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電影導彈本來打敵軍卻打自己友軍叫什麼電影
《反擊》第一季
是由Sky電視台隆重推出的反恐動作劇集,由Richard Armitage和Andrew Lincoln主演,根據前英國特種空勤團SAS成員Chris Ryan同名暢銷書改編的劇集Strike Back。
從第二季開始,美國HBO電視台和英國Sky電視台決定共同參與該劇的製作和播出。所以從第二季開始,風格上有了美劇慣用的火爆場面,使觀看的人血管膨脹。由蘇利文·斯坦普萊頓和Philip Winchester共同擔當主演。[1]目前共五季,已完結。
❷ 電影《友軍》是哪國拍攝的
對於你說這個電影友軍不太確定是哪一個國家來拍攝的了,這個話來說,我們真的是沒有這方面的了解呢。
❸ 電影友軍倒下好看嗎 主演是誰
主演: 希亞·拉博夫 / 傑·科特尼 / 加里·奧德曼 / 凱特·瑪拉 / 托利·基特爾斯
講述的是男主角被戰爭、喪親以及一系列內心世界崩塌的事件折磨、摧毀的故事,片子看著很扎心。
❹ 一個二戰題材的喜劇電影,一個鏡頭是一個斗雞眼的逗比用高射炮把友軍的飛機打下來了,這電影叫什麼名字
虎口脫險,法國二戰題材經典喜劇片
❺ 美國與哪些國家是友軍
歐洲一些沒落的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再如亞洲的一些棲息於美國大枝之上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韓國;還有就是美國周邊的一些軍事實力較弱,在美國翅膀下生活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各個州或多或少都有美國忠實的或攀關系的國家,目前美國只是對於非洲國家參與較少。
❻ 哪個電影里有打電話請求友軍支援的片段
寒戰2
❼ 友軍之圍是什麼電影里的
游戲:戰地4 里的配音
❽ 驅逐艦雪風遵從召喚而來,我問你,你是我的友軍嗎
驅逐艦
(海軍艦種)
編輯
驅逐艦(英語:Destroyer),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9世紀90年代至今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現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承擔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中型軍艦之一,主要職責以護航為核心,同時擁有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廣泛的作戰職能使得驅逐艦成為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的艦艇。
中文名
驅逐艦
外文名
Destroyer
性 質
中型水面艦艇
出現時間
19世紀90年代
功 能
執行護航等遂行作戰任務
航 速
當代27—33節左右
噸 位
1000噸以上
目錄
1 功能
2 發展歷程
3 主要類型
▪ 防空驅逐艦
▪ 反潛驅逐艦
4 中國型號
▪ 051型
▪ 052型
▪ 051B型
▪ 現代級
▪ 052B型
▪ 051C型
▪ 052C型
▪ 052D型
功能
編輯
驅逐艦是一種可以裝備對空、對海、對潛和對陸攻擊等武器,具有一定綜合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驅逐艦自19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至今已有約120年的歷史,是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它的排水量在2000—12000噸不等,並且還在逐步發展,航速通常在28—33節(1節=1海里/小時=1.852公里/小時)左右。
現代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發展歷程
編輯
早期
19世紀70年代,歐洲列強海軍中出現一種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主要對敵方大型艦艇實施雷擊作戰的「魚雷艇」(這種魚雷艇不同於以後的魚雷快艇,這種艦艇體型相對普通魚雷艇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譯為「雷擊艦」更為妥當。),針對這種頗具威力的小型艦艇,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該艦是一種被設計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敵方魚雷艇,此外,該艦還攜帶一座三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攻擊敵方大艦。除了英國海軍外,德國海軍也發展了類似的軍艦,只不過英國海軍稱之為「驅逐艦」而德國海軍稱之為「大型魚雷艇」。
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到20世紀初,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進行遠洋行動的艦隊型驅護艦,隨著技術的進步,英國部族級驅逐艦 (1905)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航速首次提高到30節。全部由驅逐艦組成的魚雷戰艦艇部隊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力基幹兵力,驅逐艦不僅肩負著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任務,同時還要負責在主力艦決戰前對敵艦隊實施魚水雷攻擊,削弱敵方兵力的任務。
