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健康的感受50或100字
創作思路:
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要把事情寫具體。能不能把事情寫具體,那就看你是不是善於把事情一層層展開記敘,即把事情分為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寫出事情的發展變化。這樣,文章的內容才會具體、生動。
正文:
在心理課上,我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無論是與親人還是朋友交往,我們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用一個寬容的心去待人,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與親人朋友的關系,使我的身邊少許多爭吵,多許多的愛與溫暖。
心理課的老師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們怎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樣對待和父母的爭吵。上這樣的心理課,不僅增長知識,還得到新的感受。
上心理課,我學會很多知識和道理。我知道當彼此遇到誤會,要換位思考,要寬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說出來。 我喜歡心理課這種方式,我參加小組活動,分角色扮演,我還學會了感恩的手語,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從心裡感激父母。
我記住了老師的一句話:不能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會家長,要多和家長溝通,多談心裡話。讓家長多理解自己,也讓自己多理解家長。 通過上心理課,我覺得人與人之間要及時溝通,與父母之間要敞開心扉,不要製造矛盾。
平時父母管我,我心裡感覺很厭煩,現在我什麼事都為父母朋友和家人著想,通過上課,我變了很多,希望有機會上更多這樣的課。 上課的老師很棒,很詳細,很活潑,上課沒多久,同學們就被老師感染了,也都活躍起來。
經過上課,我的知識更豐富了,辦法更多了,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按老師教的方法合理去對待每一件事,打開心扉與別人溝通,不與別人產生隔閡。 我第一次上心理課,開始很緊張,以為要把自己的心裡話當那麼多同學的面說,有些不好意思。後來我明白了,大家都很友善,不用有顧忌。
❷ 心理健康觀後感三百字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聽了心理健康講座得到的觀後感為例進行詳細描寫。
正文:
我聽了韓學榮教授的心理健康講座感覺受益匪淺收獲很多。
韓老師從健康的定義、健康的標准、健康與不健康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展開了講述,感覺老師講的這些都很貼切實際,很實用,尤其對於我們老師工作壓力大,聽完講座心裡感覺輕鬆了很多,感覺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
並且在課上聽的很輕松沒有感覺累,一天時間覺著過得很快。並且在以後教育學生上和自己自我調節上受到很大啟示,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會有萬能的、普遍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怎麼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評,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學生讓孩子們喜歡你。學生在喜歡你的基礎上,就會對你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並且願意學習,因為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二、在我的心裡上,老師的講座讓我釋放了很多壓力。首先讓我知道生活是五顏六色的,當我們工作和生活上有壓力時,我們要學會把心思放下來把擔子放下來,學會自我調節。另外還要正確認識自己,必須要學會獨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碼的獨立性。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時,我們要試著適應環境。
總之,人無完人,金無足金,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該怎麼過怎麼過,高興也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呢?
❸ 小學生心理健康觀後感的開頭和結尾怎麼寫
學習習慣要從小培養,大概從兩三歲開始注意他的專注力、好奇心、嚴謹性的培養和維護。進入學校尤其要留意他對功課的態度,如果遇到他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即時幫助和鼓勵,確立學習的自信,讓學習的成功帶給他堅持不懈的動力,對追求卓越的渴望。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大了,那首先就不是具體的學業問題,而是先要解決他的心理問題,比如成長的煩惱,在學校里的憂慮,家庭問題帶來的壓力等等,卸下心理的包袱,才能將注意力重新回歸到學習上。習慣本身就是要慢慢養成的,一時也著急不得。還有,先要審視一下家長自己的心態,如果是真正愛他,會幫助他解決很多人生的困惑,如果只是急功近利,那他怎麼能樣成呢?心理素質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❹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300字的觀後感
該書主要針對中小學教師如何做好孩子們的心理疏導工作,它提倡以人為本,以研究學生心理特徵、採取相應教育對策為己任,加強學生的心理分析與疏導,讓學生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質。該書為廣大教師包括我們校醫在做學生心理疏導工作時提供了良策。
整日面對學生,有時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會覺得很苦惱,雖然自己苦口婆心教導,不斷地反復地進行教育,可是學生的行為表現沒有改觀,對於他們的教育「治標不治本」,很多情況下,有一種挫敗感。
在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時,讀到一篇文章《不妨多給孩子們貼一些美麗的標簽》收獲很大。
由此也想到一個故事: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讓一批行為不良的人到前線去打仗。這些人紀律鬆懈,不聽指揮,後來當局請來一些心理學家來管理他們。心理學家要他們每人每月都給家裡寫一封信,告訴親人們自己在戰場上作戰很勇敢,能聽從指揮,立了不少戰功,每次的內容都基本一致。(由心理學家寫好,他們只是照抄)半年以後,他們竟一個個變得像信中說的那樣。是什麼力量使他們都變好了呢?就是「勇敢」、「立戰功」等標簽的暗示作用。
「標簽效應」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是經常可見的,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但在學生的交往中被貼上「差標簽」的學生有時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容易消極悲觀。這樣的學生聚在一起,會相互影響,從而使他們缺乏信心,學習的願望和興趣泯滅了,對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1、多貼正面簽,禁貼反面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從在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於發現並鞏固和發展兒童身上的一切好的東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多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給孩子貼上正面簽,正面說理,正面引導,啟發自覺,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要動輒諷刺、打擊、挖苦孩子,造成孩子內心的被動、壓抑,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有的孩子長期在被批評、被冷落中生活和學習,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應,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2、多貼發展簽,禁貼定論簽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評價學生。如對智力較弱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較普通孩子差,我們可以通過幫助他認識自己的縱向發展來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多給學生貼發展簽,以鼓舞學生信心,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提高,學習態度會得到改善,行為習慣也會有所好轉,從而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3、多貼鼓勵簽,少貼訓斥簽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多說鼓勵的話語,只要他們有點滴進步,就應給予鼓勵、表揚,營造出民主和諧的師生氣氛。家長、老師的微笑、贊許、象徵性的小獎品會對那些後進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產生激勵、促進作用。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與學生是完全平等的,任何時候都不要對他們大聲叱罵,不要以喝斥、諷刺、挖苦使他們產生畏懼心理。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❺ a面b面在線觀看
