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一部電影的影評
希望 ,自由與自我救贖
——評《肖申克的救贖》
有人問我希望是什麼?我茫然不知所措。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信息高度便捷的時代,我還想到過希望嗎?物質與信息的洪流早已讓人喘不過氣來,想擁有一輛汽車,想擁有一幢豪宅,這算不算希望呢?希望應該是一種崇高的東西,就像安迪那顆永不放棄永遠堅強執著的心。當希望一點點地異化,最終淪為媚俗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就僅僅只是慾望了,典獄長那幅道貌岸然的嘴臉大概就是最為真實的寫照。
自由又是什麼呢?20年後當安迪最終爬過那條骯臟的下水道,最終逃出那座人間地獄的時候,他仰天長嘯,他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盡管他本身並沒有罪。影片似乎在告訴我們,自由就是安迪心中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就是背負了20年的自我救贖。自由是什麼,就是能在陽光下悠閑自得的呼吸。對於我們,它就像空氣,根本不去想失去它會怎樣,但對於高牆內的囚徒,自由卻是他們唯一的嚮往,而這也正是安迪的希望,正是這一希望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堅強,也給了他智慧,最終成為他重獲自由的根本動力。
「我從未搞懂他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搞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進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眾囚彷彿重獲自由」。 這是影片中瑞德的一段話外音。那是一個令人無比感動卻又神傷的一個鏡頭。安迪不惜受到處罰,私自在播音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他究竟在想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他冒生命危險作這樣一件看似似乎很傻的事呢,要知道在此之前安迪一直都是一個冷靜而富有智慧的人。自由——正是對於自由的渴望給了他充足的勇氣,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彷彿重獲自由!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彷彿才成為了觸手可極的現實!
表面上看來,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主旨似乎是在揭示美國的司法黑暗,無罪卻被判為有罪,監獄骯臟而且黑暗,宛如人間地獄。典獄長的那句「我堅信兩件事情,一為管訓,一為聖經,你們兩樣都少不了, 在這里你把信仰交給神,把命交給我們」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影片自始至終都在圍繞「救贖」這個神聖而又令人不可捉摸的話題。中文譯名還有譯成《刺激1995》的實在是惡俗,《肖申克的救贖》這一譯名我想本身也包含著對於影片「救贖」這一主題的理解。
基督教對於西方的文化影響至深,「救贖」這一觀念是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母題。這樣說來,人有原罪,無論任何人都得贖自己的罪過,在宗教時代,人們渴望得到主耶蘇的救贖,可是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在後來「人也死了」,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依靠誰來救贖自己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只有自我救贖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安迪剛來到鯊堡監獄的時候,瑞德曾說鯊堡監獄里沒有真正的犯人,似乎是在玩笑,但恰恰是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難道只有安迪一個人是無辜的嗎?倘若人人都有原罪的話,那麼現實中的無罪與有罪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人人都有罪,那麼哪裡還有所謂罪與無罪之分,同樣得贖自己的罪過。鯊堡監獄或者就是這罪惡人間的某種象徵。無論是典獄還是犯人實際上他們都已成為鯊堡的囚犯。他們或者已完全為慾望所淹沒,如典獄長,或者業已習慣,枷鎖成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老布,又或者人性早已異化和扭曲,如「三姐妹」,而安迪呢,他自始至終都是清醒地,從得到那把小錘子起,他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而這自我救贖也最終使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當老布在坐了50年牢最終獲得自由之後,他卻選擇了自殺。瑞得坐了40年牢之後終於獲得了假釋,可他上廁所也得先老闆請示,否則就撒不出尿來。這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哀。影片中稱其為「體制化」,我想這實質上就是人性的一種扭曲與異化。習慣已經成了一把隱而不宜覺察的鎖,一旦枷鎖最終卸掉的時候,生命反而如同缺失了一角。在黑暗中我們可以妥協,可以放棄尊嚴,但絕不可以放棄希望。一旦希望沒有了,妥協就已成了一種本能,揮之不去,就像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一旦遇到光明,反而會成為瞎子!
這是一部關於希望,關於自由,關於如何拯救自己的片子我想無論如何,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永不放棄,永不絕望!
