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命之歌 閱讀答案
(1)螞蟻團結的精神感人
(2)人心齊,泰山移
團結就是力量
(3)我們要學會螞蟻團結,捨己救人的精神
連螞蟻都有的精神,我們是不是更要具
最後送你一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團結就是力量。——諺語
�3、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牆里,是誰也動不得的;但是丟在路上,擋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腳踢開的。——艾思奇
�4、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俗語
�5、二人同心,其力斷金。——《易經》
�6、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呂氏春秋》
�7、民齊者強。——荀況
�8、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薛宣
�9、聰明人與朋友同行,步調總是齊一的。——法國諺語
�10、一致是強有力的,而紛爭易於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勝。——孫武
�13、共同的事業,共同的斗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奧斯特 洛夫斯基
�14、人心齊,泰山移。——中國諺語
�15、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三國.孫 權
�16、五人團結一隻虎,十人團結一條龍,百人團結像泰山。——鄧中夏
�17、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 起,幾乎是萬能的。——美.韋伯斯特
�18、凡是經過考驗的朋友,就應該把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你的周圍。——英.莎士比亞
�19、團結就有力量和智慧,沒有誠意實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誠 的團結。——英.歐文
�20、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許多事業。——德.叔本華
�21、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麼,不管他干什麼,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22、中國的問題,穩定需要團結,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 搞不成。穩定需要團結,才能穩定。要使社會長期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黨與人民群 眾鋼鐵般的團結。——鄧小平
�23、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就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 基本保證。在當前,加強黨的團結,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具有特殊意義。— —毛澤東
Ⅱ 生命是什麼什麼的劇本是什麼歌
《生命之歌》。
生命如歌,我們是生命的歌者;生命是跋涉;是執著;是靈魂的歸宿;是激情的永恆。熱愛生命,用青春的心血澆灌生命之花,珍重生命,用無私的愛心譜寫生命之歌。
電影劇本是一部電影作品的最完整的書面形式。除了對話本以外,還包括對劇中人物、布景、舞台指導以及各種音響效果的詳細描述。通常人們是根據電影劇本來導演電影作品的,因此電影劇本是合作電影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電影劇本通常發展成為分鏡頭劇本
Ⅲ 生命之歌的電影
中文片名: 生命之歌
英文片名: morning Song
色彩種類: 彩色 Color
影片規格: 35mm
影片時間: 102 mins.
影片類型: 劇情
分級級數: 普遍級
出品年份: 1968
出品公司: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李嘉
編劇: 藍海、琦彬、旭江
製片:龔弘
演員:柯俊雄、白蘭、傅碧輝 讓繼承人將
去世老婦人手中的
聖油浪費在
鷹、羔羊和孔雀身上!
滑脫的死者,
展開的樹梢——
它們對他就如
女的舞步一般重要!
沒人在背後指手
畫腳,他多自由!
他囅然而笑,盡管生命的
皺紋低語:死亡!
每一個場所都悄悄
為他提供去向,
無家可歸的人
隨波逐流,到處流浪。
一群野蜜蜂
攝走他的靈魂,
海豚的歌唱
快他的步伐:
有的土地擎著他
所有的土地芋看他
牧羊人的白天
以那黑暗之河作界線!
