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您好,請問一下:吻別和英文版的吻別創作有什麼關系
2004年4月讓樂迷等待四年之久的MLTR推出了全新專輯《TakeMeToYourHeart》。新專輯中的《Don』tHaveToLose》成為法國電影《兩小無猜》(LoveMeIfYouDare)的英文主題曲。而另一首歌則是將張學友的吻別填上英文歌詞,的《Take Me To Your Heart》,將亞洲情歌推向世界,而這首歌,也成為了MLTR的中國最喜愛的歌曲之一。這首歌曲紅遍了整個中國, 而專輯也創造了25萬銷量的奇跡並獲得EMI頒發的金唱片獎項,
⑵ 求張學友的《吻別》中文版跟英文版的異同,情感描寫特色等分析~
1985 << 遙遠的她AMORU>> 1986 <<情無四歸>> <<相愛>> 1987 <<初吻x炸彈>> <<我心深處>> <<張學友87演唱會>> 1988 <<意亂情迷>> <<昨夜夢魂中>> 1989 <<給我親愛的>> <<絲絲記憶情歌精選>> <<只願一生愛一人>> 1990 <<似曾相識>> <<夢中的你>> 1991 <<情不禁>> <<一顆不變心>> <<愛你多一些精選>> <<張愛友91演唱會>> 1992 <<真情流露>> <<愛火花>> 1993 <<吻別>> <<我與你>> <<等你等到我心痛張學友精選>> <<祝福>> 1994 <<學與友93演唱會>> <<餓狼傳說>> <<偷心>> <<這個冬天不太冷>> 1995 <<三年兩語>> <<擁有>> <<過敏世界>> <<真愛新曲+精選>> <<一生跟你走作品集>> 1996 <<情書>>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張學友95演唱會>> <<情緣十載>> <<愛與交響曲>> <<忘記你我做不到>> 1997 <<不老的傳說>> <<雪狼湖>> <<想和你去吹吹風>> 1998 <<釋放自己>> <<不後悔>> 1999 <<有個人>> (一)一千個傷心的理由———「苦」是音樂的里程 苦,是人生的歷練。最招人疼的往往是受苦的人、苦而奮發的人。 張學友高中畢業後曾先後任職於香港貿易發展局和國泰航空公司。由於不滿小職員的單調生活,學友感到失落和惆悵。1984年他參加了「全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憑一曲《大地恩情》,由一萬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寶麗金唱片公司對張學友的歌藝欣賞非常,與之簽約為旗下歌手,全力推薦這位樂壇明日之星。從他的第一張粵語專輯《SMILE/微笑》開始,張學友開始了他的星路歷程。8個月後,他再次推出專輯《AMOUR/遙遠的她》,而且備受好評。 但是,學友的出道卻有那麼一點點生不逢時。八十年代中期,正是譚詠麟和張國榮「殺」得不可開交的時期。張學友的唱功不是不精湛,聲線也不是不迷人,可是在譚詠麟、張國榮兩顆巨星的掩映下,任他再出色,也耀不到你的眼睛。曾幾何時,張學友也一度低迷,愛上酗酒,留連夜店,惹是生非。1988年更因一些負面新聞形象大損,在出席某活動時竟然一出場就噓聲四起。後來,學友再次奮發圖強,為了轉變對自己極為不利的處境,他努力戒酒,調整心態從頭再來,之後才逐漸火起來。在這個存在著眾多靠臉蛋、靠耍酷、靠賣弄噱頭、靠炒作的青春偶像的圈子裡,他只是靠他的歌聲證實他的實力。我們不能稱他為青春偶像,因為他有著青春偶像們所不具備的演唱實力。也正是因為他的不再青春,他曾經被台下的觀眾高呼「退休」。一路走來,就如同荷馬敘事詩《奧德賽》中的主人公尤利西斯的長途回鄉之旅,充滿了挑戰與艱辛。張學友憑著他的毅力披荊斬棘,成就了這一段光輝的旅程。但是,其中的滋味,也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二)一顆不變心———「淡」是樂觀態度 執著與恆久最有資格與愛相依。 面對事業的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張學友似乎看得很通透。他總是以平常心去面對,用淡然的態度處之。在經歷過的日子裡,他一直在積累著過去,思考著未來,尋找著生活的意義。家人的支持和責難,朋友的鼓勵和傷害,歌迷的留下及離去,公司的吹捧和忽視,大眾的喜愛和厭惡,上天的眷顧和唾棄……成就了今天的學友。他把自己比作一隻將要破繭而出的飛蛾,他說:「今天的我不怕面對失敗,因為我知道他日我必定會成功。