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寒夜》內容簡介
《寒夜》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
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1)法國電影不期寒夜擴展閱讀
《寒夜》是巴金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1944年秋冬的一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的一兩個小時,巴金開始了《寒夜》的寫作。
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說是 1946年的最後一天,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夜,小說結尾也正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群、小說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范予,都是害著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
所以,當小說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著、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說,看巴老的《寒夜》和《隨想錄》的手稿,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隨想錄》是巴老晚年體弱多病時完成的,手稿上的每一筆都是艱難地寫下來的;而《寒夜》卻不一樣,巴金寫得龍飛鳳舞、瀟灑流暢,汪洋恣肆的激情順著筆尖奔涌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歲月的剝蝕,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據說抗戰時期在重慶,一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樓失火,他帶著一口小箱子匆匆跑出,這個箱子里就有《寒夜》的頭兩頁手稿。
巴金後來說,幸好那天的火沒有燒起來,否則燒毀了這座作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樓,他可能不會再將小說寫下去了。
即便逃過了一個個劫數,由巴金先生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現存手稿中第56頁整頁缺失,第57至62頁共六頁有部分破損,而整個手稿的最後部分,即全書的第26章至尾聲的手稿遺失。
為確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後採用《寒夜》首次在《文藝復興》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體補齊。因為這部手稿就是當時供《文藝復興》發表時的排印稿,兩者的文字是一致的。
⑵ 我要些資料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兒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兒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文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文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
《巴金散文選》1983,文聯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齊)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
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
峻青,(1922——1991),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山東海陽縣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13歲便去工廠當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寫出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後擔任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工作。解放後任文藝界領導工作。從1954年起寫了一系列優秀短篇小學,如《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等。本文選自散文集《秋色賦》,節選了原文開頭、中間和結尾幾個描寫海濱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峻青是擅長寫革命斗爭題材的有成就的作家。他18歲投身革命,參加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戰斗中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他,便他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已經過去了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斗爭生活再現出來。他說:"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邊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兒女的壯烈事跡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每一想到這些為了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而慷慨地貢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的人們,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動起來,發生了一種要用文學創作來表現他們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促使我寫出了這些作品。"正是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憶"了同故鄉山東老區人民戰斗的崢嶸歲月,描寫了戰爭年代中所熟悉所難忘的英雄人物,相繼發表了《馬石山上》《黨員登記表》、《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是,作者善於用濃重的筆墨,從正面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刻畫在艱苦的環境中解放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貞,以及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崇高的自我獻身精神,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動形象的傳統教材。
