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城之春》有誰看過,感覺怎麼樣
《小城之春》正在各影院的小廳上映。對於這部影片,我們在媒體上看見更多的是導演田壯壯的自我闡述,以及各種拍攝花絮,總之,這部影片從一開拍就成了熱門話題,宣傳炒作轟轟烈烈,人們都對田壯壯懷有很高的期望。現在影片上映了,卻很少看到有關的評論,沒有贊揚,批評的聲音也了了,有新聞報道說影片在上海遇到了「倒春寒」,對此,主創人員肯定會解釋說:藝術片,自然曲高和寡。
有朋友買票去看了《小城之春》後說,媒體太壞了,這么爛的片子還拚命吹捧!這也可以當作是一家之言。姜文不是說看了激動地睡不著覺嗎?
在有關拍攝花絮中,監制李少紅談到拍攝的困難時幾乎哽咽:我們真的想做一部好電影,希望能理解我們對電影的真誠。
對於「真誠」我倒是毫不懷疑--那簡直是一定的,尤其是田壯壯本人,反復說他拍這部電影並沒有商業目的,他是在向費穆致敬,是在向費穆學習拍電影。那就很明白了,這電影他是拍給自己看的,致敬、學習,都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反正有人給你出學費。但作為觀眾,我們有必要買票進影院跟你一起致敬和學習嗎?--我們又不是導演。就算我們要學習和致敬也完全可以通過看費穆的《小城之春》。
問題就在這里,拍的時候是當作藝術片來做的,自說自話,不考慮觀眾愛不愛看的問題,宣傳則完全是商業化的操作,鼓動觀眾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投資不低。問題是你們把觀眾當成什麼了?為你交學費的?
導演誠惶誠恐,對費穆頂禮膜拜,完全用一種仰視的眼光來看那部黑白的《小城之春》--這種態度已經註定了田壯壯的失敗。
我看了這部學習之作後,想不通田壯壯為什麼要重拍《小城之春》,演員的表演透著虛假、做作和不自信。情節、人物幾乎完全沒改,在內涵和形式上都沒有任何超越和創新--除了黑白變成了彩色。韻味在努力向原作靠近,但差得遠。費穆的影片營造出了 一種籠罩整部影片的詩意而壓抑的氛圍,人物在壓抑中掙扎,有太多的欲說還休。而到了田壯壯這里,幾乎只剩了一個枯燥乏味的故事,而且看不出這故事對這個時代有什麼意義,它表現的不是當代人的焦慮。
影片最大的改動是把第一人稱去掉了,導演說是為了把距離拉遠一點,實際上影片出來的效果一點也不遠,也許是彩色的緣故,感覺是比費穆那個還要近,近了,就容易讓人覺得假。
10年沒有拍電影,田壯壯這次的表現就是,他對當代已經沒有感覺了。對於一個導演來說,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❷ 費穆在華語電影史中是什麼地位對於華語電影的貢獻是什麼
我覺著應該是華語電影史上象徵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可以說是開創了我國愛情電影的先河,在那個時代他所拍的電影可以說是一種壯舉了,在當時的時代拍愛情類的電影真的是開創先河了,所以他也算是華語電影史上的代表開山人物了。
《小城之春》的拍攝手法是很潮流的,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不過時的,這部電影中的意境也是很好的,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即使重復看了多遍也不會覺著厭倦。費穆先生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經典的作品,可以說他是呼籲電影史上的象徵性人物一點也不為過,他的電影也是電影史上的經典。
❸ 如何評價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投合了當時人們的苦悶心情。在藝術表現上,這部影片有較成功的探索。
早期的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辟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復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介紹
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的故事。該片於1948年上映,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
2005年,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同時也被英國電影雜志《視與聽》846位影評人評為影史TOP250的127名(獲得13票)
❹ 費穆的人物評價
費穆一生恪守儒家傳統以及人道主義,形成了他對於珍視和護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貞和執著,形成了他屢受挫折而始終不渝的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情結。他的家國夢想、抗敵禦侮的使命感,體現在他一生的作品中。(三亞新聞網評)
費穆執導的影片,顯出了純熟的技術。他擅長細膩的內心描寫,在情緒的把握上,也恰如其分。鏡頭的角度和畫面的構圖也非常完美。從不同側面對人的生存價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哲理性的探討。在藝術處理上,鏡頭凝煉、構圖優美,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中國新聞網評)
在現實主義和左翼電影盛行的時代,費穆的詩意表達和春秋筆法是一鶴沖天的異類,以至於他的作品往往一開始不為人接受甚至遭到詬病,而漸漸地越來越散發出雋永的光芒。(東方早報網評)
❺ 費穆如何成功
傳統與創新的緊密結合 而且恰到好處
他讓京劇真正走上舞台 而且電影化生活化
❻ 關於著名導演的問題
太多了,寫不下了,我只說中國的吧
鄭正秋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張石川
張石川(1890-1953),中國電影導演,事業家。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的導演。
1916年,他創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藉冤魂》搬上銀幕。
