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歷史有關的電影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瑪戈皇後》,《聖女貞德》,《亂世美人》,《絕代艷後》,《丹東》,《法國大革命》,《亂世冤家》,《法蘭西之戀》
⑵ 為什麼說盧米埃爾和梅里埃開創了電影紀實與寫意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⑶ 作品《紅與黑》反映了當時法國什麼現狀
)《紅與黑》所反映的時代社會內容
《紅與黑》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記事》,對此,司湯達作過這樣的說明:「作者所要寫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帶給法國的社會風氣。」是描寫「1814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帶給我們的這個嚴肅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臉的法國。」《紅與黑》出版時,在上卷的封面上,作者引用了丹東的話:「真理,尖銳的真理。」作者在書中又借出版家之口詼諧地說:「若是你的人物不談政治,那就已經不是1830年的法國人了。」這些都表明了《紅與黑》的政治立場。
小說通過於連個人奮斗的悲劇,全面深刻地揭露了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復辟社會的種種黑暗,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桎梏的革命要求,以及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的驚慌,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右翼的思想情緒,從而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成為歐洲文學中最早的一部優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1、全面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復辟社會的種種黑暗
於連生逢「紅」與「黑」這兩個時期的交替,他童年時對拿破崙帝國的印象,是一幅幅由那些去抗擊歐洲封建君主凱旋而歸的,「身穿白袍頭戴銀盔」的「威武的騎兵」所構成的動人畫面,而他成年後所處的復辟時期則是一片黑暗腐朽。在《紅與黑》中,可以看到波旁王朝的「國王」又君臨法國,耀武揚威,煽動宗教狂熱,掀起復辟黑潮。像木爾侯爵這種流亡貴族,又卷土重來,成為「法蘭西大臣」。他那些亡命的同夥,也都加官進爵。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力飛揚跋扈,巧取豪奪,魚肉人民。德·瑞那市長為了修建自己的大花園,甚至可以使公共河流改道。木爾侯爵的權勢更是炙手可熱,他賣官鬻爵,結黨營私,策劃陰謀,在他府第出入的都是些「漂亮的壞蛋」和「戴勛章的惡棍」。這個反動階級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國王駕到維立葉爾城,排場豪奢,耗資巨大,僅僅在教堂里短短的幾分鍾的演說儀式,就「費去了三千八百法郎」,巴黎聖日耳曼區的顯貴每年要領取巨額的年俸,木爾侯爵家的舞會和晚宴通宵達旦。而社會下層則是民不聊生,農村的勞動人民「在冬季的黃昏,從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時,在家裡找不到一片麵包,甚至連栗子和土豆也沒有。」
在復辟時期,最猖獗的是社會反動勢力。在作者筆下,神學院簡直是「人間地獄」,於連初到此地時,嚇得「兩腿發軟,不由自主」,那些穿著黑袍的人的古怪面貌,形成恐怖形象。那些大屋子的陰森和恐怖,教士們的死屍般蒼白的臉,令人感到好像住在沒有空氣的腐爛的墳墓里。神學院把青年學生當成囚犯,不允許他們思想和行動上有任何自由,不許談政治,除宗教經典外不許閱讀其他書籍,盧梭,伏爾泰的書籍成了禁忌。連提到古羅馬詩人的名字也被視為思想不軌。於連偷藏了一幅拿破崙的畫像就經常膽戰心驚,他在神學院的來往信件都受到嚴格的檢查和扣留。副院長公開教訓學生說:「你們生活的聖潔和服從,值得承受教皇的恩典,做一根他手裡的棍子吧:你們將得到最適當的位置和報酬,你們可以發號施令,毫不受人支配。神父就是最好的差事了。……光是錢就很多了,不用說還有肥大的閹雞,許多的雞蛋,新鮮的奶油,同成百上千的美味東西。」他們就是這樣用物質的奢侈去引誘,用地獄的痛苦去恐嚇,用天堂的歡樂去欺騙,用腐朽的思想去毒害從農村招來的窮苦子弟。一個紅衣主教宣稱:「沒有教士,法蘭西的武裝政黨便不能成立。」他們要由教會來指揮軍隊,把法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維持下來。那些神父、教士無一不是王朝的爪牙,政府的密探,教會特務組織密布全國,無孔不入,法國每一個小城市每一戶人家讀的什麼報紙,來往的什麼客人,都被這些披著黑道袍的義務密探打聽得一清二楚。於連和市長夫人的關系也被反動教會利用來達到卑鄙的目的。在青年主人公於連的眼裡,「流氓依靠教會」而飛黃騰達。「虛偽妄誕發展到登峰造極」,這個社會充滿了「公開的貪污」和「卑鄙的虛榮」,到處都是「社會的蠹賊」和「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小說的作者通過各方面的描寫和前後兩個時代的對比,充分揭露了復辟時期的反動、黑暗。用形象的描繪向讀者揭示:這個使「一般人都感到苦悶」的社會必須加以變革。
