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對電影譯名的影響》的論文文獻綜述
電影譯名中的文化交流
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交融的過程。貌似對等的兩個詞彙,可能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激活不同的意象,若對這種貌合神離不加註意,往往會造成錯譯、誤譯,甚至成為笑柄。
片名翻譯歸根到底仍是從一種文字到另一種文字的信息傳遞,它要忠實地傳遞與原片名和原片內容的相關信息,即實現信息價值的等值。在這一點上,如果能達到譯名與原片名和原片內容三方面的和諧統一當然最好,若必須拋棄一個,筆者認為應該是舍棄原片名。例如迪斯尼影片The Incredibles若遵照原片名就應譯為《難以置信的人》,相比較而言,根據內容而來的譯名《超人總動員》就貼切得多了。但這里有一個問題,用詞太泛,也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如這里的「總動員」一詞,還見於諸如《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怪獸總動員》(Monster)等等譯名,其恐難完成信息傳遞的任務。所以對The Incredibles一片,筆者心目中的最佳譯名為《超人一族》。
由於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各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當把一部電影從一種文化介紹到另一種文化時,電影譯名還承載著准確傳遞原片名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的任務。讓我們來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驚悚片Seven�該片描述了一個極富宗教色彩的犯罪故事:一個變態殺人狂自認是上帝,並圍繞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戒條來逐條殺人。七條罪分別指代七項世人常犯的過錯:酗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淫慾(lust)、驕橫(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是一個在宗教上極為神秘的數字(上帝用七天創世,用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夏娃),在影片Seven中數字「七」也是無處不在,七罪七罰,故事發生在七天之中,下了七次雨,結局也發生在第七天下午的七點,這是一種宿命的暗示,也是一種宗教的突顯。對於並不怎麼了解天主教的中國觀眾來說,僅僅一個「七」字是不可能使其產生與天主教傳統影響下的人們同樣的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和認同感的,所以影片被譯為《七宗罪》,既點明了故事的主線又突顯了宗教寓意,實為文化價值傳遞的典範。
除了信息和文化的等值傳遞,片名翻譯還要考慮到商業因素。電影譯名需盡可能的引發觀眾的心理認同和觀看慾望,這就要求譯者充分把握譯入語文化背景,以創造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標題。在這一點上一個突出的表現手法即使用能製造懸念、渲染氣氛的詞彙,如「瘋狂」、「驚魂」、「奪命」、「絕地」等。例如驚險片Speed在國內上映時的最初譯名為《速度》,觀眾多不買賬,因為不知所雲。後來看到港譯的《生死時速》,不禁為我們的譯者汗顏。
好的片名翻譯往往妙趣橫生而給人以啟迪,它能用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生動的語言符號獲得觀眾的青睞和關注。近幾年來,國人對好萊塢大片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這固然因為它們場面宏大,製作精良,但是,也要部分地歸功於影片名稱的翻譯很好的起到了文化傳遞的作用。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亂世佳人》,其英文原名gong with the wind 若直譯為《隨風飄逝》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必將大減,而《亂世佳人》之所以成為譯名中的經典,正因為它符合中國的文化背景,不論是「亂世」還是「佳人」,都能在觀眾腦海中激活眾多的文化元素,諸如「亂世出英雄」、「二八佳人」、「美酒佳人」等。而片名翻譯若不注意譯入語文化中的文化意象的變化,不僅無法准確表達原名所要表達的信息,甚至會令觀眾產生誤解,繼而使影片失去其應有的吸引力。我國電影一直無法在國際市場佔領一席之地,糟糕的電影譯名是要負一部分責任的。還是讓我們看看我們的一組譯名吧:龍虎門(Dragon Tiger Gate)、雙龍會(Twin Dragons)、卧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瘦虎肥龍(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龍的心(Heart of Dragon)、龍在天涯(Dragon Fight)。這是筆者隨便收集的一組有關「龍」這個字眼的電影名,中文電影名中的龍都毫無例外地指代影片中的正面英雄人物。而在西方神話和傳說中�龍代表縱橫混沌中的邪惡力量,象徵充滿野性的自然界。因此上述英文譯名都跌入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陷阱里,因而也就無法准確傳遞原片名所要傳遞的信息了。這種誤差不僅表現在中譯英的過程中,也同樣出現在英譯中的翻譯上面,李連傑到好萊塢後拍過一部影片Kiss Of The Dragon�其中Kiss Of The Dragon在片中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殺人技巧(類似於中國的點穴手法),然而其漢語譯名《龍之吻》給人的卻是一種溫馨甚至浪漫的意象,與原名相差何止萬里。筆者傾向於將其譯為《死神之吻》,這也符合我們前面提到的翻譯的特點,譯名應盡可能地向原片內容靠攏,當原片名和原片內容只能二選其一時,應取後者而棄前者。