1922年由他和鄭正秋等人發起組織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編劇;《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雲塔》、《孤兒救祖記》、《擲果緣》、《難夫難妻》等片的導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員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鵑,又名百寧。天津人。家境貧寒,早年失學,曾做小販、照相館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無聲喜劇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曾任《聯華畫報》編輯,後任編導。先後編導《出路》、《無愁君子》等影片。所作電影劇本《狼 山喋血記》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國防電影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輾轉至重慶,導演舞台劇《草莽英雄》、《 兩面人》、《日出》、《雷雨》、《 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同時創作話劇劇本《重慶二十四小時》、《 金玉滿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副廠 長,編導影片《追》。後至上海,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48年編導影片《 萬家燈火》,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充分表現了下層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 1949年編導《希望在人間》,導演手法細膩含蓄,生活氣息濃郁。同時還參與編寫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建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 56年導演影片《李時珍》。同年赴蘇聯考察寬銀幕立體聲影片導演業務。 1958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後相繼導演《萬紫千紅總是春》、《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其創作態度嚴謹,富於探索精神; 風格朴實沉厚,抒情意味濃郁;結構布局和節奏處理,尤見功力。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編導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無愁君子 1937:聯華交響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聖城記1947:追1948:萬家燈火(與陽翰笙合作編劇)1949:希望在人間 電影劇作 1936:狼山喋血記1949:烏鴉與麻雀(與王林谷、徐韜、趙丹等合作)導演故事片1954:斬斷魔爪1956:李時珍1959: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1963:北國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藝海風光·電影城
鄭君里,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因酷愛藝術,讀到初中二年級,毅然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29年夏,在南國社參加《莎東美》、《卡門》等劇的演出,與陳白塵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起草《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同時,他還加入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乞丐與國王》、《血衣》、《亂鍾》等劇。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先後在《火山情血》、《奮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並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劇。在銀幕和舞台上,以形體動作灑脫自如,並善於把握並表達角色的內在情緒,富於藝術魅力而成名。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0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新聞影片部主任,歷時兩年,赴西北、西南地區拍攝各兄弟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了《戲劇春秋》、《祖國》等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1947年,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雖是在老藝術家指導下的電影導演學步之作,卻已顯露出他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非凡的稟賦與才華。翌年,他參加了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真實地記下了蔣家王朝的「最後罪惡史」。影片在人物刻劃、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影片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步入鼎盛時期,影片《宋景詩》(與孫瑜合導)場面宏偉,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他執導的《林則徐》和《聶耳》,被譽為「紅燒頭尾」,是上影向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1年導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細刻的手法和富於詩情畫意的鏡頭畫面,動人地描述了血吸蟲病人苦妹子從絕症中獲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舊社會悲歡離合的遭遇。影片較好地借鑒了傳統藝術的經驗,體現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銳進精神。長期以來,他還致力於電影、戲劇的翻譯和著述。《論抗戰戲劇運動》,在1939年曾以單行本出版。進入40年代後,他即以開始《角色的誕生》的構思和撰稿。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論著有《角色的誕生》、《畫外音》,譯著有傑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講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等。鄭君里是一位擅長駕馭「重頭戲」著稱,以拍攝人物傳記片見長的電影藝術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於監獄。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劇協常務理事、上海影協常務理事。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
