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與黑 電影有幾個版本
【電影一《紅與黑》】
[編輯本段]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
紅與黑
外文片名
Rouge et le noir, Le
更多外文片名
Rosso e il nero, Il .....(Italy)
The Red and the Black .....(USA)
影片類型
冒險
片長
France:100 min (2 episodes) / Italy:90 min (2 episodes)
國家/地區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色彩
彩色
版權所有
Alya Proctions
Mediaset
TF1
Telfrance
Tellux-Film GmbHralf
[編輯本段]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讓-丹尼爾·維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編劇 Writer
斯湯達 Stendhal .....novel
達妮埃爾·湯普森 Danièle Thompson .....dialogue
讓-丹尼爾·維哈吉 Jean-Daniel Verhaeghe
演員 Actor
吉姆·羅斯·斯圖爾特 Kim Rossi Stuart .....Julien Sorel
卡洛爾·布蓋 Carole Bouquet .....Louise de Rénal
朱迪絲·哥德雷科 Judith Godrèche .....Mathilde de la Môle
克勞德·里奇 Claude Rich .....Marquis de la Môle
Bernard Verley .....Monsieur de Rénal
Constanze Engelbrecht .....Madame Derville
Francesco Acquaroli .....Count Altamira
Maurice Garrel .....Abbé Chelan
Rüdiger Vogler .....Abbé Pirard
克勞迪娜·奧格爾 Claudine Auger .....Madame de Fervaques
Pierre Vernier .....Abbé Frilair
Camille Verhaeghe .....Elisa
Arthur Gouye .....Stanislas
Patrice Cossoneau .....(as Patrice Cossonneau)
Emmanuel Curtil
André De Chateaufort
Jean de Coninck .....Monsieur Valenod
Roland De Pauw
Sophie Dolce
Pascal Galazka
Pierre Gerranio
Jacques Granger
Donat Guibert
Fabrice Herbaut
Mireille Herbstmeyer .....Madame Valenod
Patrick Kaplan
Jean Lechoux
Paul Michineau
Laurentine Milebo
Patrick Ney .....Norbert de la Môle
Christian Pageault
Olivier Poujol .....Philippe de Croisenois
Eric Poulain
Bernard Sens
Olivier Sitruk .....Fouqué
製作人 Proced by
Philippe Allaire .....executive procer
Laurence Bachman .....procer
Marc Silvera .....executive procer
[編輯本段]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Alya Proctions [法國]
Mediaset [義大利]
TF1 [法國]
Telfrance [法國]
Tellux Film GmbH [德國]
發行公司
TF1 Vidéo [法國] ..... (2002) (France) (VHS)
其它公司
Abbey Road Studios [英國] ..... music recorded at
[編輯本段]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97年12月22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8年1月6日
義大利
Italy
1998年1月21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5月4日
[編輯本段]
劇情介紹
於連,是韋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斗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暖味關系。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松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為德· 拉莫爾侯爵的秘書,由於自己的聰明和個性,他不僅受到了侯爵賞識而且贏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結婚,拉莫爾先生對這門婚事雖則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於連也因此得到了騎士稱號、中尉軍銜和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園。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後,激憤之下行刺從中作梗的市長夫人,終被送上斷頭台,成為統治階級陰謀的犧牲品。