讓他微笑著將
去世老婦人手中的
聖油浪費在
老鷹、羔羊和孔雀的身上:
向夥伴微笑。——
飄忽不定,沒有煩惱的
深淵和生命花園
將他攜帶。
(楊恆達 譯) 霍夫曼斯塔爾在中學時代就開始發表詩作,並表現出非同凡響的早熟與睿智。「他在十六七歲時就已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和一種至今尚未有人能夠企及的散文,從而使他載入德語發展的史冊。」(斯蒂芬·茨威格語)他的詩歌以優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贏得了大批讀者的喜歡。在藝術上追求寬廣深遠的意境,節奏富於音樂性,情節構造和語言形象均帶寓意和象徵色彩,這些都在邊塞首詩中得到完美的體現。這首詩曾有一段時間沒有標題,後來詩人重新整理出版他的詩集時,才加上這個引人注目的題目,使之成為詩人早期十年創作的代表性作品。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所產生的背景,這也是進入這首詩歌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通道。據說哲學家高姆貝爾茨的表妹愛麗斯一次在印度旅。在一個悶熱的傍晚,愛麗斯在陽台之上俯瞰下面院中各種動物的活動,內心突然湧出一種神秘的感覺:這個世界上一切生命之間存在一種無法捉摸與衡量的關系,而正是這種關系把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召集在一起。這種莫可名狀的神秘幻覺如一道電流激盪著她每一根敏感的神經,在這種強烈意念的感召之下,她把祖母留給她的一瓶特別珍貴的香潑灑在下面動物的身上。。詩人就以此為主要的創作依據,用詩歌再了思想升華的一剎那光華,使整首詩獲得了震撼人心靈的力量與思想深度。
詩歌第一節把讀者帶入一個神秘的氛圍之中。「讓繼承人將/去世老婦人手中的/聖油浪費在/老鷹、羔羊和孔雀身上!(『他」把珍貴的「聖油」浪費到這些動物的身上,而在《聖經》中,任何浪費聖油的人都將受到上帝的懲罰。上帝對「他」的懲罰是註定了的,所以他面對著死亡,他孤獨地到處浪,但是他卻是自由的:「沒人在背後指手/畫腳,他多自由!/他囅然而笑,盡管生命的/皺紋低語:死亡!/每一個場所都悄悄/為他提供去向/無家可歸的人/隨波逐流,到處流浪。」
一切生命都有著神秘的力量,盡管死亡不可避免,但是生命無處不在,即使是到處流浪,它也能把它的流動性和頑強性帶到各個地方,所以生命在大地上總是「雄姿勃發」。實際上,「他」把「聖油」抹在老鷹、羔羊和孔雀身上並不是「浪費」,而讓「聖油」留在已經去世的老婦人手中倒是浪了,因為生命已經離她而去。和活人一樣同樣擁有生命的動物是可的、神奇的,所以「他」向著這些夥伴微笑。因為「他」的內心很清楚,這漂移的深淵和生命之園是載他前行的必由之路。靈魂給人帶來煩,但是動物的生命像是沒有煩惱的深淵,它神秘卻並沒有帶給動物更多煩惱,所以不要去管牧羊人或者牧師說的「黑暗之河」指什麼,生命本身就是神聖的,它既是深淵,又是花園,它代表著或者說背負著整個人類的存在。
這首詩非常重視語言的音樂性和形式美,基本上延用民歌的節奏和音樂。在節奏上,詩人尤其注重重復和變化。復迭本是民歌民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之一,對同一物象的反復強調更能加深讀者的印象與情感濃度。比如末節看似對第一節的重復,但事實上它並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詞序的調整使格律節奏也有所變化。詩的前兩個詩行正是過幾個詞彙的羅列體現了詩歌相對於現實的獨立性,因為在語義上它們沒有什麼關聯。同時,這也給閱讀帶來理解的難度,這些意象無疑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這首詩本就是由各種象徵符號共同構成的一個藝術之作,而作為詩歌主人公的「他」置身子其中。詩人在此捕捉到人心靈深處的微妙顫動,以典雅的語言、奇警的譬喻,達到藝術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和諧。霍夫曼斯塔爾向來視藝術的效果為藝術的靈魂,他曾說過:「關於效果我說得太多,而關於靈魂我又說得太少。這是因為我視效果為藝術的靈魂、藝術的靈與肉、藝術的核與殼和藝術的全部本質。如果藝術毫無效果,那麼我就不明白它是做什麼用的。如果它通過生活即通過素材來發揮作用,那麼我也不明白它的用處何在。」
Ⅳ 杏林子的《生之歌》節選
生之歌二則
作者:杏林子
(一)生命 生命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斷地在我頭上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著雙翅,極力地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隻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會再動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掙扎的生之慾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了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怎樣的一種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水泥地上,不屈地向上茁長,昂然挺立。雖然,它僅僅活了幾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卻令我有種肅然起敬的感動!