1916年費家遷居北京,因長年苦讀,致左眼失明。後開始接觸電影,撰寫影評,辦電影雜志,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
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
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
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
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姓名:謝晉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豬 星座:天蠍座
籍貫: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縣
學歷: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在家鄉度過童年,並上了一年小學。
三十年代隨父母遷居上海繼續讀小學。
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
1939年 回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稽山中學高中,業余時間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指導老師有黃佐臨、吳仞之等,並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讀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主動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黃花崗》、《雞鳴早看天》、《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一時期,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導演)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導演獎。
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獲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演員徐松子獲「捷克戲劇家協會評委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前後曾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於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1988年 作品:《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任第7屆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作品:《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1992年 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93年 作品:《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2月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 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1998年 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
擔任副導演的影片: 《啞妻》(48年,大海大同電影廠)《雞毛信》(53年,上影廠)擔任導演的影片:
《女籃五號》(57年,上影廠,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國際影片展覽「銀質獎」,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紅色娘子軍》(6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廠)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廠,獲第二十四屆倫敦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臘.達.福日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國際電影導演獎。
《天雲山傳奇》(8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牧馬人》(81年,上影廠,獲第六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84年,上影廠,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芙蓉鎮》(86年,上影廠,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卡羅維伐
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後的貴族》(89年,上影廠)
《清涼寺鍾聲》(91年,上影廠)
《啟明星》(92年)
《老人與狗》(93年)
《女兒谷》(95年)
《鴉片戰爭》(97年,峨眉廠,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三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籃五號》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
《紅色娘子軍》獲1962年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3名
《舞台姐妹》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
《啊!搖籃》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天雲山傳奇》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4屆百花獎最佳影
片獎
