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1917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1917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發布時間:2025-09-01 09:14:47

㈠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㈡ 《1917》觀後感

《1917》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917》觀後感1

電影院全線復工,除了一部還未上映的《八佰》,最為人矚目的電影應為《1917》。

《1917》榮獲第77屆金球獎劇情類、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獎。不必多說,《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項任務有多艱難,但他們還是出發了。因為這訊息關系著前線1600個人的生死。

全片一鏡到底,長鏡頭到給人的是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觸。我們能體會到的,該領悟到的都是戰爭的殘酷。

「殘破的村莊,火焰下的廢墟,被砍倒的櫻花樹,飄滿河面的花瓣。」看著這樣的畫面每個人都會感到窒息與壓抑。

一路上可謂屍橫遍野,屍體隨處可見。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還有的是面容慘白的浮屍。鏡頭外的我們會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們卻無視這些屍體,面不改色。是啊,這是戰爭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鬆平常的。

但令人動容的是在這可怕的環境中的戰士的信念與勇氣,盡職與擔當。

布雷克明知任務艱巨幾乎不可能完成,為了完成士兵的職責,也為了自己前線的哥哥堅定地領命出發。

斯科菲爾德後來明明可以留在德軍遺棄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倖存者——一位美麗的姑娘安穩地生活,逃離這場可怕的戰爭。可他面對姑娘的挽留還是選擇走向殺機四伏的外面,繼續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電影的另一個觸動人心的點是兩個士兵的戰友情。

爬出己方戰壕時,斯科菲爾德主動打頭陣,讓年紀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後面。

布雷克被德軍士兵刺傷,臨死之前拜託斯科菲爾德將自己的信物帶給哥哥。而斯科菲爾德為了完成對布雷克的承諾,接下來的路再苦再難也走的毅然決然。

其實一開始兩個人的情誼並沒有多麼深厚,但一起走過了這一段生死之路後深情厚誼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爾德最後坐在樹下,一張張看著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許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自己的親人了。他思念著親人,也思念著幾天前還一起並肩戰斗的布雷克。戰爭最是殘酷,但值得慶幸的是,他還活著,他還是那樣溫暖的人,不過變得更加的`堅毅沉穩。

這里的斯科是幸運的,他沒有成為冰冷無情,滅絕人性的殺人機器,也沒有被他人殺害。

但鮮為人知的可怕事實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爭。參戰人數達到6500萬人,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而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或者戰爭相關原因的)(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中國人應該都對戰爭有著一種真切之感,我們忘不了的是當年日軍侵華滅絕人性的屠殺帶給我們民族深重的苦痛與災難。當年的抗戰老兵大都已經去世,但日軍的罪行永遠不會被洗刷干凈。

時至今日,這世界仍不和平。還是有人在紛飛戰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毀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國際爭端會一直存在,而戰爭不該再發生,惟願這世界不再有戰爭。

《1917》觀後感2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給自己列了to do list,從學習、工作、生活、讀書、寫作、理財各個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難,懶惰的毛病,堅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會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會,越不會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顆上進的心是讓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葯,無論是否會做,做的好不好都請行動起來吧,讓自己在行動中不斷提升和成長,用行動說話,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時間和努力,用心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發朋友圈是一件多麼隨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當你長時間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闡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測好久,oh no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振作起來吧,就從今天開始,從寫觀後感開始,從一點一滴開始一點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恆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兩明僅僅16歲的英國士兵遞送戰報的故事。影片開端,士兵們正在休息,這時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帶一個夥伴一起完成一項任務,隨後Schofield出現,兩名士兵隨後到作戰指揮中心接到緊急任務,要求在8小時內將信件送達,這信件不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還包括Blake的親哥哥。

接到任務後的Blake迫不及待的並且不顧一切的就出發了,但Schofield卻認為需要稍作整頓進行籌劃,兩人邊行進邊爭論,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卻可以一致對外保持高度的目標。然而在行進的過程中比想像的還要艱難,跋山涉水困難重重,始終沒有讓兩位16歲的少年退縮過。不幸的是,在遇到空軍作戰擊敗德國戰機時,被擊垮的德國飛行員卻將善良的Blake襲擊致死,留下Schofield一個人。此時的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僅為了Blake,還有作為一名士兵必須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樣的鮮活生命。在如此艱難、糧食緊缺的情況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嬰兒時還是將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來,他不分晝夜、穿越敵人戰壕,掉進河水沖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著,爬過無數具屍體,終於到了岸邊,到達了目的地。

但是這名士兵的目的不僅僅是將信件送到,而是要讓這次的進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將士的忠告,必須要在旁人在場的情況下阻止這次進攻,「某些人就是喜歡大戰」,這讓他有了勇氣向上級進行挑戰,並能順利完成最終的使命,挽救無數無辜的生命。

影片結尾,當進攻成功被阻止後,還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沒有完成,親自找到Blake的哥哥,並告訴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並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許給他們的媽媽寫一封家書,告知真相。

16歲的我們是什麼樣子呢?無論哪家年代,和平社會是最幸福的。我們卻身在福中還未自己找各種借口和理由,抱怨現實的不公、吐槽老闆、抱怨工資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浪費時間消耗情緒,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學習一門外語、練習寫作等,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

㈢ 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小學四五年級水平

今天7月1日,也是黨九十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和媽媽走進電影院觀看《建黨偉業》,重溫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影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具體描寫了清帝退位,袁世凱稱帝,工人。學生罷工罷課。隨著劇情的起伏,我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和沖動影片中看到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我很自豪;看到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妄想滅我中華,瓜分我我國領土,我憤怒;看到袁世凱稱帝,我恨不得一槍斃了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毛澤東,李大 釗、周恩來、陳獨秀等一批中國共產黨員誓死保衛祖國,中國共產黨在這時誕生了,它的