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聆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規律的跳動,給我極深的撼動,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廢虛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的過程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
從那一刻起,我應許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自我手中自白流失。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二)永恆的價值
在西洋的畫家中,我特別欣賞法國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他對色彩的運用,對光韻的捕捉,都有獨到的手法。我尤愛他畫的少女和小孩,纖柔典雅,眼波如水,彷佛隨時都可以從畫中走出來。看他的畫,總給人一種明朗歡愉的感覺。
據說雷諾瓦也患有關節炎,到了晚年,全身的關節都壞了,只有坐在輪椅上繪畫,他的畫架也是特製的,有活動的軸可以將畫布升降移動。由於兩手的關節都告變形,無法拿筆,就將畫筆綁在手上,朋友看他作畫如此艱苦,問他何不放棄,他回答說:「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他至死都沒有放棄他的畫筆,他就死在他的畫架旁。
多年來,我的右臂因一直不斷寫作而腫脹不堪,常常痛得無法彎曲,只有把手放在桌沿上用力壓回來;而頸部和背部的關節也往往因為低頭太久,不時向我提出嚴重抗議。每在這種時候,我就不自覺會想起雷諾瓦這句話,他留下的豈止是藝術的美,更留下了生命的美。在那樣艱難痛苦的境況中,他仍然堅持對美的追求,努力地創作,這種對生命執著和熱愛的精神,遠比他不朽的名畫更值得我們尊敬推崇。
是的,有一天痛苦會過去,眼淚也會過去,一切的不幸都將隨時光消逝,但我們生命中還有一些永恆的東西可以留下,只要我們肯,我們總能留下一些什麼。
查看全部2個回答
佛山噸袋 選森噸袋,專業生產集裝袋...
佛山噸袋 , 佛山噸袋 , 保證交付時間 , 應用廣泛 , 行業...
東莞市森崬業編織材...廣告
格瑞夫常州-美資的噸袋集團
美資的集裝袋集團 , bigbag供應商 ,...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格瑞夫柔性包裝(常州...廣告
相關問題
杏林子的代表作是?
1969年:《遙遠的路》(合著小說集) 1976年:《喜樂年年》 1977年:《生之歌》 1979年:《杏林小記》 1981年:《生命頌》 1982年:《誰之過》、《另一種愛情》 1983年:《凱歌集》、《皓皓長安月》、《牧羊兒——於右任的故事》 1984年:《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我們》、《重入紅塵》、《母親的臉》 1986年:《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山水大地》、《杏林小語》、《杏林子作品精選一》、 《讀雲—王祿松新詩水彩畫集》 1989年:《感謝玫瑰有刺》 1993年:《相思深不深》 1994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1982年《誰之過》易名重新出版)、《現代寓言》、 《杏林子作品精選二》、《杏林子作品精選三》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生之頌》(重新出版)、《阿丹老爸》、《北極第一家》重新出版 1997年:《心靈品管》、《寶貝書:殘障娃娃家長親職手冊》 1998年:《生命之歌》(有聲書)、《身邊的愛情故事》 1999年:《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 2000年:《為什麼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主編)、《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 2002年:《打破的古董》、《好小子,喬比》。(圖文書) 2003年:《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
59瀏覽2750 2019-04-16
台灣杏林子的 太多的來不及 閱讀答案
一. 本名:劉俠(筆名:杏林子) 二. 出生年月日:1942年2月28日,台灣政府已經將此日訂為:國定紀念日。 逝世日期:2003年2月8日 三. 學歷:北投國小學畢業 四. 經歷: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顧問兼義工組組長 台北市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輔導 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創辦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障聯盟創會理事長 劉俠十二歲時罹患罕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 自此身心飽受病痛煎熬。
編輯本段得獎紀錄
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生之歌 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另一種愛情 花蓮縣榮譽縣民 高雄市榮譽市民 第十三屆吳三蓮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台北市榮譽市民 靜宜大學榮譽博士
編輯本段著作
1969年:《遙遠的路》(合著小說集) 1976年:《喜樂年年》 1977年:《生之歌》 1979年:《杏林小記》 1980年:《北極第一家》 1981年:《生命頌》 1982年:《誰之過》、《另一種愛情》 1983年:《凱歌集》、《皓皓長安月》、《牧羊兒——於右任的故事》 1984年:《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我們》、《重入紅塵》、《母親的臉》 1986年:《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山水大地》、《杏林小語》、《杏林子作品精選一》、《讀雲—王祿松新詩水彩畫集》 1989年:《感謝玫瑰有刺》 1993年:《相思深不深》 1994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1982年《誰之過》易名重新出版)、《現代寓言》、《杏林子作品精選二》、《杏林子作品精選三》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生之頌》(重新出版)、《阿丹老爸》、《北極第一家》(重新出版) 1997年:《心靈品管》、《寶貝書:殘障娃娃家長親職手冊》 1998年:《生命之歌》(有聲書)、《身邊的愛情故事》 1999年:《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 2000年:《為什麼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主編)、《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美麗人生的二二種寶典》 2002年:《打破的古董》、《好小子,喬比!》(圖文書) 2004年:《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