我若手握成功,不會感到驕傲,因為我知道它將挫敗我。」「今天我不怕面對黑暗和未知的將來,因為我知道我將從它身上學習到更多,從而帶我到更新更遼闊的空間。我知道最終我將像飛蛾般,撲向光明,進入永恆,那又何懼,我並不孤獨。因為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的某一刻,我曾和你同在,感謝你教給我的!」 經歷了迷失的階段,張學友的收獲不只在名利的范疇,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磨練。現在的張學友只是堅持唱好他的歌。對於他的事業,他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唱到70歲! (三)天下第一流———「甜」是收獲的心情 成功是你的,收獲是我們的。 雖然經歷了不少挫折,但是是金子就總會發光的。從1984年出道至今,張學友已經推出了數十張專輯,從1985年的《月亮灣》、《情已逝》到2000年的《當我想起你》、《一生一火花》,他以他那富有磁性的歌聲伴隨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成長。他的《吻別》,《情網》,《忘記你我做不到》等都是我們琅琅上口的經典歌曲。所以有人說:「只要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學友的歌聲;只要有愛情,就有張學友的歌聲陪伴你。」在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中,張學友用他至真至情的聲音和爐火純青的手法演繹了一首又一首的經典情歌。張學友將他生命中所有的起伏跌宕,都化成了穿透人心的音樂力量,在人們心中熊熊燃燒。 一直以來,張學友都是以他濃烈的聲音激情擁抱群眾,他的歌總是從感覺到內心一氣呵成,給聽眾帶來心靈的震撼。盡管學友的歌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但是他淋漓盡致的表現功力總是能夠把每一首情歌的獨特風格表現出來。張學友以其最擅長而又極富感染力的唱腔,將《吻別》、《等你等到我心痛》、《情網》等歌曲仿若懺悔般深刻的傷痛及無奈,一波又一波地推進聽者的心中,成為多少人深夜裡的拭淚毛巾。對於《夕陽醉了》、《想和你去吹吹風》、《祝福》這些內斂中帶著極致的洶涌澎湃的感情的歌曲,學友運用其渾厚深刻的嗓音,完全真實地呈現了歌曲中蘊涵的熾熱的感情。而在演繹像《頭發亂了》、《餓狼傳說》這樣的快歌時,張學友用他輕快奔放熱烈的演唱方式,配合歌曲的氣勢澎湃的節奏,也讓人沉溺其中,無法抽離。 (四)頭發亂了———「辣」的舞台風范 不管是歌藝還是舞台表演,張學友都一直在努力著。在商業社會中藝人需要練就的,他都去努力,比如跳舞。回顧張學友過去的十幾年,我們會發現以前他只會站著「乾唱」,而漸漸地比較會跳舞,也能夠駕輕就熟地製造舞台氣氛、很好地與觀眾溝通了。為了學好跳舞,他曾經專門請來老師為他編舞。 對於演唱會,他認為最難控制的是現場氣氛,但是學友的努力是成功的。現在他在演唱會上的一舉手一投足總能引起聽眾的熱烈回應。這次的世界巡迴演唱會,除了近乎完美的舞台燈光、音響、舞台效果,張學友華麗的舞步也是整場舞台氣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整場演唱會的一個亮點。不論是爵士舞、現代舞還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印度舞,張學友瀟灑的舞步都讓在場的觀眾大吃一驚。對椅子、水瓶等新鮮道具的應用也讓人感覺到了動感勁舞中的新穎編排。現場張學友每一次不經意的扭腰、提臀、擺胯,都會令在場的歌迷們尖叫不已。張學友一連串全情投入的勁辣熱舞使整個舞台動感十足,也讓台上的他更增添了一份成熟男人的熱烈與妖媚。四十男人,不易呀? (五)不想這是場戲———「電」是心靈的觸動 雖然演戲不是學友的老本行,但是作為一名藝員,張學友還是有不少「觸電」的經歷。一直以來,張學友都是全情投入地演好每一部戲。1986年張學友接拍了第一部影片《霹靂大喇叭》。劇中張學友的戲分雖然不多,但他揮灑自如的表演,給歌迷、影迷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第二部影片《痴心的我》中,張學友就擔任了主角,其中也有出色的表演。