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講關於普法戰爭時期的電影
德意志時期的電影,,奧托·馮·俾斯麥這個必須了解。還有一部電影是《茜茜公主》雖然不是講述普法戰爭,是奧匈戰爭吧,挺好看的。
從帝國開始。
# 1。軍事改革的失敗
這不是拿破崙三世的錯。看到1866年奧地利戰爭後,法國人絕望地感到與普魯士的戰爭迫在眉睫,軍事改革迫在眉睫。阿道夫·尼爾元帥在皇帝的同意下准備了一場軍事改革。
到1875年,正規軍將增加到80萬人
組建40萬的機動防軍,負責守備任務,這樣正規軍就只能在戰場上作戰,不會擔負保衛城市和堡壘的重任
改變標准戰術。停止使用銳氣,但依賴步兵火力,採用feu de bataillon
採用現代武器,如車底盤,三腳架等。
組織鐵路
改進訓練和紀律
這些聽起來都很不錯,對吧?卻被國民議會拒絕…
1860年以來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是一個自由的帝國。因此,皇帝的權力很大程度上局限於總統,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統治者。天皇提出的所有政策和法令都應提交國民議會通過投票表決。多數票將決定是否接受新提案。由於反波拿巴的國民大會,軍事改革被否決。它主要由奧爾良主義者,正統主義者,溫和的共和黨人左右的社會主義者,激進的共和黨人控制。拿破崙黨小得可憐。埃米爾·奧利維爾的第三黨是最支持拿破崙三世的政黨,因為是他提出了自由帝國,拿破崙三世同意了。然而,即使是那個政黨也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
埃米爾Ollivier
因此,左翼和右翼聯合起來拒絕了這個提議。著名政治家甘貝塔,泰爾斯甚至說過,
「皇帝說戰爭即將來臨!」威脅在哪裡?我沒看見。」
國民議會把軍事改革看成是鎮壓皇帝政敵的軍國主義政策,並更進一步。他們削減了國家的軍事預算。
<失敗的結果>
因此,可悲的是,戰爭開始時,法國軍隊沒有組織起來。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使他們的有效力量減半。軍火庫的混亂,造成了群眾和軍隊的極大混亂。結果,2000人的團只有1300人。因為不像普魯士人政府有權在戰爭時期控制所有的私人鐵路公司,法國政府沒有這種權力。所有的鐵路仍然是私人的,因此,士兵們在尋找他們的倉庫時不得不面對難民、平民旅客和其他奇怪的障礙,這在戰爭時期是不應該發生的!
# 2。政治Unstableness
這一課也適用於現代世界,所以我建議你們特別注意閱讀這一部分。
我之前提到過,法國國民議會很大程度上是反拿破崙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法國的政治通道從上次戰爭中吸取了相反的教訓,成立了聖盟。
拿破崙三世對這個計劃並不滿意,因為他在自己的軍隊中沒有軍事權威。他放棄了這個想法,採用了一個錯誤的想法。讓萊茵河的軍隊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由他自己指揮。
C. 普法戰爭,法國被迫割讓______和______
普法戰爭,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1871年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法國被迫割讓 阿爾薩斯和洛林。
(3)法國拍普法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的前身)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王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
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如願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並利用戰勝獲得的50億法郎和鐵礦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積極推動國內工業發展,迅速成為歐洲經濟軍事強國。
D. 為什麼普法戰爭中法國輸的那麼慘
普法戰爭,(法語: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法德戰爭。
關於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般都只講到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准備,法軍的裝備、彈葯和糧秣均無保證,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這都是事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一、法軍准備不足,不能先發制人,初戰受挫,就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終於一敗而不可收拾。
二、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部署失宜;在應該退卻的時候,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
三、前線法軍的具體行動經常受到巴黎的錯誤干預;法國反動統治者害怕本國人民的革命甚於外國敵人的進攻。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除軍事原因之外,還有政治原因。第二帝國政府原來企圖靠戰爭勝利維持它的統治,「國防政府」又企圖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們願望的反面發展了,這也是歷史的辯證法。
E. 有普法戰爭時期的戰爭電影嗎
羊脂球
F. 普法戰爭對法國的影響是什麼