編輯本段與眾不同的作品
她的作品,讀者眾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灣中小學選為假期讀物。但她與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顆奮斗的心,不以書是否暢銷為志向,以勸勉青少年為己任,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她的書文字簡潔,讀來感性十足,透著淡淡的溫柔,沒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和豁達,她用幽默的筆調描述著人生的種種際遇,述說著命運附加給你的諸多挑戰。 可以這樣說,身體的病痛使她能靜靜地觀看這個世界,生命的一點一滴都在她的書中,讀她的書,使人振奮。
編輯本段伊甸殘障基金會
在台灣,杏林子還創設了「伊甸殘障基金會」,為殘障者的醫療、工作、教育、福利等做著不懈的努力。 杏林子、杏林子的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
編輯本段死因
杏林子在61歲時,菲佣患有精神疾病,杏林子不幸被菲佣毆打腦部傷重不治。
編輯本段朋友與其他
平淡的真——讀杏林子《朋友與其他》有感(考查) 00中本2班 17號 林巧珠 提到杏林子,你會想到什麼呢?她的頑症?她的頑強生命力?她的優美文章?還是她的觀察入微的眼光?對於我來說,首先就是她的文章。雖說曾在中學時代學過杏林子的文章,但都被我忽略了。直到大一,打開普通話教程,看到裡面作為朗讀材料的《朋友與其他》,我的心靈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向都深信文字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給人希望,影響人的價值觀,感動人的心靈。杏林子的這篇《朋友與其他》就給了我這方面的深刻感受。我尤其佩服她,能從細微的事物中發掘出意義深淵的內容,而字里行間充滿盼望的生活和活潑的生命力。 《朋友與其他》帶給我的震撼,不僅是作者杏林子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我對人生、尤其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朋友」的再一次審思。 猶記初中時讀馮夢龍的「三言」,為鍾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而深深感動,作為朋友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開始尋找能與我相唱相和的「高山流水」,並一再固執地認為,朋友之間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絕唱,必定有著愛情般的轟轟烈烈,而這,才能稱之為「朋友」。 可是,現實卻給了我迎頭一棒喝!當然,這並不是說我沒有一個朋友,我有個閨中密友,無話不說,共享歡樂,同分哀愁,可是年少的我腦子里只有「高山流水」,認為這只是平淡生活的必需品,仍四處想找尋到「絕唱」。然而,現實展現在我面前的卻是,因為追逐的東西太多,友情也被沾染了名利,人們對朋友的期望甚或偏向他會對我有何用——抑或是可攀登的梯子,或是逃離困海的舟楫。朋友的稱謂,喪失了情誼的貞操。 難道「朋友」真的是千古才有一回的絕唱!? 「雖然都是極熟的朋友,……偶爾電話里相遇,無非是幾句尋常話。」 「心靈的契合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表達。」這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的陌生。反反復復地尋找,幾經輾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對自己年少的固執感到可笑,但那裡面所包含的,不也是一顆對朋友真誠的心? 朋友並不一定要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相隨與共,也不一定要武俠小說里的「兩肋插刀」,這些其實都是很少的,也是很難求的。而在我們這個現實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朋友,或者說朋友的含義,是相伴的人,可以和你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煩悶時送上的綿綿心語或大吼大叫,寂寞時的歡歌笑語或款款情意,快樂時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時善意的一盆涼水。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觸中不斷握手和感激。風雨人生路,朋友可以為你擋風寒,為你分憂愁,為你解除痛苦和困難,朋友時時會伸出友誼之手。她是你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你受傷時的一劑良葯,是你飢渴時的一碗白水,是你過河時的一葉扁舟;她是金錢買不來,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夠換來的最可貴、最真實的東西。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輝,彼此鼓勵、彼此相望。朋友也就是鑲嵌在默默的關愛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見,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虛意逢迎,點點頭也許就會意了;有時候遙相暉映,不亦樂乎? 「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好,久而久之都會轉化成親情。」真正的情誼,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凸顯出來的啊!杏林子是一個不幸的人,命運給了她太多的苦難;她又是一個幸運的人,生活給了她很多的饋贈,讓她在平淡的生活中體味到了人生的真義。
編輯本段劉俠生平
不幸
劉俠出生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為了紀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筆名杏林子。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12歲就得了一種怪病,經醫師診斷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不全而引發的慢性疾病,完全無葯可治,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無盡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遲。 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劉俠也問了自己這個問題。生病之後,她看著自己的關節一個個壞掉,漸漸不能走不能跳,身體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內心,「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著到底是干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 於是她告訴自己,如果三年還不康復的話,就不要活了。結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還是沒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長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絕對不要活了!