在把中國電影引向國際的過程中,也不乏片名佳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由張國榮、鞏莉、張豐毅等主演的國產片《霸王別姬》曾獲第46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該片講述的是京劇《霸王別姬》的演員半個世紀的愛與恨,信賴與背叛,還有真摯的愛情和同性戀,以及「文革」對藝人的摧殘與迫害。演員高超的演技和影片情節的曲折離奇無疑是該片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片名的成功翻譯也起到了一些宣傳作用。其英文譯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突出了故事的愛情題材與悲劇氣氛,從而成功地將該片推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媒介,電影在當今世界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程度卻遠不如文學翻譯。目前我國電影正處於一個低潮期,這一方面是因為入世後遭到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的沖擊,另一方面我們在有些環節上還有不足。電影譯名如果不能將原電影名的文化內涵准確傳遞,勢必大大降低影片的吸引力。
出處:《博覽群書》
電影譯名中的文化交流:勁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電影譯名
大家都會注意到,很多外語片有很多中文譯名,比如拿到第8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等獎項的《There will be blood》就有《未血綢繆》、《血色黑金》、《血色將至》等幾個譯名。
今天在中央六台看到了《The Other Boleyn Girl》的預告片,本來已經看過,但是還是被吸引,確切的說是被它的譯名吸引:《雀占鳩巢》。了解一點點劇情,果然很形象。這讓我想起了一直默認的另外兩個譯名:《另一個波林家的女孩》和《皇室雙姝》,感覺前者是英文名的直譯,而後者則是暗示了兩個女主角的關系。我想到了原來還有好多影片的不同譯名,最喜歡的一部是《Hilary and Jackie》的譯名:《她比煙花寂寞》,不過這部片子還有其他的翻譯,比如《狂戀大提琴》,《無情荒地有琴天》,但是都沒有那個引用亦舒的書名《她比煙花寂寞》的翻譯傳神。後來發現這些意譯的名字多來自港台,而大陸這邊一般是直譯,這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差異吧?一般在不了解電影背景的時候,好名字會比較吸引我,在這里先列舉幾個:
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驚世未了緣
Legends of The Fall 秋日傳奇 燃情歲月
Good Will Hunting 驕陽似我 心靈捕手
Emma 艾瑪 艾瑪姑娘要出嫁 芳心愛漫遊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國病人 英倫情人
Pulp Fiction 低俗小說 黑色追緝令
Se7en 七宗罪 火線追緝令
A Walk in the Clouds 雲中漫步 漫步在雲端
The Rock 石破天驚 絕地任務 勇闖奪命島
比較有趣的是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三部風格迥異的影片變成了孿生姐妹:《星光伴我心》(《天堂電影院》)、《聲光伴我飛》(《海上鋼琴師》)、《真愛伴我行》(《瑪蓮娜》)
Julyjuly:
Hilary and Jackie翻譯成狂戀大提琴真叫不動腦筋了,劇情裡面女主角明明是很恨大提琴的。
別的經典譯名么……Lolita 《一樹梨花壓海棠》很有深度,很有典故……這是一絕啊~~
大陸方面通常是直譯倒也不一定,比方Moulin Rough就翻譯成了《夢斷花都》,這是繼《魂斷藍橋》之後的「X斷XX」系列之一,老實說用多了就挺俗的。
最有代表性的「意譯」就是XX總動員系列,可憐的皮克斯啊……招誰惹誰了,我就沒看出來《蔬菜雜燴》里頭怎麼就「美食總動員」了,老鼠總動員還比較符合劇情……
最近(才)引進的Becoming Jane是被官方翻譯成了《傲慢與偏見——簡·奧斯丁版》,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先前兩個版本的譯名中,《成為簡·奧斯丁》比較直白;而《初戀成珍》則一語雙關,有點小巧妙。
說起來想到前不久蠻紅的Once這部片子,譯名版本很多,包括「情難獨奏/曾經/一生的唯一/一次(咳,這是我私底下亂叫的)」,個人喜歡「一生的唯一」;然後覺得套用徐志摩《偶然》那首詩的詩名也挺合適,因為意境比較符合: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當初翻譯成布拉格之戀也是不錯的,因為考慮到國人當時可能還不知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含義……直譯可能會讓人覺得挺玄。
rococos:
還想到一個音譯和意譯都比較好的 庫布里克的the shinning, 翻譯成《閃靈》,看那張海報還挺有感覺的
weiluotuo:
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電影名字其實叫Professional(職業殺手)。全名是Leon.The.Professional
Nicole_jmt:
還有一個我至今憤憤不平的,SHAWSHANK 翻成《肖申克的救贖》挺好的,意譯和音譯結合。不知道誰給弄出一個說法叫《刺激1995》,我真沒暈了。估計就是這名兒直接導致當年奧斯卡沒拼過阿甘。不過阿甘也確實優秀確實經典。這倆真不應該出現在同一年。更暈的是,後來居然看到了《刺激1997》……
一直都覺得,越精煉的素材翻譯越見功底,電影片名的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翻譯的好會讓人拍案叫絕;翻的不好會連累片子的。不過放眼看去,現在好翻譯越來越少了。《High school musical》被翻譯成《歌舞青春》我就怎麼都找不著青春的感覺。如果08年迪斯尼和皮克斯將要出品的動畫Wall.E(看預告)真的被翻譯成《機器總動員》或者《垃圾總動員》了,那就太悲哀了。(補充一下,發現這部片子已經被叫做《機器人總動員》了,我很想大叫救命總動員!)