由於學友憨厚老實的長相,再加上他的笑容和眼神中總是帶著一絲單純與靦腆,之後喜劇戲約不斷。他又先後接拍了《天賜良緣》、《八星報喜》、《意亂情迷》等一些比較賣座的喜劇片。1988年,張學友在電影《旺角卡門》中改變了戲路,飾演一個不務正業的「爛仔」。張學友投入、出色的演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導演楊帆評價他說:「演戲很投入,人聰明,導演要求的表情都能做好,是個極有魅力的年輕演員。」憑借在《旺角卡門》中的精彩表現,張學友贏得了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 人到中年,張學友接拍了許鞍華導演的《男人四十》。雖然聲名顯赫的張學友無法完全感受到小人物林耀國在生活中的種種心態,但是跨入不惑之年的張學友和林耀國多少有些共同的感慨和疑惑,他把林耀國內心的復雜和心中的悲涼表達了出來。張學友的表演很細致,他常常含著背半望著地走,他不刻意壓低聲線不刻意扮老成,但是他演出了四十歲男人的情懷,那是神似,而不僅僅是形似。在劇中,張學友不像以往那樣是一個搞笑的角色,他表現得中規中矩,但是他把在歲月和現實面前有著太多疑問太多執著太多不甘心的林耀國的微妙感情詮釋了出來———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 (六)愛是永恆———「情」是不變的主題 1996年,當張學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拉著羅美薇的手步進了結婚的禮堂,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愛情馬拉松。在四大天王紅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張學友是唯一一位讓女友曝光,也是第一位開花結果的人。張學友是一個對事業負責,也對愛情負責的藝人。要知道,在演藝圈中,想要歌迷和女友都很好地照顧到,不是一件容易把握的事情。難得的是,他們的戀情早已經眾所周知,而學友的事業也在穩定中發展。他們兩個,郎有情,妹有意,而且從來不鬧緋聞。他們雙方彼此對對方的認定,使得學友情場得意,演藝事業更是意氣風發。僅從這一點來看,不難看出張學友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男人。他最可愛的一點,就是他用情很深也很真,他和羅美薇的愛情即是佐證。 張學友和羅美薇在合作電影《痴心的我》時墜入情網。交往初期,張學友還沒有走紅。個性溫婉的羅美薇陪著他走過了那一段人生的低谷。當他在歌壇不如意、常常酗酒澆愁的時候,美薇依然在他的身邊,不斷地安慰他,鼓勵他,讓他重拾自信,重新在歌壇上站立起來。回想起那段日子,學友說:「在我最潦倒的時候,我看到了美薇對我的真愛。」 張學友和羅美薇的戀愛過程,也和普通人一樣,經歷了甜蜜、爭吵,直到現在的平淡。他們的愛情冷暖,和普通人沒有兩樣。結了婚以後,學友和美薇的婚姻生活像一般人一樣圍繞著柴米油鹽。但是,生活本來就是在平淡中品出它的味道。張學友說自己是一個專一的人,看他和羅美薇走過的這段愛情歷程,我想沒有人會懷疑它的真實性。 (七)每天愛你多一些———「慈」是父親的心 張學友有了個寶貝女兒,人們對他在歌壇的要求似乎也在一夜間放得寬松。歌迷不會再當真去責怪一個可愛女孩的爸爸不求上進。當然,在張學友的眼裡,家庭可能確實比事業還要重要,他喜歡家庭給他帶來的安全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天南地北地、無憂無慮地神聊是他的一個很大的夢想。所以現在的學友是有女萬事足,為了妻子和愛女,這兩年他也低調了很多。每次一提起他的寶貝女兒瑤華,他都會笑得合不攏嘴,一副慈父的模樣。為了讓愛女住得舒適,學友還將淺水灣的舊居重新布置,全部傢具換新,一切事務交給掌管財政大權的老婆大人親手包辦。雖然很忙,但是學友總是希望有時間留在家裡陪女兒,替她拍照、量高。 看來,現在的張學友已經完全投入到父親的角色,這倒確實讓人欣賞。我們希望歌神多點時間放在音樂上,同時也喜歡看到他多一份心思放在女兒身上,這還真是一對矛盾。 (八)走過1999———「懸」的感覺讓歌迷好怕 張學友在2000年出過一張專輯《走過1999》,唱著「世紀末情歌」,仍走大眾化路線,但專輯並未給人留下太深印象。隨後女兒降生,歌神似乎從歌壇銷聲匿跡了,彷彿真的躲進了家庭的小天地,知足地過起三人世界生活了。歌迷們失落地開始指其「不求上進」。