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收割》沒看懂,求點撥。不要復制百度百科!
電影《收割》最後女主角懷的就是那個"完美的孩子",也就是撒旦的再生。而作為天使孩子的她應該也知道那小男孩是撒旦的再生,在知道的情況下她還說「我們要照顧好他」的意思是:即使是邪惡的東西,上帝也會照顧他,並感化他的。其實很多電影都是如此,最後留下懸念,給人想像的空間。
影片資料:
《收割》別名《致命報應》
外文名《The Reaping》
製片地區:美國
類型:恐怖/驚悚
主演:希拉里·斯萬克,大衛·莫瑞瑟
片長:95分鍾
出品時間:2007
劇情:凱瑟琳·溫特曾經是一名神職人員,她虔誠地信奉著上帝,直到她生命中發生了 一場慘劇,最終讓她背棄了自己的信仰。。。
⑵ 收割電影的介紹
《收割電影》這本書是日本電影評論家山根貞男在日本著名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去世後,根據小川生前在各地的講演錄音整理而來。是一部電影大師的心靈史,尤其對亞洲的紀錄片工作者具有巨大的啟迪意義。全書分為春、夏、秋、冬四章,講述了小川攝制組從拍攝學生和農民的抵抗運動起步,到拍攝稻穀、村莊,拍攝農民的心靈世界這一轉變和成長過程。書中還描寫了小川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對亞洲紀錄片現狀的憂慮,以及對亞洲導演的期待。
⑶ 美國電影裡面有一個代號收割者的電影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2017
導演: 邁克爾·貝
編劇: 阿特·馬庫姆 / 馬特·霍洛維 / 肯·諾蘭 / 阿齊瓦·高斯曼
主演: 馬克·沃爾伯格 / 伊莎貝拉·莫奈 / 勞拉·哈德克 / 安東尼·霍普金斯 / 喬什·杜哈明 / 更多...
類型: 動作 / 科幻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6-23(中國大陸) / 2017-06-21(美國)
片長: 149分鍾 / 150分鍾(中國大陸)
又名: 變形金剛:終極戰士(港) / 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台) / 變形金剛5 / 變5 / Transformers 5
⑷ 求德國同志電影《收割(Stadt Land Fluss)》完整版
8899電影網,你去看看吧。
⑸ !!!關於電影《收割》的一個問題
電腦特技而已,現在的電腦特技可以把人物放到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中。現實生活中光用顏料把河水染紅就不可能,而且也是違法法律的。
⑹ 收割電影的作者簡介
中文名:小川紳介
英文名:Ogawa Shinsuke
日文名:おがわ しんすけ
生卒年:1936年6月25日 - 1992年2月7日
1936年出生,是日本最為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在日本戰後的紀錄片歷史上,小川坤介和他的「三里冢系列」是一座不容置疑的豐碑。自拍攝「三里冢系列」的第一部《三里冢之夏》起,小川和他的攝制組逐步確立了其「定點觀測」的攝影風格,從根本上改變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小川紳介生於東京市,畢業於海城高等學校、國學院大學政經學部。
1960年得到機會進入岩波電影公司當簽約副導演。
1961年、與東陽一、土本典昭 、黒木和雄等人組成電影學習小組「青之會 」。
1966年完成第一部長紀錄片作品《青年之海》
1967年小拍攝了以大學校園斗爭為主題的紀錄片《被壓制的森林》
1966年日本東京郊區的三里冢一帶爆發了當地農民反抗為修建成田機場強佔耕地的活動,1967年小川即帶攝制組進到三里冢,開始了持續11年的「三里冢」拍攝,以後成片7部、共16個小時的片子,其中以《三里冢:第二道防線的人們》為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之作。
20世紀80年代,小川開始把鏡頭轉向日本的鄉土社會,呈現山村居民和自然界的戰爭,完成了他後期的兩部重要作品:《日本國古屋敷村》(1982)和《牧野村千年物語》(1986),這兩部紀錄片關注農村社會,民俗學的想像力與對現代日本的歷史批判意識交相輝映。
1989年,小川紳介創立了著名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展。
1992年小川紳介因病去世。
《收割電影》的中文版本由女紀錄片導演馮艷翻譯。
⑺ 關於美國大片收割人類的電影
木星上行!
