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完女排奪冠的讀後感怎麼寫
不知不覺間,愛上排球已經有9年了,從2007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開始,排球進入了我的視線,也是從那次比賽,我愛上了排球。而我真正接觸排球則是在高二下學期,到現在我也打了五年排球了。排球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2007年8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中國對荷蘭的比賽,那場比賽中國輸了,但我卻記住了一個名叫王一梅的隊員,然後我便每天等著看比賽,一周的總決賽下來,中國女排得了亞軍,而我也喜歡上了排球這個項目。
08年,這一年對於女排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家門口舉辦的北京奧運會,但是在奧運之前的大獎賽上,女排的發揮卻讓球迷為她們擔心了,大獎賽第五名,歷史最差戰績,可以說給球迷帶來不小的打擊。緊接著的奧運會,女排小組賽磕磕盼盼,最終小組第三出線,四分之一決賽對陣俄羅斯,我們以3:1勝出,然後是半決賽不敵巴西與古巴爭奪銅牌,最後的銅牌爭奪戰,又是一個3:1,女排獲得銅牌,這塊銅牌在當時已經足以讓我們驕傲,高興了。
09年,對於女排來說是低谷,瑞士賽輸日本,亞錦賽輸泰國,可以說在這一年裡,女排沒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戰績。
10年,這一年,廣州亞運會,女排決賽的大逆轉讓大家覺得女排精神回來了,然而,世界賽第十的最差戰績又讓球迷無法接受,可以說10年的世錦賽中國女排幾乎就沒有贏過一流隊伍,甚至還0:3不敵韓國隊。
11年,給我的感覺是,女排沉寂了快一年,在世界盃上爆發了,每輪比賽都能拿到積分,最後得到了一枚銅牌,第一時間進軍倫敦,可謂是讓國人著實震驚了一把。當然,這年七月的總統杯冠軍也是中國女排。
12年,所有球迷都無法忘記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女排兵敗倫敦,四分之一決賽手握賽點被日本逆轉淘汰,首次在奧運會上不敵日本,同時也無緣四強。賽後隊員的淚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13年,新的奧運周期開始,郎導上任,這一年,大國家隊開始形成,大獎賽總決賽僅輸巴西一場奪得亞軍讓球迷為之興奮,可是亞錦賽卻連銅牌都沒有拿下,這一年質疑與榮譽並存。
14年,中國女排重回巔峰的前兆,這一年,在義大利,我們獲得了世錦賽亞軍,這一成績也是自04奧運會冠軍後最好的成績了,同樣的,這一年,一名超新星出現在球迷眼前,她是朱婷。
15年,女排繼續創造歷史,9月的世界盃上,中國女排以十勝一負的戰績奪得冠軍,時隔12年再次站在世界盃的最高領獎台上。
⑵ 看完中國女排的讀後感七百字
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觀後感範文(700字)
當朱婷最後一個重扣打手出界,中國女排奇跡般地戰勝了對手,東道主、衛冕冠軍、第一奪冠熱門巴西女排,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重新喚醒了國人的熱血和情感。剎那間,女排精神再次橫掃各大媒體,成為了今日體壇的頭版頭條。但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
當中國女籃榮光不再,中國女足深陷困境,中國男排未能稱霸亞洲,中國男籃和男足成為無法言說的悲哀,在三大球項目里,所有的希望都面臨著崩潰。也許我們在國乒中自我滿足,在體操跳水裡歡呼雀躍,但在世界的眼中,我們仍然是黯淡無光的弱者,至少在體育上是這樣的。可是今天,中國女排在面對東道主巴西時奮力搏殺,贏下了這場盪氣回腸的勝利,讓多少人濕了眼眶!在世界認可的三大球項目上,中國女排依然昂首挺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女排卧薪嘗膽、發憤圖強,一度在世界范圍內戰無不勝。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發展離不開女排精神,是她們用「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我們的父輩們,曾經在十幾寸的黑白電視機面前守候,看著一記記重扣歡呼雀躍、感動不已。
如今,中國女排五連冠的夢幻已然不再,我們可以在四五十寸的電腦顯示器面前觀看著世界各地的體育比賽。但我們很難再去為一直球隊瘋狂、感動,我們失去了夢想和信仰,我們習慣了在三大球項目中的失敗。當中國女排再一次用拼搏和頑強戰勝對手時,曾經的榮光和信仰突然煥發,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女排精神是刻苦奮斗、不畏強敵、奮力拚搏的精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國人意識到了自己與世界的差距,充滿了彷徨和失落。中國女排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成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徵。也正式這個時候,為了迅速提升中國女排的實力,時任女排主教練的袁偉民對女排進行了魔鬼訓練。由於當時的訓練條件十分簡陋,女排姑娘們在地上摸爬打滾,被摔得遍體鱗傷。沒有球網,就用竹竿代替;沒有臂力器,就和對手比力氣;沒有創可貼,就有膠布粘貼。
