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馬電影觀後感六百字
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馬,remarkable是電影里的台詞,出自我最喜歡的一場戲——Joey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走出戰壕,幫它脫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嚴面前,戰爭頓時變得毫無意義。最棒的是那個德軍對身後的戰友們喊了一句,「我還需要一把剪刀」。然後戰壕後立刻扔出了五六把來,落在水坑裡,讓人忍俊不禁,又感動不已。
其實在《戰馬》的初始場景中並沒有戰火,而是著力表現了20世紀早期英國農村生活的那種傷感調調。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農夫Ted在拍賣會上高價買回了一匹精裝的純種駿馬,他的兒子為它起名Joey並訓練它犁地(為什麼英國犁地是用馬而不是牛?)。在滿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圍中,加上一隻脾氣不好的鵝,電影其實還有一點偏娛樂化的風格。金色陽光下的田園的風光和John williams洗練的音樂,讓電影表現的既鄉土又宏大。但田園風光的背後也有戰爭的記憶——Ted曾經在南非和波爾人(土著,殖民)戰斗過,並因此獲得了皇室的勛章。只是他厭惡戰爭的罪惡,將錦旗和勛章以及過去的經歷都丟棄在歲月的垃圾桶里,並每天依靠酗酒來忘記過去。《戰馬》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戰情緒,並植根在國家的記憶之上。
不過電影並沒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鄉村風光之中,還是很快的進入了戰爭。Joey被「徵召」入伍,橫穿英吉利海峽、佛蘭德斯和法國,在英德雙方的軍隊中,經歷噩夢。和大部分戰爭片中的反戰宣言一樣,「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戰爭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戰馬》中也有對戰爭最真實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電影里重復,不言自明。
對於《戰馬》,美國影評人A. O. Scott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標題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踐踏的純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約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對人類戰爭持一種否定的態度,但後半部分卻又對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抱有一份能夠和諧統一的希望,正如斯皮爾伯格以往的大多數影片一樣。
簡單的回顧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銀幕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電影有著一貫的主題。看看他都對觀眾說過些什麼?鯊魚、馬、外星人、恐龍、人工智慧……盡管斯皮爾伯格和編劇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讓《戰馬》陷入到重復之中,並在故事的結構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創新之舉,比如以一匹馬的戰火浮生來表現戰爭對戰爭雙方的摧殘,也使得馬匹沒有成為戲劇的傀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輕易的找出《戰馬》的主題——對人類和非人類之間關系的迷戀和焦慮。
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里,有時候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很難劃清:人工智慧和ET常常表現的和人類沒有區別。但另外一些時候,如《勇者無畏》和《辛德勒名單》中,自私的人類又處於被否定的地位。有時候人類被威脅,有時候人類被安慰,但電影總是不忘探究一種存在主義的神秘命題:我們是誰?而斯皮爾伯格的答案總是很明確,人性總有缺陷,但不至於喪失希望。他往往嘗試著樂觀,所以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總是能收獲救贖的力量——《戰馬》結尾主人公牽著馬在夕陽的余輝下回到家中,交還父親榮耀的錦旗就是最好的例證。
㈡ 荒野求生觀後感
那天看探索發現的discoverry播放荒野求生,才發現外國人是多麼敬業,對待工作能認真到這個份上,真是太讓人吃驚和感動了,欽佩和欣賞的感覺也產生了,和國內那些拍攝的人所謂幹事業的人比起來太專業太敬業了。