50年代以後,峻青也寫了一些反映膠東人民在和平建設時期的英雄業績的小說,如《老水牛爺爺》、《蒼松志》、《山鷹》、《丹崖白雪》等,但總的來看,都不如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成就高,影響大。而正是這些革命斗爭題材小說的創作,確立了峻青在20世紀後半期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寫革命歷史斗爭生活的小說從不迴避革命斗爭的艱苦、殘酷,甚至流血犧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尖銳復雜的矛盾旋渦中去經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使人物性格閃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展現蘊積在人物身上的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邊》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創作特色。小說描寫的是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時,通訊員小陳一家為掩護武工隊隊長通過敵人封鎖區,而英勇獻身的事跡。作品始終把小陳置於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他危難中受命,要帶領兩名武工隊負責人連夜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到濰河東開展工作。這必然要遇到種種艱難險阻,對於一個18歲的小戰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濰河狙擊戰"是小說情節的高潮,也是展現小陳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動人的章節。當敵人卷土重來,捆綁住他的母親和弟弟作人質,步步向他逼進的時候,他能聽從母親的召喚,開槍向敵人射擊;母親和弟弟犧牲後,他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抱住還鄉團頭子跳下了濁浪滾滾的濰河,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描寫,展現了他勇敢機智,忠於革命事業,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小說創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特色,其美學風格是悲與壯的高度融合,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所以說,悲壯的格調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峻青的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環境總是十分險惡嚴峻的,人物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又總是驚心動魄的。作者就善於把人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他們在血與火、生與死面前的舉止、抉擇等一系列矛盾沖突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質。《黨員登記表》寫的是女共產黨員黃淑英母女為保存一張全區黨員登記表,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小說以一張"黨員登記表"作為中心線索來安排組織矛盾沖突: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敵占區海萊山區,敵人為破壞這個地區的黨組織,利用叛徒黃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計要想得到這張黨員登記表,在敵人連續十個晝夜的嚴刑拷打下,黃淑英堅貞不屈,最後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黎明的河邊》更能體現這一悲壯的風格。小說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尖銳激烈的矛盾之中:河東的武工隊由於叛徒告密被打垮,隊長和副隊長都壯烈犧牲,"我"和老楊必須連夜過河,整頓隊伍,堅持斗爭。任務是這樣的緊迫,斗爭是這樣的艱險。小陳為掩護"我"和老楊過河,在被敵人發現、包圍的嚴峻形勢下,在敵人採取誘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壓力下,大義凜然,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壯烈犧牲。這種把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尖端,通過人物在危難關頭的一系列行動的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物在艱難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濃筆重彩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時,始終都在作品中洋溢著一種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正義的力量。盡管人物的處境險惡,斗爭殘酷,為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在這種悲壯的氣氛中,帶給人的卻是振奮激昂、信心和力量。無論是《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軍戰士,《黨員登記表》中的黃淑英,還是《黎明的河邊》中的小陳,《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們的身上,分明充溢著一種面對困難和險惡而具有的無堅不摧的力量,面對凶惡狡猾的敵人而表現出來的蔑視它、戰勝它的英雄氣概,面對死亡而大義凜然與視死如歸的精神。
為了突出這種悲壯的風格,峻青還常常在小說創作中著力於場面的烘托和氣氛的演染,把自然環境的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他的小說故事性強,場面驚險,情節曲折緊張,真可謂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黎明的河邊》寫"我"和老楊、小陳三人夜間經過敵占區從永安到河東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況就很驚險:小說先渲染了"暴風雨之夜"的嚴峻的斗爭環境,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埋了了伏線。然後寫他們三人和敵人的遭遇戰。由於天黑,他們走進了荒草窪,迷失了方向。天快亮時意外地發現了河邊,不料擺渡的船又被暴漲的河水沖走了。後來,慶幸地找到了小陳爹,正准備渡河,敵人又追上來了,步步向他們逼進。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小陳娘、小陳弟弟相繼犧牲,小陳也負了重傷,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故事情節迴旋起伏,緊張驚險,有力地烘託了小陳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