轉變
但還不到第二個三年,也就是她16歲的那年,劉俠找到了上帝,或者說上帝找到劉俠。透過神的精神撫慰,劉俠對生命有了新的詮釋: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死,上帝卻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勁、更快樂。所以他給了人信心、希望、勇氣,還有愛;教導我們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難中保持勇氣,他也不斷用愛來滋潤我們飽受創痛的心靈,好叫我們的生命重新充滿生氣,勇敢地活下去。
堅強
自從有了信仰,劉俠決定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點,那全是針痕。每遇到需要靜脈注射或抽血的時候,醫生就搖頭嘆息,他們舉著針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憐的血管。有些醫生一針又一針的「失敗」,常弄得滿頭大汗,拿針管的手都在發抖,劉俠就忍住痛安慰他們:「不要緊,慢慢來!我是O型血,人們說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劉俠不僅頑強地與病痛作斗爭,她還學習著怎樣去愛,怎樣去付出,並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個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劉俠的寫作過程。她在腿上架著一塊木板,顫巍巍地用兩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重一樣,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這樣,劉俠寫出了幾百萬字,20多本的勵志書。她的作品也許稱不上精緻文學,卻是一字一痛,一字一愛,所迸發的力量比那些精緻文學還要偉大珍貴,這是她以「無用之軀」送給弱勢者、身心殘障者,以及無數跌倒過、在長夜裡痛哭過的人的禮物。 她這樣說:那時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時會好,生命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後,便對生命有一個新的詮釋: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或貧富貴賤,都是珍貴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特定的價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財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內心,看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盡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拿一百分,因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們盡本分、盡了心,就夠了。
成名
一個12歲就被病魔纏身的女孩,卻憑著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毅力,成為了風靡台港和東南亞的著名作家。她的第一次創作《聲之歌》。她的文章被收錄在中學的課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記》、《生之歌》、《生之頌》幾十年來都是台灣中學生假期指定讀物,更以《另一種愛情》獲文藝大獎,在當代的華人作家中,沒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勵志,除了她,沒有人可以頂著一個毀壞的身體以文字見證生命的強韌、熱情和美麗,歷經二三十年而不輟。同時她還創辦了台灣最大、最有影響的殘疾人組織——伊甸園。
對別人的影響
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卻總在想法幫助別人。她在一個盲人按摩院,發現兩位盲人按摩師有音樂天分,她就鼓勵他們唱歌,並為他們請音樂教師,最後這兩位盲人按摩師成為了台灣有名的音樂組合——雙福之音。 杏林子創造了奇跡。不,不要說她創造了奇跡,她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但奇跡是怎麼產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處呢? 杏林子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作家,雖然她已經離去,但她依然活在讀者的心中。
珍惜生命
水流經管道的時候,它的形狀是管道的形狀;生命的泉水流經你的時候,它的形狀就是你思想的形狀。杏林子的改變,杏林子創造奇跡的力量,源自於她思想的改變,她對生與死有了重新的認識,她懂得了愛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杏林子的名人名言: 曾經相遇,曾經相愛,曾經在彼此的生命光照,就記取那份美好,那份甜蜜。雖然無緣,也是無憾。 除了愛,我一無所有。 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是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隻其貌不揚的毛蟲,將蛻變成五彩斑斕的彩蝶。每一人的生命都可以歌詠出生命奇跡的奧秘。 生命不在乎長短,卻應該是有價值的,雖然杏林子只活了61年的人生,但她的生命充滿光輝。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這些本來是尋常小事,作者卻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試聯系作者的身世,體會她為什麼強烈地呼喊「生命,生命」。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趁它停下的時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了。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活了幾天。 有一次,我用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 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於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感悟 作者杏林子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了自己的心聲。