電影譯名中的文化交流:電影譯名十宗罪
我一直覺得,翻譯名稱,如果你自信繞過直譯之後,能得到意外驚艷,那不妨試試,若不是,還是老老實實按照原意直譯最保險。像以前翻譯的法國城市「丹楓白露」,實在是美極了,如果直接音譯,則完全達不到這種效果,將跟那些如「托斯卡納」之流混在一塊無法辨認。還有像COCACOLA,可口可樂,很形象,按硬譯的話,大概會變成科克科勒,一點意思都沒有。世界知名彈簧床品牌Simmons,譯為「席夢思」,名如其義,堪稱經典。
說到電影片名的譯法,卻是越看越不順眼,不得不說幾句。現在外來影片的譯名,順意性太大,太過於自由發揮,把很多本來美妙的名稱糟蹋得一塌糊塗,其中以台灣、香港兩地的電影翻譯工作者們「貢獻」最大。粗粗歸納,大概有以下十種情況:
1、四字情結
看多了影片,會發現四字譯名最多,估計感覺叫起來好聽,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譯名都是四字,未免過於單調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將、死亡詩社、奪面雙雄、帝國驕雄、木馬屠城、金剛屠龍、狂蟒之災、越戰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譯為「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原名:Shakespeare in 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個感情歷史;而「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僅僅是一種狀態。死亡詩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 Society,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死亡詩人俱樂部」,死亡修飾詩人,而非詩社,而且片中,「死亡詩人」確是一個群體的稱呼。上面兩個例子都是「硬壓縮」的典型。
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譯成「懸河殺機」,完全破壞掉了。
《鋼琴家》譯為「鋼琴戰曲」、「戰地琴人」,特別是後一個,笑破肚皮,什麼玩意兒呢?有叫琴人的嗎?
奇怪的是,《殺死比爾》好好四個字,卻非要弄成「標殺令」,簡單問題復雜化。
2、尋親情結
還有喜歡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於外來影片的譯名。像梅爾.吉布遜的《勇敢的心》,被譯為《英雄本色》,跟吳宇森導演、周潤發主演的黑幫片同名,甚至連一個字都懶得改,「英雄本色」這個叫法倒是有氣勢,但吳導演已用過,再次拿出來套在別人頭上,就遜色很多了。還有《最後一個莫希幹人》(下面將說到),顯然,可憐的靈感來源於《滿清最後一個太監》。
3、片面追求氣勢,裝神弄鬼
還有喜歡片面追求名稱的氣勢,故弄玄虛,卻不知強奸了多少原意。《獨立日》,譯為「天煞:地球反擊戰」,什麼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數人不知所雲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裝神弄鬼一番。奇幻電影《伊拉貢》(Eragon,也有譯成龍騎士,倒說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為另一個譯名實在太惡心了,不得不說,聽好:《俠影魔龍》就是港譯法的最新貢獻!把正義的龍變成魔,估計導演知道後會吐血吧。
《最後的蘇格蘭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這個名稱本來是烏干達獨裁者阿敏給自己的稱號,因為他一直仇視英國,親近蘇格蘭,還曾經狂妄地宣稱將組織解放軍去把蘇格蘭從英國統治下解放出來,在片中最後有記者也問起這個問題。另外,片中另一個男主角,來自蘇格蘭的青年醫生尼古拉斯,從一個畢業生直接變為備受寵愛的總統私人醫生,享受榮華富貴,甚至坐在總統車中,烏干達老百姓以為是總統本人,歡叫著追捧著,讓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對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譯為「最後的蘇格蘭王」可謂非常切題。港譯為《末代獨裁》或《末世獨裁》,就離題了,獨裁未必末代吧。港譯中,凡有LAST都喜歡譯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 legion》(最後的兵團)又被翻譯成「末日兵團」就不奇怪了。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後的莫希幹人),不譯為「末代」啦,譯成「最後一個莫希幹人」,初一看覺得不錯,仔細一瞧,不對,Mohicans是復數,而且片中講的絕對不僅僅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而是三個(盡管其中男主角擁有白人血統),港譯的來源估計是受到港片《最後一個太監》的影響,可是不動腦子,直接套用。
4、缺乏常識
港台弱智翻譯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讀過數學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簡稱,港譯偏要譯成「8厘米」,厘米的簡稱應該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種膠片的規格。對於這個最基本的譯名錯誤,很多人卻捨不得花點精力去求證糾正,而是直接引用,於是錯誤越來用越廣,人心的浮躁可見一斑。
Contact《接觸》講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觸,譯成「接觸未來」,我懷疑翻譯工作者根本就沒有看完全片,因為整片似乎沒有涉及到「未來」,都是講當前的接觸。
《風語者》是人們對二戰中用民族語言為情報作貢獻的納瓦霍族人的稱呼,翻譯成「追風戰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為是青春偶像劇。
NaDa
電影譯名中的文化交流:談名片誤譯中的文化因素
隨著人們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外事活動中使用名片也日趨頻繁。目前我國許多涉外人員使用英文名片或在漢語名片上加印英文翻譯,形成漢英對照式名片。一些外國朋友來華也常常請一些翻譯公司把他們的名片翻譯成相應的漢語。然而就筆者所見,很多這類雙語對照式名片的翻譯極不規范,存在著諸如名稱翻譯混亂,職務、職稱表意不清、人名書寫中名姓不分,地名、地址不合譯入語行文習慣等問題,甚至還有些信息錯譯或乾脆不譯,這造成人們交際中許多不應有的誤解。本文就名片的主要組成部分「四名」,即「姓名、單位名、職務或職稱名、地名」分別討論,分析一些名片的誤譯進行並指出影響這些翻譯背後的文化因素。