http://hi..com/freefile/blog/item/6e2eb5f3c5cb3acf7831aa0b.html
a面b面在線觀看
中文名:A面B面[1] 英文名:The Double Life 導演:寧瀛 上映日期:2010年4月29日 主演:張靜初 王洛勇 陳曉東 袁文康 鄧家佳 孔 維 芙蓉姐姐 任泉 出品:浙江金球影業有限公司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地區: 中國 類型: 喜劇片 懸疑片 片長: 95分鍾 語言: 普通話 色彩:彩色
❻ 心理講座觀後感怎麼寫500字
聽了老師的專題講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的收獲很大。不僅學習了許多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前很多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我真正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一、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二、經常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松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系。
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室兼職心理教師的個別咨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心理咨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通道,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獲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心理,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
❼ 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觀後感
關於心理健康的讀後感
這段時間,我閱讀了鄧明珍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啟發。
首先,
我要分析一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是社會上文化層次水平較高、
思維最為活
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他們渴求知識、積極向上、胸懷博大,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風雲變
幻,
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國的興旺發達和民族的繁榮復興融合在一起。
但是,
由於社會
轉型和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使得正處於青春期、
社會閱歷淺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
了諸多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
54.4%
。有
28%
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
10%
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
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的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
16%
,心理健康或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約占
30% [3]
。諸多的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為
心理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
、沒有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不能集中精神進行學習,適應困難。其中有些自控能力
較差的學生往往由於沉迷於網路游戲或上網聊天,
學習成績不佳,
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
對
考試感到焦慮。
2
、自我評價失調。許多大學生都是中學時的學習尖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而進入大
學後,
這種優勢不再,這使得他們的優越感受到重創。這時一旦學習成績稍有波動,就會降
低自信心,甚至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
、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由於存在交際困難,同面對面的交流相比較,一些大學生更願意在
網路這個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
迷戀於虛擬世界,
自我封閉,
與現實世界脫離。
長此下去,
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4
、就業心理困惑。這在大四學生當中尤為普遍。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做好就業心理准
備,不能很好的認清當前的形勢,對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評價不夠確切,好高騖遠,一
日三變。還有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不認真思考,盲目從眾。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才,
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社會的未來,
因而,
我們不能不關注大學
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認為:
1
、大學生應當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自己究竟想成為再怎樣的人,自己想
要的究竟是怎樣的生活,
然後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為了自己想
要的生活,
自己究竟要怎麼做
2
、
大學生應當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水平,
然後坦然的接受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很差,
而是你目前的水平與他人有差距而已。
為了縮小這個差距,
你需
要付出心血與汗水,
好好努力,
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
等到收獲那一天,
相信你的笑容是
甜美的。
3
、大學生不應當自埋首於書本,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學生應當擁有開闊的心
胸與視野,多結交朋友,這對於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幫助。
4
、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四年應當積累一定的就業知識,著有助於看清就
業形勢。同時大學生應當,對自我的能力進行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其實,剛剛出來
工作的大學生一般沒有什麼經驗,你要想想,用人單位憑什麼給你很高的待遇
?