飛蛾的求生慾望、瓜苗茁壯成長、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都顯示出了作者對生命感慨與珍惜、驚訝!!! 每天我穿梭在潔白的病房,心繫病人,那些被病痛折的哀痛聲,隨著聲波穿入耳膜時,我的心也在沉痛。望著那些對生命充滿渴望、對醫護充滿信賴的目光時,我被深深的震撼著。用我的熱血、我的雙手、我的智慧,去撫慰那些傷痛的心。隨之歡聲笑語會不斷的出現在病房。但有時,盡管付出了一切,癌魔還是會無情帶走無辜的生命。為此,我問蒼天:我們的現代醫學為什麼有時會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我反思著...... 死是生的歸宿。人生短暫,健康時要懂得珍惜,不要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才倍加珍惜,切不能為一時的美色之歡、一時的酒肉穿腸而過;而貪婪;而忘掉了患病的潛在,病情惡化的禍根。 享受人生,須善待生命。人生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可謂短暫的一瞬。權勢是過眼雲煙,金錢乃身外之物。珍惜生命,保重身體寧要一生清貧,不貪圖一時富貴,這才是做人之悟性。 人身在世也是一種幸運,珍惜生命,享受人身則是最大的幸福,不必為昨天的失意而悔恨,也不必為今天的失落而煩惱,更不必為明朝的得失而憂愁。看山神靜,觀海心闊,心理平衡,知足常樂,達到善待人生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快樂的享受每一天! 一寸光陰一寸金,人生不會有有第二次,生命處於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隨意操縱它。朋友,人生絢麗多彩,珍惜生命。
14瀏覽4980 2016-11-27
誰幫我找找這兩個作品:冰心的《談生命》杏林子的《生之歌》
冰心《談生命》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
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生命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過了懸崖削壁,沖倒了層沙積土,挾卷著滾滾的沙石,快樂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時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憤激的奔騰了起來,怒吼著,迴旋著,前波後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過了,沖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的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里,看見了夾岸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的流著,低低的吟唱著,輕輕的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的心魂驚駭,疾風吹捲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溫暖:這時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終於有一天,他遠遠的望見了大海,呵!他已經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麼遼闊,多麼偉大!多麼光明,又多麼黑暗!大海庄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流入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海上蓬蓬的雨點中升起,飛向西來,再形成一道江流,再沖倒兩旁的石壁,再來尋夾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生命像一棵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地快樂的破殼出來。他也許長在平原上,岩石上,城牆上,只要他抬頭看見了天,呵!看見了天!他便伸出嫩葉來吸收空氣,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風中跳舞,他也許受著大樹的蔭遮,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的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他也許開出滿樹的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小鳥在他枝頭欣賞唱歌,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也許還聽見梟鳥的怪鳴。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蓋的濃蔭,來蔭庇樹下的幽花芳草,他結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秋風起了,將他葉子,由濃綠吹到緋紅,秋陽下他再有一番的庄嚴燦爛,不是開花的驕傲,也不是結果的快樂,而是成功後的寧靜和怡悅!終於有一天,冬天的朔風,把他的黃葉干枝,卷落吹抖,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在地庄嚴的促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落在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他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來。又長成一棵小樹,再穿過叢莽的嚴遮,再來聽黃鶯的歌唱。
然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宇宙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風吹草動之一息。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麼卑微,多麼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
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
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尚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是「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Ⅳ 【生命之歌】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幾種心理效應 左嘉琳