[編輯本段]
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現代小說之父」、法國文豪司湯達的同名原著改編而成,原著被稱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是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影片圍繞著「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命運艱苦奮斗的短暫一生,鮮明地勾畫出了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深刻地提示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最後階段法國社會各階層錯綜的矛盾關系。
[編輯本段]
【電影二《紅與黑》】
[編輯本段]
基本資料
中文片名
紅與黑
外文片名
Le Rouge et le noir
更多外文片名
Rouge et le noir, Le
Scarlet and Black
The Red and the Black
Rouge et noir .....(USA)
Uomo e il diavolo, L' .....(Italy)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13 min / Canada:171 min
國家/地區
義大利 法國
對白語言
法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Finland:K-16 Sweden:11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編輯本段]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克勞特·烏當-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編劇 Writer
Jean Aurenche
克勞特·烏當-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Pierre Bost
斯湯達 Stendhal .....novel
演員 Actor
傑拉·菲利浦 Gérard Philipe .....Julien Sorel
達尼爾·達黎歐 Danielle Darrieux .....Mme de Rénal
Antonella Lualdi .....Mathilde de La Mole
Jean Mercure .....Marquis de La Mole
Jean Martinelli .....M. de Rénal
Antoine Balpêtré .....L'abbé Pirard
Anna-Maria Sandri .....Elisa
André Brunot .....L'abbé Chélan
Mirko Ellis .....Norbert de La Mole
Suzanne Nivette .....Marquise de la Mole
Pierre Jourdan .....Comte Altamira
Jacques Varennes .....Le président tribunal
Jean-Marie Amato .....Le bottier
Jacques Beauvais
Robert Berri .....Palefrenier de Croisenoix
Thomy Bourdelle
Jacques Clancy
Georges Descrières .....M. de Croisenois
Paul Faivre
Georgina
Jean-Pierre Grenier
Lucien Guervil
Henri-Roland Hercé
Marcel Loche
Albert Michel .....Le sonneur
Hubert Noël
Raphaël Patorni .....Monsieur dans la foule
Alexandre Rignault .....Le père Sorel
Jean-Michel Rouzière
Gérard Séty .....Le lieutenant Liéven
Claude Sylvain .....Amanda Binet
Sylvain .....Un valet
Georges Wilson .....M. Binet
Elsa Martinelli .....(uncredited)
35 mm
[編輯本段]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Documento [義大利]
Franco London Films [法國]
發行公司
Distributor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c. (DCA) [美國] ..... (1958) (USA) (subtitled)
[編輯本段]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54年10月29日
義大利
Italy
1954年12月29日
芬蘭
Finland
1955年2月18日
美國
USA
1958年4月8日
瑞典
Sweden
1961年2月13日
❷ 有關法國波旁王朝 電影
電影:瑪戈皇後(波旁王朝之母)
絕代艷後(末代皇後)
❸ 波旁復辟王朝時期,貝朗瑞式有哪些代表作品
