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百下》的導演是誰
對於特呂弗在電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未來的歷史將會給他一個最為客觀的評價。
——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
素有「電影狂人」之稱的法國電影大師弗朗索瓦·特呂弗,自他投身電影事業的那一天起,就始終以敢說敢為而著稱於世。但是與另一位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所不同的是,他的所有言論都只與電影本身有關,而不是像後者一樣總是習慣於針砭時弊或是表達自己對於其他電影人的嘲諷甚至是蔑視。而這一區別,也使他始終以一種電影戰士的身份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始終受到後世電影人的尊敬與景仰。
1932年,特呂弗出生於法國的浪漫之都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並在少年時代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這種勤奮好學的經歷,也使他成為日後法國電影導演中文學素養最為扎實的一位突出人物。少年時代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而且這位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文學巨匠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從精神上給了年幼的特呂弗以巨大的鼓舞,激勵著他在長大成人後去投身夢想中的文學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主要活動內容,就是聚合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日後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終於進入了法國農業部電影處,開始拍攝一些關於法國農業的科教紀錄片。這雖然多多少少地拉近了他與電影之間的距離,但顯然還是無法使他滿意。為了真正實現自己的電影夢,他很快就辭掉了這份工作,開始在法國著名影評人安德烈·巴贊,也就是被他譽為「精神之父」的這位人物的提攜下,成為著名電影評論雜志《電影手冊》的一名編輯。正是在巴贊的具體指導下,特呂弗才最終一步步地走向了電影這一讓他為之痴迷更為之瘋狂的廣闊天地。
在擔任編輯的這段時間里,特呂弗撰寫了那篇著名的理論文章《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該文章後來也被視為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而其中對於那種僵化的、墨守成規的法國傳統電影所進行的嚴厲攻擊,以及極力提倡的那種個人化的電影拍攝方法及精神的觀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時的讓-呂克·戈達爾和阿侖·雷乃等著名導演的大力推崇。但此時的特呂弗已經顯然不願意只是做個電影評論家了,他先是跟隨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接著就在1959年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並一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以其樸素紀實的拍攝風格以及對於生活細節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在電影界引起巨大的轟動,並由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也正是由於這部曠世傑作的問世,才使得法國電影徹底改變了其原來的僵化局面,並最終促成了世界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開始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工作。直到他於1984年去世之前,他幾乎每年都要執導一部影片,在整個電影生涯中共執導了23部影片,其中包括《槍擊鋼琴師》、《柔膚》、《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最後的一班地鐵》和《朱爾和吉姆》等經典之作,同時也因此獲得了無數令人艷羨的至高榮譽。
事實上,在特呂弗的很多經典佳作中,他都以自己極為敏感的藝術觸覺和天才般的領悟能力,常常把影片中人物的感情推向一個相對極端的處境中,並藉此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從而展現人性最深處的所有善惡與美醜。他對於處在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的描寫和揭示,甚至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和生動的准確把握,讓人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不由得對這位似乎洞察一切的藝術大師心生由衷的欽敬與嘆服。
除此之外,特呂弗還特別擅長發掘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法國女演員身上的獨特之處,並通過自己的鏡頭將她們的至情至性展露無遺。法國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眾多女演員,如凱瑟琳·德諾芙、伊莎貝爾·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以及芬妮·阿爾丹等人,都曾經和特呂弗有過十分愉快的合作。他也在這樣的一種合作過程中,在自己創造出的那一方銀幕上永遠地留下了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最漂亮的女人們的絕代風華。