到第一次大戰前,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標准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採用燃油的蒸汽渦輪發動機,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了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從存在意義上「驅逐」了魚雷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與護航、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一部分驅逐艦還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被直接用來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海戰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發生的赫爾戈蘭灣海戰,兩軍的驅逐艦都作為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都很好的完成了護航任務。在日德蘭海戰中,雙方都出動了艦隊主力,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驅逐艦,雙方大量的驅逐艦被以中隊為單位投入戰場,散布在廣袤的大洋上,辛勤的執行著艦隊護航,偵查,魚雷攻擊和救助落水水兵的任務。
驅逐艦 (12張)
1917年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面對潛艇對交通線的絞殺,協約國幾乎所有的驅逐艦都安裝深水炸彈以執行反潛任務,當時的潛艇技術性能遠不如今天的潛艇,速度很慢不超過20節,潛深也小,而在當時,驅逐艦小巧靈活,普遍具有30節以上的速度,潛艇想對驅逐艦發動突襲,幾乎不可能,因此成為商船隊不可缺少的護航力量。
隨著戰爭的發展和任務的需要,這時期的驅逐艦就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並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所裝備的武器越變越強。1916年英國建造了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高幹舷設計,更加適合遠海大洋惡劣海況下作戰,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火力和續航力都有極大的提高。1917年美國國會批准為海軍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的提案。至此,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海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戰後到二戰前
隨著戰爭的發展,到一戰結束時,驅逐艦得到很大發展,噸位、火力、航速、續航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美英兩國的驅逐艦,已經發展成了可以伴隨艦隊在遠海大洋機動作戰的艦隊驅逐艦。但驅逐艦不僅在戰術上而且就其本身也處於變革的。
有關陣痛期。魚雷攻擊的傳統觀念已在1916年的日德蘭戰斗中產生懷疑,從而開始了重新評價魚雷的時期,很快各獲勝國的海軍均轉入了和平時期的正常軌道。1918年之後世界上的驅逐艦很少更替,因而艦隊有了相當大的削弱,當時世界上所有的驅逐艦加起來比1914年前還要少。 為了保持足夠的戰鬥力,驅逐艦質量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戰後的斯科特級驅逐艦(英·1918)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由於條約對主力戰艦的嚴格限制,列強海軍對驅逐艦、巡洋艦這類受條約限制較少的艦艇的發展投入了很大精力,驅逐艦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噸位也越來越大,因而所能裝備的武器也更強。驅逐艦的主尺度不斷增加,標准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50毫米-88毫米口徑火炮、450-610毫米口徑三聯或五聯魚雷發射管1-2座,驅逐艦的武器搭配和戰法日益完善。
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及其改
二戰著名的弗萊徹級驅逐艦(美·1940)
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其中以日本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發展最為具有時代代表性,由於日本的國力不能與英美對抗,寶貴的主力艦一定要用於艦隊決戰,因此日本海軍將驅逐艦的任務定位為遠海大洋上的夜間對敵主力艦隊的魚雷偷襲,以數個魚水雷戰隊兵力,數十艘驅逐艦持續整夜的魚雷攻擊甚至自殺攻擊來對敵主力艦隊進行削弱,爭取在天明後敵艦隊已經遭受很大損失,人困馬乏、提心吊膽的有利情況下進行艦隊決戰。
為此,日本海軍對單獨使用驅逐艦的戰術和武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展了多級貫徹此種作戰思想的驅逐艦,並進行了持續數十年的艱苦訓練!二戰開始後,日本海軍在爪哇海戰、瓜島海戰等戰役中給予了美
英國的42型驅逐艦
國海軍很大的打擊!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准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一度被稱為「反驅逐艦」即獵殺驅逐艦的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
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對締約國的驅逐艦噸位做出嚴格限制,但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政治和軍事形勢,面對可能的戰爭,幾乎沒有締約國海軍遵守條約發展驅逐艦。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備更強的驅逐艦。英國部族級驅逐艦,美國的本森級驅逐艦,日本的陽炎級驅逐艦,德國Z型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雖然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對敵艦隊進行魚水雷集群攻擊仍然是這個時期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種海軍戰斗艦艇的用途比驅逐艦更加廣泛。戰爭期間的嚴重損耗使驅逐艦被大批建造,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改進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僅弗萊徹級驅逐艦就建造了175艘。