波旁復辟王朝時期是貝朗瑞歌謠創作的鼎盛階段,強烈反對封建復辟是其基本特色。最初矛頭集中指向用武力扶持波旁王室復辟的歐洲封建勢力的反法聯盟,例如寫於反法聯軍入侵法國之初的《高盧人和法蘭克人》,揭露俄國人、撒克遜人對法國的侵略野心,號召法國人勇敢抗戰;寫於反法聯軍佔領巴黎以後的《法蘭西的好國民》,要求侵略者回到各自的國家。
後來攻擊的主要目標轉向復辟統治的兩大支柱——封建貴族和反動教會。《白帽徽》痛斥封建階級引狼入室的賣國罪行;《貴族狗告狀》描寫貴族階級在實現復辟後的得意忘形;《加拉巴侯爵》通過一個隨同外國軍隊回到法國的舊貴族的典型形象,揭露了復辟勢力窮凶極惡而又虛弱無能的本質。
❹ 關於 拿破崙時代的電影有哪些 貼近史實的 。紀錄片 電影都可以 。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這個我看過,比較老了,但很精彩)
1799年霧月十八政變後,拿破崙徹底改組了軟弱無能的督政府,自任第一執政,開辟了法國革命的新階段。拿破崙又接受了波拿巴家族(他的兄弟姐妹們)和外交大臣塔利朗等人的勸告,於一八○二年八月通過公民選舉成為終身執政。接著,1804年12月,拿破崙強迫羅馬教皇庇護七世來到法國,在法國聖母大教堂舉行了饒有戲劇性的加冕稱帝儀式。為了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拿破崙盼望他的妻子約瑟芬為他養個兒子。拿破崙喜歡洗灑有香水的熱水澡,他的大臣們經常圍在澡盆周圍商討決定國家大事。這里還穿插了拿破崙生活,以及有關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為了恢復法國在海上貿易自由,拿破崙和英國於1802年簽訂了《亞眠條約》。後來,英國毀約,又竭力支持法國內部的復辟勢力,暗害拿破崙,因此激怒了拿破崙。拿破崙通過警務部長富歇逮捕了共和黨內的反對派,並處決了封建波旁王朝的後代昂吉安公爵。《亞眠條約》遭到破產後,拿破崙勇敢地向歐洲封建勢力英俄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挑戰。他准備渡海向英倫三島開戰的計劃失敗後,於一九○五年揮師東進,長驅直入奧地利。曾經在無聲片時代拍過經典的《拿破崙》傳記片的岡斯在晚年重操舊業,拍攝了拿破崙最偉大的戰役,講他在奧斯特利茨跟沙皇俄國和奧地利的鏖戰,最後取得勝利。本片是一部弘揚一代偉帝拿破崙的壯麗史詩。 1804年在創建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歐洲各君主國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為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長途急行軍,在烏爾姆全殲奧軍,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俄奧兩軍會合後,在奧洛穆茨與法軍尋求決戰。戰前俄奧聯軍放棄老將庫圖佐夫的正確意見,在亞歷山大一世和魏洛特爾的要求下制定了走下普拉岑高地進攻的作戰計劃。拿破崙率劣勢法軍與俄、奧聯軍英勇決戰於奧地利的奧斯特里茨地區,他以堅毅、果敢的指揮藝術只用了不到四小時的時間就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樹立了聞名於世的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滑鐵盧戰役》,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個人不太喜歡演皇帝的演員……)
1815年 6月18日早晨,威靈頓公爵所指揮的部隊,聚集在比利時一個名為滑鐵盧的小鎮營地里。連綿不斷的降雨帶來了痛苦、潮濕和寒冷給士兵。但是這些士兵將會感謝這場從前夜就開始下的大雨,因為這場夏日暴雨不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同時,也即將改寫了整個歐洲的歷史,就是在這兒──滑鐵盧戰場。
滑鐵盧這場戰役,是以拿破崙為首的法國軍隊獨力抵抗以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為首的聯盟國。拿破崙是個自信而又輕視敵人的人。他從未和惠靈頓交鋒過,他相信惠靈頓不會在滑鐵盧進行頑強抵抗。他期望一次進攻就能將惠靈頓趕下山脊,逼他後退。因此他根本沒有料到會有一場大規模的戰斗。
戰事一開始,法國好不容易才擊敗英國的先鋒,但是法軍的實力已被削弱了大半。當聯軍越接近法軍,法軍的士氣越下降,軍隊也發生了騷動。不久,法軍被徹底擊敗,這場戰役只是打了一整日便結束。
滑鐵盧戰役很特殊,因為它是極少數單憑一場戰斗就蠃得決定性勝利的戰役。在這之後,幾乎沒有單憑一場戰斗就能決定整個戰爭結局的戰役,但這場戰役做到了。滑鐵盧戰役的勝利使惠靈頓公爵成為英雄,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而拿破崙的命運則是無比凄涼,他被流放在大西洋聖赫倫島。在那裡,拿破崙度過了他的餘生,昔日那位驕傲的皇帝,亦慢慢的消失在這個廢墟中。
還有一部《拿破崙先生》Monsieur N, 不是紀錄片,是對拿破崙最後逃離聖赫勒拿的一個猜想,很精彩,不妨看看。
還有中央十套百家講壇出過一期拿破崙的專題
❺ 求求,有關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
電影《瑪戈皇後》——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創始人)
電視劇《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
電影《鐵面人》—— 路易十四
電影《王者之舞》—— 路易十四
電影《皇室風波》—— 路易十五
電影《路易十五的情婦》—— 路易十五
電影《絕代艷後》——路易十六
❻ 找一部歐洲的(應該是法國的)革命時期的愛情電影
我也想找這部電影啊!!!好像有幾個版本就是不知道叫啥,反正女主在修道院長大!!後來發生了革命什麼的!!你知道了可以告訴我嗎??我當時好像也沒看完!!看的時候還小但是印象深刻啊!!