在經歷了嚴格而又殘酷的訓練以後,中國女排終於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1981年,中國女排在日本奪得了第一個世界盃冠軍,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不斷在國際賽場上取得好成績,開創了女排五連冠的偉業。中國人民通過女排征服了世界,他們重新喚起了民族驕傲,在媒體發酵和渲染下,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努力向中國女排學習,樹立了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
⑶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運動員的艱辛、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需要艱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練、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贏得成功。
⑷ 電影《奪冠》觀後感
電影《奪冠》觀後感五篇⑸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怎麼寫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扎扎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斗,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著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為人民建功。她們的這種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的鼓舞。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和全國婦聯號召全國人民向女排學習。從此,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頑強拼搏。
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供給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女排人,身體力行地傳承著「女排精神」。正因為這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大家敢於期待來年在東京奧運會的女排賽場上,再次迎來升國旗、奏國歌的榮譽時刻。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向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系在一齊,並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捨的標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郎平看來,中國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內涵: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團隊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工作。
隊長朱婷認為,「女排精神」就是傳承,從最早的5連冠輝煌延續至今,「女排精神」的實質沒有變化,新一代隊員一向在豐富內涵,一齊努力,永不放棄。
張常寧認為,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機會,也要100%地努力。
⑹ 國足觀看《奪冠》有哪些感慨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奪冠》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小編整理了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4篇_2020奪冠電影觀後感,歡迎參考借鑒。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一
傳奇的故事,傳奇的導演,傳奇的演員,終究誕生一部傳奇的電影,這或許是筆者對於影片《中國女排》最大的期待。可以說中國女排影視題材創作充滿魅力,同時也充滿挑戰。但作為香港著名導演,在香港影壇舉足輕重的陳可辛近年來可從來沒有令人失望過,他的電影細膩感人,電影《中國合夥人》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如今,有陳可辛傾力執導,相信他能夠把他極強的感情塑造能力與這部電影相融合,讓國人為女排感到驕傲,為里約奪冠那一刻感到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明年,可以說是內地影市不折不扣的體育題材大年。除了陳可辛的兩部《中國女排》和《李娜》外,恆業的《中國乒乓》也已經立項。另外據悉吳京的下一部電影,也有可能是體育題材。