2、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桎梏的革命要求
(1)(1) 資本主義的等價交換原則已佔主導地位
從小說中可以看到,作為封建統治的一個重大支柱的封建等級制度,雖由於王政復辟而恢復了一部分,但在社會生活中,資本主義等價交換的法則始終佔主導地位。德·瑞拉市長盡管是有權有勢的貴族,但他在聘請於連當家庭教師這件事上根本無法使用任何特權,而不得不按等價交換的原則辦事。勞動力成為商品,價值規律就有了不可抗拒的作用,於連的父親就很善於利用市長和瓦列諾對家庭教師這種勞動力的需求,向市長討價還價。在這個社會里,金錢取代了門第,特權而成為社會生活的杠桿,市長夫人之所以受人尊敬,主要不是因為她系出名門貴族,而因為是一大批遺產的繼承者,她丈夫發現了她與於連的曖昧關系,就是看這筆遺產的面子才沒有追究。暴發戶瓦列諾當上貧民寄養所的所長,再爬到省長的地位並受封為男爵,完全是依靠金錢的力量。同樣,教會的職位也往往在金錢的魔力面前門戶大開。不僅新的暴發戶不斷發生,就是那些想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方式的貴族,也往往「被這一暴發戶所腐化」。貴族出身的市長以「有利可圖」作為處世的唯一原則,世襲大貴族、國王的親信木爾侯爵,也在巴黎市場上搞投機倒把,大發橫財。這兩個形象反映了在資本主義的法則下,一部分貴族階級已開始資產階級化。
當然,小說也無情地反映了金錢對一般群眾的腐蝕作用。於連父子的關系就是一種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關系。於連關在死囚牢里時,老頭兒到監獄里嚴厲地斥責他,當他聽於連說有存款准備給他時,老頭兒立即改變了顏色,接著就談到他為於連預先墊付的養育費、教育費……於連痛心地想到:「這就是父愛!」他想像當他死後,他的父親會捧著他的金子,「給所有維立葉爾羨慕他的人觀看,他的目光好像對他們說:有這個代價,你們當中哪一個不願意讓一個兒子去上斷頭台呢?」
(2)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斷沖擊著復辟制度
在《紅與黑》中,我們可以看到,偏僻外省的窮青年,手頭也有盧梭宣傳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懺悔錄》,並且「全靠這本書來建設自己的理想世界」。盡管復辟王朝統治了十幾年,但還不能恢復等級特權思想的絕對統治地位。德·瑞拉市長總想在自己家庭范圍內維持嚴格的等級,經常對妻子說:「要保持我們的地位和權威,所有在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貴族,接受了工錢的,都是你的奴僕。」但就在這個家庭范圍內,他這個原則也遭到強有力的挑戰,於連受聘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與主人同桌共飯。當市長向他擺貴族老爺的臭架子時,他不止一次用激烈的言辭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並處處計較貴族主人是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
對復辟王朝的沖擊更直接的是社會上對資產階級皇帝拿破崙的懷念和崇拜,《紅與黑》深刻地反映了這種對波旁王朝復辟蘊藏著敵意的風暴般的社會情緒。在於連乘坐的公共馬車上,就有人公開贊揚拿破崙的時代,「法蘭西從來沒有比他在位的十三年裡,受到各民族更高的崇敬了。」拿破崙雖然在1821年就已去世,但他的回憶錄在法國秘密流傳,是青年一代最珍愛的書籍,甚至是行動的指南。《紅與黑》中的於連就是復辟時期這種崇拜拿破崙的社會思潮的典型代表。他第一次出場就是在偷看這部遭禁的回憶錄。他還珍藏著拿破崙的畫像,熱烈期望著拿破崙式的資產階級帝國能夠再現。而對復辟社會則充滿叛逆的思想。他一有機會旅行到空無一人的山頂時,就把會「給他招致危險」的思想寫成文章,下山時又悄悄燒掉。於連這一類青年希望社會變動,用他的話說,「法國有三十萬25歲的青年熱烈地盼望戰爭」,而戰爭在當時就意味著革命。《紅與黑》就是這樣通過社會矛盾的描寫,從經濟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兩方面指出:資產階級革命所造成的社會現象,客觀上成為貴族階級的復辟已經不能鞏固、也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條件。
3、反映了七月革命前貴族階級的恐慌