縱觀一代電影大師特呂弗的整個電影生涯,他確實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不僅先後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世界級的重大獎項,而且無論是在藝術成就以及商業價值上也都取得了非常值得驕傲的巨大成功。他的這種在藝術與商業二者之間來去自如、俯仰皆是的非凡能力,也遠遠地超過了在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中脫穎而出的其他導演。
1984年,這位在世界電影史上縱橫馳騁了近30年的一代大師,在他的妻子、法國著名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傾注了畢生的愛與精力的電影事業。
❷ 法國電影《四百下》講述了主角安托萬怎樣的成長經歷
艾菲爾鐵塔在銀幕上搖來晃去,巴黎街頭灰暗的牆壁似乎馬上就要傾倒,凄涼的街景把觀眾帶入一種沉悶的氛圍中。
在巴黎的一所學校里,老師正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授課,他不但要求同學們死記硬背課文,還強迫他們抄寫黑板上的筆記。稍有不馴,即加以處罰。同學們對此異常反感,他們在下面悄悄地做著各種小動作以示反抗。老師背過臉在黑板上寫字時,他們在下面傳看一張身穿泳裝的女性照片。正當照片傳到安托萬?杜瓦內爾手中時,被老師發現了,他當即被轟出教室。課間休息,老師也不準他和同學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玩耍,讓他一人留在教室里反省。他不服氣,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諷刺詩。與老師的粗暴行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校的門楣上竟醒目地寫著:自由、平等、博愛。
安托萬在學校里受罰,回到家裡也並不輕松,因為他沒有一個溫馨的家庭。他母親是個風流人物,他就是她和別的男人鬼混的結果。懷了安托萬後,他母親曾經想做流產,在祖母的勸說下,才把孩子留下來。迫不得已,她與並不真心相愛的杜瓦內爾先生結了婚。這樣,安托萬的存在就成了她的累贅。安托萬在8歲之前,一直由祖母照管,祖母去世後,母親才不得不把他領回來。繼父待他稍好於母親,但也談不上愛。繼父是個懦夫,對杜瓦內爾太太的放盪行為只能置若罔聞,聽之任之。
安托萬一家三口住在一間非常擁擠、狹小的公寓里,連他做功課用的桌子都沒有,只能擠占飯桌的一角寫作業。晚上睡覺,他也沒有固定的床位,天天打地鋪睡在過道里。母親只要求他得好分數,卻根本不考慮為他創造良好的環境。安托萬放學回家後,首先要承擔生火、倒垃圾、擺盤子等家務,然後才能做功課。他在父母面前,總是面帶懼色,不敢言笑。父母一不在家,他就無拘無束,既敢偷拿家裡的錢,還敢坐在母親的梳妝台前擺弄她的香水和化妝用品。
安托萬和志趣相投的密友雷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清晨,兩人拿著書包從家裡出來相遇後,商妥一起逃學。他們把書包藏匿起來,就去盡情玩耍:逛街,看電影,到游樂場玩大轉筒。此時,他倆顯得如此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可就在他們得意之際,安托萬看到母親正和一個男人在樹下親吻。頓時,他心裡有說不出的苦澀,心慌意亂地躲閃到另一條路上去。
逃學一天,怎樣才能矇混過老師的質詢呢?安托萬回到家後,馬上按照雷內的主意抄寫起請假條來。他模仿母親的筆體一連寫了幾張,都寫不像,只好把這些廢紙揉成一團投到壁爐中燒掉。恰巧父親回來了,當父親問起他今天的學習情況時,他搪塞地說還不錯。接著就去幫助父親做飯。
放盪不羈的母親深更半夜才回家,她踮著腳邁過睡在地板上的安托萬,一進卧室就和父親大吵起來。安托萬佯裝睡覺,耳聞目睹了這一切,心緒十分煩亂。
第二天,安托萬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上學,一進校門,就被老師像貓抓老鼠似的一把抓住,厲聲質問昨天為什麼沒上學?他沒好氣地回答說:「媽媽死了。」
安托萬離家上學後,有個同學受老師之託到家裡詢問安托萬逃學之事。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後,隨即趕到學校。正在授課的老師一見他母親,不禁大吃一驚,隨後把安托萬所說的謊言和盤托出,並把安托萬叫出教室。他父親不由分說,舉手就向剛剛走到教室門口的安托萬狠狠揍去。安托萬含淚走回教室。
老師、家長的粗暴行為加劇了安托萬的逆反心理。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懷著既悲憤又害怕的心情離家出走了。他一人流落街頭,晚上便棲身在雷內幫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廠的角落裡。早上起來,他飢腸轆轆,看到送奶工把牛奶放到別人家門口離去時,就慌慌張張地溜過去,趁四周無人,偷了一瓶奶,匆匆躲到一邊大口大口地喝下去,隨手把奶瓶扔進下水道。他到街頭花壇的淤水中洗了幾下沾上奶跡的手和臉,就上學去了。
當他母親發現他留下的出走信後,十分內疚,來學校找他,並把他領回家,給他洗澡,勸他好好讀書,並許願說,如果得了好分數,就給獎品。
安托萬雖然厭惡課堂學習,卻酷愛巴爾扎克的小說。晚上,當他傾心閱讀巴爾扎克的《上帝研究》一文時,突然產生了一種幻覺:一個臨終老頭站起來,他的臉上閃爍著火的光芒,微微地笑了……第二天的作文課,老師要求同學寫一篇自己親身經歷或目擊的事。他憑著昨天讀書的靈感,寫下《祖父之死》一文。
放學回家後,他發現了一張巴爾扎克的肖像,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別在儲物架的簾上,並在像前點燃一枝蠟燭,以示崇敬。他萬萬沒有料到,在他離去吃飯的一瞬間,蠟燭竟引起了一場大火。他遭到父親的痛斥,這回母親卻採取了迥然不同的態度,她過來勸說,並提議去看電影。
在另一次作文課上,安托萬因抄襲巴爾扎克的作品被老師推出教室,雷內站起來為他辯解,也被強行趕出。