⑻ 求【報應/致命報應/收割/The Reaping】英文字幕~
英文字幕在現在沒有,只有預告片的中文字幕,英文字幕沒的.
整部電影的話字幕是有的,不過沒有英文和中文字幕的。。
⑼ 收割電影怎麼樣
馮艷翻譯小川紳介的新著,取名叫《收割電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收割」和「電影」這兩個詞的搭配頗有意味,它並不僅僅象徵著藝術的收獲,更直截了當地指明了小川紀錄片對日常生活的參與和理解。因此,我們很難靠寫觀後感的方式評論小川的作品,而期待著進入他的田野。 機會來了。在參加2007年10月「山形國際紀錄電影節」期間,組委會特地安排中國的紀錄片人於9日上午到牧野村訪問,那裡正是小川紳介拍攝《牧野村千年物語》的地方。小川紳介(1936-1992)是日本戰後紀錄片的代表人物,他於1968-1973年到三里冢村參加農民反對強征土地建設成田機場的運動,拍攝了六部有關該村的紀錄片。之後,帶著攝制小組到偏遠的山形縣,先從種水稻開始,深入到農村的歷史和日常生活中,用十餘年時間拍攝了《日本國古屋敷村》和《牧野村千年物語》兩部作品。 給我們做向導的飯冢先生,在小川去世後仍然堅持在這一帶拍攝。而提議這次旅行的馮艷,則是《收割電影》中文版的翻譯者。說來也巧,馮艷的影片《秉愛》就在這屆電影節上得了「小川紳介獎」。 到牧野村後,飯冢先生先引我們去木村迪男的家。木村先生與小川攝制組有過很長時間的交往,面對那麼多來自中國的鏡頭,他有點吃驚,又有點興奮。木村先生說,小川攝制組剛來牧野村,就住在他家。當時村民很保守,聽說來了一批「紅鳥」(赤黨),都很不安,只有4、5個人表示歡迎。後來見他們下田幹活,像老實巴交的農民,才相信他們成了「藍鳥」,不再為他們擔驚受怕。 聊了一陣子,木村和飯冢領我們去看五巴神社,《牧野村千年物語》的一些重要場景曾在此拍攝。2005年3月,「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做過日本紀錄片的回顧,放映了該片。而我是在2007年10月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的「雲之南在上海」展映活動期間看的這部作品。放映的片子畫質很差,模糊得像網路小電影,而且全是英文字幕,然而我依然被吸引了。最後的一幕,鏡頭返回到18世紀中葉當地的一場農民暴動。黑暗中,一位老者捧讀史志,被五花大綁的起義首領一一走上前,平靜地講述暴動緣由,再退步返回黑暗中。這段重新表演的情節,既像舞台上的戲劇,又彷彿歷史的迴光返照,將過往的精靈在瞬間召喚到眼前。延享四年(1747年),牧野村及周圍數千農民因天災和官府的壓迫而起義,那是江戶時代三次農民暴動中最大的一次。起義遭到鎮壓,以牧野村村長太郎右衛門為首的5個村民被砍頭示眾,他兒子吉也在其中。過後,村民為他們立了五座石像。原來石像的頭和身子分離,小川攝制組為他們取名叫「砍頭地藏」。後來怕傷了小孩子,才用水泥把頭連上。明治年間,村裡為這5位犧牲者建了「五巴神社」。每年的年三十到正月,以及4月22日太郎右衛門殉難的那天,大家都要到神社祭拜,觀賞櫻花。 飯冢介紹說,祭拜的方式,在佛教寺院是合掌,在神社是一鞠躬,拍兩下手,再行一禮。還要拉繩敲鍾。死難者被歷史的黑暗吞沒,卻又被紀錄片喚醒。小川的千年物語,把古代和今天的精神線索連接了起來。神社門頭上有一匾額,是小川攝制組為排演審判太郎右衛門等起義首領那場戲留的紀念。 飯冢先生回憶道:除了三個審判的官員和念史志的老人是演時代劇的演員,其他角色都由村民裝扮。當時在神社拍了4天,每晚從下午4點拍到12點,有時要到第二天早上麻雀叫才停機。村民參與演出活動的有:演村民的170人,詠歌的老人30人,做飯的30人。