1. 姓名的翻譯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姓名在交際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但有不少名片上的姓名翻譯就存在一些瑕疵,如下面中譯英例:
(1)劉雲西:Liu Yun Xi
(2)章少泉:Shaoquan Zhang
(3)田淑琴:SHUQIN TIAN
(4)鮑琛明:BAO CHENMING
(5)王小昕:H. Y Wang
(6)王幸村:Hamlet Wang
以上各例譯法多樣,造成這種種差異根源何在?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後,並且大部分人的名是兩個漢字組成,如上例都是雙字名;而英語國家姓名的一般結構為 :教名、自取名(中名)、姓,中名在很多場合往往省略或以首字母縮寫。如:George W. Bush或George Bush。這種姓名排列上的差異有著深厚的宗教、社會制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原因。按照陳立(2000 :57)的統計,漢語姓名與英語民族的姓名相比,在數量上是名多姓少,在功能上漢語的姓最初是用以「明世系、別婚姻」、同姓不通婚 ;而英語民族的姓只是家庭、家族的代號,僅有社會交際功能無區別婚姻的作用。所以漢民族中姓氏代表祖宗、家族和群體,遠比名字重要得多,排在首位;而英語民族深受宗教的影響,小孩出生一周左右要到教堂接受洗禮並為孩子取名,所以名排在第一位。
不懂這種差異就造成誤譯。例1名片是完全的字字對照式的拼寫,且每個音節的首字母都大寫,這是不合乎規范的,規范的英譯文本中是「Liu Yunxi」。例2、3、4、5、6情況各異:既有名在前、姓在後的,也有直接用了英文名或中英合用的。對於符合拼寫規則但姓名位置調整的情況,雖然照顧到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徵,但也容易造成誤解。如李白(Li Bai)如拼寫成Bai Li就會容易與「白莉」等姓名的英語拼寫混淆,並且也不適合我國民族文化特點,中國人在與他人爭論中就經常用「把我的名字倒過來念」來指示不愉快的、不可能做的事。對於洋名加中國姓的情況,越來越多的涉外人員都喜歡採用,但也會令有些外國人知道中西姓名的差異後可能會問「你的中國名字」等問題。所以,在漢語姓名的翻譯中,應該符合中國人姓名書寫中姓在前、名在後的文化傳統習慣;按照國家規定用漢語拼音拼寫;姓與名之間要留空格;名字之間不留空格,也不用連字元『-』連接,但第一個字母須大寫等,但不主張全部用大寫字母拼寫,很少有外國人士把自己的名字全部用大寫字母拼寫的。
再看下面英語姓名漢譯的例子:
(7)Steve Wallis施蒂夫·沃勒斯
(8)Elizabeth Lister酈斯特
(9)Zbynek Zee Kubes斯賓克
這三種翻譯分別是姓名全部對譯,只譯姓和只譯名。例7姓名對譯,遵循原姓名的順序,且在名和姓間用「·」隔開,符合習慣的表達方式。其它兩例的翻譯則不完整。名片的使用一般是在比較正式的交際場合,並且要符合一定禮儀,翻譯時姓名應當完整。在英文姓名漢譯中,如有外國人士常常在原有英文姓名的基礎上取個中文名。如,Yip Wailim(葉維廉);Gladys Yang(戴乃迭)等。在港台地區人們對一些外國人士也常常是按目的語重新命名,如John Major(約翰·梅傑)就稱為「馬卓安」。一般地說,香港地區受西方文化影響比內地大,翻譯時受西方的文化因素影響相對也就較多了,可卻經常出現這種地道的中文譯名,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對當今譯壇上的「歸化異化」之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譯者雖然在主觀上可以對原語名稱進行譯寫,但人名翻譯畢竟是跨語種跨文化的行為,原語和目的語及它們承載的文化體系必然對這種自由有所制約,並且考慮到目的語規范化的需要也不提倡這種重新命名的做法。所以譯者在翻譯中碰到這些情況首先要考慮客戶的要求,看其是需要音譯還是取其已有的中文名。其次,則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已經通用的為大家熟知的譯名就採用原譯。但最常用的方法還是按照國家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音譯。
2. 職務職稱名的翻譯
名片中體現個人資歷和社會地位的職稱職務名稱的翻譯非常重要,且由於漢語稱謂的豐富多樣,要做到准確再現原稱謂名的含義也是十分困難的。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主要是參照英語國家既有的名稱進行對照翻譯,採用大部分國內已有普遍認同的定譯,如省長:Governor、總經理:General Manager ;但另一方面,由於我國機構繁多,各類機構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的稱謂也紛繁復雜,各類職稱、職務名稱具有特定內涵,體現出具體級別,在名片翻譯中又不能機械照搬國外名稱。在職稱方面,我國現有的29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主要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有些系列在高級中又分為正高、副高兩個層次,初級中也區分為二至三個不同等級。在職務方面,因各自工作崗位千差萬別更是數不勝數。漢語表達職務與職稱通常很簡潔,對不同職務職稱在等級上的區分往往是在前面加上相同的修飾成分,如「高級、副、總」等,英語則選用不同的詞語表示等級區分以及職務和職稱方面的不同,如以下譯例:
(1)副市長:vice mayor
(2)副教授:vice professor
(3)副經理:vice manager
(4)副書記:vice secretary