在街上,安托萬告訴雷內說自己不能再回家了,雷內就把他帶到自己家來。雷內的家雖然闊綽,但並不和諧。父母之間從不見面,來去匆匆,只把家當作旅館。雷內也是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孩子。雷內偷了母親的錢,母親回家取錢,未找到,很不高興地走了。父親來家吃午飯,雷內趁父親不注意,把餐桌上的食品偷了一些給藏在家中的安托萬吃。雷內還故意把鬧鍾撥快,讓父親趕快去上班。接著,他們又到店裡去偷鬧鍾;趁下班之機,到安托萬父親所在的辦公大樓去偷打字機。他們吃力地抱著沉甸甸的打字機在街上尋找買主。因警察的巡視,打字機的交易未能做成,只好物歸原主。不巧的是,他們抱著打字機剛進大樓,就被值班人員抓獲。安托萬的父親得知情況來到大樓後,不問青紅皂白,抓著安托萬的脖領就把他扭送到警察局。經過一番審訊之後,他又坐上帶柵欄的囚車,同妓女和其他成人犯為伍,穿過繁華的巴黎市區,被押送到少管所。
少管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學校更是變本加厲。一次,他未等吹哨就先吃飯,看守見狀給了他一耳光。心理分析醫生來訪,他盡管傾吐衷腸,但他未能得到什麼慰藉和幫助。他的好朋友雷內來看他,看守不允許他們見面。他的母親來探監,留下的竟是「我們可以把你領回去,但我們忍受不了鄰居的議論」等冷冰冰的話語。人世間到處沒有溫暖,絕望的安托萬只有逃跑一條路。在足球場上,他乘人不備,偷偷溜掉。他跑向圍牆,從一個洞里鑽出去。他繼續向前跑,穿過樹林,越過田野,滑下陡坡,一直跑到茫茫的大海邊。他中法蹚著海水,浪花拍擊著他的雙腿,他突然轉身向岸邊走來,以一種神秘莫測的面部表情久久地凝視著觀眾。
❸ 《四百下》這部影片具有什麼作用
如果說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先驅人物的話,那麼經典作品《四百下》就是他為這場運動吹響的第一聲號角。
影片開始於一片灰暗中的巴黎街頭,象徵著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也時遠時近。一所學校里,老師正在給學生講課,聲音尖利,態度粗暴。學生們對此異常反感,在老師的盛怒之下,他們在悄悄地做一些小動作來表示對他的不滿。老師背過臉去,在黑板上寫字時,一張穿著三點式泳衣的女性畫片正在他們中間輪流傳遞。當這張畫片傳到安托萬手中時,正好被老師發現,老師立即把他轟出了教室。下課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到操場上玩耍,他卻被留在教室里反省。安托萬很不服氣,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諷刺詩。不料,這首詩也遭到了老師的當眾奚落。
安托萬在學校受罰,回到家裡也並不好過。他沒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母親是一個風流的女人,安托萬是一個私生子。在他出生前,他的母親本來想去做流產手術,只是在安托萬的祖母的一再要求下才把肚子里的孩子保留了下來。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安托萬在8歲之前一直與祖母相依為命。直到祖母去世後,母親才不得不把他領回來。繼父對他稍好,但也沒有什麼愛的情感。
安托萬家裡也非常擁擠,他做作業都是在餐桌上。有時,作業還沒來得及收,菜盤子就擺上了。睡也沒有定所,只能天天打地鋪在過道里將就。
每天安托萬放學回家後,都要負責生火爐子、倒垃圾,然後才能安下心來做功課。在父母面前,他總是畏首畏尾,不敢言笑。而父母一旦不在家,他卻敢偷家裡的錢,還敢擺弄母親平時根本不讓他碰的化妝品。
安托萬和他的好朋友雷內都很討厭那種上課方式。一次,當他倆背著書包在上學的路上相遇時,他們決定一起逃學。他們把書包藏起來,就去逛街、看電影,玩的是那麼開心和自在。可就在這時,安托萬忽然看到母親在樹下和一個陌生男人親熱接吻。他的目光趕緊避開,心慌意亂地閃到另一條路上去了。而母親眼中的餘光也看到了他,慌忙中還刻意掩飾了一下。
放盪的母親深夜才回到家,一進家門就和丈夫大吵起來。安托萬耳聞目睹這一切,心情十分糟糕。所以當他在第二天上學後被老師盤問為何昨天沒來上學時,竟隨口說道:「媽媽死了。」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了適度的同情。事實上,安托萬昨天逃學,老師已經派人去他家裡詢問了。他的父母聞知此事後也迅速趕往學校。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安托萬同時看到了教室門外的母親的臉。安托萬一陣慌張,老師也當場揭穿了安托萬的謊言。在挨過一陣痛打之後,安托萬含淚走回了教室。
父母的冷漠,老師的嚴懲,使安托萬感到生活毫無樂趣。他給母親留了一封信就走了。在雷內替他找到的一家印刷廠的角落裡,他過了一夜。早晨起來後,因為飢餓難耐,他只好偷了別人家的鮮奶,一飲而盡。
母親發現他留下的信後,也感到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她來到學校找到他,並把他領回家,給他洗澡,勸他用功學習。可是這樣的溫情並沒有持續多久。
不久後的一天,雷內和安托萬趁下班之機潛入到安托萬父親所在的辦公大樓,從那裡偷走了一台打字機。正當他倆吃力地抱著沉重的東西在街上尋找買主時,正好趕上警察巡視。打字機的交易沒有做成,無奈的他們准備把打字機送還原處。可是就在他們剛進大樓的時候,卻被值班人員當場抓獲。
安托萬的父親知道情況後,不僅拒絕再收養他,還把他扭送到了警察局。經過一番審訊,安托萬被帶上了囚車,押往少年管教所。
少年管教所里非人性的教育比學校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有一次,安托萬還沒等到吹哨就先去吃飯,結果看守給了他一記耳光。他的媽媽來看他,也沒有帶給他溫暖。他的好朋友雷內來看他,卻遭到了看守的拒絕。
安托萬再也忍受不了管教所里非人的待遇了。在一次足球比賽中,他趁人不備,偷偷溜走,從圍牆的一個洞里鑽了出去。他繼續向前跑,穿過小巷,跨過小橋,穿越灌木叢,越過原野,他跑到了嚮往已久的大海邊。
❹ 《四百下》講述了什麼
《四百下》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1959年創作拍攝的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影片。影片主人公是一個12歲的孩子,叫安托萬。他是個私生子,父母都不疼愛他。刻板的學校生活令他生厭,於是常常逃學。家長知道後,他挨了打。他又氣又惱,便從家裡逃出,去偷東西。一次,當他去歸還一台從父親辦公室偷來的打字機時被抓,家長把他送交法庭。安托萬被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受到非人的對待。後來,他逃出拘留所,跑到海邊,跳進水裡,隨即他又停下,等著追來的警察。此時畫面定格,他盯視著觀眾,臉上的表情神秘莫測,他的命運使觀眾縈繞於懷,久久難忘。