小說在復辟王朝現有秩序面臨深刻危機的背景上,突出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斗爭,把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激烈的爭奪表現得很生動。
小說第一卷就呈現出外省緊張的氣氛。一個巴黎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到外省來參觀監獄、貧民寄養所和慈善機構,准備收集材料在自由黨的報紙上加以揭露,這就使統治當局緊張起來,馬上把國家機器開動起來進行阻撓。第1卷第17章中,圍繞著維立葉爾市第一副市長的職位,也展開了兩個階級的爭奪戰。政府當局與教會支持一個「本地區虔誠的人物」出任,一個很富有的工業家出來和他競爭,而當地的貴族要想方設法挫敗這個自由黨人。在那位貴族市長眼裡,「現在到處都是自由黨人」,他面對著副市長職位之爭,發出了驚訝:「在這個城市裡,只有工業家才走紅運。這些自由黨人都變成了百萬財主,他們如飢似渴地想奪取政權。
⑷ 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雷內·克雷爾法國電影的編劇、導演和理論家。法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轉折時期的重要導演,被稱為電影安徒生,他的電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有歌聲和愛情,沒有仇恨與丑惡,
首先推薦雷內.克萊爾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萊爾後期的作品中,經常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30年的義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見瑪格麗特後,變成了貧窮的亨利騎士。不久,教授失綜,亨利被控殺害教授,不得不與魔鬼簽訂協議...最後終於在起義的群眾、瑪格麗特和吉普賽人的相助下擊敗了魔鬼。
⑸ 法國的什麼電影最貼近現實生活
法國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經典作品《顏色三部曲》 影片原名: Trois couleurs Bleu
影片譯名: 藍·白·紅三色之藍色
⑹ 求反映法國19世紀前人民生活狀況的電影
贖罪
莫扎特
成為見奧斯汀
看不見的風景
紅磨坊
鳩占鵲巢
戈雅之靈
悲慘世界
⑺ 有的取材於現實生活,有的反映歷史的劇情片,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法國片
《天使愛美麗》,這是一部古典風格的藝術作品。女生艾米莉的成長史,由年少時無惑、孤獨的小女孩,長大成好奇、謹慎的小店店員。她對世間所有看似平淡的事都充滿獨特的想法。她平靜的生活,突然被一隻小小的鐵盒打破,盒子里裝著另一個人的記憶,艾米莉決定要將盒子交還給主人。於是開始了與不同的人交往,像是聽鄰居太太念信,或者看玻璃老人畫畫,她心地善良,疾惡如仇,雖然有時候會突發奇想惡作劇,但這樣更加滲透出她的可愛和單純。這樣的女生艾米莉是鮮活的,是值得相信的。非常值得一看。
⑻ 法國現狀
1811歐元---這是2003年法國私營(或混合經營性質)的企業員工平均月工資(稅後,下同)。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3577歐元。從事中介服務行業的平均月工資是1845歐元,工人的月工資是1325歐元,普通雇員的月工資為1277歐元。法國管理階層的平均月工資是普通工人的2.7倍,是普通雇員的2.8倍。此外,法國男性雇員與女性雇員的工資差距為19.7%。
60.0185萬歐元---這是法國放射科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當然,根據地區不同,醫生們的年收入存在很大差距。
360萬--這是法國貧困線以下人口的總數。從1996年到2001年,法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2%下降到6.1%。
26億歐元--這是2003年在法國的外籍勞工向各自的祖國匯款的總數。這些匯款的目的國主要是葡萄牙(8.71億歐元),以及馬格裡布地區各國(11億歐元)。
4471---這是法國國營企業(國家控股企業)的總數量。這些國營企業總共僱傭了112萬員工,佔法國雇員總數的5.2%。法國最大的4家國營企業分別是:國家郵政局(LaPoste)、法國鐵路公司(SNCF)、法國電訊公司(FranceTélécom),以及法國電力公司(EDF)。這4家大公司擁有390家子公司,職工總數達69萬。
4倍---這個數字是指從1985年到2004年法國無鉛汽油的消費量增長幅度。同一時期,法國的傳統燃油消費量減少了35%。目前,法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是北海油田。
4450萬--這是截至2004年12月31日,擁有行動電話的法國人數,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為72%,而1998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只有19%。2004年,法國人發送手機簡訊的數量為100億條。擁有固定電話的法國家庭占家庭總數的86.5%。