《牧馬人》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第8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芙蓉鎮》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作品:
雲南故事
青春祭
沙鷗
南中國1994
你好,北京
閨閣情怨
鄭洞天,河南羅山人,生於重慶,在上海讀中小學,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除了擔任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還曾擔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建樹,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
台灣往事
鄭培民
故園秋色
人之初
秘闖金三角
鴛鴦樓
鄰居
向導
火娃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電製片廠導演助理。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委員。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1989年1月後,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導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黃蜀芹(1939-),導演,原籍廣東番禺,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曾任《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的執行副導演。1983年,其獨立導演影片《青春萬歲》,於次年獲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黃蜀芹與人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1996年,執導兒童片《我也有爸爸》,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由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的著明電視連續劇《圍城》,為黃蜀芹贏得了1991年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和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❼ 電影是( )的藝術
電影是天賦的藝術,為什麼呢,在這里先說一下,我本身就是學電影的,當我在瘋狂看電影的過程當中,明白了一點,就是只有真正真誠、新意的電影才能打動我。老師在上課時介紹說,歷史上哪部電影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代表著技術上的革新,例如《戰艦波將金號》代表蒙太奇雲雲,但當我看時,沒什麼感覺,因為畢竟現在技術已經革新成多樣化了,再看那種老電影的時候,肯定會不如現在,我知道這樣好像不尊重電影史一樣,可我騙不了自己,看那樣的電影我的確沒什麼反應,那樣的電影確實打動不了我,我只能說尊重它而已。再如費穆的《小城之春》,准確的說應該是田壯壯的《小城之春》,因為我只看他的,之後怕嘔吐就沒看費穆的。因為我覺得矯情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花了兩個小時才講清楚,還有這么多長鏡頭用於矯情情緒的表達,我實在服了他了···那之後我對他們兩個都沒有好印象,但據說費穆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還很高,也據說田壯壯自己竟然被感動了才重拍那樣的電影。
所以我覺得電影並不是技術上的問題,既然電影已經形成工業,技術當然不是問題,不是你在當初最早的情況下,碰巧這么做了,就很了不起,而是在思想,模式,內容上的革新,我覺得真正電影的好壞在於它內容上的某種革新,它表現於你的表達,你有沒有表達的能力,你有沒有屬於你自己的表達,不矯情,不讓別人,也不讓自己看出來:其實那很假。其次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明確自己的創作方向,最重要的一條是真實,看似簡單,好像誰都能做到,現實這么強大,挑一個真實的有多難,但想想,又有誰知道呢。假的看似很難,但也很容易,因為它只有一條准則,那就是逃避現實,我們許多人慣於做這種事,隨便挑一個,扔電影學院,幾年出來後,他就是中國的票房英雄。
什麼事情,都是你先想去做的,電影也不例外,如果你是一個導演,且不說有沒有貨,要是你只覺得它是和別的吃飯的傢伙沒區別的話,那肯定不行,你是職業導演,你一直在「接活」,那麼幾乎你就在做純粹的技術工作,電影也許需要這樣的匠人,但不應該太多。
我的話太亂,也許說來說去也沒挨著主題,但已經說明一個模糊的問題了,電影需要表達的天賦,需要表演的天賦,需要各種各樣的天賦。你不想,你沒有天賦,沒有說真話的天賦,你就成為不了導演
❽ 費穆的演藝經歷
1932年,費穆應聯華影業公司老闆羅明佑之邀到上海,成為聯華上海一廠的電影導演。
1933年,費穆執導了批判現實的劇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關注。
1934年,費穆先是執導了由阮玲玉、林楚楚主演的劇情片《人生》;隨後又編導了由阮玲玉、高占非主演的劇情片《香雪海》。
1935年,執導了由尚冠武、林楚楚主演的倫理電影《天倫》,費穆在電影中以民族樂器配樂,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第一次。
1936年,編導了號召抗戰,希望民眾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者的國防電影《狼山喋血記》,費穆沒有採取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而是虛構了一個隱晦的寓言故事,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來說明「打狼」的必要和必勝。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後,費穆在河南拍攝了宣傳抗戰的紀錄片《北戰場精忠錄》; 接著,出於對京劇的痴迷,費穆與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合作了戲曲電影《斬經堂》。
1939年9月18日,費穆在金信民以及童振民的投資下,成立了民華影業公司。
1940年12月19日,費穆耗時一年拍攝,由唐槐秋、張翼主演的古裝劇情片《孔夫子》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