這四個譯例都把漢語的「副」譯成vice,這說明譯者沒有明白同一個「副」字在漢語中既可表示職務上的等級高低,也可用於說明各行業內技術職稱上的差異,而在英語中則有不同的固定搭配和習慣表達方式,如vice通常修飾職務方面的名稱卻很少用之於職稱方面的詞語,不說vice-professor,與director表示的副職則常用deputy等修飾,所以就「vice」到底。這種差異也體現在漢語中具體的職務名稱方面。比如,我們把學校的負責人統稱為「校長」,但在英語中,不同層次的學校,對校長的稱呼就不一樣。大學校長是「president」而中小學校校長是「principal」或「headmaster」。雖然從這種差異里,我們不能簡單地推導出,漢民族對於行業及其社會分工的劃分沒有英語國家細致,但也可以部分看出這種現象存在於某些行業中。因為一個民族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活肯定會影響到其語言的表達上,同是對「雨」的描述,居住在經常乾旱的沙漠地區的人就絕對沒有在海洋地區的人區分得詳細
Ⅱ 著名英文電影片名翻譯 論文
一個電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翻譯的嘛。而且不同時期的譯法不一樣。
如Gone with the wind,有《飄》,也有《亂世佳人》。
你可以從知曉度以及意譯/直譯等方面做對比。
如果覺得素材不夠,可以找一找港譯、台譯做對比。
同是中文使用圈對語言的理解以及運用。
我認為50-90年代有很多作品的翻譯是比現在好的。
Ⅲ 求一些(著名或新的)國外電影大陸譯名,和香港譯名。中國電影國外譯名
總動員系列
#######################################################
WALL•E / 機器人總動員
The Incredibles / 超人總動員
Finding Nemo / 海底總動員
Toy Story / 玩具總動員
Cars / 賽車總動員
Home on the Range / 母牛總動員
L'apetta Giulia e la signora vita / 蜜蜂總動員
Valiant / 戰鴿總動員
Down Periscope / 潛艇總動員
Small Soldiers / 晶兵總動員
Joe's Apartment / 蟑螂總動員
Hjælp, jeg er en fisk / 鯊魚總動員
Virus / 異形總動員
El bosque animado / 老鼠總動員
Twelve Monkeys /未來總動員
Preaching to the Perverted / 情色總動員
Good Burger / 漢堡總動員
Queen's Messenger / 絕地總動員
Tinseltown / 黑色總動員
Galaxis / 星際總動員
The Contaminated Man / 病毒總動員
Bee Movie / 蜜蜂總動員
Bless the Child / 靈異總動員
Screwed / 綁票總動員
Falcon Down / 截殺總動員
Night Watch / 核彈總動員
#######################################################
驚魂系列
#######################################################
Saw / 電鋸驚魂
Disturbia / 後窗驚魂
P2 / 車庫驚魂
Prey / 獅口驚魂
Creep / 地鐵驚魂
5ive Days to Midnight / 五日驚魂
Epicenter / 浩劫驚魂
Psycho / 1999驚魂記
The Cottage / 小屋驚魂
Three / 荒島驚魂
Incident on and Off a Mountain Road / 山路驚魂
Lasko / Im Auftrag des Vatikan / 列車驚魂
Sur mes lèvres / 唇語驚魂
Stage Fright / 慾海驚魂
Cul-de-sac / 荒島驚魂
Anaconda frightened / 狂蟒驚魂
Penetration Angst / 少女驚魂
Cold Creek Manor / 大宅驚魂
The Others / 小島驚魂
Point Blank / 步步驚魂
Freeway / 極速驚魂
Mary Reilly / 血魔驚魂
"Fear Itself" New Year's Day / 元旦驚魂
Fritt vilt / 雪山驚魂
boo / 萬聖夜驚魂
Jailhouse Rock / 紅樓驚魂
THREE BLIND MICE / 桃色驚魂
Blackout / 電梯驚魂
Stuck / 車禍驚魂
Repulsion / 冷血驚魂
Night of the Scarecrow / 猛鬼夜驚魂
Congo / 剛果驚魂
The Defiant Ones / 逃獄驚魂
#######################################################
疑雲系列
#######################################################
Changeling / 換子疑雲
Doubt / 虐童疑雲
Rendition / 引渡疑雲
Apocalypse Code / 密碼疑雲
Suspicion / 深閨疑雲
The Inside / 重案疑雲
It's All About Love / 愛情疑雲
HIDDEN PALMS / 棕櫚鎮疑雲
Peril at End House / 海濱古宅疑雲
Jindabyne / 湖邊疑雲
The Three Undelivered Letters / 信札疑雲
China Moon / 滿月疑雲
Playing God / 洛城疑雲
Deepwater / 魔潭疑雲
Lone Star / 小鎮疑雲
Florida City / 小鎮疑雲
To Kill a Mockingbird / 怪屋疑雲
Shutter Island / 孤島疑雲
Murder in My House / 凶宅疑雲
THE SCOUNDREL`S WIFE / 小鎮疑雲
La Couleur mensonge / 姐妹疑雲
Long Lost Son / 喪子疑雲
Eureka / 小城疑雲
Big Apple / 紐約疑雲
The Hunt for the Unicorn Killer / 愛殺疑雲
Above Suspicion / 致命疑雲
Enid Is Sleeping / 滅屍疑雲
Out of the Fog / 海灣疑雲
Written in Blood / 赤色疑雲
Remains to Be Seen / 午夜疑雲
Above Suspicion / 雙面疑雲
Blackmail / 步步疑雲
Lost Behind Bars / 黑牢疑雲
A Climate for Killing / 女屍疑雲
#######################################################
特攻隊系列
#######################################################
D.E.B.S. / 少女特工隊
Mission: Impossible / 職業特工隊
A Bug's Life / 蟲蟲特攻隊
End Game / 總統特工隊
Hoodwinked! / 小紅帽特工隊