《四百下》海報
法國新浪潮提倡「作家電影」,主張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應當是導演,導演像作家一樣,要用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識來表現現實,只不過作家是用筆,而導演是用攝影機。《四百下》就是一部極富藝術個性的影片。它自始至終沒有持續不斷的沖突程式,也沒有通常觀念的情節模式,而是由許多互為對照呼應的小故事連綴而成的組曲。既是紀實的,又是抒情的,對小主人公在嚴酷現實打擊下所引起的內心矛盾,進行了細膩而深刻的揭示和剖析。而在這一點上,音樂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然而,影片不限於描寫事物的表面,也不僅僅止於心理分析,而是對法國當時的家庭、學校以致整個社會進行分析研究,特別是無情揭露了社會偏見與平庸生活中的困難如何毒害家庭關系,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批判意義。特呂弗注重電影的造型表現,突出動作和行為,使《四百下》近乎半默片。很多場面完全依賴畫面形象的藝術張力和音樂音響的感染力,來激發觀眾的情緒。移動攝影和靜止攝影交替使用,主觀鏡頭與客觀鏡頭的自由轉化,畫面的流動隨著人物的內心感情的起伏跌宕而呈現出某種獨特的韻律。
❺ 四百下是什麼時候拍攝的
1959年出品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四百下》這部具有重大意義的非凡傑作,那麼如今的法國電影將會是什麼樣子。——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
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1932-1984
法國
主演
讓-皮埃爾·萊奧
Jean-Pierre L aud
類型生活
顏色黑白
毋庸置疑的是,弗朗索瓦·特呂弗正是通過大量觀看電影而走上這條讓他成為後人眼中的大師道路的。為此,他也許一生都要感激法國著名的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因為正是由於這個人的提攜,他才得以在1953年進入《電影手冊》雜志,並由此開始了畢生與電影為伍的輝煌人生。
早在特呂弗還是《電影手冊》的一名編輯的時候,他就因為自己的那種過於直接過於犀利的論調,而贏得了「電影狂人」這樣一個稱號。當他真的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後,這個稱號就更是顯得名正言順了。
在整個世界電影的領域內,至今也再沒有一個人可以像特呂弗那樣敢說敢為,他對於那種僵化的、墨守成規的法國傳統電影所進行的嚴厲攻擊,以及他用盡畢生來提倡的那種個人化的電影拍攝方法及精神,都使他得以在百年電影歷史中成為一種無人可以替代的獨特存在。至於他在1959年執導的那部影史傑作《四百下》,除了以其樸素紀實的拍攝風格以及對於生活細節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引起了電影界的巨大轟動外,更由此開辟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先河,其貢獻不僅體現在從此改變了法國電影的原貌,同時也表現為對於世界電影多元化發展的一種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特呂弗的整個創作歷程中,他通過自己的那些經典作品所折射出來的一種對於人性的強烈關注與關懷是顯而易見的,這當然得益於他對人生及人性的那份深刻的洞察力。事實上,特呂弗電影的精髓恰恰就在於他對想要表達的人和事的這種深刻的理解。也正是因為影片《四百下》極為集中和准確地體現了他的這種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才最終贏得了大多數觀眾的贊賞,也使得這部作品和這位電影大師一道,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最讓人流連忘返的一處景緻。
❻ 四百下是新現實主義電影嗎
是的。1959年法國導演特呂弗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四百下》,以此為代表的法國新浪潮運動轟轟烈烈地進入了大眾視野。
在1958—1962的短短五年時間內,至少有200名電影導演相繼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
作為世界電影的搖籃,從1895年,路易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公開放映電影短片,直到新浪潮運動,法國再一次成為了全球電影人的目光聚集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墨索里尼被槍決示眾,希特勒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而新的世界秩序還沒有立刻建立完成,於是一種消極的、信仰缺失的情緒在歐洲大陸的青少年群體中間蔓延。
❼ 《四百擊》為什麼叫作《四百擊》
因為《四百擊》譯自英文「The Four Hundred Blows」,而後者又譯自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該俚語的意思是「青春期的強烈叛逆」。也許譯作「無因的反叛」更好。
《四百擊》是Zenith International Films Inc公司發行的劇情片。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讓-皮埃爾·利奧德、帕特里克·奧菲、阿爾貝·雷米、雅克·德米聯合主演。該片於1959年6月3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十三歲少年安托萬在學校偷列印機被繼父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7)法國電影四百下擴展閱讀:
四百擊的劇情簡介:
13歲的安托萬(讓-皮埃爾·利奧德飾)是個私生子,與母親(克萊爾·穆里爾飾)和繼父(阿爾貝·雷米飾)同住在巴黎。
安托萬有個好朋友叫雷內(帕特里克·奧菲飾),他們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安托萬功課一直不好,又和老師合不來,有時老師就不準安托萬在課間和同學們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內都很討厭那個刻板嚴厲的學校,於是一起逃學。
他們逛游樂場,安托萬騎在大轉筒上的時候,越來越感覺到眩暈,望著周圍的人一片模糊。後來安托萬看到他母親在街上與情夫接吻,為之一驚。安托萬回到學校,老師問他為什麼曠課,他竟隨口謊稱母親死去。
當他的父母來學校戳穿了他的謊言後,老師恍然大悟,隨手煽了安托萬一記耳光。 安托萬很生氣,他既傷心,又害怕受罰不敢回家,在外過夜。一天,他做了一篇自鳴得意的文章,老師硬說他是從巴爾扎克的小說中抄來的。他一氣之下決心不再上學。勒內把他藏在自己的家中。
一天,安托萬深夜潛入他繼父的辦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機,但是他無法銷贓換成現錢,只好又把打字機送回到辦公室。然而不料在送回去的半路上,偏偏碰到巡夜的人,結果當場被抓獲,人贓俱獲。繼父很生氣,把安托萬送上法庭,後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
安托萬受到審訊,同刑事犯和賣淫者關在一起,那裡非人性的教育更加變本加厲。 在少年管教中心,安托萬向心理治療的女醫生訴說了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他的母親來探望,戴了一頂新帽子,安托萬隔著桌子看著她。
母親告訴他,繼父再也不管他了。 少年管教所里,孩子們在踢足球,突然間,安托萬從球場中沖了出來,奔向籬笆,從籬笆下面的一個洞鑽了出去,逃走了。警笛響了。一個看守在追蹤。安托萬不停地跑,他跑過農舍,穿過田野,經過灌木叢邊的房子,卻沒有碰到任何人。
安托萬仍舊在跑,從一個坡上滑下來,他看到了大海,正要跨進大海,忽然回過頭來,凝視著觀眾,畫面形象隨即放大,形成模糊一片。
❽ 請介紹一下電影導演特呂弗和他的電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法國,1932-1984)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在整個少年時代里,他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是電影導演之中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在他的屋子裡,懸掛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這個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法國作家,很長時間都在從精神上激勵少年特呂弗,去投身文化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就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人,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他後來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里,他和夥伴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糾結了一批熱愛電影的死黨。
16歲時,特呂弗有幸結識了巴贊,從此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與未來的傑出電影導演特呂弗之間,結成了一種感情親如父子的關系,巴贊不止一次的把特呂弗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還一次次的幫他找工作。1953年已經入伍的特呂弗被部隊開除,巴贊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創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也就是在《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了一個幾乎與巴贊齊名的、優秀的電影批評家。他們組成"電影手冊集團",推動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
這期間,他撰寫了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被讓.呂克.戈達爾、阿侖.雷乃等所推崇。但是,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1957年,他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後就去了義大利,跟著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於1959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講述了少年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遊走,進行很多生活嘗試和各種冒險。1979年,他在影片《愛情長跑》之中,又插進來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鏡頭,暗示同一個電影主人公歷時性的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此後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導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導演了23部影片。期間,他還做了一項文字工作:因為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到美國專訪了希區柯克,出版了訪談集《論希區柯克的電影意藝術》一書。
