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光輝歲月觀後感800字
一部電影成功,大家都爭功,片方說是我拍得好,宣發的會說我宣傳得好;一不好,就各個推卸責任。一部影片叫座或者不叫座在當下的國內電影市場上都很正常,如今製片方和發行方「掐架」還真是頭一遭。《光輝歲月》製片方跟負責發行的光線傳媒這一架,掐得真有些莫名其妙、不清不楚,硬生生造出一起新的羅生門事件。
電影《光輝歲月》講述的是清朝末年一群沒落英雄重拾寶刀再戰江湖的故事。由熊欣欣執導,匯聚了曾志偉、呂良偉、狄龍、莫少聰、王敏德、黃日華、徐錦江、惠英紅等三十多位在港產片輝煌時代大放異彩的影視明星。明星陣容亦算強大,但緣何在上映期間表現不佳?作為致敬華語動作經典、致敬黃金時代港片精神的誠意之作,《光輝歲月》喚起一代人的記憶,再度與心中的偶像一起俠義江湖、快意恩仇。以「英雄聚首,再戰江湖」為基石,以「喋血復仇,捍衛自由」為主線,以「生有所戀,死無所懼,以暴制暴,血債血償」為情懷,《光輝歲月》呈現的是一段熱血沸騰的英雄記憶。但英雄從何而來?光輝的歲月又是如何鑄就?《光輝歲月》沒有為你揭開這段英雄聚首、盪氣回腸的「光輝歲月」,卻給你帶來了一場羅生門的「戰爭」。
憑心而論,之前確實鮮見《光輝歲月》的新聞稿和任何話題式新聞,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國產保護的六月檔還有這樣一部港片。造成這樣的結果,發行方的宣傳工作確實沒有做到位,觀眾都不知道有這么一部片子,怎麼可能會去影院觀看?影院里放映時沒有觀眾怎麼可能會有排片,不足3%的數字也就不足為奇啦。對比一下製片方和發行方的聲明,覺得很有意思,你方態度強硬,我方態度溫和以示同情。
有些電影是需要口碑的,如《瘋狂原始人》正是因為口碑的發酵才使得院線不斷的增加排片力度,使電影的票房持續走高。國內的電影發行環境沒有機會給有口碑的電影做,沒有空間。一出票房不好,馬上就減場次,口碑還沒出來就已經下畫。這不是某部電影的問題,是很多電影都會碰到的問題。
縱使製片方、發行方、院線,針對這場羅生門的戰爭各有各的無奈,但絕對不是《光輝歲月》當炮灰的借口。作為影片的代理發行方,光線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影片的宣傳點,去盡最大努力去鋪設宣傳品,讓更多的觀眾在上映前知曉這部影片。力爭做到影片的最大票房匯報。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影片,甚至用玩票的心態去對待一部集結了上一輩香港眾多明星的影片。電影市場競爭激烈,放任自流的發行方式只會讓影片成為一日游,半日游。所以,態度決定一切,特別是發行方,沒有認真的態度只會加速影片的滅亡,也會對行業有不好的影響。
在電影票房接連噴發,市場容量空前巨大的大環境下,連投資不足千萬的小成本驚悚片或山寨時尚片都能動轍拿到數千上萬場排片的當下,這部召集我們回到影院重溫美好回憶的《光輝歲月》竟然被遭受到了「炮灰」待遇,著實讓影迷唏噓。
㈡ 美國電影光輝歲月,死亡詩社的觀後感。。。原創加懸賞!!!
光輝歲月--
影片的情節簡單,卻富有深意。它並不是一部單純的運動類影片,而是通過一位黑人教練的事跡來反映人類對平等與自由的憧憬。
70年代,赫爾曼-布恩(Herman Boone)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反對種族歧視、調節種族矛盾作出過重要貢獻,他也因此被奉為一位黑人英雄。當然相比較馬丁-路德金,赫爾曼-布恩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時至今日更少會有人記得他,但是弗吉尼亞人都記住了Titan隊的名字,因為它是黑白市民的共同驕傲,這大概正是該片起名為Remember the Titans的原因吧。
死亡詩社--
及時行樂。
在我把心情改成這四個字以後,俊岸的簡訊漂洋過海抵達手機:「《死亡詩社》么?它曾讓活著的死去的我看到詩與真。」
要沿著既定的軌道往下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癟著一張木然的臉,逐漸消磨熱情和年光。順應各種教條倫常,不去期盼內心的所願所想。現世需要我們如此。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
若我身在草原而不放馬縱歌,若我置身暗城而不明燈前行,那便讓我心墜入幻想,在地獄里歌唱,在黑暗裡起舞。
《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么一句:當年輕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光榮的死,當年長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卑賤的活。
問題在於,崇高的理想,不是誰都能擁有,並且忍氣吞聲堅持下去。
這是沒有理想的時代。看過那麼多人,為了現實奔忙,說好的理想轉瞬便成灰。又或者,理想從來沒有出現過。我們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熱切的是什麼。所謂理想,不過是世俗林林總總灌輸給我們的宏偉藍圖。他們會說,你將如同狂風暴雨般席捲某某領域,你將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此等玩笑,如同自嘲。鮮有人還擁有如此浪漫情懷,芸芸眾生,只想著如何去適應這個螻蟻一般的世界,而不是創造。我們都清楚,生命的最終,肉體被黃土掩埋,被分解者齜牙破裂為一粒塵埃。人們借著死後的亡靈聊以自慰。盛大的葬禮,不是對死者的告慰,而是對生者的安慰。
莫待無花空折枝。雖說好花需賞,不可褻瀆。但更重要的是,莫在無花之時,連花的美麗也不曾留下。
㈢ 光輝歲月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光輝歲月電影觀後感,請參考!