The Real Ghostbusters / 捉鬼特工隊
The Extra / 失業特工隊
Vampires / V字特工隊
G-Force / 豚鼠特工隊
Balls of Thunder / 007好色特工隊
魔鬼系列
he Devil's Advocate / 魔鬼代言人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 當惡魔知道你死前
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 魔鬼詩篇
Diable probablement, Le / 很可能是魔鬼
Under Siege / 魔鬼戰將
End of Days / 魔鬼末日
Ride with the Devil / 與魔鬼同騎
Diabel / 魔鬼 / The Devil
Universal Soldier / 魔鬼命令
Gary Lennon / 魔鬼交鋒
Junior / 魔鬼二世
Universal Soldier: The Return 魔鬼命令
The List / 魔鬼名單
Mein liebster Feind - Klaus Kinski / 我的魔鬼
Le Diable Noir / 黑色魔鬼
Last Action Hero / 最後魔鬼英雄
Jeepers Creepers 2 魔鬼屍餐2
Grosse Bagarozy, Der / 魔鬼·性·狂想曲
Blood for Dracula / 魔鬼之血
Djävulens öga
Djävulens öga / 魔鬼的眼睛
Demonlover / 魔鬼情人
Monster in the Closet // 魔鬼的手
The Reflecting Skin / 魔鬼與我同生
Lucy: The Daughter of the Devil / 魔鬼女兒露西
The Hitcher / 魔鬼搭車人
魔鬼的交易Devil's Food (1996) (TV) / 魔鬼的交易
Devil in a Blue Dress / 藍衣魔鬼 / 藍魔鬼
=================================================================
一下是一些國產片的英文譯名:
《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見了,我的小老婆)。 《Farewell My Concubine》可是《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啊。
請看下面的這些譯名:(以下英文為IMDB的正式譯名, 「 -- 」 後是其字面含義,括弧內為該片原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雲山霧罩的還是見了就快點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虛,《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譯名比原名有意思,原名讓人想起什麼《轆轤,女人和狗》之類的東東, 「 解不開的小疙瘩呀 」 )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耶,葡萄)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葡萄)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禮(淡出鳥來,《大腕》)
《Treatment》--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夢工廠(《甲方乙方》,夠NB的)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翻譯遇上了鬼?《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典型的不動腦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沒事偷著樂》,直接聯想到了 「 偷歡 」 ,以為是限制級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燈》,兒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譯名直接,反觀原名倒有賣弄風情之感)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是說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戀愛中的譯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到香港換不了菜,《國產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生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的 「 陽光燦爛 」 可有寓意啊。譯文讓JEWAYS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著人力車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郁詎!)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圓的男人(《百變星君》,談錢很俗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別人看《紅樓夢》看到詩,你看到了屎?《唐伯虎點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鹿鼎記》,為什麼不譯成 「 皇家馬德里 」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PG18?《海上花》)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 「 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 ,《英雄本色》)
《Color of a Hero 》--英雄的顏色(《英雄本色》的另一譯名,是不是李陽的學生譯的啊?--GIVE YOU COLORS TO SEE SEE-- 給你點顏色瞧瞧)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從前在中國(《黃飛鴻》,大而無邊)
《Twin Warriors》--孿生勇士(《太極張三豐》,張三豐是雙胞胎嗎?)