中國觀眾對「中國女排」這支隊伍的感情非常深刻,當年由孫晉芳、郎平、周曉蘭、曹慧英、陳亞瓊、陳招娣、張蓉芳等組成的傳奇老女排,曾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由鞏俐出演的郎平可謂是是眾望所歸,此外黃渤、彭昱暢、吳剛以及郎平女兒的加盟,也讓影片頗具可看性。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二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中國女排》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由鞏俐飾演的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正式亮相。濃縮郎平職業生涯中的兩次「高光時刻」,從金牌運動員到金牌教練,串聯起一條振奮幾代國民的冠軍之路。
預告以郎平驚艷世界排壇的標志性扣殺揭開序幕,預示著影片將重現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盃冠軍、2016年裡約奧運激戰巴西兩場經典戰役。鏡頭跟隨郎平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球場,伴隨著35年來中國女排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過去與現在兩段時空交錯,盡顯時代格局:夜晚的漳州體育訓練館燈如白晝,將觀眾一秒拉回80年代。
這不僅是女排姑娘的成長之路,也是萬千國人的激情歲月!女排隊員們隊服被汗水浸透,手掌上扎滿木屑,膝蓋摔得血肉模糊,魔鬼般的訓練令人震撼。正如預告中袁偉民教練所說「下意識怎麼來的?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復的訓練。」這種百折不撓的拼勁,正是女排精神的底色。
從1981年初露鋒芒的排壇新秀,到2016年創造「不可能」奇跡的硬核統帥,郎平背負著國人「重振國風」的期望,一次次帶領中國女排站上世界之巔,成為代表女排精神的「郎圖騰」。令人驚喜的是,飾演功勛教練袁偉民的正是老戲骨吳剛,預告中不怒自威的袁指導堪稱「魔鬼教練」,在電影中必然「虐慘」女排姑娘。
電影《中國女排》從啟動伊始就備受關注,鞏俐出演郎平也是眾望所歸。此前片場路透一經曝出,直登「熱搜第一」,有評論稱鞏俐扮演的郎平堪稱「人肉復印」,惟妙惟肖。本次影片發布預告,網友終有機會目睹鞏俐扮演的郎平正式亮相,雖然鏡頭寥寥,已然能管窺鞏俐對角色的內外兼修:郎平常年傷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慣性姿態,全都傳神復現。網友不禁感嘆「連背影都會演戲」。
為了出演郎平這一角色,鞏俐提前數月前往女排訓練基地和比賽現場,貼身觀摩。此前有媒體捕捉到,郎平在教練席排兵布陣,鞏俐則在場側專注觀察,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不時記錄,「認真得就像一位備考學生。」據悉,為了進入角色,53歲的鞏俐每天訓練排球,和女排運動員們深度接觸。鞏俐曾在采訪中表示:「一旦拿到劇本,排球就不能離手了,我要和排球過日子。」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女排的真實寫照。中國女排能發展到今天能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少不了的是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最好的年紀她們遇上了中國女排,中國女排也遇到了最好的她們。
⑺ 《奪冠》時代雖然改變了,女排精神卻永遠薪火相傳,對此你有什麼感觸嗎
看《奪冠》的那一天,第二首末尾音樂都快唱完的情況下,大家才逐漸相繼走向世界,電影給人的震撼人心是那般的明顯,一霎時好像又返回了當初的那一個情景。八十年代初,體育文化比賽對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遠比如今關鍵的多。現如今,拿個世界大賽也許僅僅一個體育報道罷了,而八十年代初的情況下,實際意義要大很多。那時我一直在北京大學念書,男子足球、男羽、男排、女排、乃至競走一有比賽,樓梯道里就會擺上一個黑白9吋的小電視,學員們很早擺上小凳子排長隊,隨後一起叫啊啊的。那時候的體育文化比賽對大家的精神真的是非常大的。
較大的淚點莫過電影中教練員對女孩們一個個的苛刻訓煉,不一樣的女排工作人員有不一樣的內心深處:有些人心甘情願碎軟骨組織,有些人全身傷,有些人立場堅定,更有心裡對網球存有真正念頭,各種各樣不一樣心系,最終都厚積而薄發於「流血流汗不落淚」的精神中!另外,在另一方面,我認為心理狀態勾勒這些方面十分細致穩准,在郎平罰工作人員「露宿」在訓練場地那一段,陳忠和教練員的來訪真是便是一塊強心葯,其講話設計風格輕輕鬆鬆風趣,又能在談笑風聲調侃中間引燃工作人員激情,將以往與如今連接,提升女排精神!
⑻ 奪冠讀後感怎麼寫
奪冠讀後感的寫作思路:
以奪冠為主題,結合奪冠的主要內容,突出中國運動員的艱辛和努力。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傳遞中國精神。
正文:
國慶前夕,電影院里,對於哭的稀里嘩啦的媽媽我不能理解,隨著情節的深入,當奧運賽場升國旗奏國歌的那一剎那,我激動,我的血液在沸騰。古人雲:「人貴能持之以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這就是「女排精神」,《奪冠》這部影片就是對中國民族精神最好的證明。
「場上一分鍾,場下十年功」在榮耀與光輝的背後,是無數辛苦的付出。台上,她們如燕子般輕巧騰起,干凈利落地接過每一個排球。台下,她們玩命般的訓練。腿,磕破了,透過紗布浸出絲絲的血來,一次次躍起又跌落下來。身上被磕得青一塊紫一塊。但她們卻毫無怨言。團結,就是女排們的代名詞。只有團結協作和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她們打好每一個球。一根筷子能輕易折斷,那十支,一百支呢?