再加上張學友近年來一直備受鼻敏感症困擾,病情更有惡化跡象,嚴重影響他唱歌時的聲線。在當時的一場「拉闊音樂會」上,曾罕有地失准,在唱《捉迷藏》時,竟唱不到高音部分,且有走音情況出現。唱《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時,學友唱了一會突然唱不出聲,一度停下來並要求重唱。————張學友魅力指數急劇下跌,其藝途幾乎命懸一線。 要知道張學友十多年來以一把雄渾磁性的嗓子享譽樂壇,大鼻子出了毛病可不是小事!為了不致惡化,學友自受鼻敏感困擾後,已刻意減少工作量,除了唱片減產,上台表演次數也大大減少。 學友曾請觀眾不要嫌棄他失准,他說:「我很少出現這種情況的,沒辦法!」雖然學友說來態度輕松,但卻令人感慨。觀眾反應仍極之熱烈,頻頻鼓掌大力支持。好在他終於挺過來了,2002世界巡演,一氣呵成將有十多場個唱,張學友給足了專業精神,歌神大旗終究沒有倒下。 (九)結束不是我要的結果———「夢」與尊嚴在延伸 有夢的人是停不住的。張學友並沒有打算安度中年,他還想自組公司,還想為別的歌手製作專輯,還想為女兒寫歌,他要與女兒一起唱歌,他要唱到70歲。一個男人堅強地續寫著他的夢想與尊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友的歌也逐漸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從當年激情澎湃地高唱《情網》、《吻別》的張學友,我們聽到了年輕人所特有的傷情與堅持。到現在他的《結束不是我要的結果》,我們卻發現他明顯多了些成熟與內斂,那已經是一種在濃濃的悲傷上面蒙著一層輕紗似的情歌了。它已經有了明顯的屬於張學友的淡然————即使是無奈的結果,也不會有太多的外露的悲痛,有的只是難舍的輕輕的感慨。但是,不管學友的歌怎麼變化,自由地投入感情去唱是他的最大特點,他的很多歌曲都因為他出神入化的演繹而具有了永恆的魅力。 (十)祝福———「友」是朋友間的愛 張學友生性坦率厚直、樂於助人,圈中好友甚多。像梁朝偉、梅艷芳、肥肥、庾澄慶等等,他們相識多年,彼此之間也有著深厚、真摯的友情。 張學友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家庭上都堪稱娛樂圈中的楷模,一直備受稱贊。他的好友庾澄慶就曾經公開表示要向學友學習「持家之道」。同是實力派歌手,蘇永康對於學友稱贊有嘉:「我不敢跟張學友相提並論,他是歌神。差不多的背景是:我們都是以唱歌為主的歌手,不必要的花邊新聞比較少。我們都承認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家庭,但是有一點我非常嫉妒和羨慕他:他已經有孩子了,而我還在努力當中。我很敬佩他,他的很多言行舉止都是我學習的對象,比如他覺得對歌手來說最重要的是音樂,我非常認同。」對於學友的歌藝,連譚詠麟有這樣的評價:「雖然沒有青春的年紀和偶像的面孔,但是他是實力派的歌手。他的音色、資質、潛力和性情都不是如青花般的,燦爛過了就凋謝,他會像細水長流,無休無止地在歌迷心中逐漸加重分量。」
回答時間:2011-10-24 3:45:48
⑶ 求一短片視頻,背景音樂是英文版的吻別。裡面全是一個個男女接吻的畫面,
壞蛋
⑷ 為什麼很多美國電影里都有吻別
吻,是一種情感的強烈表達。用一吻來作為臨別的最後結尾,是希望可以留住彼此的一份思念;可以更加強調這份情感。這其實並不是美國電影才特有的,一般在電影中只要涉及到一些離別時刻,尤其是表達愛情情;都會使用吻別這一方式。
當然啦,這個也是要根據具體的劇情以及導演想要表達的場景來安排是否需要拍攝吻別。
個人一些愚見,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⑸ 求一短片視頻,裡面全是一個個男女接吻的畫面,背景音樂是英文版的吻別
去天堂電影院最後那裡剪輯,那裡有
⑹ 您好,我想問下:先有中文版的吻別還是先有英文版的吻別
《吻別》是先有中文版的,英文版的是2004年邁克學搖滾(Michael Learns To Rock)翻唱的。
中文版的《吻別》是由何啟弘作詞,殷文琦作曲,塗惠源編曲,張學友演唱的歌曲,收錄在張學友1993年3月5日發行的同名專輯《吻別》中。1994年,該曲獲得第五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IFPI國際歌曲大獎等獎項。