《A Man Called Hero》--一個叫做英雄的男人(《中華英雄》,譯者偷懶,照抄影評的第一句)
《Swordsman 3:The East is Red》--劍客3之東方紅(《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東方一紅就不敗)
《Mr. Nice Guy》--好人先生(《一個好人》,有美國本土片名風格,國內譯者可能會譯成A GOOD MAN)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瘦虎肥龍》這位譯者一定是後來翻譯《卧虎藏龍》的那位吧)
《Saviour of the Soul》--靈魂的救星(啊呸!真不要臉!《九一神鵰俠侶》)
Ⅳ 求電影《勇敢的心》英文簡介
翻譯一下吧:
【原片名稱】Braveheart
【中文譯名】勇敢的心
【出品年代】1995
【首映日期】1995年5月24日
【出品公司】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派拉蒙(Paramount)
【國家】美國
【類別】劇情(Drama)戰爭(War)浪漫(Romance)動作(Action)
【影片長度】177 Mins
【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 William Wallace
詹姆斯·羅賓遜 James Robinson .... Young William Wallace
Sean Lawlor .... Malcolm Wallace
Sandy Nelson .... John Wallace
James Cosmo .... Campbell
Sean McGinley .... MacClannough
Alan Tall .... Elder Stewart
Andrew Weir .... Young Hamish Campbell
Gerda Stevenson .... Mother MacClannough
Ralph Riach .... Priest #1
Mhairi Calvey .... Young Murron MacClannough
Brian Cox .... Argyle Wallace
Patrick McGoohan .... Longshanks, King Edward I
Peter Hanly .... Edward, Prince of Wales
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 Princess Isabelle
【獲獎】
演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化裝五項大獎。
【劇情簡介】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 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賞析】
1995年的影壇幾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佔領。梅爾·吉卜森成為該年度的最大贏家。《勇敢的心》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化裝五項大獎,並以之席捲全球,所向披靡。在當今影壇娛樂片盛興,技術電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時,《勇敢的心》大膽創新,起用了沉重壓抑、憂郁憤悶的歷史題材,將公元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民大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搬上銀幕,以宏偉壯闊的氣勢為影片贏得了史詩巨片的稱號。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蘇格蘭的山脈、森林和村莊,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反抗的凄厲的呼號,人們感受到了真實的生活和歷史。同時梅爾·吉卜森除飾演男主角外也自任導演,他在影片的結構上,也沒有忽視人們的欣賞心理。在刀光劍影鐵血爭戰中,纏綿著溫柔的愛情主題,讓人體會到英雄傳說的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這無疑為古裝歷史片取得了更大的市場。《勇敢的心》同時也沒有擺脫好萊塢技術電影的框架,龐大的攝影隊遠度重洋的實地拍攝;啟用三千人,二百匹馬的宏大戰爭場面;影片拍攝的長周期,都造成了影片的高投入,甚至比預算高出了一倍。所幸影片上映後賣座率空前,票房收入遠遠超出投資,總算以圓滿收場。
Ⅳ 求英文電影經典譯名,越多越好~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又名西城故事/夢斷城西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俄克拉荷馬 Oklahoma!
the Age of Innocence 純真年代
Annien Hall 安妮.霍爾
Armageddon 世界末日
Back to the Future 回到未來
Beauty and the Beast 美女與野獸
BraveHeart 勇敢的心
Casablanca 卡薩布蘭卡
Citizen Kane 公民凱恩
English Patiant 英國病人
the 5th Element 第五元素
the Godfather 教父
Ghost 人鬼情未了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夜訪吸血鬼
The Last Of Mohicans 最後的摩西根人
Lost in Space 迷失太空
the Mask 面具
Matrix 駭客帝國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
Terminator2 魔鬼終結者
Titanic 泰坦尼克
Total Recall 全面回憶
True Lies 真實的謊言
Truman Show 楚門的世界
Ungorgiven 不可饒恕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
As Good As It Gets 盡善盡美
Basic Instinct 本能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廊橋遺夢
Evita 貝隆夫人
the Fugitive 亡命天涯
Godzilla 哥斯拉
the Graate 畢業生
the Lion King 獅子王
Jurassik Park 侏羅紀公園
My Best Friend's Wedding 我最好的朋友的婚禮
Jurassik Park 2 :The Lost World 侏羅紀公園2:消失的世界
Men in Black 黑衣人
Trainspotting 猜火車
When Harry Met Sally 當哈利遇到莎麗
X-Files X-檔案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誰陷害了兔子羅傑
Top Gun 壯志凌雲
Terminator 魔鬼終結者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子
You've Got Mail 網路情緣
Ⅵ 誰知道一些比較有趣的中文電影或中國名著的英文譯名呢
上面的仁兄真是博學啊,我就獻丑了啊
中文名稱:心靈的春天
英文名稱:Spring of Life
別名:Pramen zivota
捷克譯:源泉 生命(生命之源)
夜宴 The Banquet
瘋狂的石頭/賊中賊 Crazy Stone
狗咬狗 Dog Bite Dog
龍虎門 Dragon Tiger Gate
下面這些可能是你想要的吧----
《紅樓夢》:
1、The Story of Stone《石頭記》
2、A Dream of Red Mansions/Chamber(紅色大樓/房間的夢)
3、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
《三國演義》:
1、《Romantic of Three Kingdoms》—— 三個王國的羅曼史
《水滸傳》
1、《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2、《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
3、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翻譯《水滸》七十一回本,取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4、《OUTLAWS IN THE MARSH》——沼澤地里的逃犯
最早德文譯名是《強盜與士兵》;法文譯名是《中國的勇士們》;英文譯本為《在河邊發生的故事》
《西遊記》: Journey to the West(去西方旅遊)
Monkey / The Monkey King(猴王)
還有其他的:
1、《金瓶梅》譯成法文,題目成了《熱戀的少女·中國13世紀的愛情故事》
2、《聊齋志異》的義大利文版譯作《老虎作客》
3、《趙氏孤兒》由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改寫後易名為《中國孤兒》。譯作,也有節譯的。
4、《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德莫朗譯成《蒙辱的東方女性》,而英文譯名則是《名妓》。
5 、《聊齋志異》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攝影棚里的寂寞傳奇)
6、《西廂記》The Western Chamber(向西邊窗口)
8、《醒世恆言》Stories to Awaken Men(覺醒者的故事)
9、《喻世明言》Stories to Enlighten Men(開導者的故事)
10、《警世通言》Stories to Warn Men (警告者的故事)
11、《官場現形記》Exposure of the Official World(接觸官方世界)
12、《本草綱目》Outline of Herb Medicine(賀伯固醫學概要)奇怪!