⑶ 寒夜的電影劇情
中國抗戰期間,汪文宣與大學同學曾樹生在杭州同居,育有一子。上海失守後,文宣一家逃難至重慶。汪母思想守舊又固執,見兩人已草草結婚,對樹生非常不滿。樹生是新女性,有工作,有理想,不肯逆來順受,她曾因與文宣母親不和離去,只因深愛文宣,遂去而復回。
1944年冬天,天氣寒冷,人民生活愈來愈困難。文宣被戰爭摧毀了鬥志和理想,他任職出版社,薪薄位微,更罹患肺病,被出版社辭退。樹生到銀行工作養家,為生活暗中落淚。文宣母親不諒,婆媳間水火不容。銀行主任要求樹生隨銀行撤退,樹生為領安家費調職蘭州,從此夫妻分離。
樹生走後,文宣更加抑鬱,病情更加沉重。抗戰勝利後,文宣病逝,樹生哀慟不已,而婆媳二人終在文宣墳前和解。
⑷ 《寒夜》的意義
抗戰時期,小公務員不堪現實生活重壓,家庭破裂的悲劇,揭示了舊中國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暴露了抗戰時期國統區的黑暗。
網採納謝謝
⑸ 電影寒夜的簡介是怎麼樣的
名稱:電影《寒夜》(1984年)
拍攝:北京電影製片廠
主演:潘虹、許還山
故事簡介: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國民黨統治下重慶一個小職員的生活。主人公汪文宣這個忠厚老實的舊知識分子,在大學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濟世的宏願。可是他在舊制度下工作了多年,地位越來越低,生活越來越苦,意志越來越消沉。
198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根據巴金小說改編拍攝了同名影片《寒夜》。影片由當紅明星潘虹、許還山主演,他們以細膩的表演,展現了上個世紀40年代知識分子的復雜情感和心態。該片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可謂是震撼了海內外影壇。
⑹ 跪求法國老喜劇電影有哪些,【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法國老喜劇電影有哪些,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地球之夜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⑺ 想在線看寒夜(1984)導演闕文的百度雲免費資源拜託求免費分享一下
《寒夜》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3bACCB6M7rJzAnOxK-elew
導演:闕文
編劇:林洪桐/巴金
主演:許還山/潘虹/林默予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84
片長:99分鍾
又名:TheColdNight
抗日戰爭後期,陪都重慶。崇尚自由的汪文宣(許還山飾)不顧家人反對,和同學曾樹生(潘虹飾)戀愛同居。走入社會後才發現理想與現實有天壤之別,最終落魄成忍辱偷安的小職員。妻子樹生不安於窮困潦倒的生活,憑姿色謀得銀行「花瓶」工作貼補家用。汪母(林默予飾)非常看不慣樹生的作派,常常以「沒有正式結婚」為由數落她。銀行優厚的薪酬使樹生不想再回到貧困的家庭,最終,她和銀行年輕的上司陳主任(高飛飾)外遷蘭州。身處異地的樹生時刻想念重慶的丈夫和兒子,抗戰勝利後,她從蘭州回到重慶,卻不想文宣已於數日前死於貧病交加。
⑻ 寒夜的獲獎記錄
該片獲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第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及第38屆法國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
⑼ 寒夜的人物形象
汪文宣:善良、膽小、懦弱。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知識分子。當年他也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讀大學時雄心勃勃地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改造社會,樹有教育救國理想。之後他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可以想見他當年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禮俗的熱情與勇敢。但是,現實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例如,他看見上級注視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對他不滿,聽到上司說話,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連上級輕聲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樣,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說,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
曾樹生:年輕美麗、思想開放、富有活力,內心孤獨苦悶;意識與潛意識的矛盾與沖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滅、人生的扭曲,還有中年成熟背後的悲哀等,使人物帶有濃濃的悲劇色調;他們的精神煎熬既來自社會,更來自家庭中的婆媳「戰爭」。
⑽ 《寒夜》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什麼社會現象
病態社會的黑暗腐敗的現象。
連年戰爭,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盡的苦難。在抗戰期間,巴金的好友王魯彥、林憾廬、陳范予等人,在貧病交加之中,一個個地死去了。他們都曾有過遠大的理想,然而動亂的時局使他們喪失了發揮才能的機會。巴金為他們不平,為他們感到難過。他決定在《寒夜》中記載下他們的痛苦與悲哀。
(10)法國電影不期寒夜擴展閱讀:
《寒夜》在藝術構思上獨具特色。巴金從一個家庭的解體,一場婆媳的爭吵,一個扭曲的靈魂,來控訴社會的黑暗。作品緊扣「寒夜」的命題,開篇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尋找曾樹生,結尾是曾樹生在「寒夜」中回到舊居。
人物的活動,情節的展開全都在「寒夜」中完成。全部故事籠罩在沒有光亮、沒有熱氣、灰冷陰暗的「寒夜」之中。作品將汪文宣的死安排在抗戰勝利的歡呼聲中,更是寓意深刻。曾樹生從蘭州回來,丈夫死了,婆婆和兒子不知去向,她獨自在陰沉沉的「寒夜」里徘徊,她的歸宿在哪裡?她將要走向何方?作家沒有作答,這更強化了作品的悲劇氣氛。
心理描寫
《寒夜》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表現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