1960年,他導演了影片《槍擊鋼琴師》,這部影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呂弗式的電影,黑白片的色調描繪了幽雅感傷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導演了影片《柔膚》,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特呂弗顯示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准確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對人類常常越過藩籬去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所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都進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討。
1967年,他導演了影片《黑衣新娘》,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而瘋狂報復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結婚的時候,新郎卻死在了她的懷里--他被槍殺了。於是她就在隨後展開了對五個兇手的報復,影片相當驚險和激烈。但是因為這是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影片風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編自一個美國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對白都是英語,並不是特呂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顯老,整個影片沒有什麼看點。
1975年,他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被愛的瘋狂所毀滅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人生的復雜關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呂弗再一次踏上紅地毯,登上領獎台。 此時,49歲的特呂弗,伴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美譽,早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天之驕子。 他記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電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自己已經多少次象這樣,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但人們知道,這一次,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已經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獲得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等十項大獎。也就是說: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幾乎囊括了當年法國電影愷撒獎的全部獎項。
同年年他又導演了影片《隔牆花》,它講述了一個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過去的戀人,這個戀人剛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後,兩個人發生了無可阻擋的舊情復發,這樣一個激情故事很難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女人開槍殺了男友後自殺身亡。芬妮。阿爾丹扮演了這樣一個表面熱情溫存,而實際上卻為了愛的佔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像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德芙諾、伊莎貝拉.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芬妮.阿爾丹等等,都和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在銀幕上呈現了她們--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們的風采。
特呂弗可以說是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先後獲得了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獎項,他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懷里。