普法戰爭對歐洲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其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 1、對德國的影響
?首先,德國的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使德國僅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便一躍而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和軍事大國。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除了德國統一這一因素外,還有阿爾索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資源,法國的賠款所提供的資金,加上世界正處於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德國經濟很快發展起來。其次,德國統一,其綜合國力強大,使德國在歐洲政治格局中佔有更為有利的地位,進而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和軍事的不平衡,為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這樣看來,一戰與普法戰爭確實存在某種必然聯系。
2、對法國的影響
?普法戰爭使法國一蹶不振。六十年代,法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還據世界第二位。但戰後,由於割讓阿爾索斯和洛林,法國喪失了重要的自然資源;對德國的巨額賠款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負擔,經濟發展失卻了動力;法國的金融業的畸形發展,使法國工業發展受到了阻礙;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小農經濟政策使法國農業困難重重,落後的農業使法國失去了農村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盡管法國經濟也有所發展,但是已經落在美國、德國之後,居世界第四位。在政治上,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廢除了君主制,法國國內政局動盪,先有巴黎公社的革命,後有保守派、共和派、保皇派等政治派別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國內政局不穩,形勢混亂,這對法國經濟發展造成了相當影響。而這些現象,與普法戰爭不無關系。
? 3、對義大利的影響
?十九世紀上半期在義大利興起的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運動日益高漲,通過普法戰爭,義大利把德國勢力趕出了義大利。七十年代,最終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義大利,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的統一方式使義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 4、對中國的影響
?1883年3月,費茹理第二次組閣,決定發動侵略戰爭。這有三個好處,一是擴大殖民勢力,二是鞏固政權,三是為了轉移國內的斗爭視線。中法戰爭時期,中國對世界情況已經有相當了解。針對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的失敗,中國駐法國公使曾紀澤對法國的表面氣勢洶洶,其實色厲內荏的情況了解得相當清楚。他建議清政府採取「談和與備戰並重」的方針,認為備戰越充分,越有利於解決爭端。總稅務司赫德也認為:「中國如僅單獨對付法國,我以為它能夠好好的打一陣……」(《中國海關與中法戰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0頁)1885年3月,中國軍隊取得了鎮南關——諒山戰役的勝利,導致了費茹理內閣的倒台,清政府採取了乘勝即收的策略,雙方簽訂了《中法新約》,這里姑且不談這種策略是否是「賣國」,它至少說明:中法戰爭時期,法國經濟地位下降,軍事實力下降,政局不穩。在戰場上,法國軍隊不能完勝中國,而這恰這恰是普法戰爭的結果。
G. 法國如何在3年之內把普法戰爭50億法郎賠款給還清了
相當於14億兩白銀,比中國當時對列強的賠款總數13億還多
H. 二戰和普法戰爭外,歷史上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有哪些
4、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
I. 是一部電影 二戰期間 德法戰爭片 德國一個獨眼士兵把自己的飛機打了下來 知情的請回答一下 謝謝
虎口脫險
本片是最著名的有關二戰的喜劇電影,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歡樂,其中主演路易·德·費內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他的喜劇天賦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脫險》曾在法國創下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這是真正的喜劇藝術,天生被賦予濃厚的幽默感的法國人為我們奉獻了永遠的精神大餐。這是一部喜劇片,也是一部戰爭片,但是我們看完整部電影卻沒有看到一個人死去,即使是被那個斗雞眼的德國機槍手打下來的自家飛行員,最後出現的身影也是飄搖的降落傘。戰爭很殘酷,但是認識戰爭未必需要殘酷的畫面。
本片當年曾創下法國最高票房紀錄,中譯版本也可視為我國譯配電影中的巔峰之作。
http://ke..com/view/28190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