很早以前曾經看過這樣一段文字,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我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仍然還在獄中!」由此記住了這個名字——曼德拉。曾經我年輕時代最喜愛的一首歌《光輝歲月》,是黃家駒寫給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激人奮進的旋律表達了歌者的景仰之情。後查閱資料,曼德拉的簡歷及一系列世界級殊榮讓人極為震撼:一位傳奇式的黑人領袖,在監獄中度過了27個春秋,終獲自由後,經民選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領導人民打破了南非種族隔離的堅冰,使南非成為一個白人和黑人共同擁有的民主國家。奧視他為「個人心目中的英雄」,曼德拉曾獲過諾貝爾和平獎,五度榮登《時代周刊》封面人物,被評為「這個世界上最接近聖人的人」, 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自2010年起,將每年7月18日(曼德拉的生日為1918年7月18日)定為「曼德拉國際日」,以表彰他為和平與自由做出的貢獻。一個代表最廣泛國際社會的組織將一名在世政治人物的生日定為國際性紀念日,這在世界史上少有前例。
一個稱自己「沒有敵人」的人,一個能打破由來已久種族隔離堅冰的人,一個讓全世界各個層面的人們感動的人,一個受全世界人們景仰的人,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成就這些?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翻開《曼德拉傳》去尋找答案。答案是——寬容的力量。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是家中長子並被指定為繼承人,口含金鑰匙來到人間的他,有著廣闊的個人前景,但他「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自願走一條解放之路,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被白人統治者關在荒涼的大西洋羅本島上達27年之久。獄中二十七年,曼德拉經歷了苦難的磨練,他的心沒有更加冷酷僵硬,反而更加溫和柔軟。經過深刻的思考他對自己的信仰有更深的反思。二十七年,曼德拉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卻獲得了心靈真正的解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寬恕和仁愛,而拒絕荼毒與仇恨。他說「在那漫長而孤獨的(被囚)歲月中,我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對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1990年2月南非政府迫於國際政治壓力,釋放曼德拉。獲釋後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寬容放棄 了當時一度甚囂塵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權的計劃,致力於以和平方式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並積極推動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權。1994年5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大選結果揭曉後,曼德拉成為南非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曼德拉在他長達27年漫長的牢獄生涯中,他以人類的慈愛面對他遇到的一切不同的人,包括折磨與虐待他的那些看守、警察與監獄管理人員。他說:「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一樣需要獲得解放,奪走別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見和短視的鐵柵囚禁著」。認為他們做出這樣非人道的行為,他們也是一種思想文化的受害者,因為他
們被偏見與歧視及短見的鐵柵囚禁著。因此,曼德拉在牢獄里的27年時間里,用同情、理解的心胸對待殘酷迫害過他的人。曼德拉最令人景仰的地方,是他對過去曾經迫害過他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寬容。二十七年漫長的牢獄給他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白人看守即使在他高齡時,也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虐待他。以常人之心推測,曼德拉肯定會有仇必報的。可是,曼德拉沒有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他沒有向過去的仇敵和曾經逼迫他的人報復。他在1991年出獄當選總統以後,在就職典禮上,專門邀請了當初看守他的三名羅本島監獄前獄方人員到場。典禮進行時,他請這三名看守起身,向世界各國的來賓介紹他們。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恭恭敬敬向三個看守致敬,令全世界為之震撼和動容。那一刻全世界人們知道,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寬恕。
耳旁彷彿又響起他的發人深省的話語:「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這是多麼智慧的選擇,多麼博大的胸懷。抗爭容易,仇恨也不難,難得的是,在經歷過壓迫、不公、甚至傷害之後,卻能夠放下仇恨,寬恕別人。
明白了正是這寬容的力量,使得曼德拉成為沒有敵人的人,仁者無敵,擁有一顆仁愛的寬容之心,仇恨的種子就不會發芽,種族對抗的堅冰才會被打破,「彩虹的國度「才會被建立。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所說,他用他的寬容,改變的他祖國的制度,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這就是寬容的力量!一種讓人想要流淚的`力量!也許,武力
能夠讓一個人的肉體完全屈服,然而寬容卻能征服一切心靈!
