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泰電影院在哪亇區
國泰電影院在黃浦區
㈡ 國泰航空上看了一部電影沒看完,官網上顯示的這部電影名稱是壽司女廚神,有誰知道這部電影可以在那裡看到
東城壽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634623/&dt_ref=&dt_dapp=1
㈢ 龍兄虎弟保四方,貓捉老鼠人健康是什麼電影
老鼠愛上貓。
《老鼠愛上貓》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東方神龍影業有限公司及香港寰亞電影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古裝喜劇片,由香港導演陳嘉上執導,劉偉強監制,王晶出品,劉德華、李冰冰、黃秋生、張柏芝、郭冬臨、吳樾主演,於2003年2月13日上映。取材於中國家喻戶曉的《七俠五義》,以誇張的手法重新演繹了「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的恩怨情仇。
北宋年間,開封包拯(黃秋生)明鏡高懸,嫉惡如仇,全國天下太平。正因國泰民安,開封府漸無用武之地,連龍虎狗頭鍘也快要生銹。來自江湖的游俠展昭(劉德華),為跟隨包大人而放棄以往放浪不羈的生活。可是熱愛自由的他已開始厭倦苦悶的官場生活,他既緬懷過去的雲游四海,又幻想自己披上黑衣行俠仗義。一次行動中,他遇上了一生中既最可怕但又最重要的朋友--錦毛鼠白玉堂(張柏芝)。白玉堂來自陷空島,與四個結拜大哥合稱五鼠,各人身懷絕技,白玉堂年紀最幼,但武藝卻是最高,手段也是最狠。然而他本性善良,素愛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加上其時尚造型和言行舉止,亦正亦邪的性格,吸引了上班族般的小男人展昭。機緣巧合,二人競攜手同破太師父子謀反案,兩個英雄大鬧太師府。結果展昭被封御貓,但錦毛鼠深感御貓封號是沖著自己而設,誓要勇闖京師,與展昭一較高下。五鼠各展其古怪的瘋狂絕技,把開封府鬧得翻天覆地。雙雄終於碰頭,展昭三戲白玉堂,其實只想將之引入正途,但白玉堂毫不領情,更奪去展昭與尚書千金訂婚信物巨闕寶劍。為了娶未婚妻子,展昭遠赴陷空島,豈料島上機關重重,展昭身陷牢獄,受盡白玉堂侮辱,誰知展昭不為所動。原來此行各為取劍,實想勸服白玉堂棄暗投明。面對展昭不撓的男兒氣概,白玉堂也為之所動,但此動非同小可,原因白玉堂實是女兒身,此動竟是初戀心動。在包拯相助之下,皇上(張達明)御旨要白玉堂等五鼠收歸開封,白玉堂回復女兒身,展昭非常詫異,原來一直針鋒相對的白玉堂竟是自己心中的完美女神。展昭還未會過神,白玉堂已將開封變出新天地。古肅嚴正的開封府衙,竟變成歡樂天地一樣,展昭更是神為之奪。本來兩情可相悅,但展昭身負卸賜婚親,他的理性壓過感情,敢愛而不敢做,只得對白玉堂發乎情止乎禮。我行我素的白玉堂面對展昭仍勇敢去愛,但展昭對白玉堂卻敬而遠之,白玉堂只得黯然地抽身而退。此時,包拯智囊公孫策查出太師謀反背後主腦,竟是包拯好友襄陽王。開封危城告急,大家擔心任性的白玉堂會破壞婚禮,但展昭卻期待她的出現。豈料,白玉堂決獨闖高手雲集的招賢閣,連場惡斗,正當白玉堂束手待擒之際,展昭從天而降。
㈣ 在國泰航空上看了一部電影 ,忘記什麼名字了,
不延誤的話,來得及的。香港轉機很方便快捷的。你不需要轉運行李,直接下飛機,去轉機的地方,然後就是候機廳了。我在香港每次轉機時間1小時25分鍾,都來得及的。就是需要一路小跑。
㈤ 國泰電影院的3D怎麼樣阿凡達在那看合適么
昨晚剛看過,不錯的,人不多,看電影也要心情,排隊排得都沒心情了,所以何必擠熱鬧。
㈥ 誰知道禾嘉公司出的港產片有那些
1970 : 嘉禾成立,由鄒文懷先生,何冠昌先生及梁風先生創辦,購入國泰片場舊址作為片廠廠址,改名為嘉禾製片廠。
「獨臂刀大戰盲俠」乃首部由嘉禾及日本合拍的電影,早年製作包括帶動潮流的功夫片「天龍八將」及 「刀不留人」。
1971 : 李小龍簽約嘉禾。
1971-1973 : 製作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游戲」 (後兩部均由李小龍親自執導),更打入世界市場。
1973 : 李小龍逝世。
採用多元化創作路線,製作了愛情片「秋霞」及懸疑片 「貂女」。
1974 : 許氏兄弟加盟,開拍《鬼馬雙星》,開創喜劇新路線,亦以六百多萬成為當年賣座冠軍。
同年嘉禾拍攝首部"荷里活"片,由羅拔米湛主演的「荷京諜血」。並創辦以發行西片為主的泛亞影片公司
1974-1977 : 吳宇森執導拍攝雛鳳主演的粵劇戲曲片「帝女花」。 許冠文兄弟開創一系列社會諷刺喜劇,包括「半斤八兩」 、「賣身契」等。 除了打破東南亞電影票房紀錄外,還成功打入日本市場。
1977 : 洪金寶簽約嘉禾為導演,開創諧趣功夫片先河,拍了「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及「敗家仔」。
1978 : 吳宇森執導了喜劇「發錢寒」及古裝武打片「大煞星與小妹頭」, 嘉禾成為全球最大華語電影製作公司。
1979 : 成龍加盟嘉禾,他首次自導自演的「師弟出馬」轟動日本。同年羅渣.華汀為嘉禾執導「迷離夜合花」。
1981-1983 : 成龍的「A 計劃」繼續為嘉禾電影在日本開創前所未有的高峰。
1981 : 嘉禾以破紀錄的五百萬美元片酬,邀請畢雷諾士演出「炮彈飛車」一片。