❼ 一部電影講的法國革命後王朝復辟
悲慘世界呀
❽ 求一部電影,關於法國路易王朝的
是這一部:Le roi danse (2000)《舞蹈太陽王》。
-
❾ 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巴黎社會是怎樣的 謝謝
當時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並等嚴重社會不公現象,國家動盪。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
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9)法國復辟王朝時期電影擴展閱讀
波旁王朝的君王:
1、亨利四世(1553年—1610年),本名「亨利·德·波旁」,法國波旁王朝開國君主,原本是納瓦拉王國的國王(納瓦拉是今天西班牙北部一個自治區,前身是獨立王國)。
1589年法國瓦盧瓦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瓦盧瓦王朝滅亡,他入主法國,建立波旁王朝。亨利四世是一個很有才乾的國王,他重建了歷經多年戰火而遭受嚴重破壞的法國,1610年遇刺身亡,終年57歲。
2、路易十三(1601年—1643年),本名「路易·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代國王,亨利四世的長子,因繼承王位時年僅9歲,由母親瑪麗王後攝政,親政後勵精圖治,打敗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德國哈布斯堡王朝,為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奠定了基礎,1643年死於肺炎,終年42歲。
3、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本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三代國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因繼承王位時年僅5歲,由母親安妮王後攝政,親政後繼承祖父、父親的遺志,把法國治理成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波旁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後世尊稱「太陽王」、「路易大帝」,1715年病死,終年77歲。
4、路易十五(1710年—1774年),本名「路易·寵兒·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四代國王,路易十四的曾孫。因路易十四在位長達72年,期間兒子和孫子都先於他去世,所以年僅5歲的曾孫路易十五繼承王位,由路易十四指定的幾位大臣輔政。
路易十四親政初期較為勤政愛民,但在位後期性格暴戾,生活奢華,導致法國出現經濟危機,1774年病死,終年64歲。
5、路易十六(1754年—1793年),本名「路易·奧古斯特·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五代國王和末代國王,路易十五的孫子,1774年繼承王位。路易十六嘗試過改革。
希望緩解法國的社會矛盾,但以失敗告終,而且奢華的宮廷生活仍未改變,最後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被推翻而退位,波旁王朝至此滅亡,1793年被送上斷頭台,終年39歲。
6、路易十七(1785年—1795年),本名「路易·夏爾·波旁」,路易十六的次子,1792年波旁王朝被法國大革命推翻,他被革命者囚禁在監獄,1793年父親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流亡國外的叔叔,即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波旁宣布。
路易十七成為新的波旁王朝國王,但只是名義上的,當時法國已經是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所以嚴格來說路易十七不能算是波旁王朝國王,1795年在監獄中病死,年僅10歲。
7、路易十八(1755年—1824年),本名「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波旁」,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的弟弟,1795年侄子路易十七在監獄病死,他在國外自立為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流亡國外期間,努力爭取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4年被歐洲各國聯合打敗,他回到法國正式復辟波旁王朝,1815年拿破崙重返法國推翻波旁王朝,三個月後拿破崙再次失敗,他第二次復辟波旁王朝,1824年病死,終年69歲。
8、查理十世(1757年—1836年),本名「查理·菲利普·波旁」,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路易十八的弟弟,1824年繼承王位,復辟波旁王朝第二代國王,他崇尚君主專制。
夢想恢復波旁王朝對法國的絕對統治權,因此大肆鎮壓一切革命者、反對派,導致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而被迫退位並流亡國外,君主專制的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君主立憲的奧爾良王朝建立。1836年,查理十世流亡國外期間病死,終年79歲。
9、路易十九(1775年—1844年),本名「路易·安東尼·波旁」,查理十世的長子,復辟波旁王朝第三代和末代國王,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查理十世在革命者的要求下簽署退位詔書,但查理十世多此一舉,先把王位傳位長子路易十九。
由路易十九以波旁王朝國王的身份簽署退位詔書,法國波旁王朝徹底滅亡,所以嚴格來說,路易十九才是真正的復辟波旁王朝末代國王,但在位時間不足一小時,1844年,路易十九流亡國外期間病死,終年69歲。
❿ 有沒有介紹法國古代歷史的電影 或者是與法國王朝有關的電影
有,《屋頂上的輕騎兵》《聖女貞德》《三個火槍手》《鐵面人》《絕代艷後》《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