人們似乎更習慣見這部片子列為勵志類,雖然定位低了些,但也實在不無道理。看這部片子你最直觀的體驗就是感動,來自靈魂深處的不可名狀的感動,看到後來我們早已忘了所謂的司法黑暗,更不會想到什麼「救贖」。感動本身已經包含了所有的意義。所謂「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或許這種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一部叫座的,成功的商業片,它直接打動觀眾的正是這種能夠帶給觀眾某種心靈上的但又是較直觀的體驗的東西。莊子講言意之辯,以為「得意而忘形」,可是如今的眾多商業片確是讓人「得形而忘意」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刺激與滿足而早已將意義拋之雲外。《肖申克的救贖》事實上並不是一不純粹的商業片,但也不能說它就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它的成功在於它將兩者作了完美的統一,這樣反而達到了一個更好的效果。觀眾僅僅通過看就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沖擊,而這種體驗有不僅僅來源於形式它有更深厚的意義支撐。
B.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有陣子不看片了,杜琪峰的那個新的探也沒看,沒興趣。偶爾在CCTV6會看一會兒,有啥看啥,常有片子會讓人一個恍惚,比方前幾天看到的一個叫做《大片》,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
香港有一類B級片,能叫做話題片,就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爭議的現象,或者某起熱門的案件,拍一個應景的片子賣錢。這類片往往會套在熟口熟面的類型故事裡,不需要多麼深刻,能形成噱頭,供觀者一看一議就算。王晶、林嶺東、邱禮濤等人都是此中好手。
做類型故事不復雜,成本卡司有無需高,自帶噱頭的宣傳屬性,是賺快錢的優選。事實上,港片衰落,近幾年繼承衣缽的韓片,也是大拍真實案件改編的片子。
說到此,《全民目擊》的段位大概也能知道了,這不是一部製作水準非常高的片子,但這是未來在中國銀幕上會非常頻繁出現的片種。基本上,《全民目擊》是個樣板片,它不優秀,但是它不雷,不扮傻扮殘。——這在今時,算得上是贊美。
戲院外的人,能參與噱頭的部分,微博上應該有了不少李某人相關的段子了吧?戲院里的人,能看到國產片演員每一個層次的表演。《全民目擊》的重頭,是唇槍舌劍的庭審交鋒,片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沖突,都是人物的言語交戰。假如說此類電影的外沿要靠噱頭話題,那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八成都指望演員的表演。
這是一部完全靠演員撐的戲。
孫紅雷當然是合格的類型片演員,所謂時勢造英雄,「合格」兩個字,已是最高的贊美,因為在內地的演員中,除了他,我想不到第二個中生代。孫的表演情緒化、浮誇、有攻擊性、很動物,其實是非常香港的表演方式。有時,我不太能理解港片影迷對他的反感,不帶偏見地看,他正是香港演員在今時的內地,不做第二人想的港派演員代表。在《全民目擊》這樣一部靠演員撐的戲里,加上票房、表演兩個維度,幾乎沒有哪位一線中生代能代替他。
郭富城就仍是中規中矩,很難想像,如今他能成為如此實惠的類型片演員,不會出彩但也不讓你失望,不搶眼但也不拖後腿。真是世事弄人,至少我沒想到,《父子》之後甩開偶像包袱的郭富城,能成為一個演員。
除開他二位,以及不需要有什麼作為的花瓶佟麗婭,余男、鄧家佳、趙立新、陳思成等人,就集體為大家示範了如何奉獻出一部國產爛片級別的表演。余男那個本該驚艷的亮相之前,簡直為她鋪墊到露骨,結果咧,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哦她沒表情),都沒給到力。前戲撩撥了半天,掏出一半就射了,這很要命,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摧毀司機的心理」的故事能否成立。趙立新的那種尷尬,是讓觀者都會感到的難堪,逗哏的冷了場,捧哏的補鍋乏力,只能「嗯啊嗨是」的窮對付。
但要說,在國產片里這些都是能忍的,因為鄧家佳的糟糕表演,才是毀滅性的。在孫紅雷出場後,我簡單數了一下她做了多少小動作,有嘟嘴,歪頭,咧嘴,眨眼睛、搓鼻子、挺身體……頻繁而又格格不入的賣萌小動作,是想要搶戲的糟糕配角的通病,但是能到這個程度,問題就不在演員了,而是導演。我很難想像導演在反復地看到此一段落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但我完全能想像觀眾的那種被挑釁、被侮辱的感受。
有你們,孫紅雷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升華了。
C. 電影the million pound note的影評
《百萬英鎊》是一部老掉牙的電影,1953年拍攝,1958年就譯制到了中國。電影講的也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美國人亞當斯陰差陽錯來到英國,身無分文。正好有兩個英國富豪在打賭,給了他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要求他不動用這筆錢而在倫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說到底,這張鈔票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因為亞當斯必須在30天後原封不動把它還回去。但是,英格蘭銀行確認鈔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開。當亞當斯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時,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當他拿出這張鈔票後,很快變成了倫敦名人。亞當斯靠著這張鈔票的符號價值,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賺了20萬英鎊。
《百萬英鎊》的原作者是馬克·吐溫。這位諷刺小說的高手,在這篇作品中把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寫得淋漓盡致。但是,馬克·吐溫可能沒有想到,他這篇作品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可以得到另一種解釋,即「馬太效應」的管理學意義。所謂「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人們一般用這段話描述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常用它來感嘆社會的不公。但實際上,「馬太效應」反映出了管理的一個基本法則,即資源向高效率者傾斜。《聖經》的這段話,原本就是對做生意的總結。對能賺錢的,還要給他更多的錢;而對不能賺錢的,就要把他手裡的錢收回來。
管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兩極分化」過程。不管我們對「兩極分化」在情感上多麼深惡痛絕,現實中的管理者誰也不能繞過「兩極分化」的考驗。資金也好,市場份額也好,管理中的物流、財流,甚至包括人流,都是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方向流動。管理的本質,是同市場的本質是一致的,就是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資源。如果擱置倫理學上的考慮不論,那麼,管理就是「取貧補富」的過程(至於財富如何在社會中再分配,不是企業家更不是管理者的事)。所以,企業高層必須弄清楚一個道理,在管理中,你是「劫貧濟富」,還是「劫富濟貧」?如果是前者,那你還算明白高管的責任所在;如果是後者,那你只適合當傳教士式的慈善家或者當羅賓漢式的俠客。
電影里的亞當斯,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如果他不能用這張百萬英鎊的鈔票帶來效益,那就是一個失敗者。哪怕他違反諾言把這張鈔票兌現分給同他一樣的窮人也是一樣。管理者面對所有者的資產,只有增值的義務,沒有縮水的權利。當一個億萬富翁從事慈善事業時,他的角色已經轉變。代理人同委託人的身份是不一樣的。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企業高管忘掉自己代理人身份而把自己當作所有者的現象,這只會導致管理錯位。
電影中的亞當斯,因為有了這張鈔票,從而有了在商場縱橫捭闔的資本。現實中的經營活動,往往也同初始條件有關。於是,有許多人在困境中往往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由於沒有「貴人相助」,缺乏起步資金。但是,仔細思考一下電影的安排,有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馬克·吐溫給亞當斯在小說中安排的背景,是一個熟練的操盤手。小說中亞當斯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正給舊金山的一個礦業經紀人打工,把證券交易所的門檻摸得清清楚楚。我是隻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沒什麼可依靠的了;不過,這反倒讓我腳踏實地,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如果沒有這一背景,我們很難想像,假定是一個沒有任何證券和金融知識的流浪漢,即使給了他這張鈔票,他能用這張鈔票來干什麼?