1983 : 鄒文懷先生獲美國戲院聯合會頒發 'Showman of the Year' 大獎。同年成龍為嘉禾演出首部荷里活片 'The Battlecreek Brawl'。
1984-1988 : 嘉禾製作了多部受荷里活影響的電影,計有「雪嶺過江龍」 (由查理士布朗臣、李馬榮及安芝迪堅遜主演),「東游記」、「御准神偷」 (均由湯沙力主演) 等。
1985-1990 : 嘉禾平均每年製作二十五至三十部電影,為全球最大的華語電影製片廠,發行網及戲院網路遍及全世界。
1989 : 「忍者龜」一片令嘉禾再次揚威國際,不單刷新票房紀錄,還開拍續集。
1992 : 嘉禾影片以分帳發行方式在中國大陸上映。嘉禾與澳洲Village Roadshow合作成立的嘉華公司(Golden Village)在新加坡義順創建亞洲首個10個影廳的多廳影城。
1994 : 嘉禾娛樂 (集團) 有限公司於十一月二十三日上市。
1997 : 「甜蜜蜜」破紀錄贏得九項香港電影金像獎。
1998 : 嘉禾 (中國) 拍攝了盛況空前的「宋家皇朝」。
1998-1999 : 以蔪新電腦科技製作了「風雲雄霸天下」、「幻影特攻」及「中華英雄」,視覺效覺全由本地人才泡製,開創了香港特技電影的新里程碑。而「風雲雄霸天下」並刷新了香港周末開畫票房紀錄。
1999 : 馬楚成執導,新人張柏芝主演的浪漫喜劇「星願」,刷新了全亞洲農歷年票房新紀錄。
2000 : 台灣科技權威 Acer 成為嘉禾新的合作夥伴,兩者同為嘉禾娛樂 (集團) 的大股東。
馬楚成執導,康城影帝梁朝偉、鄭伊健、陳慧琳及張柏芝主演的奇情動作片「東京攻略」在農歷年間推出,再次激勵香港電影票房。該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畫,在亞洲超過 1,200 放映間上映,其中1,000 間在中國。
嘉禾、Acer 及 Morningside Technologies 共同創立互聯網公司 I-Content,並開拓了首個可供合法下載流行音樂的網頁eolAsia.com。
「夏日么么茶」一片成為暑期票房第二位,總收入二千一百多萬。
香味電影「薰衣草」推出,深受業界及觀眾贊許,是香港首部在放映時有同部香味輸送的電影。
2001 : 成龍主演的「特務迷城」成為香港、內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印尼及泰國農歷年間華語片票房冠軍。該片亦為嘉禾發展網上電影奠下基礎。將與台灣的 Spring House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合作發展「特務迷城2003」。
聖誕推出的現代鬼怪懸疑電影「2002」運用蔪新視覺科技效果,製作龐大。
2002 : 浪漫愛情喜劇「嫁個有錢人」,由鄭秀文及任賢齊主演。
2003 : 賀歲片「行運超人」,由梁朝偉及楊千嬅主演。
2004 : 李嘉誠和EMI百年代唱片入股嘉禾公司,並成功簽署收購台灣華納威秀影城的合約。
2005 : 嘉禾國內首個旗艦影城在深圳開幕,代表著嘉禾拓展珠江三角洲影城業務的決心。
完成收購台灣最大院線之華納威秀。
2006 : 購入39出華語電影包括成龍作品《特務迷城》、楊紫瓊及張曼玉主演《宋家皇朝》、郭富城《風雲雄霸天下》,令嘉禾電影藏庫進一步擴展至約140部 作品。
2007 : 為了調配集團資源進軍大中華市場,集團成功出售馬來西亞一影院,獲利一億一千六百萬港元。
鄒文懷先生將其擁有之嘉禾娛樂(集團)有限公司股份全數售於橙天娛樂(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並由伍克波先生出任嘉禾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2008: 耗資1億打造《風雲2》 演員包括:郭富城 鄭伊健 謝霆鋒 蔡卓妍 唐嫣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敗家仔》、《帝女花》、《半斤八兩》、《A計劃》、《宋家皇朝》
成龍的《我是誰》和《警察故事系列》
㈦ 香港娛樂界發展史
香港娛樂界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電影界和音樂界的發展史。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十年就會翻新人,確實,在復雜的娛樂圈,尤其是新人輩出的香港娛樂圈,TVB無線電視台和亞視ATV相互競爭,促進了香港娛樂圈的發展,港姐選舉,港男選舉,華裔小姐,亞洲小姐選舉,TVB藝員培訓班,各樣的歌唱比賽,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無論是現在的巨星還是未來之星,抑或是曾經的巨星,香港娛樂圈真是歷經一切!當然在金融風暴,SARS時期的香港依舊那麼團結,不管娛樂圈發生多少事情,香港演藝協會始終都是為香港人民在服務,保證香港藝人的安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更加繁榮,和內地台灣合拍片也更多!不過也有些不開心的事情,像張國榮,梅艷芳,柯受良,翁美玲,李小龍,鄧麗君,黃家駒,羅文,陳百強等巨星的離世,也讓香港娛樂圈的人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應該要更加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