1941年,費穆為中美兩國第一次合作拍攝的影片《世界兒女》編寫了劇本;隨後,與京劇表演藝術家瑞德寶、梁連柱合作了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7月,日本當局「接管」租界電影業,成立了汪偽控制的「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費穆拒絕與敵偽合作,憤然退出影界,加入天風劇團,開始話劇創作; 隨即執導了姚克編劇的宮闈戲《清宮怨》,該劇在璇宮劇場連演71天,連滿97場,在觀眾中引發反響;12月,執導的時裝喜劇《孤島男女》上映,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兵闖入租界而中斷。
1942年1月,天風劇團解散;2月,費穆在原天風的基礎上,吸收了新藝、銀聯的部分成員組建了上海藝術劇團, 首演劇目是費穆自己編導的劇本《楊貴妃》,由劉瓊、狄梵主演。
1943年8月,汪偽政府「收復」上海租界,強令話劇團體舉行大規模聯合公演進行「慶祝」。8月6日,上海藝術劇團舉行臨別大公演,之後主動宣布解散,以示抗拒。
1944年1月,在形勢稍微好轉之際,費穆又領導劇團原班人馬,以新藝劇團的名義重新復出,首演劇目是由費穆自編自導的《浮生六記》,該劇連演三個多月。與此同時,費穆將劇團一分為二,在卡爾登大戲院的部分仍名為新藝劇團;在金城大戲院的演出隊則改名國風劇團(後又改稱「國聯」)。國風劇團的首演劇目是由費穆親自編導的《小鳳仙》。從此,費穆同時領導著兩個劇團,並擔任編導工作,一直堅持到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
1946年3月,上海藝術劇團恢復原來的團名,至8月結束,費穆又重返影壇。
1948年,費穆嘗試拍攝了彩色膠片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蓄須明志的梅蘭芳在抗戰勝利後重返舞台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 之後,費穆執導了由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劇情片《小城之春》,該片於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2005年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1949年5月,費穆遷居香港,與吳性栽合辦了龍馬影片公司; 隨後,執導了影片《江湖兒女》,但影片尚未拍完,費穆就因心臟病突發於1951年1月31辭世,享年四十五歲。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費穆被授予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❾ 費穆的介紹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10月10日出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編劇。1932年,執導了批判現實的劇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關注;1934年,執導了劇情片《香雪海》;1935年,執導了倫理電影《天倫》,於中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民族樂器配樂;1936年,拍攝了號召抗戰的國防電影《狼山喋血記》;1937年,拍攝了戲曲電影《斬經堂》;1940年,執導了古裝劇情片《孔夫子》;1941年,為中美兩國第一次合作拍攝的影片《世界兒女》編寫了劇本,隨後退出影界;1942年,組建了上海藝術劇團; 1944年,創辦新藝劇團;1948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51年1月31,費穆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四十五歲。
❿ 談談你對費穆電影的民族化敘事風格的理解。
小城之春》是費穆的顛峰之作。據影片編劇李天濟講,費穆是按蘇東坡《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詞意境和韻致構思全片視聽形象的。詞中寫道,「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聲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詞境中的哀怨感傷,黯淡悵惘,化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苦澀的茉莉香片。「色淡而隱然可見內里顏色,味苦正如離亂年代坎坷人生」。費穆拍片力求完美,速度一向較慢,而如此細致精美的《小城之春》只拍了三個月。費穆帶著同病相憐的深切感受把它呈現在觀眾面前,幾達物我兩忘、得心應手的澄明心境。而作品的氣韻,必將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疆界。 費穆說,「必須是使觀眾與劇中人的環境同化,如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是必要的」。此中「空氣」,即為「氛圍」。 影片中孤寞蕭瑟的小城,殘破頹敗的家園,雜草漫生的蜿蜒小道,讓人「觸目愁腸斷」。而三角戀情中一雙男女「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含蓄蘊藉,輔以徐緩節奏,低沉情調,看來凄凄慘慘戚戚,卻閃爍著頹靡之美。特定歷史環境中,一幅關照人們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結構的灰色畫卷。影片中多兩人或多人鏡頭,鏡頭空間完整深遠,昭示導演復雜多義猶疑不決的態度。 台灣戲劇導演賴聲川說:「人有人的命,戲也有戲的命」。1948年的《小城之春》顯然生不逢時。散發著頹靡風格的遠離社會主流的知識分子情感糾葛的作品,與奔騰活躍的時代脈搏南轅北轍。影片公映時,有評論說,「《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國詩——溫柔淳厚。但春光局促於頹域的一隅帶著一些狹窄、保守、陳舊、隱逸的氣味。」這還是最溫和的批評。費穆作品
因為諸多原因,《小城之春》沉寂了數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它被評論者們重新翻檢出來,並獲得了幾乎至高無上的評價。成為「中國電影藝術上的一個里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優點之大成」。 有評論者稱它為「東方電影」的經典,「體現了我們東方人對感傷經驗、感傷文化的態度……迷而不亂,恨而不惘」。有評論者認為這部「詩情電影」是中國的先鋒電影,這種「細膩而詩化的心理片傳統」是由費穆開創的。 影片隱隱透出的雅文化性,整體的壓抑和封閉感,得益於費穆精練的電影語言和超前的電影思維。故事雖然是情節劇的重要敘事模式,敘說方法卻自中國古文化傳統中尋找理想。精到的人物心理刻畫,恰到好處的情緒渲染和環境氣氛營造,十足的中國古典美學寫意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