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1975)
同時,在戰爭期間,戰列艦的主力地位已經被航空母艦與潛艇替代。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驅逐艦裝備了大量中小口徑高射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出現了,例如日本的秋月型驅逐艦,英國的戰斗級驅逐艦。此外,針對嚴重的潛艇的威脅,舊的驅逐艦進行改造投入到反潛和護航作戰當中,並建造出大批以英國狩獵級護航驅逐艦為代表的,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護航驅逐艦。至此,驅逐艦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這尤以美日兩國海軍對驅逐艦的使用最具有代表性。
二戰後至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科技進步,火炮不再是海軍的主導,導彈時代來臨,驅逐艦的作戰形式和武裝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驅逐艦因其成本低廉受各國海軍重視。以魚雷攻擊來對付敵人水面艦隊的作戰方式已經不再是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防空、反艦、反潛作戰上升為其主要任務,魚雷武器已經不再是驅逐艦的主要武器,防空專用的導彈和火炮逐漸成為驅逐艦的標准裝備,而且二戰後,驅逐艦的排水量不斷加大,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建造的薛爾曼級驅逐艦以及超大型的諾福克級驅逐艦(被稱為「驅逐領艦」)就體現了這種趨勢。
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現場
60年代起,驅逐艦的噸位不斷變大,從基林級的2500多噸,迅猛擴大到斯普魯恩斯級的6000噸,幾乎和二戰時的輕巡洋艦不相上下。隨著飛機與潛艇性能提升(尤其是噴氣式飛機與核動力潛艇),以及導彈逐漸逐步應用,使得造價昂貴的大型導彈巡洋艦等性價比大大降低,面臨極大的挑戰,反過來成本低廉的驅逐艦開始嶄露頭角。
1967年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反艦導彈擊沉,攻擊水面艦艇的任務又成為驅逐艦的重要任務。燃氣輪機開始取代蒸汽輪機作為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為搭載反潛直升機而設置的機庫和飛行甲板也被安裝到驅逐艦上。為控制導彈武器以及無線電對抗的需要,驅逐艦安裝了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例如美國的亞當斯級驅逐艦,英國的郡級驅逐艦,蘇聯的卡辛級驅逐艦,自此多用途導彈驅逐艦逐漸形成了。
20世紀70年代,作戰信息控制以及指揮自動化系統,靈活配置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用來防禦反艦導彈的小口徑速射炮,開始出現在驅逐艦上,驅逐艦越發的復雜而昂貴了。英國的42型驅逐艦試圖降低驅逐艦越來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價(在後來的戰爭中擔當艦隊防空雷達哨艦的任務遭到重大損失,5艘同級艦參與戰事,兩艘被擊沉。)而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繼續向大型化發展,它們的標准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
80年代後,除了噸位和技術革新,驅逐艦的武裝和任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驅逐艦(後改稱為巡洋艦),排水量提高到近萬噸,並引入了能進行自動化指揮和控制的「宙斯盾」系統,其乘員大大減少,反應速度和戰區協調指揮能力大大提高。第一次使驅逐艦具備了以往只有大型戰艦才具備的旗艦級的戰區協指揮能力,憑借宙斯盾系統強大的預警、通聯功能使驅逐艦第一次具備了擺脫巡洋艦、航母進行獨立戰區控制的能力。
自此,驅逐艦脫離了以往輔助的角色,真主成為能夠單獨組織指揮戰斗的主戰艦艇。不過與強大的指揮和防空力量相對應的是,該級艦的反艦和反潛能力比較薄弱,僅有配備極少數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和輕型魚雷,其大型相控陣雷達對空探測距離雖遠,但是由於地球曲率的存在,不具備發現40公里以上水面目標的功能。艦隊主要反艦任務、反潛任務由航母完成。[3]
蘇聯海軍則是另一思維,蘇聯是大陸國家,海運僅僅佔全國交通運輸總量不到1%,其海軍核心使命為發射戰略導彈摧毀北約國家本土以及擊潰來犯的西方艦艇編隊,蘇聯航空巡洋艦(航母)、驅逐艦為掩護核潛艇而設計,只擔負「要塞區(術語,特指蘇軍核潛艇戰略巡航的區域,即巴倫支海和厄木茨克海水域)」的警戒任務,這些區域均位於海軍航空兵的庇護之下,是故蘇軍驅逐艦防空能力較弱,但是擁有令人生畏的反潛、反艦能力和極高的航速。以現代級為例,裝備一套特殊的「音樂台」天波雷達能夠利用電離層反射電磁波的原理探測水線以外的水面目標,搭載8枚核彈頭的白蛉反艦導彈,艦體細長、長艏樓結構,裝機馬力10萬軸,具有西方國家不具備的高速性能。
望採納
❾ 哪位大神有《友軍倒下(2015)》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蒂托·蒙蒂爾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igzfNoWg_sNXooxVSFch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