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Lady Gaga麥迪遜開場歌曲的名字。
Dance In The Dark
❷ 2000超級男孩(NSync)麥迪遜廣場花園大型演唱會上的所有歌曲名,要英文
no strings attached / i want you back/a little more time on you/tearin up my heart/justin b box/it's ganna be me/think of you/spacp cowboy/just got pain/this i promise you/it makes me ill/digital digital get down /bye bye bye 。大概就是這些了,憑記憶來的,順序應該沒錯。。。 pop呢,去網路搜就可以了,要不去電驢下這張專輯也可以。
❸ 求一首歌的歌名,高潮部分歌詞是「new york new york」
歌曲就叫《new york new york》。
歌詞:
Start spreading the news, i'm leaving today
開始奔走相告,我今天要離開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 - new york, new york
我想成為它的一部分 - 紐約,紐約
These vagabond shoes, are longing to stray
這些流浪漢鞋,都渴望去流浪
Right through the very heart of it - new york, new york
正正的通過他們的心 - 紐約,紐約
I wanna wake up in a city, that doesn't sleep
我想在一個不眠的城市中醒來
And find i'm king of the hill - top of the heap
然後發現我是山丘之王 山峰的頂部
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
這些小城鎮的藍調,正在融化
I'll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 in old new york
我會 在老紐約 重新開始
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
如果我能到達那裡,我能去任何地方
It's up to you - new york, new york
這取決於你 - 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
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是電影《紐約,紐約》 (1977)中的主題曲,由John Kander作曲,Fred Ebb填詞,麗莎·明妮莉演出及演唱。
(3)電影麥迪遜里的英文歌擴展閱讀:
這首歌曲已經被當成紐約市的代表曲了,在許多紐約的社交場合都能聽到這首歌,例如婚禮、成人禮。
許多以紐約為根據地的運動隊伍都選用這首歌做為隊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紐約洋基隊。從1923年的洋基老球場到最新的洋基體育場上,只要洋基隊進行主場比賽後都會撥放此曲。
這當中還有個小插曲,原本在洋基隊贏得比賽時撥放法蘭克·辛納屈演唱的版本,輸球時撥放麗莎·明妮莉演唱的版本。但是2001年時明妮莉對洋基隊提出要求,在贏球時改撥放她的版本,不然就不授權洋基隊繼續使用此曲,洋基隊選擇了後者,從那時起不論洋基隊勝敗,都撥放辛納屈演唱的版本。
截至2005年賽季,洋基的短期1A聯盟隊伍也都採用此曲做為賽後撥放用,而九一一襲擊事件過後紐約大都會隊也開始在賽後撥放這首歌曲,但是一開始大都會的球迷認為這是洋基隊的歌曲,因此給予噓聲。
這首歌第一次在世界大賽上被撥放的記錄是在1986年的世界大賽第七戰,當時Ray Knight及Darryl Strawberry擊出本壘打,場內就撥放了這首歌曲。這首歌也會在紐約尼克籃球隊及紐約游騎兵冰上曲棍球隊的比賽後於麥迪遜廣場花園撥放。
該曲亦成為紐約市的另一象徵——紐約市警察局經常於公共媒體上激勵市民的一首常用播放歌曲,紐約市警察局於1980年代在警察學院畢業時亦會播放該曲。
每年在時報廣場舉行的跨年晚會上,當像征跨年倒數的球落下後會演奏友誼萬歲,接著就是數秒的New York, New York,而紐約市警察局訓練學校、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也會演奏此曲。皇後樂隊也錄制過此曲,用於電影《挑戰者》(Highlander)的配樂,但是這個版本從未正式發行過。