在商業運營中,起步資金是必須的,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沒有本事,即使白送給你「第一桶金」,你也不會讓它產生效益。許多經營失敗者,不是沒有第一桶金,而是把金子使喚成了白銅。俗語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蘋果砸在牛頓頭上,能夠砸出萬有引力定律來。但如果是砸在別人頭上,充其量是砸出一個包而已。所以,凡是商業競爭中的失敗者,都有必要反問:上帝為什麼不眷顧自己?
上帝之所以眷顧亞當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很誠實。馬克·吐溫在小說中,選擇這位鈔票的持有者頗費了一番腦筋。他開出的條件是「有頭腦、特誠實」。然而,這樣的人是稀缺資源。兩位富翁在人選上犯了難。「他們檢閱著一張張經過窗前的臉。有的雖然老實,卻不夠聰明;有的夠聰明,卻不夠老實;還有不少又聰明又老實的,可人窮得不徹底;等到個赤貧的,又不是外地人——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最後看到了亞當斯,總算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假如亞當斯是個騙子,那麼,這張鈔票可能會被用來作為騙術的道具。然而,這個電影就無法按原來的構思演下去,諷刺喜劇片就會變成破案懸念片。現實中的經營者,有不少人都是馬基雅維里的信徒,或者是韓非式權術的傳人。這些人往往能奏效一時,但無法堅持久遠。有些經營者,推崇的是「厚黑學」。他們忘了一點,玩權術者,最終會被權術套住;行騙術者,最終會被揭開騙局。尚未套牢、尚未揭穿者,不過是時候未到而已。由於誠信比欺騙費勁,所以,欺騙往往會在短期內比誠信有更大的收益。一旦在經營中開始玩權術和騙術,就會產生一種類似吸毒式的成癮魔力,直到最後破產。所以,從長遠看,只有建立信譽,才是經營的正道。這在經濟學研究重復博弈問題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
錢能生錢,這是誰都知道的。但是,不是誰都能做到這一點。電影中的亞當斯,拿上標志財力的鈔票,一開始僅僅是用它作為自己生活消費賒賬的信用保證。而鈔票本身並不能用來付賬,這樣,遲早會出問題。亞當斯一開始也為此而困惑。但很快,他的職業訓練和技能就派上了用場。他開始用自己已經形成的聲望和信譽,從經營陷入困境的朋友那兒接手了礦山招股。憑借他的證券和股票經營知識,他引導著股市的走向。這裡面沒有暗盤交易和內幕消息,而是正常的「借力打力」。
如何使自己掌握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用,這是值得每個管理者認真思考的。迄今還有不少管理者,一談起別人的興旺發達,往往把眼光盯在最初資本上,而不是盯在資本運作上。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把台灣的崛起,歸因於當初從大陸運過海峽的那些黃金上。不妨設想一下,電影中的亞當斯把這張鈔票像寶貝一樣地供奉起來,小心翼翼地看著它。那麼,它就不是資源,甚至還會變成負擔。如何用自己最擅長的本領,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正是管理者的本職。如果只是追求投資而不關注資本的合理使用,恰好反映出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錯位。
作者:劉文瑞
D. 急求一篇影評,注意是影評不是觀後感…… 電影名字是《沒有我的日子》,西班牙的! 急~~~
這是一部很淡的電影,畫面卻偶見突兀,一些大膽的構圖勾勒出背後的驚心動魄。安的表演十分貼切,眼神中流露的淡然的哀傷與嘴角的笑意與這個人物的性格渾然天成。她幾乎毫不費力地把各種細節於不經意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死亡,已經很久未在電影里如此直入心靈地體驗死亡了。安面對死亡的平靜讓人窒息,電影中穿插的音樂讓人動容。我們對生的貪戀何以應對猝不及防的死亡。安在光怪陸離的街市行走,她忽然悟出,這琳琅滿目、貴得這輩子也買不起的商品不過是讓人們意識到自己離死亡很遠的玩意。可實際呢,安用她的最後經歷告訴我們,它就在那裡。
該怎樣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珍念生的每一次際遇呢。假若有一天死亡悄然來臨,我們能否向安那樣堅毅?那些在內心擁塞的濃得化不開的硬塊兒會不會瞬間融化呢?