加上把守道路兩頭,不讓聽見汽車聲音的消防隊員,每晚要250-300人。結果全村人和鄰村的村民都來參加拍攝。大家開玩笑說,我們所有人都被小川蠱惑了。夜幕籠罩下,攝影機一開,村民們就被帶進歷史夢境。死去的人們借著後代的形象和聲音悄然復活,如同神靈附體。說起那次演出,我還記得影片結尾村民列隊走過鏡頭前的情形。他們揮手一一從鏡頭前走過,每個人都露了臉。 飯冢先生說還要帶我們去見一個村民,自己曾經被他嚴厲地批評過,所以大家要有思想准備。他是牧野村的漆山輝彥先生。他眉毛很粗,可看上去卻挺面善的。我大著膽子給他父子倆畫了兩幅漫畫,也沒見遭到批評。漆山笑著說,小川攝制組來的時候,這個兒子還沒出生吶。這兒子在農業通產省工作,「官員不幫農民,還掐農民的脖子」,「漆山不滿政府的農業政策,父子做的是相反的事」,木村又補充作了介紹。 女主人啟子已經准備好了午飯。她跟漆山結婚還是木村做的媒。啊,主人端出一簸箕飯團,兒媳婦和兒子忙著端出一個盤子又一個盤子,其中有 「豚汁」煮芋頭,其實很像雜鍋菜,我們冬天經常吃的。還有番茄、毛豆、茄子。塑料板箱臨時充當了凳子。原來今天是木村先生的生日,「電影作者的聚會,變成我的生日聚會了。我操心小川的事把頭發都操白了,本來應該更年輕的」,木村舉杯給大家祝酒,「山形的米好,純米酒也好。但因為禁酒令,從我這一代米酒不能做了。年輕人都到城裡的事役所(公家機關)上班,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了。」 漆山老倆口還完全靠種田生活,不用農葯,或只用低濃度的農葯,生產的大米和水果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他們夫妻平時寫點東西,自辦一份手抄的小報,叫《藏王勤耕園》,以當地最有名的藏王山命名,到去年9月10日是第34號了。漆山說他沒時間去參加山形電影節。創辦這個電影節之前,他建議小川要把時間安排避開農忙,但沒有被採納。 木村1972年到過中國,漆山是1975年第一次來的。那是由日本學運和農運組織的訪問團,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農運有悠久傳統,想親眼看看。那次來了15個人,由一個學者領隊,看到和聽到很多,還受到中國領導人紀登奎和陳永貴的接見。漆山說他打算2007年12月第四次來華,要特地看看大寨。漆山和木村至今仍信仰毛澤東思想,木村在村裡收集垃圾,垃圾車上的標語是「為人民服務號」。木村說,文革有討論的餘地,但毛澤東思想是正確的。小川他們70年代來這里,也受了文革的影響,戴著「人民帽」。
⑽ 收割電影的目錄
前言
春之章
拍攝稻之心
亞洲、日本,以及紀錄電影
追尋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
文部省審查和我的體驗
「青之會」時代
夏之章
怎樣看待學生運動
三里:「農」與拍電影
拘泥於同期聲的現場主義
為什麼要拍三里
拍攝壽的人們
重訪三里與種稻
惟有在行將滅亡的時候才能看到文化的真髓
邊田部落:給村裡人的情書
電影之旅:從三里到牧野
用十三年的時間,收割了電影
當地風俗中的惡
關於看得見看不見的關系
記錄講故事的人的心靈
紀錄片的現實感覺
秋之章
根植於大地的深情與石牟禮道子的對話
銘刻於身體中的記錄與內藤正敏的對話
真壁仁先生和我們
土方巽先生和阿與
應該記錄的故事悼上野英信
冬之章
進一步和亞洲的電影作家進行交流
從風土的圓錐所看到的
寫給侯孝賢的《戀戀風塵》
關於彭小蓮
在亞洲舉辦電影訓練營
戰後日本紀錄片史之我見
小川紳介及小川攝制組作品年表
小川紳介年譜
編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