所以,剛開
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實力去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得應得的待遇
❽ 心理健康的收獲與感悟50字左右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心理健康,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辯證統一的關系、
正確的自我觀念心理健康的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心理健康,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❾ 心理健康與挫折教育-雷明版觀後感
心理健康與挫折教育-雷明版觀後感
近年來,我們身邊不時有某某中學生跳樓、投河等事件的發生,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吧:
2008年9月1日清晨5時30分左右,某小區一名15歲男孩從8樓墜落受重傷,而事發時男孩父母還在睡夢中。
2011年3月15日凌晨,一名14歲女孩從某幢樓4樓跳下。
……
慘劇一個接一個發生,家長們整日惴惴不安,唯恐自己的孩子出了意外,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原本處於如花階段的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而選擇一條不歸路呢?撥開重重迷霧,經過仔細調查,我們發現這些輕生的孩子在選擇這條不歸路之前心理上無不存在種種障礙!
嚴峻的現實提醒著我們:不能只關心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在這一階段,容易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他人的幫助,使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育期,把握好人生的「黃金階段」。那麼,身為教師的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引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呢?
1.發揮主導作用,緩解學生壓力
眾所周知,學校生活的主要特點是競爭和選拔。這種狀況導致了教育中的重大問題即學習壓力問題。學生的學習壓力感受主要來自對考試或是對考試成績的緊張焦慮。所以我們不要過分強調學習成績,就算孩子考的不好,也不能訓斥,而要積極的鼓勵,表示對孩子的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行,老師相信你。這會讓孩子感受溫暖,她會更加積極的去學習。
在我從事的教育工作中,遇到這樣一個女孩:王某,小學時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很好。進入初中後,學習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壓力十分沉重,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學習上。剛開始,她的文化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也給自己帶來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她怕看到老師和家長期待的目光,遇到考試就十分緊張,吃不好、睡不好,有時考試時甚至手指哆嗦、腹瀉等。考試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成績也每況愈下。在我的引導下,她說出了種種煩惱。她家境不好,上學作為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父母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也在自加壓力,但越是這樣,她的心理負擔越重,老實巴交的父母也忽略了對孩子心裡的疏導,以致出現了上述諸多不適。我盡我所能的對她加以勸慰,幫她緩解心中的壓力。在我的勸解下,她的情緒稍有改善,但我心裡明白,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心理疏導。
以後的學習中,我時時關注她的舉動,適時加以引導,她的情況大有改善。但我也明白自己專業能力的限制,所以我呼喚更專業的團隊,更多的人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包括孩子的家長,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2.教師家長聯手,關注心理健康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想提醒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要適度!
有許多家長整天對孩子問這問那,在孩子那裡問不出什麼事情了,就馬上打電話向老師詢問。這是家長關心孩子的表現,但一旦過度了,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一次,班上的一個孩子周五放學後不肯回家,問了好久,孩子才說出原因。原來,這學生在月考的時候,考得不是很好,一考完後,媽媽就打電話來問情況,因為考得不好,這學生就沒有直面回答媽媽的問話,結果媽媽在孩子那問不出原因,就馬上打電話問班主任老師,知道自己的小孩考得不好之後,就跟小孩說,星期六一放學,爸爸馬上接你回家,我們有事跟你談。家長的一句責問,就把自己的小孩嚇得哭了一個晚上,還不敢回家,擔心回家被父母批評。可見這個家庭平時給孩子的壓力是多麼的大,這樣甚至會讓她在以後的學習中恐恐慌慌,擔心自己學不好,越擔心,可能就越學不好。我了解情況後立刻和家長聯系,積極的溝通,討論當中的利害關系,終於使孩子放心的回了家,而家長也表示以後會替孩子著想,不再用以往的方式處理問題。
事後,我又反復同這個孩子和家長做了溝通,發現他們平時除了學習外,其它的方面很少有共鳴,甚至連最起碼的聊天也沒有。別認為和孩子聊天就是耽誤了她們的時間,事情恰恰相反,和孩子聊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會讓孩子覺得生活很有趣,她們會積極的面對自己的學業和生活,學習效率也會得到一定提高。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把作業放一邊,先進行半小時的聊天(聊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然後再做作業。可能這讓很多家長很難做到,但是你可以試一試,我相信,試過以後,你會得到驚喜。
其實,初中生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心理壓力問題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我們只有科學地處理好中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家長共同努力,才能解決他們學習中的根本問題、內因問題,才能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欲,才能有助於青春期學生的正常發展,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❿ 心理健康講座觀後感快
今天,我准時收看了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這個講座的欣賞性和教育性很強,看完之後我體會很深,下面總結一些我的觀後感。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