尋找心中的伊莎貝爾蝶
伊莎貝爾蝶,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月蛾,每年只飛十天,從五月底到六月十日。
——題記
愛樂莎是個長著濃密的紅頭發,鼻子有些塌,薄薄的嘴唇,臉上長滿雀斑的的小女孩,有著無比乖巧的笑容。她的未婚媽媽經常忽略她,夜裡醒了,喜歡自己打籃球,砰砰的聲音,穿透地板,吵到了樓下的住戶朱利安。
朱利安是個喜歡收集蝴蝶的老頭,須發皆白。鏡頭慢慢搖過他的房間,裡面有著大量的蝴蝶標本,桌子上放著一張全家福,看得出來是一家三口,老兩口中間是一個英俊帥氣的小夥子。書桌上放著一本書,《伊莎貝爾蝶的秘密》。
愛樂莎放學後,她媽媽沒有回來,她一個人在小店裡玩電子游戲。朱利安嘆了嘆氣,把她領回自己的家。愛樂莎驕傲而快樂地對他說,「明天我會和媽媽看電影」,「她會等我放學後來接我,我們會去看電影,然後去麥當勞」,而且強調,「就我們兩個」,陽光斜斜地照在她快樂的小臉龐上,像個小精靈。
但是第二天愛樂莎的媽媽忘記這個承諾了,小女孩無比失落。她無意中得知朱利安要去山裡尋找伊莎貝爾蝶,悄悄地纏上他,渴望能夠與他同行。朱利安想把她送到警察局,小女孩怯怯地問,我要進監獄了嗎?
老人告訴她,小孩是不會去監獄的,警察會把你送回家。
小女孩繼續軟磨硬纏,到底打動了老人。朱利安決定帶上這個小麻煩,事先對她聲明,如果她犯錯誤的話,她就要馬上回家,坐車,乘火車,或者飛機,甚至必須的話,用郵寄的方法把她打發回家。
愛樂莎極乾脆地答應了。於是,老人和小女孩踏上了尋找伊莎貝爾蝶的路。愛樂莎的媽媽則在發現她不見後,找她找得要瘋了。
老人和小女孩之間展開了有趣的交流。他威脅小女孩不許叫他爺爺,否則就把她單獨留下,但是他也會慢慢向小女孩解釋一些名詞,如乾草剁、煤爐,會把小女孩愛吃的西芹沙拉給她,會耐心地講故事給小女孩聽。小女孩抱怨老人不會照顧小孩,但更多的時候,她會喋喋不休地說話,不停地問一些問題,噎得老人只能翻白眼。
途中他們遇到美景,遇到不同的人,老人的睿智,小女孩的天真無邪,時時都會聽到一些妙語。他們一起唱歌,一起捉蝴蝶,一起分享大自然。
老人在山中的一戶淳樸人家的家裡,對著男主人說出了他的秘密。原來他喜歡蝴蝶是因為他的兒子,尋找伊莎貝爾蝶,也是為了他的兒子。他兒子,那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很年輕的時候,因為得了憂鬱症而自殺了,臨死之前他的要求是,想看到伊莎貝爾蝶。
後來經過小小的插曲,他們都從美麗的大山回到了城市。
愛樂莎的媽媽和朱利安老人坐在椅子上,看著愛樂莎快樂地打籃球。她說,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這么喜歡打籃球。
老人說,不幸的孩子會希望快點長大。
他告訴年輕的媽媽,說,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懂得安慰,擁抱和親吻她的孩子。
他告訴愛樂莎的媽媽,應該告訴愛樂莎,你愛她。
愛樂莎的媽媽:她知道我愛她。
老人反問:如果你確認她真的知道,那你覺得她會做所有的這些事情嗎?
這些話,也是老人一直在心裡對自己說的,他那麼愛他的兒子,他責怪自己沒能適當地表達出他的愛,但是後悔已經沒有任何用處。
他告訴孩子的媽媽:我也是,從來都沒有把這三個字成功地說出口。
年輕的媽媽走過去,叫住正在快樂地打籃球的愛樂莎,親吻她的小臉蛋,親了又親,小女孩輕輕地側著頭,有些羞怯,又充滿甜蜜地抱著她的媽媽,嘴角上盪漾著笑容,能讓人融化。
親愛的,請親吻我的臉龐,請告訴我你愛我,請你愛我如珍寶,在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在我們還有能力愛的時候。
影片的最後,伊莎貝爾蝶慢慢地破蛹而出。愛樂莎小小的手捧著它,在天台把它放飛。蝴蝶向星空翩翩飛去,老人說,伊莎貝爾蝶飛到那個已經等它很久的人那兒去了。這句話,雖然老人說的時候是欣慰的,但是卻讓我難過得心臟絞痛成一團。
小女孩悄悄地告訴老人,她的媽媽,名字也是伊莎貝爾。
老人也對她耳語說,那我們都找到了我們要找的。
一大簇白蝴蝶飛來,劇終。
Ps,影片里大段大段的對話充滿童真,片尾曲里的兒歌更是好玩,大自然的美景如畫般美麗,整個故事彌漫著溫馨,適合帶上小孩,或者是與愛人,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一起分享愛。
F. 電影黑金影評
香港影帝梁家輝在影片《黑金》中飾演的黑幫政客周朝先,
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光彩照人的銀幕形象之一。影片中梁家輝風雲變色,「誰贊成,誰反對」,不怒自威氣勢逼人,梁家輝塑造的周朝先老謀而霸氣、沉穩而內斂,激
情澎湃的表演幾乎打破了所有人的眼鏡,讓包括影評人在內的觀者嘖嘖稱贊、心悅誠服。事實上樑家輝為了演《黑金》,為了周朝先那個角色,足足寫了十幾萬字的
傳記!從人物的性格,到吃什麼,喜歡穿什麼,都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梁家輝的方法表演!