我最喜歡這樣一個鏡頭:她被教練扔過來如子彈般的排球站不起來了,在地上喘息著,一次次努力著想要站起來,卻迎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敗。腿被砸的淤青,劇烈的疼痛使她無力再接球了。「負十二個。」教練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誰來替她!」教練嚴厲的聲音在空寂的夜晚中回盪著。「我來!!」郎平大吼道。這是中國女排勝利的原因。團結,可以戰勝一切。只有團結,才能真正戰勝巴西,戰勝美國,戰勝土耳其,戰勝一切!
世界上沒有唾手可得的勝利。也沒有毫無理由的失敗。中國女排的勝利不是偶然,也不是僥幸。而是一種不服輸,不畏懼,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摔倒了算什麼?負傷了算什麼?中國女排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淚!我很贊同海曼曾說的一句話:「也許你達不到我的摸高,但是你們的團結和協作精神卻遠超於我。」
他們團結一致,奮發先前。這種精神感動著14億的中國人,這,就是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⑼ 代表中國內地電影參戰,看完《奪冠》這部電影給你帶來了哪些感悟
電影《奪冠》重現中國女排從初期成立,到沖出亞洲,奪冠世界,再到11年消聲沉寂,輝煌不再,最後在鐵榔頭的帶領下,重征奪冠之路。看完《奪冠》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感悟,我認為網路上所說的這部電影的瑕疵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女排教練郎平曾說過,女排精神有很多層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團結,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團結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是這種團結一致的力量,引領著女排姑娘們勇往直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也同樣需要靠所有中國人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將力量擰成一股繩,勇攀高峰。
女排精神無不體現著中華文明之精髓,是指引我們在困境中求生拼搏,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一盞明燈,我們需深刻了解,銘記於心,帶著使命,砥礪前行。
⑽ 中國女排觀後感600字
燃燒的中國女排,從戰勝巴西開始。里約之行,這支隊伍經歷了太多的磨難、痛苦、心酸甚至是不信任。小組賽負於荷蘭、塞爾維亞、美國外界都在揣測,這支創造世錦賽和世界盃奇跡的隊伍能否再創神奇,中國女排是否能夠絕地逢生?
轉折從打巴西開始,每個姑娘都記得戰勝東道主時的興奮,越過這座大山,一切變得簡單而純粹。正如郎平淡定的一句:「無論輸球還是贏球,女排精神都在。」
球場上,進攻、防守、攔網,每個環節都在「燃燒」。「絕處爆發」,成了中國女排此行的寫照。越過最強對手巴西之後,中國女排進入燃燒節奏,燃燒起來的起來的不僅有技術,還有情緒。
奪冠一刻,教練攥緊了拳,嘶聲指揮;隊員們抱成了團,士氣大振。三十多年的時間,郎平從隊員變成教練員,世界改變了,變大了也變寬了。談起奪冠的場面,郎平說:「這個場面我經歷過,也不覺得陌生,帶領不同球隊進入過決賽,到了後面比較麻木。」
改變的不僅是世界,還有世界裡的人。即便是郎平,她是女排精神最執著的踐行者。時間流轉,中國人的心中的圖騰不只有女排,有職業聯賽,有會賣萌逗比的90後,似乎再也沒有什麼萬人空巷的魅力,但女排依然是唯一一支能夠奪得冠軍的三大球國字型大小隊伍。
所以郎平被稱作女神,正如魏紀中所說,女排精神與奧運掛鉤。女排精神也應該與所有的競技體育掛鉤。「女排精神是團隊精神,是困難之時永不放棄,」郎平說。
值得記住的,不僅僅有一枚時隔十二年的獎牌,不止是重返巔峰的新黃金一代,女排不是過時的懷舊情懷,而是嶄新純粹的精神力量。無論昨天還是今天,郎平代表了真正的體育精神,中國女排代表了最積極、向上的團結力量,這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