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贊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鍾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么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質疑,我們雖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為什麼要拍這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才會意識到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敘述情節的發展,也是表達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呂弗打破了觀眾的習慣,強迫地調動了觀眾的思考能力,所以這個鏡頭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另外一個長鏡頭比較有意思,觀眾們往往會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鏡頭是老師帶學生們跑在巴黎的街頭,孩子們悄悄地三兩成伴地溜走了。這個鏡頭與主人公的情節走向沒有太大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單一鏡頭,但它聲明了一種生活狀態,具有對環境客觀再現的作用。該片的鏡頭運用似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現父子關系時,永遠用一個畫面將人物全包括進去,而表現母子關系時則永遠採用對切的鏡頭,母與子從未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這樣,人物間情感的遠近關系就展現無遺了。一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關於劇情的深層寓意,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求敘事,這才是電影藝術的真諦。
總之,《四百下》這部影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堪稱經典之作,即便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部影片依然是屬於非常前衛的先鋒派作品,足以伴隨著特呂弗的名字一起被載入史冊。
❾ 我如何看電影《四百下》
遼闊的大海在他眼前鋪展開來,安托萬繼續跑過沙灘,又踏進了海水。遠處的海浪慢慢地壓了過來,這時的他突然轉身向岸邊走來,茫然地望著前方……
對於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我們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恐怕還是他在晚年拍攝的《最後一班地鐵》。這部影片當年在中國曾廣為放映,我們對它所表現的在嚴酷現實中的浪漫愛情和人性的尊嚴,巧妙的「戲中戲」結構,以及對男女主人公的出色表演,恐怕還記憶猶新。
特呂弗主張拍攝「作者電影」。他於1954年在《電影手冊》上發表的著名文章《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被稱為「新浪潮」的宣言書。他把矛頭直接指向「優質電影傳統」,並極力提倡「作者電影」。他指出:「在我看來,『明天的電影』較之小說更具有個性,如同一種信仰或一本日記那樣,是屬於個人和自傳性質的。」而《四百下》正是特呂弗理論主張的最佳體現。
影片《四百下》帶有特呂弗自傳的性質。特呂弗少年時的家庭及經歷與影片主人公安托萬極為相似。他因為經常逃學和離家出走,被父親送到警察局。正是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把他從少兒管教所里解救出來,並引導他走上了電影之路。也正因如此,特呂弗差不多與巴贊建立了情同父子的關系。作為處女作的《四百下》的片頭就打上了「獻給巴贊」的字幕。影片以特呂弗自己少年時期的坎坷經歷為原型,通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非戲劇化的、傾向於寫實性的敘事手法,步步深入地展現了小主人公孤獨、敏感、苦悶、叛逆的內心世界。
影片主人公有明顯的現代主義意味,顯然是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畫廊中極為典型的「孤獨者」、「多餘人」或「局外人」的形象。他的孤獨、叛逆、冷漠,都是現代主義毫無疑問的標記。影片雖然是以生活流和紀實性的手法把鏡頭對准一個尚不是十分成熟的少年,但因為由點到面地探討了一些具有社會普遍性和人性的普遍性的問題,如兩代人的隔閡問題、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專橫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以教育體制為代表的成年社會對青少年的壓抑和專橫,因而使表現主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片名所謂的「四百下」是法國的一句俚語,意即胡作非為、無事生非、到處亂跑等,據說也是法國人用來在憤怒時表示抗議的口頭語。特呂弗用這樣的片名無疑表達了對社會的抗議和批判。
在藝術手法上,影片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照明,紀實感很強。非職業演員的出演也增強了紀實效果。為了進一步增強影片的真實性,影片還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拍攝。尤其是安托萬出逃後在海邊奔跑的一段,攝影機從球場開始,一直在側面跟拍。孤獨的小安托萬沖出足球場,穿過田野,跑過叢林,來到無疑象徵著自由的大海邊。他向大海跑去,但走投無路,海水又迫使他不得不回頭。轉過身來走向岸邊時,緊跟著安托萬、但原來一直是遠景鏡頭拍攝的攝影機突然一直向他推去並成為定格——影片到此結束。而小安托萬瞪著大眼睛、似乎在乞求著理解和寬容的面部大特寫,給觀眾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彷彿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影片的對白非常精練,很多戲幾乎沒有對白而完全通過視覺畫面來敘事、抒情和表意,以至於有些評論家說《四百下》近乎「半默片」。這無疑更接近電影以影像為本體的本質。同時,導演也並沒有完全地純粹客觀,他毫不掩蔽攝影機的存在,活動攝影與靜止鏡頭的交替也形成了影片獨特的敘事張力。
(陳旭光)
❿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