這里的「方法表演」套用梁家輝的一句話就是「多了計算,少了即興」。《黑金》首次揭露台灣政治丑聞,將金錢、色情、權力、黑幕交易畢現銀幕,腐爛荒淫、草
菅人命、
賣官鬻爵、黑幫仇殺、政府貪污、的士暴動、黑白一家,一覽無遺。這部片子最大的魅力在於梁家輝細膩傳神,淋漓盡致的表演,恕我極端,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極、
無可匹敵來形容他塑造的流氓政客。
G. 誰有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分別的,急求啊
紅
對愛的肯定和盼望
一 愛與救贖
聖經上說:愛我們的鄰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續的他一貫的對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愛」為核心展開。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個問題:存在真正的愛嗎?當瓦倫蒂娜說幫助購物可以讓那位孤獨的母親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倫蒂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些。實際上是對愛的一種否定——人們的所謂愛的行為從根本上是為了自己。
影片中出現新老兩代法官顯然不是偶然的,他實際上扮演著審判者的角色——用竊聽電話的方法對鄰居們為人所不知的罪惡行徑進行審判,他只是無力改變什麼。篤信這一觀點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虛灰暗之中,但註定有紅色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瓦倫蒂娜的到來使他對這一觀點產生質疑,「你走後我告訴自己真惡心」,他停止了監聽並去報了案。隨著與瓦倫蒂娜的進一步交流,他終於看到了光明。實際上瓦倫蒂娜是在道義上對老法官進行審判,而與老法官經歷相似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又成為對老法官進行法律審判的第三個審判者。然而僅僅是審判遠遠不夠。記得最後定格鏡頭中的那一片紅色是什麼嗎?是救生員的紅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紅色的根本目的——「救贖」。紅色的博愛!紅色的救贖!人不是生來自私的,老法官說愛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們在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我們自己。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桔黃色的車燈似乎象徵著人們的愛心,對世界產生懷疑時,燈的電池耗盡熄滅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對瓦倫蒂娜說:「電池我已經裝好了。」
生活是艱難的,再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不能因為陰暗就去否定生活,因為得不到愛就去否定愛。也許你的鄰居或偶然與你擦肩而過人就是你尋找的愛人,但——咫尺天涯。影片開頭那段電話線路的推軌鏡頭,音軌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對話,默認了電話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的確給人帶來的方便,然而電話兩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嗎?人們無法在電話上進行心與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許多誤解與猜疑:瓦倫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電話都會被對方懷疑質問。高科技成了人們疏離的載體,正是這種現代世界的生存狀態使人們之間更加難以溝通,各自遭遇著愛的冷淡、荒蕪、失落和絕望,於是產生了罪——源於愛的罪,這種罪可能無法被審判,但可以被愛救贖,只要我們更加坦誠、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希望。正如導演所說:人類遵守種種戒律,並非怕上帝懲罰,而更重要的事出於人性的需求,人總要設法超越自己,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後目的,不是為了討好神,或是討好人。
二 宿命與輪回
貫穿影片始終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組成的空靈音樂告訴我們,世界是玄妙的,必然與偶然,宿命與抉擇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故事是由那樣多的偶然連接而成:掉下的書正好翻到了考試題目,廣播壞了於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為買煙而錯過了女友的電話……反復出現的賭博機似乎預示著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倫蒂娜卻說:我知道為什麼會贏。於是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顯然,影片實際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論的烙印。瓦倫蒂娜對男友說,要不是她中場休息時跑出來,他們就沒法認識。的確如此,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改變了你的一生。可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嗎?如果是命中註定呢?書帶註定會斷,廣播註定會出毛病,希旦註定會在那時跑出來,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命運註定相同……這種奇妙的宿命在海難獲救時達到了頂峰:紅色背景上瓦倫蒂娜驚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廣告招貼完全吻合,彷彿冥冥早有預示。
「輪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個超現實的意象,奧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後的一個輪回:輪回的金發女友、輪回的落地的書、輪回的背叛,甚至輪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來的就是輪回的空虛無奈——奧古斯特也會像老法官一樣孤獨一生。
老法官說:「我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你也可以選擇說或者不說,但結果都是一樣。」我們彷彿被一種神的力量所籠罩,在宿命之中的人顯得那樣脆弱無力:愛脆弱得不堪一擊,幸福總是緊連著痛苦,聚散無常,擁有和缺失都無從掌握,就像本來預測的晴朗天氣會忽然狂風大作。在命運的操縱下,三個生活在同一時空的個體彼此獨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們的命運卻彼此糾結和影響:心靈相通的瓦倫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時代,重復老法官命運的奧古斯特和瓦倫蒂那是鄰居卻互不相識。太多好事、壞事每天在發生,而你或許就在他們旁邊,多數的事你無能為力,因為你畢竟不是上帝。於是老法官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他監聽光鮮衣著下的陰暗的醜行,目睹著人性的丑惡虛偽,嘲笑一切所謂的善良和美好。他改變不了什麼,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老法官告訴我們,生活沒有完滿,上帝也會犯錯誤,導致他和瓦倫蒂娜錯過了三十年,他對生活徹底失望。於是瓦倫蒂娜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人性本非惡,只是難免軟弱,有些事你可以選擇不要放棄。他們兩個人的心靈互相交匯影響,讓觀眾停留在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風雨中總會有人死亡、失蹤,但也總會有人獲救。片尾瓦倫蒂娜和奧古斯特並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變的重復就此被改變,是否意味著他們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錯誤,終於能在一起了呢?總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絕望後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給我們留下了希望。就連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陽光,僅僅一分鍾的光明,卻如此美麗,是否「愛」也是可以輪回的呢?