45%---這是法國擁有個人台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的家庭佔全國家庭總數的比例。總體來看,文化水平越高的家庭,以及撫養孩子的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更高。80.4%的企業管理層和高級知識分子擁有個人電腦,但是,退休人員擁有電腦的比例只有18.4%。2004年,30.3%的家庭連接了互聯網,比1999年提高了5倍。11歲以上的法國人中,大約有2400萬人是網民,占同年齡人口比例的46.3%,他們上網的地點可能是家庭、辦公室、學校、網吧,或者是圖書館。
6.3%--這是法國家庭平均購買耐用家電產品開支占家庭總開支的比例。其中,74.3%的法國家庭擁有微波爐,90年代以來,這個比例增長了4倍。此外,擁有洗碗機的法國家庭比例,從1990年的30%,增加到2003年的44%。擁有電視機的法國家庭為100%。擁有DVD影碟機的法國家庭大約為三分之一。
61.2萬---這個數字佔法國住宅總數的2.5%,這些住宅里既沒有衛生間,也沒有浴室。這樣的劣質住宅佔法國住宅總數的比例,1984年時為15%,1996年減少為4%。2004年,一套法國民居(指家庭的第一套住宅,即主要住宅)平均擁有4個房間。
850億歐元---這是法國人每年用於娛樂消費的開支總額,占他們家庭消費開支總數的3.9%,而1960年的時候,這個比例為2.8%。過去4年來,法國的電影觀眾減少了50%。另一方面,從1960年到2003年,法國購買音樂會、戲劇、雜技,甚至鬥牛比賽門票的人,卻以每年3.7%的速度遞增。預計,2005年,每個法國家庭購買各種演出門票的開支平均將超過154歐元。
98%--這是經常看電視的法國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4歲以上的法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24分鍾,超過瑞典人(2小時31分鍾),但是比希臘人少(4小時4分鍾)。每天看電視時間最長的是35-39歲的中年人,另外,婦女比男人看電視的時間要多。2004年,法國購買有線電視的用戶為380萬,購買衛星電視的用戶為410萬,分別比1999年的280萬戶和220萬戶有明顯增加。
61%---這是經常讀書的法國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不過,顯然法國婦女比男人更喜歡讀書,在法國女人中,經常閱讀的比例為71%,而法國男人經常閱讀的比例只有50%。
78億歐元---這是2003年法國人購買彩票的總花銷。平均每個法國人用於購買彩票的花銷為130歐元。這個數字低於歐盟成員國的平均水平。
7500萬---這是法國每年接待外國遊客的數量,法國是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國。此外,法國擁有國家級公園7個,這些國家公園每年接待遊客的數量為700萬。
20.7萬---這是法國現有執業醫生的數量。由於目前法國女性從醫人數正在迅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法國執業醫生中,52%將是女性。
26.63萬---這是法國2004年新婚夫婦的數量,比2003年減少了1.66萬對。過去40年來,法國單身生活的人數幾乎翻了一番。
⑼ 為什麼說,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的電影對現當代電影的影響巨大,分別表現在哪些
主要表現在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談起法國電影史上的重要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作為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電影運動,詩意現實主義以其獨有的美學風格和詩意表達,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三十年代,當世界性的大蕭條席捲全球的時候,法國也受到了影響。法國電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相比美國工業化的製片廠制度,法國電影工業規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經濟的沖擊也更加嚴重。但是,這一零散的電影模式卻從另一方面推動了法國電影工業的發展。由於法國製片廠的隨意和分散,使得電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靈活多變,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
自法國先鋒派起,法國電影中對於超現實主義和幻想的表達便一直在延續。盡管沒有20年代的如此明顯,但是法國電影工作者對超現實等的熱愛依舊。雷內·克萊爾,皮埃爾·普萊衛,讓·維果等人尤其明顯。