盡管法蘭克·辛納屈的版本較受歡迎,但原演唱者明妮莉也有幾個最著名的現場演唱版本:1986年7月4日,自由女神像經過整修後重新開放後的演唱,而在九一一襲擊事件過後紐約進行的第一場職業運動比賽上,明妮莉在紐約大都會隊主場比賽的第七局休息時間也演唱了十分出名的版本,另外,她也與男高音盧奇亞諾·帕華洛帝合唱過此曲。而1984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她也在24架鋼琴的伴奏下演唱此曲。
在福斯電視台的情景喜劇發展受阻中,明妮莉演出的角色Lucille Austero有著有趣的台詞,該角色在劇中聽到此曲後抱怨了一句每個人都以為他們是法蘭克·辛納屈啊(Everybody thinks they're Frank Sinatra)。
參考資料:New York New York-網路
❹ 求一首英文歌,一個外國電影里看到的,挺好聽的
影片是叫K歌情人 歌曲叫Way Back into Love
你在網路中搜就有了
【關於影片】
一直都紮根於浪漫愛情喜劇中的導演馬克·勞倫斯(Marc Lawrence),早就琢磨著想要通過一部影片,去探索一下音樂人的內心世界,所以《K歌情人》應運而生。然而當談起自己那不被人所知的音樂之路時,勞倫斯卻忍不住發出了悲嘆:「我雖然擁有自己的樂隊,卻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音樂人,這種憑興趣組建的樂團,玩票的性質比較大,但有一點是能確定的,我對創作歌曲的這個過程非常地著迷。好在我最終製作了一部描述音樂人的影片,如果我將目標對准編劇,難保不會結合進自己的生活,倒顯得我在借影片向觀眾吐苦水了。不過無論是音樂人,還是編劇,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一樣的,這是一個我非常熟悉的領域,更何況裡面還有我的另一個最愛:音樂。」
為了讓影片中這對初出茅廬的寫歌二人組阿萊克斯和蘇菲在情感與音樂上的互動更加真實可信,馬克·勞倫斯特別考查了音樂史上多個傳奇的二人組合,例如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和伯尼·托平(Bernie Taupin):「在許多著名的音樂搭檔中,通常都是一個人作曲,另一個人填詞,很少有人能夠一手包攬詞曲的創作。雖然只有兩個人,仍然會在創作的過程中產生沖突與矛盾,他們擔任著特殊的角色,可是一首完整的歌卻是在兩人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這樣的組合身上,本來就有許多喜劇元素可供挖掘。」
而音樂人到了馬克·勞倫斯的手中,也應該具備與眾不同的背景,於是《K歌情人》中的二人組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阿萊克斯曾經是一個流行了一時的著名樂隊的成員之一,如今他的搭檔單飛,在音樂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阿萊克斯的名字卻正在被時間的洪流一點一點淹沒,淪為只能在小型的地方游樂園駐唱的三流歌手。好在命運的女神並未拋棄他,當今流行樂中最紅的「少女」樂團主唱卡羅·柯曼邀請阿萊克斯為自己的下一張專輯寫歌……勞倫斯將這個轉折當成了阿萊克斯生命中的一個機會:「卡羅·柯曼有點像曾經的小甜甜,是流行音樂的浪尖人物,而她希望阿萊克斯可以創作一首情侶對唱歌曲,由他們共同演繹。卡羅只負責給歌起名為《找回愛情》,剩下的就都需要阿萊克斯來完成了--這首歌不但會收錄在新專輯中成為主打,卡羅還將和阿萊克斯在麥迪遜花園廣場的舞台上合唱這首歌……」如日中天的卡羅之所以選擇了過氣的阿萊克斯,源於她兒時的一個夢想,可以說阿萊克斯是指引她步入音樂界的「導師」。她天真地認為阿萊克斯只是處於一個休整階段。而對於阿萊克斯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幫他重新回到流行音樂界。
雖然曾是無數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雖然在最紅的80年代唱過多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阿萊克斯其實從來沒有寫過歌……作曲倒是難不倒他,可是在詞語的運用上,實在不大在行。另外,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了,因為他知道還有其他音樂人在搶自己這支得來不易的飯碗。
好在有蘇菲·費希爾加入到他的行列……蘇菲剛剛經歷了情感的巨變。這位曾經是文學系的高材生,因為被男友欺騙而失去了創作的靈感,正在考慮放棄自己鍾愛的寫作事業。不過,勞倫斯對這個角色有著不一樣的評價:「事實證明,她是一名天生的歌詞作家。」蘇菲和阿萊克斯的相遇很偶然,迷失了自己的蘇菲受朋友所託,去阿萊克斯的公寓為花花草草澆水,命運般的相識,改變了兩個人的生活。