——————————————————————————————————————————
藍
一個人所以會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是因為有什麼東西在聯系著,當這種聯系不繼續存在的時候,就很難再說這個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出門買食物,交房租水電費,甚至繼續工作都只不過是一種程式,這個人不過是完成這一切程序的機器,到了某一個時刻開始運作,到了某一個時刻停止。
在這樣的過程中,思維和行為都是根據習慣,因為身邊的一切不能再對這個人產生影響,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關系的,有或者沒有,這里或者那裡,對象、內容或者時間。
再反反復復地看《藍》,每一個細節,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當作她去經過,去感受,去思考,最後知道,誰都只是自己,無論有什麼樣的借口,無論有怎樣的依戀,到最後還只是自己。不管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其實也並沒有正確與否的標准,要的只是某一個人願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一直以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願或者無所謂,很多事情就好辦了,責任,如果要說責任,我們最底線的責任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作為——傷害到旁人,而並無必要因為旁人對你的行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負罪。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小販不用以為自己在賣給「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這樣一次交易存在,以此類推。當一個人以為自己跟別的人或事沒有關系的時候,誰如果把所謂的關心或者勸解強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殘忍的傷害,通過不負責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虛偽的高尚。
自由,是這部電影努力表達的主題,對於什麼是自由,導演通過很多種列舉的例子,去給出一種,僅僅是一種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讓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因為他用自己內心真正的自由去傳達理解自由的真理。
當朱里在醫院醒來的時候,微弱呼吸中浮動的那一片羽毛,傳達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過如同一片羽毛那樣脆弱,開始或者結束都是輕易的一件事;
當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禮播出,顫抖的唇角、滑落下來的那一滴淚水,傳達的是悲傷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蓋不了逃避不過,輕易且恣意地侵蝕一個人的靈魂;
當朱里放棄自殺吐出嘴裡的葯片,注視她的護士,傳達的是對自由的尊重,一個神智清醒的人有權利為自己做出選擇,因為沒有人清楚究竟什麼是最需要的;
......
當朱里得到妓女關於職業選擇的回答,導演對於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個新的高度,人之為人是因為她生而為人,而並非因為她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當朱里將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給那個遺腹子的時候,這樣的自由到達了頂點,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當朱里聽到丈夫的情人真誠地講出那一句「對不起」的時候,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自由;
——————————————————————————————————————————
白
在多米尼克的愛情觀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滿足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違心的說出「我不愛他了」,就是因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沒有性生活。隨後,卡洛給她打電話時,她竟然讓他聽她和另一個男人做愛的聲音,並且她叫得非常大聲。然後,在卡洛的葬禮上,她痛哭失聲。在發現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風後,她發自內心的歡喜,在和他做愛時叫的聲音比在那次電話里的還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時,她臉上掛著像小孩子一樣的滿意的笑容。在監獄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沒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樣或憤怒或懺悔或痛哭,而是滿懷期待的對卡洛比劃著手勢,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這些都說明,她確實是深愛著卡洛的,同時她對愛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對愛的要求並不那麼苛刻,相反還很簡單呢。她和卡洛是在一個美發大賽上相識的,當時卡洛獲了大獎。據卡洛回憶說,那時她凝視著他。在法國的卡洛全無自信,笨手笨腳,多米尼克很狠的拋棄了他。在華沙的賓館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現得像將軍一樣有威勢有男子氣,這讓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於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沖擊下徹底被他征服。我們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可以讓她有依靠,可以讓她依賴,她愛的就是這樣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們再回頭看卡洛的經歷,就會明白為什麼影片的絕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現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為多米尼克是影片內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於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興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於這個懸念,影片牽動了觀眾的揪著的心。比如說,片中卡洛在法國說這帶有濃重波蘭口音的發育,舉止摳摳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國,表現出他的命運就像行李一樣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盡侮辱。梳子本來是他的美發工具,但在地鐵里他卻用它當樂器來吹奏;唉,理發這一行業什麼好處都沒有給他帶來,讓他淪為乞丐。這樣的他,怎能滿足她的要求?他發財後,舉手投足間派頭十足,像國王一樣左顧右盼;他買下了一座大廈中的房產,躊躇滿志的說:「華沙在我們腳下。」在賓館里的他,說著口音純正的法語。這時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結束時他得到了她的愛情,但他卻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時他們兩個人想的一定不一樣,多米尼克是在想將來的性的快樂,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艱苦歷程。
片中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鐵看到了一個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並把它帶回了波蘭。雕像後來摔壞了,卡洛細心的把它又修補好了,只是上面還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著這雕像,有一次還情不自禁的閉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這暗示著卡洛的愛情觀,他認為愛情即使有了裂痕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會因為這裂痕而減少對多米尼克的愛。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國被摧毀了,卡洛要在波蘭重塑。領會了這個情節之後,我覺得在愛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堅強,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同時,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時候不多,雕像成為非常重要的聯系他們兩個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襯託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錢,而且有深愛他的妻兒,可謂相當成功;但他卻想自殺,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下手,於是請卡洛代他動手。卡洛沖他開了槍,一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後,米克拉伊心旌搖馳,軟倒在卡洛懷里。然而這一槍是空包彈,米克拉伊沒有死。在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後,他再也不想死了。他獲得了新生。這暗示著回到波蘭後的卡洛也獲得了新生。
在法國,卡洛受盡侮辱,多米尼克處處掌握著主動權;回到波蘭後,卡洛佔了上風,多米尼克處處受制,不但無法把握卡洛,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並且入了獄。看到這一幕幕我無比郁悶:難道在愛情中,總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嗎?愛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戲?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寫下去。
只有在兩個場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愛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個是在他們的婚禮上,畫面籠罩著不易覺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著白色婚紗走出教堂,回過頭來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後畫面被一片純白色充斥,再沒有其他。還有一個是他們在酒店做愛時,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聲越來越響,在她最高潮的一剎那,她的呻吟變成了呼喊,此時畫面同樣被一片純白色充斥了。
H.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8)黑色筆記本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I. 高分急求!法語寫的 法國電影的觀後感!