雷內·克萊爾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屬於我們》,是他有聲時期的代表作。但是作為從先鋒派過度來的重要的導演,雷內·克萊爾最初時期對聲音並非是全盤接受的。
和卓別林一樣,雷內·克萊爾對於聲音的發展也出現了不適。
他早期曾是先鋒派電影的主將,他的代表作《幕間休息》富有獨特的幻想,手法的新穎使得影片成為「先鋒派」的代表作。
他對於無聲的贊嘆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認為無聲電影保留了電影的獨特的特色,保留了電影的原始性。所以,當聲音在1927年突然出現的時候,克萊爾感到了慌亂和不安,甚至於表達出一定程度上的憤怒。
後來,雷內·克萊爾才逐漸接受了聲音的存在,並且創作出自己電影史上的代表作。從1930到1933年,他相繼創作出四部有聲電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和《百萬法郎》也是他優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萬法郎》是雷內·克萊爾的一部比較具有想像力的歌舞片,故事圍繞一件輾轉多人的外套,展開敘述。在影片中,不僅有強烈的音樂效果,還有大量的攝影機運動。除此之外,導演還穿插了豐富的追逐戲。所以使得整個故事看起來極其富有動感。
在這之後不久,雷內·克萊爾便去了英國,之後去了好萊塢,但是,後來的他再也沒有創作出能和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相媲美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好萊塢對於人才創造力束縛的表現。
皮埃爾·普萊衛對於超現實主義的繼承也很明顯。他在1932年執導了一部標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穩操勝券》。這部影片除了具有誇張的情節之外,還充斥了無政府主義的喜劇感。但是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功。
讓·維果是另一個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的繼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較具有前途的電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攝了兩部紀錄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極其具有諷刺意味的作品。電影通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寫,辛辣的諷刺了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當時的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影片充滿了對立的場景,通過有閑階級悠閑的生活和貧苦百姓生活的對比,讓·維果表達了社會的不平等的主題,同時呈現出鮮明的社會傾向。因此,這部影片也成為當時法國社會最有意義的社會記錄片。
193年,讓·維果導演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特徵更為明顯的——《操行零分》,這部影片從孩子的視角展示了當時的寄宿學校的生活。這是導演根據自己兒時的記憶進行展現,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影片。
導演通過對於童年生活的再現,突出表達了悲慘的童年給自己的心靈留下的時代創傷,與此同時對於當時的寄宿學校進行控訴。學校對於讓·維果來說,與其說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不如說是一個禁錮學生的牢籠,它瘋狂的扼殺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導演以詩意化的手法,諷刺了寄宿學校的虛偽,殘忍,卑劣的壓抑,同時熱情的贊揚了學生們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這部影片遭到了當時監管者的禁映,但是,導演通過影片所體現出的時代精神和對自由獨立的贊頌,卻深刻影響了後人。
⑽ 以浪漫著稱的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也是關於心靈與愛的電影。馬修,一個落魄的音樂家,失業的代課老師,卻感動了無數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
《東方男孩》,很棒的電影,用很溫情的手段,點亮了一個人的人生。
《法國姑娘》,講述索菲亞八歲時跟著父母回到摩洛哥,現在想重新返回法國。
《無福之地》,該片講述了一個偷渡去英國的庫爾德人、一個拿著攝像機穿梭在歐洲的女大學生、一個監督工廠從法國向匈牙利布達佩斯整體搬遷的工程師三個獨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