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初次印象包括談吐、相貌、服飾、舉止、神態,對於感知者來說都是新的信息,它對感官的刺激也比較強烈,有一種新鮮感,這就如同在一張白紙上,第一筆抹上的色彩總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樣。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應是一種直觀的感覺,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如某些青年往往憑第一次見面時,對對方是否有好感,作為能否進一步深交下去的標准。印象好的就交往,印象不好的就不屑交往,導致陷入人際交往的誤區當中。但首因效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是不可迴避的,它決定交往是否延續,並影響今後的交往質量和結果。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人際交往中的首因效應,力求在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近的信息對人的認知具有強烈的影響,最後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所謂「後攝」作用。認知者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的作用較大,而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的作用則較為明顯。近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時表現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錯事,就容易給別人留下很深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平時兩人關系很好的同學,因為一件小事,就鬧矛盾,甚至反目為仇,根本不考慮平時兩人的深厚友誼。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克服近因效應帶來的認知偏差,要學會用動態的、發展的、歷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暈輪效應 我們第一次與一個年輕人交往,如果他長得眉清目秀,衣冠整潔,舉止彬彬有禮,我們就會對他產生一個好印象,並給予他積極肯定的評價,認為他有教養,有才能,工作一定不錯,並可能預言他前程似錦。相反,如果這個年輕人衣帽不整,講話吞吞吐吐,我們就會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還會給予他消權否定的評價,認為他知識淺薄,缺乏才幹,甚至認為他是一個不可信賴的人,將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這就是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暈輪效應」。它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徵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因此,暈輪效應是先入為主、憑第一印象一錘定音的結果。人們常說:「情人眼裡出西施」、「愛屋及烏」、「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就是典型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所產生的認知偏見是一種明顯的從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認知現象,往往會歪曲一個人的形象,導致不正確的評價。糾正的方法只能告誡自己不要以偏概全,憑一時主觀印象行事。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克服暈輪效應,相信人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在交往中多了解對方,避免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暈輪效應,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於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應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朴安分的形象;法國人是浪漫的,英國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溫柔的、細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說來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五、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也叫自我投射效應。自我投射指內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強加於人,以為他人也應如此,結果往往對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錯誤評價,歪曲他人願望,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典型的投射效應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有著相同的好惡、相似的觀點。這種情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人對別人有成見,總以為別人對他懷有敵意,甚至覺得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帶有挑釁色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以為別人同樣感興趣,便高談闊論地講個沒完;自己喜歡議論別人,就總認為別人也在背後議論他;還有的男生或女生暗戀上自己喜歡的異性時,總認為對方也喜歡自己,在觀察對方時,總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意,對方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友好的表示,甚至一句玩笑話,都會被他(她)誤認為是愛的信號。投射效應是一種自我防禦的反應,有時會有利於人們相互理解,有利於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但在人際交往中由於主觀猜測,也常常會造成誤會和矛盾。 作者簡介:左嘉琳,女,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Ⅵ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背景音樂(女聲,挺悲傷的)那些女人集體自殺的時候吧 叫什麼
這首歌的名字叫《賽德克 巴萊 The Soul of Seediq Bale》,附件是MP3文件,320Kbps的所有文件有點大,滿意請採納!