「Tais toi」est un très bon film,cela m』a beaucoup passionné.D』abord,Jean Renault est très beau,et surtout il joue bien ce héros:froid mais bon coeur.D』ailleurs,le 「stupide」 est aussi sympathique.Parfois on le trouve trop bavardant,vraiment peu intelligent,mais il est vraiment sincère et gentil.Et l』histoire est assez interessant.Jean Renault est toujours assez puissant,et l』autre,toujours assez amusant,même si dans des cas urgent.C』est porquoi le médicin a dit que XXX n』est pas fou,mais totalement stupide,si on avait une hôspital pour les sots,on pourrait l』y envoyer.Les actions sont aussi très bons.En un mot,c』est excellent.
那主人公的名字我記不住了,你自己填一下吧。
J. 黑色大麗花的影評
影評 & 幕後
好萊塢的傳統就是陰暗的題材較難搬上大銀幕,把真實罪案與都市傳奇完美編織揉合的《黑色大麗花》與傳統謀殺案的不同點在於案子影響到周遭所有人。因此影片在定位上不只探索誰是兇手,也描述了該案當年對洛城警局的影響,對警探周遭女子的影響。導演布萊恩·帕爾瑪相當了解黑色電影的本質,非常擅長此類題材,帕爾瑪坦言,他不只打算敘述大麗花的故事,也想探索書中虛構人物的世界,這些人物都受到這樁謀殺案的影響。帕爾瑪向來喜歡有轉折而又峰迴路轉的情節,因此他特別欣賞「小說中的每個人都說謊。有時你以為某人正在表露心聲,卻與他自己先前的話南轅北轍。每個角色都有所妥協……最終不可自拔。」
所有改編劇本都會刪掉原著某些情節,在揭露大麗花犯罪現場時,帕爾瑪將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發現棄屍同時的另一個現場(槍戰現場),這種處理方法恰巧與小說內的鋪陳方式完全相反。帕爾瑪認為大案子藏身在小案子之後,才更具諷刺性。盡管導演與編劇都認為有必要將原著的文字與復雜的次要情節搬上銀幕,但他們也知道電影的影像世界需要小說家所沒有的技巧。例如原著指出殺害伊麗莎白的兇手之所以在她臉上刻出可怕的笑容,靈感來自於雨果《笑面人》中的角色關伯蘭。關伯蘭之所以被毀容,是因為國王為了報復其父叛國。這個角色也是《蝙蝠俠》中小丑的靈感來源。布萊恩指出,在原著中,兇手對「笑面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大麗花臉上干出同樣暴行,因此他便詢問工作人員,「該如何表現?有相關電影嗎?結果當然是有。」帕爾瑪便讓片中的里蘭、德懷特與凱觀賞德國導演保羅·列尼於1928年推出的《笑面人》,如此一來便能解決問題。(恰巧該部老片也由環球公司製作,而且還是該公司最早期的有聲片之一。)
伊麗莎白·肖特在遇害的近60年後終於登上了大銀幕,她生前夢想成為觸動人心的女演員,如今她的確烙印在眾人心中,其過程卻如此駭人。伊麗莎白很年輕便香消玉殞,然而她的故事卻將繼續流傳,一個如此美麗的海報女郎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兇手是誰,原因又是什麼?「黑色大麗花」已經流傳幾十年,而且將成為永遠無解的謎。
★洛城四部曲之首
影片取材於真實罪案,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被害人伊麗莎白·肖特出生於1924年7月29日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女演員都夢想在好萊塢闖出名號,肖特也不例外,她19歲便隻身闖盪洛杉磯。但伊麗莎白 的圓夢之路並不順遂, 她經常出沒於名流社交場所, 嘗試以肉體換取金錢或者演出機會, 據稱伊麗莎白於1947年1月9日還曾在Grand Ave 的 Biltmore酒店與男性友人碰面,那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伊麗莎白因為一頭黑發,喜著黑衣,頭上常別著美麗鮮花,加上當時金發女星薇羅妮卡·蕾克主演的《藍色大麗花》(The Blue Dahlia,又譯:血濺璇宮)剛剛上映,因此黑色大麗花便成了她生前、死後的昵稱。