荒野求生講的是人們在外野營、旅遊、探險的時候遇到的各種緊急情況的應對方法,那天看的是在雪山攀登和旅遊時候所面對的環境。那個冰天雪地的情形下,如何過夜?如何找東西吃,掉到冰窟里頭應該怎麼辦,不慎落到冰封而開裂的河水了該怎麼辦。拍攝的時候,講解的主人公是自己親身示範的,我當時切換到的頻道正在播放荒野求生,(當時還不知道這個片子的名字)主人公當時正在示範從懸崖上掉下去應該怎麼辦,主人公示範的時候是拿降落傘的繩索打結後綁在身上,說這樣可以避免在行走的時候不慎落入冰縫或者懸崖時利用降落傘的繩子爬回到懸崖上或者爬回到地上。說著主人公說他要示範一下。我當時就傻了,不會真的要朝懸崖下面跳下去吧,主人公一邊朝鏡頭說話,一邊就撲通一下朝懸崖下面跳下去,落了下去有好幾米後,靠著降落傘的繩結卡在岩隙中終於在懸崖下面停了下來。然後主人公從口袋裡頭掏出備用的繩子,在原先的降落傘繩結上繼續打結,留了個腳可以踩的結套。然後靠著踩著新打的繩結爬上了懸崖,中間沒有人幫忙的。接著上面的是講述如何在雪地過夜的方法,
在冰天雪地里頭行走已經就可以讓人害怕的了,而如何在冰天雪地里頭過夜,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想過的吧,在冰天雪地里頭過夜也是有講究的,(雖然本片的主人公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好)首先要在雪很厚的地方挖洞,先向下挖,挖的容積要相當於五倍於自身的空間,然後再原先挖洞的地方再側挖,挖出一個可以剛好容身的地方,記著容身的地方上面有雪層的,同時要把自己睡覺容身地方上面的雪層給修補一下,免得睡到半夜雪層塌下來,把自己活埋。接著那個主人公就把隨身帶的降落傘攤開鋪在那個僅可以容身的小雪洞,在那個洞里睡起覺了。第二天接著拍攝,一開始那個勇敢的主人公就說那個雪洞太冷了,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但是如果沒有睡覺的話,晚上行走更加危險。而且晚上如果露天呆在雪地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環境的寒冷會使人慢慢失去知覺和麻木,再多的給養都不頂用的。接下去的拍攝更加出人意外,如果前面的拍攝過程當中主人公以身試險,在後面的這一段拍攝主人公更是以身試難,接下去的拍攝是講述人如果不小心掉入冰窟窿以後應該怎麼辦。片子中的主人公走在一片冰面上,小心翼翼地走著,說如果冰面不夠結實就會突然從冰面上掉到冰窟窿里頭。然而走了一小會兒,人還是在冰面上,還沒有掉下去,再看主人公,走到一片冰面沒有封住的水面旁邊,邊講說著如果掉到冰窟窿里頭應該怎麼辦,一邊准備跳到冰水裡頭,他自己也說這么冷的天氣掉下去實在是很冷,然後就跳了下去,跳到冰水裡頭還沒有結束,他在冰水裡頭趴在冰面上繼續對著鏡頭講述著,不要慌張,不要。。。。。。然後說在冰水裡頭很快就會凍僵掉,在水裡頭待了好幾分鍾後,才示範從水裡怎麼爬回到岸上,說要找到可以用力的冰岸,然後慢慢用手壓在冰面上,上半身先挪到冰面上,再發力爬上來,我不知道在冰水裡頭呆的滋味,肯定不會好受。人要是在冰水裡頭呆多一會兒,可能命就沒有了。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然後這個主人公就在冰湖旁邊生火取暖,烤衣服。跳冰湖前就先生了火,但上岸後發現火滅了,又把火燃起。(生火的時候還教了看片的人怎麼用太陽光生火)。
註:這個荒野求生是一系列的discovery節目,還有主人公怎麼在雨林里找食物的,怎麼生吃那些食物的,吃蚯蚓和其他奇奇怪怪的食物。真是個不錯的節目
《荒野求生》觀後感
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每周日下午4:45的discovery探索頻道之——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是一個真人節目,每一節都是主持人和攝制組親自到無人區進行拍攝的。用親身經歷的方式教會電視機前的人們「當你一個在野外時該如何生存」。
每一次,探險家兼主持人的Bear Grylls都會親自到無人區,只帶著一把小刀,一個水壺和一塊打火石。進行幾天的生存,靠野生動物和昆蟲填飽肚子,靠砍來的樹枝搭建庇護所,靠乾柴烈火取暖,過著可憐的日子。。。。。。我非常喜歡這個節目,因為它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救你一命,這個節目知識面很廣,涵括了地理知識,生物知識,物理知識等等,主持人用以身作則親身體會的方法以及大量的真人真事向人們教授知識,記得報紙上有說過: 美國一9歲男孩在與家人一起露營時迷路,10天後獲救奇跡生還,男孩說他能活下來是因為他和父親每周都看荒野求生,他運用了學到的知識。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Bear Grylls一樣無所不能,但至少當我們遇險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我非常崇拜Bear Grylls,除了崇拜他的能耐,更多的是崇拜他那種敢闖敢拼的精神!他曾服役於21SAS,21SAS指的是第21空降特勤團,擅長於近距離目標偵察和攻擊。
1996年,他還在21 SAS服役的時候,在南非沙漠中進行的一次常規降落傘訓練中他的降落傘傘衣嚴重撕裂,在5000米高空以兩倍於正常降速螺旋墜向地面,斷了3根椎骨,雙腿失去知覺。接下來他花了一年時間用於恢復,結束了軍隊生涯之後,他努力康復,去實現童年的夢想——攀登珠峰!雖然他不在特種部隊服役,但英國皇家海軍後備隊授予他榮譽海軍少校軍銜。1997年他成為英國登頂Ama Dablam(夏爾巴語里是「母親和珍珠項鏈」的意思,阿瑪達布朗峰)的最年輕者,這座海拔6812米的山峰曾被Sir Edmund Hillary稱為是「無法攀登的」。
一個摔斷過脊椎的的人,在康復之後還能攀登珠峰,試問這種毅力難道不值得推崇嗎?!每當看完一集《荒野求生》,我都會不禁贊嘆Bear的能耐和堅強~
㈢ 可可西里 電影簡介及讀後感,快!!!