英文版的《吻別》更名為《Take Me To Your Heart》,是由邁克學搖滾2004年演唱的一首抒情搖滾歌曲,由Jascha Richter作詞,殷文琦作曲,Johan Bejerholm編曲,收錄於2004年2月5日發行的同名專輯《Take Me To Your Heart》中。

(6)英文吻別電影擴展閱讀
《吻別》創作背景:
殷文琦創作《吻別》的初衷來自電影《末代皇帝》。
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始音樂等獎項,而獲得最佳音樂獎項的是為此片配樂的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殷文琦很崇拜坂本龍一,對其在電影故事情節中穿插配樂的表現形式很感興趣。
於是,殷文琦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創作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配樂,然後按自己的音樂理念融入了大量中國傳統器樂作了一首分為四個章節的曲子,也就是《吻別》曲子的前身。
1993年,正在寶麗金任職的殷文琦正好為張學友擔任製作,他就把這個當初為電影而作的配樂重新編寫,最終完成了《吻別》的曲子。
⑺ 有一首英語歌特別好聽和英文版的吻別一樣出名,好像還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
和英文版的吻別一樣出名,那就不是《take me to your heart》了吧~~
這命題也恁大了點
第一反應想到的是 LOVE STORY, 電影Love Story Arthur Hiller(中文名《愛情故事》)的主題曲,自1970年電影放映以來,廣為傳頌啊廣為傳頌~~~
⑻ 唱《吻別》英文版的邁克爾 傑克遜是六月二十六號逝世的傑克遜嗎
絕對不是,他們是一個丹麥組合,叫麥克學搖滾。主唱叫麥克,但可不姓傑克遜
Mikkel.Lentz
出生時間/地點:1968-12- 20/丹麥,Esbjerg
身高:184cm
體重:74 kg
參加的第一場音樂會:gasolin
買的第一張唱片:甲克蟲的「Abby Road」
在音樂方面影響你的人:Rolling Stones
童年時的樣子:我想我是「泰山」,小時候我喜歡的冒險活動:爬樹
第一次接觸樂器:九歲的時候,父親給了我一把吉他
何時決定成為職業音樂人:九歲,得到那把吉他的時候
最難忘的音樂會:1988年,Rolling Stones 在哥本哈根的演唱會
最想見的音樂人:John Lennon
最緊張的一刻:我從不緊張
最喜歡的書:所有甲克蟲時期的
最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Taxidriver」
最喜歡的演員:John Travolta,Roseanne Barr
最喜歡的食物:義大利菜
你心目中的英雄:貓王
如果你不得不放棄音樂,你會選擇什麼職業:宇航員
座右銘:Don't worry - be happy
用一個詞來形容樂隊的其他成員:
Kare:Happy Soren:有趣的人 Jascha:天才
如果有來生,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宇航員
⑼ <吻別>英文版叫什麼名字
吻別的英文版歌曲叫《take me to your heart》。
《Take Me To Your Heart》是由邁克學搖滾(Michael Learns To Rock)2004年演唱的一首抒情搖滾歌曲(代表作),由Jascha Richter作詞,殷文琦作曲,Johan Bejerholm編曲。
本歌曲收錄於2004年2月5日發行的同名專輯《Take Me To Your Heart》中。

(9)英文吻別電影擴展閱讀:
2004年的那一首《Take Me To Your Heart》讓邁克學搖滾(Michael Learns To Rock)這支丹麥團體在中國史無前例的成為最受歡迎的海外樂隊,並在中國內地締造了25萬唱片銷量、數百萬次網路下載的神話。
而在九天音樂的榜單上,邁克學搖滾(Michael Learns To Rock)的歌曲,特別是《Take Me To Your Heart》名列英文歌曲前茅。
⑽ 《take me to your heart》和張學友的《吻別》
是邁克學搖滾翻唱張學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