年輕女演員的駭人聽聞謀殺案,在1947年震盪了好萊塢與美國上下,娛樂業重鎮的洛杉磯不乏黑道大哥、下流的電影公司主管、貪污警察等,人人都想占年輕女子的便宜……也都想從她的慘死故事撈一杯羹。案發數月,無論大報小報,都以伊麗莎白的故事當頭條,從《誰殺了伊麗莎白·肖特?》到《黑包包、黑鞋子:性感大麗花引領風騷》等標題都有,伊麗莎白死後成為了好萊塢傳奇。所有投入調查的人都一頭栽入,不是致力於糟蹋大麗花的名聲,就是試圖挽救她的名譽。伊麗莎白遇害後傳出了各種留言、指控、自白,但是兇手始終沒有落網,這也成了洛杉磯重案組的懸案。在伊麗莎白遇害40年後,犯罪小說家詹姆斯·艾洛伊寫就《黑色大麗花》一書,這本犯罪推理小說問世後旋即成為暢銷作品,其後,詹姆斯又陸續推出了《The Big Nowhere》、《洛城機密》(L. A. Confidential)、《White Jazz》三部風格作品,從而完成了所謂「洛城四部曲」的創作。
體現黑色電影精神
《黑色大麗花》的演員是必須可以體現現代黑色電影精神的演員,既有能力詮釋上世紀40、50年代的驚悚片,又不會成為模仿當年人物的小丑,導演布萊恩·帕爾瑪認為,「優秀的演員可以創造出讓人完全驚艷的氣氛。」導演與製片在解決資金問題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選出演技精湛的好萊塢新生代,否則無法成功詮釋詹姆斯·艾洛伊的原著精髓,更無法表達黑色電影的真正靈魂,最終精挑細選的5位年輕主演依次到位,其中,喬什·哈奈特飾演的警探德懷特一頭栽入兇案後,他的世界便完全脫離他的掌控,「盡管這個世界如此腐敗,德懷特卻相當正派,如同亨利·鮑嘉飾演的黑色電影,德懷特在影片中也有其道德權威。」哈奈特面臨的不只是符合當年風格的對話,還得連續7個月,每天練習4小時的拳擊才能匹配主人公之前輕量級拳擊手的身份;錯綜三角戀的另一名主角就是憑借《惡男日記》走紅的艾倫·埃克哈特,帕爾瑪認為他是「年輕的柯克·道格拉斯」,與循規蹈矩的德懷特南轅北轍,艾倫可以表現出里蘭的瘋狂特質,扮演火爆熱血警探。
選完雄糾糾的角色後,帕爾瑪還得尋找三個女演員,這三個角色風情萬種,卻絕對不是等待救援的無知少女,她們個個都很神秘,永遠讓人看不透。凱·蕾克是里蘭收留的受傷女性,也是德懷特暗戀的對象。帕爾瑪認為必須找個眼神世故的女演員,她必須活脫像是從過去走出來的人,令人聯想到舊時往昔,他多年前便認識當時才演《馬語者》的斯嘉麗·約翰遜,斯嘉麗的表現令他印象深刻,當時就決定日後一定找她合作;加拿大演員米婭·科什納(女同性戀劇集《The L Word》中的珍妮)很早就試鏡爭取言行不一的瑪德琳一角。帕爾瑪欣賞其精湛演技,便與編劇增加了大麗花的戲份,邀請米婭出演這個小演員;至於誤入歧途而又妖媚的瑪德琳一角,導演認為此人不僅要有蛇蠍美人的魅力,而且還要長得像米婭·科什納,原著中明白指出,大麗花的遇害純粹是因為她長得像另外一個人。兩屆奧斯卡影後希拉里·斯萬克在演完《百萬美元寶貝》之後,便簽約出演這個毫無道德感的女子,認為該角非常復雜,演員必須能詮釋出「隨時准備帶男人進房的可憐富家女」的形象,帕爾瑪認為,「希拉里是典型的蜘蛛女,她可以演出非常脆弱,卻又能馬上展露邪惡一面的女子。」
重塑昔日洛杉磯
詹姆斯·艾洛伊筆下形容洛杉磯的陰暗面是「罪惡、性慾、超級病態。」為了塑造片中1947年的洛杉磯,攝制組遠赴保加利亞索非亞取景,「觀眾還可以看到比弗利山,只不過那裡遠在索非亞。」2005年6月,攝制組返回洛杉磯,捕捉當地才有的畫面,最後到春街(Spring Street)的市政廳取景;為了符合當年的服裝風格,服裝設計師特別從倫敦運衣服到保加利亞,尤其是三位女主角「光芒四射」的服裝。曾經擔任過卡爾文·克萊恩內衣模特的希拉里·斯萬克十分欣賞片中的服裝造型,覺得穿上戲服的自己旋即「光彩奪目,就像朱迪·嘉蘭或麗塔·海華斯」。就連帕爾瑪都表示,三位女主角都穿得光鮮靚麗,而且極盡性感之能事,「她們穿得(拍得)很美,看到她們很難招架得住。」服裝師還為「大麗花」准備了絲質花朵、黑色綢緞洋裝、殘破的絲襪。斯嘉麗·約翰遜發覺凱·蕾克也有許多漂亮服裝,對於她的短袖成套毛衣、珍珠、古董發夾,斯嘉麗笑言「穿成這樣怎麼可能覺得自己不性感?」男演員的服裝則是寬領帶、雙排扣西裝、以及淺頂軟呢帽。盡管兩位男主人公是薪水不高的警探,但艾倫·埃克哈特與喬什·哈奈特卻穿出了當年時尚的極致。
此外,導演也很注重配樂的氛圍烘托,因此請來作曲家兼爵士小號手馬克·伊夏,小號悲情的聲音極大地呼應了影片的藍調風格。此外,40年代的夜總會當然少不了長腿歌舞女郎,帕爾瑪在《雙面驚悚》(Femme Fatale)中合作過的舞蹈家米亞·弗萊這次特別請來法國、保加利亞、英國的舞者,重現當年的夜總會風采。(TOM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