可可西里》講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隊的命運,他們從誕生到被解散。但是陸川是從一個行走的路線上去展示他們的命運的,從他們八個人進山,到只有四個人活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跟盜獵分子作戰,跟環境作戰,跟貧窮作戰……
整部影片像一則新聞報道,以一個隨隊采訪的記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荒涼的無人區,屠殺藏羚羊的場景,殘酷的自然環境,兇殘的獵殺藏羚羊的殺手……關於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影片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真實而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
觀後感
綿延不絕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湛藍的天空,大自然用她獨到的眼光雕塑出了這座無與倫比的聖殿——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最美麗的青山,最美麗的少女。這個海拔近五千米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區」卻是藏羚羊的天堂。歷經千萬年的自然演變,它們與冰雪為伴,嚴寒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被稱為「羊絨之王」的藏羚羊羊絨卻吸引了那些惟利是圖的偷獵者的目光,從此子彈和鮮血劃破了這里的寧靜,給藏羚羊帶來了滅頂之災。
《可可西里》即向我們講述了日泰和他的巡山隊為了保護藏羚羊與偷獵者的激戰。鏡頭一次次向我們展現了藏羚羊屍橫遍野的慘烈,巡山隊員被困於風雪之中束手無措的無奈……
看後,感觸頗多!為何總要用鮮血和生命,才能換來人與自然的和諧呢?日泰為了保護藏羚羊,追捕偷獵者,不知流了多少血與淚,最終卻死在偷獵者的槍下;劉棟為了援救同伴,卻慢慢地被流沙吞噬。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700米,巡山隊面臨著大自然對生命的威脅:高原反應肺水腫能使一個壯實的小夥子倒下,惡劣的氣候會讓拋錨的車里的人接受大自然對生命的挑戰。
保護法律的人卻不得不觸犯法律,多麼可悲啊!因為日泰他們是沒有編制的巡山隊,一切費用由自己出。日泰等人因缺乏資金,隊員有經常受傷,日常供給都需要錢,他們收繳來的羊皮除大部分上繳外,不得不賣掉剩餘的部分已作為經費。試想,如果有完善的制度,由政府出資出力,他們就不會有這么悲慘。人手不夠,只有讓一個人獨自守山三年,當他看見來送供給的兄弟時,他是多麼的高興,而當他看者遠行的汽車消失在眼前時,揮動的雙手又包含著多少的無奈。他們憑著滿腔的熱情,明知現實的殘酷,離開自己的親人,甚至不惜獻出生命,只為心中一個堅定的信念: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導演用獨特的視角,將壯麗的景色與慘烈的屍橫遍野做對比:人是渺小的,當站在蒼茫的雪山之中,蔚藍的天空之下,只有那麼小小的一個影子,不經意間即被吞噬於蒼茫之中;但人又是偉大的,他用生命換回了大自然的和諧。除了可可西里的自然風景,朴實而堅毅的巡山隊員,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發人深省的沉思。
㈣ 無人區 觀後感
議建你網路搜索 百看影視 面里有你需要的
它表現了1.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2.忠誠、義無反顧的情誼:當那匹戰馬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不禁賺人眼淚,3.勇氣:它不顧一切想要回到主人身邊,實在很感動 ,也很佩服4.友誼:那匹戰馬對於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匹很大的黑馬所表現的種種 大段的話我也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