馬克·勞倫斯表示影片中的兩位主角都剛剛經歷了不幸:「他們都在做著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單調工作,都在原地踏步。他們喪失了信仰,不相信自己還能創造出美麗而有意義的事物。兩個迷失了的靈魂聚首在一起,共同創作一首歌曲,他們所要展示給世界的,正是他們要告訴對方的。」試想想,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突然被鎖在同一個房間里,這種認識彼此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的。他們不斷地創作、爭論、散步、吃飯、寫作、再寫作,嘗試著硬憋出一首好聽的歌來……當兩個人共同去完成了一個有創造力的果實時,發展到最後,總會形成一種不可言喻的親密關系。
【關於音樂】
對於導演馬克·勞倫斯來說,拍攝《K歌情人》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也是最讓人感到興奮的地方:「劇本是我寫的,演員是我挑的,然後我做了一個導演應該做的一切事情。但是我承認,影片還包含了一個超出我控制范圍的元素,那就是音樂。我們聚在一起聽了無數首歌曲,希望可以從中挑選出適合影片的音樂風格。首先,我希望出現在《K歌情人》中的歌曲旋律很優美,讓人一聽就難以忘懷,歌詞也要特立獨行……因為這里的歌詞很大程度取代了角色的對白,幫助演員進行一種情感上的抒發,還要完善整個故事的內容,所以才會難以取捨。」
馬克·勞倫斯最先挑選的,是屬於阿萊克斯·弗萊徹的歌曲。因為他曾是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手,所以由他唱出的歌曲自然代表著一種流派。勞倫斯發現80年代的歌曲非常適合阿萊克斯的風格:「影片中,80年代也正好是阿萊克斯音樂事業的巔峰時期,所以這里的音樂風格與角色設計就不謀而和,清晰地表達出這個人曾經的樣子。」某種程度上而言,那個時候的阿萊克斯有點膚淺--這也是很多人賦予80年代流行音樂的整體印象,因為那時候的音樂大多是流水線作品,都是一些相似且容易記憶的簡單旋律。顯然,勞倫斯在描述那個時代的音樂時,多多少少帶有嘲諷的味道在裡面,但也只有這樣,才能從真實的刻劃中點綴出引人發笑的喜劇元素。
飾演蘇菲的德魯·巴里摩爾對此感到異常地興奮:「我愛死了80年代的音樂,它們那麼甜美可愛,無論我什麼時候出去跳舞,總是對樂師說,『可以演奏一些80年代的老歌嗎?』這回有一整部電影,可是讓我過足了癮。」
為了創造出阿萊克斯以前樂隊的代表作,同時還能夠代表他的聲音符號,馬克·勞倫斯特別找來當今美國搖滾音樂和民謠音樂領域中的奇才--亞當·施萊辛格(Adam Schlesinger),弗恩水泉合唱團(Fountains of Wayne)主要的音樂人之一,同時也是勞倫斯最喜愛的合唱團。施萊辛格曾為湯姆·漢克斯的影片《擋不住的奇跡》(That Thing You Do)寫過主題曲,而影片中阿萊克斯和蘇菲合作的第一首歌《找回愛情》,就是出自他手。
❺ 求一首熟悉的英文歌
I Love You - Stewart Mac
★Bon Jovi邦喬維御用樂手、英倫搖滾小子Stewart Mac史蒂麥可全新大碟★
★英倫頂尖製作人David Brant保駕護航★
◎ 帥氣外表、傑出搖滾、英倫出品、必屬精品!
◎ 英國傳奇製作人David Brant擔綱掌舵,新專輯譜出小天王獨具的大氣風范!
◎ 首發氣勢單曲《Turn This Thing Around 扭轉乾坤》橫掃歐洲大陸;貼近華語樂壇之作《I Love You》再譜陶喆簡單愛》之搖滾風格!
◎ 2009軒尼詩台北跨年演出搭檔小天後Jolin蔡依林,擦出搖滾火花!
「如何從眾多歌手中脫穎而出?」史蒂麥可(小麥)給出的答案很直接很簡單:「音樂作品。」的確,如果沒有好的作品,不管如何帥氣、穿著如何時髦、舉止如何文雅、不管拿著多大的唱片約、如何多的預算…都不能讓聽者埋單,只有也唯有好的音樂作品才能夠吸引人。
現年28歲的小麥來自音樂之都英國倫敦,並在那裡闖出了名堂。不過從他的身上確能找出那麼一點點的小不同。在英國有很多青年人組上樂隊自彈自唱吸引眾多人的目光,但是小麥的音樂目標卻不只這些。與著名的製作人David Brant一起泡在錄音棚中一年多,創作了多首歌曲。其節奏、旋律會一下子讓人記住,也許是幾周,也許是幾個月、幾年,又或是永遠!
小麥的首張專輯From Cautious Intent》使聽者置身於他的音樂世界之中,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小麥的希望、憧憬以及不時的感傷。小麥在眾多倫敦知名的場館舉辦過個人演出,如The Astoria, The Clapham Grand, The Islington Academy等等,他喜歡觀眾對他現場演出給出的評價,不論是褒獎的,還是批評的,他都能欣然接受。Dave Grenfell評價小麥是「一個另人興奮的音樂之才」。而越來越多的歌迷開始喜歡上小麥、他的歌聲以及他的現場表演!