「在那漫長而孤獨的歲月中,我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對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這是怎樣的一種的人類溫暖情懷!黑暗沒能讓他沉淪,苦難也沒有讓他選擇仇恨,自己深陷圇圄卻渴望所有人包括傷害過自己的人的自由!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博大寬廣的胸襟!燈下品讀這些看似普通卻透射出巨大力量的文字,我知道在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是一段真實的苦難的歷史和血與淚的經歷,而在這血與淚的經歷則閃耀著無比光明強大的超脫一切的包容之光。我感受到了一種令人潸然淚下的力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曼德拉用他超乎想像的包容與博大,征服了所有人。也許有人會說,曼德拉是一國總統,他是偉人,所以他有這樣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可是,誰又是生來就是偉人和總統的呢?並不是偉人才有那樣的胸懷,不是總統才有那樣的境界,而正是因為擁有那包容一切的心胸,曼德拉才會成為讓全世界景仰的偉大總統!曼德拉的包容,讓他能夠在監牢中心懷光明度過數十年,他的包容,拯救了他自己,也征服了所有人,他的人民,和他的敵人。
包容之心、寬容之力,是如同水滴石穿的柔和之力,然而這柔和之力卻可以打破世界上最硬的頑石、融化世界上最硬的堅冰、拯救陷於最深的深淵的靈魂和征服最頑固的心靈。眼前又浮現曼德拉平和安祥的微笑。這微笑讓人溫暖,給人信心。他彷彿在鼓勵我們說,別擔心,放下心中的仇怨,前面是一片美好的天地。
㈣ 成事在人觀後感
成事在人觀後感
本周五晚上,材院馬研全體成員共同觀看了影片《成事在人》。曼德拉的最強音一直在我腦海中回盪——我是我命運的主宰者,我是我靈魂的掌舵人。
電影《成事在人》主要的是講述了經歷多年牢獄之災後成功競選南非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與率領南非球員贏得1985年橄欖球世界盃的球隊隊長弗蘭克斯皮納爾,如何化解種族仇恨的故事。曾經倍受種族隔離制度摧殘的曼德拉毅然支持一支以白人為主的球隊代表國家出戰,而這支球隊則用無差別的體育精神感染了原本內心存在隔閡的隊員們以及全體國民。這也更加彰顯了納爾遜曼德拉的偉大及其人格魅力!
很久之前大概是小學時就知道曼德拉,原因是聽BEYOND的《光輝歲月》。
鍾聲響起歸家的訊號,在他生命里,彷彿帶點唏噓,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膚色斗爭中……這是我最喜歡的樂隊用音樂的形式對這個木秀於林的領導者表達的敬意。
納爾遜曼德拉的一生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作為酋長的兒子,他本可以衣食無憂,安享一生,但他卻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另一條布滿坎坷和凶險的道路——為了消除種族的隔離,他不惜付出了近三十年的牢獄之災。但他的'心中卻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光明永遠屬於熱愛祖國,人民和生活的人……就影片所傳遞出的大愛,團結,協作及其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
影片中的曼德拉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1.人格魅力:影片中納爾遜曼德拉的人格魅力是我最受感動的,在經歷了二十七年的牢獄之災之後,他並沒有囿於個人恩怨,當選總統後不但沒有報復對他迫害的種族主義者,反而重用白人做自己的保鏢,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仍在獄中”。獄中的曼德拉經歷了世事巨變和人間的滄桑,能夠用一顆寬容的心寬容這個辜負他的世界,這一點可能也是我要學習的。寬容並不難,但是寬容曾深深傷害你的人,那是需要勇氣需要靈魂的洗禮。
2,集體凝聚力:凝聚力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組織。只有在組織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之後,才有可能欣欣向榮,才有可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種凝聚力能夠將國家消除種族隔閡,就能讓白人球隊代表國家出征,而成為黑人和白人團結融合的紐帶。我自己作為班級的領導者,我深深的反思,同學的不信任,朋友的躲避,讓我感覺自己很失敗。畢竟班級集體的凝聚力需要一個好的領導者的。
最後再重申一句我內心裡的最強音——我是我命運的主宰者,我是我靈魂的掌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