我們無法奢望律師同時實現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期。他們必須進行取捨,這就使律師陷入道德上的兩難,就成為與律師職業相伴而生的窘境,於是每個踏入法律實踐的人都不得不設法應對這種窘境。 因此,並非人人都適合作律師;只有那些缺乏堅定且單一的信仰、並可游移穿梭於不同信念間的人才有能力和稟賦擔當律師,盡管這顯得有些悲哀。《三岔口》中的杜厚生律師顯然缺乏這種特質,雖然根據職業倫理他積極且卓有成效地為客戶辯護和開脫,他沉著地應對因情感失控而失去理智的警察,並以此慰藉因正當程序缺失而給犯罪嫌疑人造成的情感傷害,其所作所為是那麼大方得體;但內心的良知及規避法律所帶來的不安使他飽受折磨;盡管他可以將委託人的罪行公諸於眾,但這不僅違背其職業倫理並且最終將摧毀整個律師業。為了擺脫負罪感,無奈之餘他在夜幕的掩蓋下以「私力」開始了對罪惡的懲罰和自己靈魂的救贖。 回到影片開始時的雨夜兇殺,那個被勒死的男人,曾多次被指控非禮,還涉嫌奸殺未成年少女,但杜律師的精彩辯護使其終因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逍遙法外的他或許試圖在那個雨夜繼續他令人發指的暴行,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曾充當其救世主的杜律師這一次驟然轉換角色成為伸張正義的「上帝之手」;律師竟淪為殺手。 但正義真的得到伸張了嗎?為何一定要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私力,將糾紛的解決納入秩序化和程序化的軌道,以規范的公力救濟來取代落後、不文明、無法無天、應抑制和拋棄的私力救濟。然而現實總是如此無奈,影片中所謂的正義最終卻須通過私力實現,更富戲劇性的是,私力的掌控者恰為制度框架內被設定為依託國家公權來「文明」地協助解決糾紛的律師。 杜律師是一個合格的律師,在維護客戶權益同時卻又以另類的方式捍衛他心中的「正義」;但他又不是一位合格的律師,如此善良且易負疚的人無法在充滿分裂的世界中游刃有餘,最終他因良知未泯而墜入萬劫不復之境!本文載徐昕主編:《影像中的司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F. 京劇 三岔口 觀後感
專家這里沒有,你可以打藝術協會的電話問下
G. 電影《三岔口》
哎,我找了好久都沒找到!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很喜歡!
H. 如何評價三岔口「黑暗中,總有惺惺相惜的敵人」這句話怎麼理解a
感覺這個電影很好,郭富城的角色整整神經病了十年依然演的很像應該下了很多的功夫,「黑暗中,總有惺惺相惜的敵人」是說三個人在黑暗裡較量,相互猜疑,最後卻又覺得他們都是一樣的人。
雖然郭富城演過很多電影作品,但始終都只是課余時間演戲玩玩的感覺,沒有人把他當作正式的演員看待。不過《三岔口》的警察角色絕不是「玩玩」可以過關的,因為他扮演的是一個為了失蹤女友痛苦和等待了十年的苦情角色。
I. 電影三岔口觀後感
電影是生活的巧合的集中,不過這部電影硬沒聯系的人湊到一起,我只能說導演真能扯
J. 電影《三岔口》好看嗎
「黑暗中的惺惺相惜」不記得是影評還是預告來的,反正我當初就是為了這句話去看這部片的。當時看完之後覺得被騙了,黑暗倒是真的,至於惺惺相惜,完全沒有看出來。前兩天在電影頻道又看這部片,隨便看了一下,感覺也不是那麼一無是處,好歹郭天王還憑這個拿了影帝。
這部片的名字還是有點奇怪。如果說是借京劇中的《三岔口》,完全找不到兩者之間有任何相似或暗合的地方,如果說是表達一個人生的選擇,我個人覺得三個男主角都是死路一條,沒得選的,所以只能說是導演故弄玄虛了。說是三個男主角,其實只有郭富城一個人的角色豐滿一點。從整個片子來看,郭富城的表演對他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把一個莫名其妙的男人演得很莫名其妙,還是非常符合片子的整體思路的。不過在車中發呆那一段,我總覺得有些做作,大概有一分鍾左右的特寫吧,讓人感覺他很賣力,但是效果並不好,想想梁朝偉在《無間道》裡面看著黃秋生屍體的眼神,就知道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想影帝的頭銜就是他進步的一個肯定吧。吳彥祖還是跟以前差不多,邪邪的帥,但是帥得過了頭,感覺就是在背台詞和擺pose,遠沒有《旺角黑夜》裡面那個傻傻的年青人來得干凈利落。至於伊面,個人感覺看他表演就像喝白開水一樣,一點味道都沒有。其實這個片子裡面,他應該是最掙扎的一個。從律師到殺手的心路歷程,以及最後的精妙布局,都是大有可為的地方,但很可惜完全浪費了編劇的一番心意。
說到編劇,我覺得影片的情節還是做得有可觀之處的。三個男主角都在掙扎,警察也好,殺手也好,都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光明。沒有凜然的正義衛士,沒有酷斃的殺手,現實生命的痛楚讓每個人都沿著自己的軌道滑落下去,掙扎也沒有用。所以到最後,殺手被殺手殺了,警察去看守太平間了,律師坐牢了。看上去很有些宿命的味道,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他們都得到了心靈的安寧,這也算是有些積極的意義,港片有時候有些意味深長的地方,就在這里。
生命是一個光暗交錯的過程,選擇光明或是黑暗,其實就是你我面前的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