2008年的夏天,小麥受傳奇搖滾樂隊Bon Jovi(邦喬維)邀請成為Bon Jovi 「Lost Highway」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開場嘉賓。在倫敦Twickenham體育館的首演上,現場62000位歌迷為小麥的歌聲而瘋狂。Bon Jovi還請小麥和他的樂隊參與開場曲與結束曲,受到了現場歌迷無數的歡呼與掌聲。隨著倫敦首演的成功,小麥跟隨Bon Jovi一路開向紐約,並在著名的麥迪遜花園廣場與Bon Jovi一起拍攝了記錄短片。該紀錄片將收錄在Bon Jovi即將發行的記錄電影中,這無疑又將這位英倫小伙推向了世界舞台。
在小麥全球發展計劃中,亞洲無疑是重要一站。為此,2009年末,小麥將通過金牌大風在中港台三地發行最新專輯I Love You 我愛你》。其中首波主打曲I Love You更是翻唱金牌大風旗下R&B天王陶喆的愛很簡單》,希望能夠通過此歌曲拉近與亞洲歌迷的距離。此外,2009年12月末,小麥還將受邀參加軒尼詩VSOP在台北舉行的Hennessy Artistry大型演唱會,軒尼詩提倡Mix融合,到時候小麥會與哪位亞洲天王或天後合作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❻ ladygaga麥迪遜演唱會唱的所有歌
只能說你太狠了 我只知道第一首dance in the dark 中間還有so happy i could die
最後一首壓軸啦 born this way
❼ 有一首英文歌 是女聲唱的 記得有 new york new York 以前聽得,現在忘記了求
碧昂絲·諾利斯曾於2003年翻唱此曲
Shirley Bassey翻唱此曲並收錄於她的"New York Medley"專輯中,她也在巡迴演唱會上演唱此曲目。
搖滾樂團Phish在1997年的麥迪遜花園廣場跨年演出中演奏了此曲。
泰瑞·海契在她主演的電視劇中重唱過。
張學友曾與2010年4月在其的演奏會上翻唱此曲。
紐約,紐約是電影《紐約,紐約》 (1977)中的主題曲,由John Kander作曲,Fred Ebb填詞,麗莎·明妮莉演出及演唱。
❽ 求lady gaga2011年麥迪遜演唱會所有歌曲的mp3,最好高品質
"Dance In the Dark"
"Glitter and Grease"
"Just Dance"
"Beautiful, Dirty, Rich"
"The Fame"
"LoveGame"
"Boys Boys Boys"
"Money Honey"
"Telephone"
"Speechless"
"You and I"
"So Happy I Could Die"
"Monster"
"Teeth"
"Alejandro"
"Poker Face"
"Paparazzi"
"Bad Romance"
"Born This Way"
❾ 少女時代tiffany在smtown麥迪遜廣場花園演唱會上說出你的願望吧里的一段英文rap歌詞
歌詞
welcome to my show, it's a revolution.
this is my girls' generation
everyone rock with me, take it in all right
get hype! jump! let's party all night
i know we the one to make you super crazy
wanna be your genie more than one night
watchin' me, feelin' me, callin' my name
i just want you and me to feel the same
come on and move it put your hands up in theair
everybody lose control and hands up in the air
❿ 求一部電影里某個角色唱的歌
影片是叫K歌情人 歌曲叫Way Back into Love
你在網路中搜就有了
【關於影片】
一直都紮根於浪漫愛情喜劇中的導演馬克·勞倫斯(Marc Lawrence),早就琢磨著想要通過一部影片,去探索一下音樂人的內心世界,所以《K歌情人》應運而生。然而當談起自己那不被人所知的音樂之路時,勞倫斯卻忍不住發出了悲嘆:「我雖然擁有自己的樂隊,卻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音樂人,這種憑興趣組建的樂團,玩票的性質比較大,但有一點是能確定的,我對創作歌曲的這個過程非常地著迷。好在我最終製作了一部描述音樂人的影片,如果我將目標對准編劇,難保不會結合進自己的生活,倒顯得我在借影片向觀眾吐苦水了。不過無論是音樂人,還是編劇,他們的創作過程都是一樣的,這是一個我非常熟悉的領域,更何況裡面還有我的另一個最愛:音樂。」