以下是《賽德克 巴萊 》所有OST目錄,有需要可以@我。
專輯曲目:
CD1.
01. 出草 Our Hunting Ground
02. 太陽旗 Invasion of the Rising Sun
03. 追殺 The Chase
04. 如太陽般的出擊 Assault of the Sun
05. 失去的獵場 Without a Hunting Field
06. 復仇 Nemesis of Old
07. 血染婚禮 Crimson Wedding
08. 命運之河 River of Fate
09. 真正的人 A Father's Spirit
10. 拿回屬於我們的 Take Back What's Ours
11. 賽德克 巴萊之子 Sons of Seediq Bale
12. 莫那的光榮 Mouna's Dance of the Golden Ray
13. 仇恨消失 The Night Massacre
14. 勇士 Warriors
15. 生命之歌 The Requiem March
CD2.
01. 賽德克 巴萊 The Soul of Seediq Bale
02. 勇氣的印記 Mark of Courage
03. 突襲 The Ambush
04. 相遇彩虹橋 Till We Meet At Rainbows
05. 未知之橋 Bridge of Peril
06. 陷阱 Entrapment
07. 傳說 Tales of Creation
08. 驕傲啟程 Beautiful Departures
09. 最後戰役 The Last Uprising
10. 最後一刻 Till the Last Breath
11. 血&花 Bloodshed & Blossom
12. 賽德克 巴萊之看見彩虹 The Rainbow Promise
Ⅶ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春天》觀後感
我是.....,因為即將要畢業了,所以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
影片大概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將一群調皮的也男孩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給他們希望。
我認為這部影片很感人,一位充滿愛心的音樂代課老師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但同時,馬修老師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煩。還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院長,不但沒有耐心去好好的教導那些孩子們,而且還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不僅如此,本身也是一位貪慕虛榮的人。可馬修老師卻與這位院長形成了對比,他心中充滿對這些孩子們的愛,對於孩子們犯的錯,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給予他們能夠改過的機會。 劇中我最喜歡馬修老師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他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他還自己編步譜子。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安排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贊賞。 這群孩子我覺得由於院長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所以養成了他們的調皮搗蛋,但大部分孩子還是本質是善良的。他們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都吵吵鬧鬧,一會兒在黑板上亂畫,一會兒罵老師禿頭、亮光頭,老師也笑笑不當一回事,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但是當老師被院長解僱時,海派悲觀禁閉的孩子們不敢出來送行,在窗口押動著小手,紙飛機從窗口落下,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有著父愛般的老師。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還有就是因為他愛好音樂,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愛。
電影裡面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人之初,人本善).只是先天的環境造就了先天的行為. 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
而老師給予我們的鼓勵,讓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承擔未來的力量。不會忘記,所以當馬修老師被開除離開時,看到教室窗口有那麼多紙飛機飄落,寫滿了孩子們最真摯的祝福。
而叫自己很感動的是在快結尾處,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具天分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神情顯得格外落寞。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則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演唱。
相信我們在畢業後感恩並時時刻刻不忘記自已的老師。
Ⅷ 法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劇情片
《男人的野心》
《潛水鍾與蝴蝶》講述讓·多米尼克·鮑比突發性血管疾病陷入深度昏迷,身體機能遭到嚴重損壞後用眼皮與世界交流的故事。該片的成功不僅僅只是表達積極的態度,還有整體的風格以及獨特的拍攝手法,本片以勵志作為基調,闡述了愛,也是可以拯救疑難雜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