誕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影片結束時,我意猶未盡,以前我對歷史並不了解,但看了《建黨偉業》,激發了我愛黨、愛國的熱情,他們的精神鬥志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如今,我們身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那些飢寒交迫、戰火紛飛、提心吊膽的日子,今後的路上會有失敗,但和那些革命先軀的鮮血和生命比起來,顯得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在我看來,中國共產黨,你就如一位母親,如果沒有您,我就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過美滿幸福的日子;如果沒有您,我就不能長成參天大樹,我不會讓壞思想腐蝕我幼小的心靈,

我要學習黨的優良傳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建黨偉業」觀後感
——慶祝建黨九十周年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雲,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90歲的生日。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為黨,我們共同的母親祝福——生日快樂!
憶往昔崢嶸歲月,百年史浸滿多少屈辱的淚水,數十年抗爭又流盡了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滿腔。九十年前,一艘嘉興市南湖上的紅船從黎明中駛來,中國革命放射出第一縷絢麗的曙光。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航向。黨以七月的名義,呼喚八月的南昌風暴,呼喚秋天的井岡星火,呼喚長矛、大刀和紅纓槍。九十年風雨兼程,說不盡的坎坷滄桑;九十年風雲巨變,道不完的偉業輝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凱歌嘹亮。在無數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黨旗上,翻卷著的是推翻舊社會、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濤,流淌著的是為保衛祖國而澎湃的血浪。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斬關奪隘,歷盡風險奪取勝利;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艱苦奮斗,建設家園,奔向小康。
我,生在紅旗下,沐浴著黨的雨露,度過幸福的童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進知識的海洋,黨把我從一個無知的孩童,培養成為一名XX工作者。在孩提時代,我心目中的黨是神聖而偉大,可親又可愛。我學會唱的第一支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支歌伴隨我長大,並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內涵。當我從一名少先隊員成為一名共青團員時,共產主義成為我的理想信仰,她猶如心靈的翅膀,催我奮進。加入共產黨成為我的人生路標,她猶如夜航的明燈、天空的星鬥引導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為之努力,我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滿意義,唯有奮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實。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因為我知道在這片充滿青春活力的土地上涌現出無數個黨的優秀兒女,留下過無數個讓人敬仰的事跡!我知道有個「拚命三郎」,把一切語言都變成了行動——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之所以引起轟動,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熱議,正是因為XXX同志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踐行黨的理想信念,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把理想信念執著地寫在工作中,寫在退休後的綠色山林里。正是這些黨的優秀兒女義無反顧,大公無私,捨生取黨義的精神使百善日月變新天。是他們帶領百善從單薄走向厚實,從年輕走向成熟,不斷鑄造出輝煌。
此刻起,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長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黨,在百善的大集體中奮斗,心靈獲得充實,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在這個優秀分子輩出的海洋里,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我因追求進步而來,是為追求進步才來。裹足不前就意味著落後,落後就意味著被淘汰,唯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㈣ 電影《鴉片戰爭》歷史感悟200字左右

又重溫了這部電影,感覺還是很揪心。小的時候看不懂,只記得課本中經常說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在鴉片戰爭下,當時的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列強的欺壓。想到這兒,電影中的一幅幅畫面就會出現在眼前,不論是從我國的官員和百姓身上,還是從英國的議員和商販那裡,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點鴉片戰爭——一場讓我們永不能遺忘的戰爭。
這部電影,其實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特別是當成噸的鴉片倒入石灰池,隨煙覆滅的時候,我們揪住的心會有一些釋放,畢竟我們看到了鴉片的結果,這在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厄運的東西在一百多年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還有一點值得贊揚的是此次戰爭雖然激烈,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將無一人投降。
這場戰爭源於鴉片,有人說它的引發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損,殊不知,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連英國女王最後都說「誰能擁有中國,誰就擁有十九世紀。」可見她的慾望是有多大。所以發動戰爭只是時間問題,首先得找個借口,這樣才好下手。所以這么看,他們無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盤打的還是挺精的。但我從他們議會成員口中發現,其實他們中的一些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很廣泛的,讓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稱中國泱泱大國,一個皇帝,一種語言,四億多的人口,實在是難以捉摸,還有人稱寧願游過大海,也不願坐軍艦前去。這些人他們不主張戰爭,貿易則是最佳方式,但最終,英國議會以271贊成打仗票數擊敗了262票反對票數,懸殊不是很大,這一點我們也看出有時候我們不了解對方,反而被這一點絆倒在起跑線上。

閱讀全文

與1917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個澳門什麼的電影網站源碼 瀏覽:889
周星馳的電影排名 瀏覽:986
scp大電影收容失效 瀏覽:920
無間道1電影粵語版免費高清下載 瀏覽:147
看一個電影的英文怎麼說 瀏覽:134
電影頭像高清圖片搞笑 瀏覽:59
芭比英文版電影下載 瀏覽:215
十二虐心愛情故事電影欲愛 瀏覽:504
長沙星電影院 瀏覽:408
大尺度台灣五個男人的電影 瀏覽:471
怪獸宇宙會有下一部電影嗎 瀏覽:396
第七電影媽媽完整 瀏覽:955
1917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瀏覽:207
韓國電影波多野結衣在線觀看中文字幕 瀏覽:608
李凡秀電影圖片 瀏覽:716
學校發了電影票 瀏覽:245
郭德綱電影長發圖片 瀏覽:919
釜山行電影完整版第二部中文版 瀏覽:355
成龍的電影急先鋒英文 瀏覽:173
著名的法國大電影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