為了讓影片中這對初出茅廬的寫歌二人組阿萊克斯和蘇菲在情感與音樂上的互動更加真實可信,馬克·勞倫斯特別考查了音樂史上多個傳奇的二人組合,例如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和伯尼·托平(Bernie Taupin):「在許多著名的音樂搭檔中,通常都是一個人作曲,另一個人填詞,很少有人能夠一手包攬詞曲的創作。雖然只有兩個人,仍然會在創作的過程中產生沖突與矛盾,他們擔任著特殊的角色,可是一首完整的歌卻是在兩人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這樣的組合身上,本來就有許多喜劇元素可供挖掘。」
而音樂人到了馬克·勞倫斯的手中,也應該具備與眾不同的背景,於是《K歌情人》中的二人組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阿萊克斯曾經是一個流行了一時的著名樂隊的成員之一,如今他的搭檔單飛,在音樂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阿萊克斯的名字卻正在被時間的洪流一點一點淹沒,淪為只能在小型的地方游樂園駐唱的三流歌手。好在命運的女神並未拋棄他,當今流行樂中最紅的「少女」樂團主唱卡羅·柯曼邀請阿萊克斯為自己的下一張專輯寫歌……勞倫斯將這個轉折當成了阿萊克斯生命中的一個機會:「卡羅·柯曼有點像曾經的小甜甜,是流行音樂的浪尖人物,而她希望阿萊克斯可以創作一首情侶對唱歌曲,由他們共同演繹。卡羅只負責給歌起名為《找回愛情》,剩下的就都需要阿萊克斯來完成了--這首歌不但會收錄在新專輯中成為主打,卡羅還將和阿萊克斯在麥迪遜花園廣場的舞台上合唱這首歌……」如日中天的卡羅之所以選擇了過氣的阿萊克斯,源於她兒時的一個夢想,可以說阿萊克斯是指引她步入音樂界的「導師」。她天真地認為阿萊克斯只是處於一個休整階段。而對於阿萊克斯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幫他重新回到流行音樂界。
雖然曾是無數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雖然在最紅的80年代唱過多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阿萊克斯其實從來沒有寫過歌……作曲倒是難不倒他,可是在詞語的運用上,實在不大在行。另外,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揮霍了,因為他知道還有其他音樂人在搶自己這支得來不易的飯碗。
好在有蘇菲·費希爾加入到他的行列……蘇菲剛剛經歷了情感的巨變。這位曾經是文學系的高材生,因為被男友欺騙而失去了創作的靈感,正在考慮放棄自己鍾愛的寫作事業。不過,勞倫斯對這個角色有著不一樣的評價:「事實證明,她是一名天生的歌詞作家。」蘇菲和阿萊克斯的相遇很偶然,迷失了自己的蘇菲受朋友所託,去阿萊克斯的公寓為花花草草澆水,命運般的相識,改變了兩個人的生活。
馬克·勞倫斯表示影片中的兩位主角都剛剛經歷了不幸:「他們都在做著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單調工作,都在原地踏步。他們喪失了信仰,不相信自己還能創造出美麗而有意義的事物。兩個迷失了的靈魂聚首在一起,共同創作一首歌曲,他們所要展示給世界的,正是他們要告訴對方的。」試想想,兩個完全陌生的人,突然被鎖在同一個房間里,這種認識彼此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的。他們不斷地創作、爭論、散步、吃飯、寫作、再寫作,嘗試著硬憋出一首好聽的歌來……當兩個人共同去完成了一個有創造力的果實時,發展到最後,總會形成一種不可言喻的親密關系。
【關於音樂】
對於導演馬克·勞倫斯來說,拍攝《K歌情人》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也是最讓人感到興奮的地方:「劇本是我寫的,演員是我挑的,然後我做了一個導演應該做的一切事情。但是我承認,影片還包含了一個超出我控制范圍的元素,那就是音樂。我們聚在一起聽了無數首歌曲,希望可以從中挑選出適合影片的音樂風格。首先,我希望出現在《K歌情人》中的歌曲旋律很優美,讓人一聽就難以忘懷,歌詞也要特立獨行……因為這里的歌詞很大程度取代了角色的對白,幫助演員進行一種情感上的抒發,還要完善整個故事的內容,所以才會難以取捨。」
馬克·勞倫斯最先挑選的,是屬於阿萊克斯·弗萊徹的歌曲。因為他曾是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手,所以由他唱出的歌曲自然代表著一種流派。勞倫斯發現80年代的歌曲非常適合阿萊克斯的風格:「影片中,80年代也正好是阿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