13、《史記》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歷史學家的紀錄)
14. 《資治通鑒》History as a Mirror(以史為鏡)
Ⅶ 關於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問題
理論的話,現在比較統一的是目的論(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論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規則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結合電影片名的英譯來講,就是將電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電影內容相結合來進行翻譯,也可以看作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中主要運用的翻譯方式是歸化和異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後補充一點,畢竟理論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所以也不好說現在片名的翻譯有什麼通用理論,只能說根據翻譯成品,翻譯過程等等來講,大部分片名翻譯與某個理論相符合。
如果你對目的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英譯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代榮. 2004.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商標翻譯[J]. 商場現代化 學術版 12:182.
賀鶯. 2001. 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 1: 56-60.
或者隨便去網上找幾篇相關的碩士論文,就能有個大概了解了
Ⅷ 中國經典電影的英文名
《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見了,我的小老婆(《霸王別姬》)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
子的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明星的葬禮(《大腕》)
《Treatment》———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夢工廠(《甲方乙方》)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
燈》)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
《In the Mood for Love》———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國產007》)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
《生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
的"陽光燦爛"可有寓意啊。譯文讓JEWAYS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
著人力車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元的男人(《百變星君》)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唐伯虎點秋香》)
Ⅸ 電影名稱英文翻譯
功夫之王
The king of the effort
由中國演員主演的好萊塢電影 Movie of Hollywood star by Chinese actor
從電影專業的角度來說
In view of the angle of the movie profession
Ⅹ 電影英文名
:《Farewell My Concubine》(意思是:再
見了,我的小老婆)。《Farewell My Concubine》可是《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
啊。
請看下面的這些譯名:(以下英文為IMDB的正式譯名,「——」後是其字面含義,
括弧內為該片原名)
《Be There or Be Square》——在那裡或者是平等的(《不見不散》,雲山霧罩
的還是見了就快點散了吧)
《Seventeen Years》——十七年(故弄玄虛,《回家過年》)
《So Close to Paradise》——天堂如此之近(《扁擔,姑娘》,譯名比原名有意
思。原名讓人想起什麼《轆轤,女人和狗》之類的東東)
《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東邪西毒》,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
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
血(《水滸傳》,《水滸傳》有個英文譯名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 1:潘多拉寶盒(《大
話西遊之月光寶盒》,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耶!)
《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A》——灰姑娘(《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
《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 The》——明星的葬禮(《大腕》)
《Treatment, The》——治療(《刮痧》,如果美國法律這么認為就好了)
《Dream Factory, The》——夢工廠(《甲方乙方》,夠NB的)
《Steel Meets Fire》——鋼遇上了火(翻譯遇上了鬼?《烈火金剛》)
《Third Sister Liu》——第三個姐姐劉(《劉三姐》,典型的不動腦筋)
《Steal Happiness》——偷喜(《沒事偷著樂》,直接聯想到了「偷歡」,以為
是限制級的)
《Red Firecracker, Green Firecracker》——紅鞭炮,綠鞭炮(《炮打雙燈》,
兒童片?)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漂亮媽媽》,譯名直接,反觀原名倒
有賣弄風情之感)
《The Emperor's Shadow》——帝國的陰影(《秦頌》,是說希特勒的?)
《In the Mood for Love》—— 在愛的情緒中(《花樣年華》,戀愛中的譯者)
《Woman-Demon-Human》——女人-惡魔-人類(《人鬼情》,失戀中的譯者)
《From Beijing with Love》——從北京帶著愛(到香港換不了菜,《國產007》
)
《Fatal Decision》——重大選擇(可惜FATAL有致命的意思,致命的抉擇?《生
死抉擇》)
《In the Heat of the Sun》——在炎熱的太陽下(《陽光燦爛的日子》,原文的
「陽光燦爛」可有寓意啊。譯文讓人想起中學語文第幾課來著——祥子拉著人力車
在街上走)
《Keep Cool》——保持冷靜(《有話好好說》,郁悶!)
《Far Far Place》——很遠很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想起LONG LONG
AGO)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萬美圓的男人(《百變星君》,談錢很俗
耶)
《Flirting Scholar》——正在調情的學者(別人看《紅樓夢》看到詩,你看到了
屎?《唐伯虎點秋香》)
《Royal Tramp》——皇家流浪漢(《鹿鼎記》,為什麼不譯成「皇家馬德里」?
)
《Flowers of Shanghai》——上海之花(《海上花》)
《A Better Tomorrow》——明天會更好(《英雄本色》)
《The Color of a Hero》——英雄的顏色(《英雄本色》的另一譯名,是不是李
陽的學生譯的啊?——GIVE YOU COLORS TO SEE SEE——給你點顏色瞧瞧)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從前在中國(《黃飛鴻》,大而無邊)
《Twin Warriors》——孿生勇士(《太極張三豐》,張三豐是雙胞胎嗎?)
《A Man Called Hero》——一個叫做英雄的男人(《中華英雄》,譯者偷懶,照
抄影評的第一句)
《Swordsman 3:The East is Red》——劍客 3:東方紅(《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
》,東方一紅就不敗)
《Mr. Nice Guy》——好人先生(《一個好人》,有美國本土片名風格,國內譯者
可能會譯成A GOOD MAN)
《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瘦虎肥龍》這位譯者一定是後來翻
譯《卧虎藏龍》的那位吧)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