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s toi」est un très bon film,cela m』a beaucoup passionné.D』abord,Jean Renault est très beau,et surtout il joue bien ce héros:froid mais bon coeur.D』ailleurs,le 「stupide」 est aussi sympathique.Parfois on le trouve trop bavardant,vraiment peu intelligent,mais il est vraiment sincère et gentil.Et l』histoire est assez interessant.Jean Renault est toujours assez puissant,et l』autre,toujours assez amusant,même si dans des cas urgent.C』est porquoi le médicin a dit que XXX n』est pas fou,mais totalement stupide,si on avait une hôspital pour les sots,on pourrait l』y envoyer.Les actions sont aussi très bons.En un mot,c』est excellent.
那主人公的名字我記不住了,你自己填一下吧。
Ⅱ 影評:《下一個奇跡》
很爛,演員沒演技,故事很老套,一部商戰發家史,太常見,敢叫價4億?
Ⅲ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賞析
(一)
說實話,我一直對法國電影心存敬畏。沒看正片之前看故事梗概,感覺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司空見慣的師生故事而已,而這么乏味老套的架構,大概也脫不了我想像中的法國藝術片慣有的面目可憎。
然而我錯了。這是一部輕松愉悅,並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藝術享受的電影。它一點也不壓抑沉悶,而是活潑輕快的,還略帶那麼一點詼諧幽默,但它也不會像通常的法國喜劇片如《鬱金香芳芳》那樣的聒噪吵鬧。它是潮濕溫暖的記憶,是輕輕飛揚的柔風,你就那樣蒼白地面對它,不會喜悅,也不會悲傷,只會感動,而且是回味無窮的唏噓感動,像我,則更會心存感激。
我終於成功而完整地看完一部法國文藝片,這是我的奇跡,而改變我對法國電影的普遍刻板印象,則是《放牛班的春天》的貢獻和可喜之處吧。
(二)
這部電影當然也不會是深奧晦澀的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我們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但馬修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在於,他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但是立體生動的,是一個說服力很強的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
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都是暴戾而簡單片面的,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也因此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更重要的是馬修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導演克里斯-巴哈蒂自己解釋說這部電影要講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就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也因此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影片最感人的橋段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本片導演的叔叔,更著名的導演雅克•貝漢說:孩童時代的面孔,連同內心深處的情感對我們是如此珍貴,以至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時期的記憶永遠無法磨滅。聯系本片那些心靈有著缺陷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深處記住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回憶:他們的不幸是他們或者因各種原因(比如"二戰","二戰"也是成人發起的戰爭)被成人拋棄,或者逾越了成人世界制定的規則,辜負了成人對他們的暫時期望,就被以哈珊校長為代表的成人世界排斥在自由正常的生活之外,承受粗魯殘暴的辱罵、毆打或者禁閉。這種愚蠢野蠻而形而上的處理方法給孩子們帶來的是顯然是更大的心靈災難。蒙丹的縱火,便是最明顯的反面教材。孩子們的幸運在於他們遇上了馬修。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這兩種記憶,相信也是深植於作者心中的經歷感慨和本片的故事來源及情感源泉。
(三)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盡管有點落魄。
所以馬修終究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被寄託了美好願望的人物形象。他也不再是"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而是心靈救贖者和光明使者。這也許是因為導演自身有幾十年的音樂修養的緣故,音樂及音樂家的作用有所美化而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的音樂也因此運用得出神入化,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與劇情結合得相得益彰的絕佳典範。
片中共出現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緩的優美之作,分別對應故事敘述的時間與節氣,從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樂漸漸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影片的整體情緒也隨之漸趨歡快明朗。如"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驛動的夢,我的心燃起,驟然飛舞飄離大地""歡樂的震顫,一切在跳躍,榮辱恐懼拋諸腦後,遠離孩子們的困擾,無窮哀傷全無蹤影""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等等,從這些歌聲中可以聽到孩子們對音樂及馬修的感恩,也似乎可以聞到他們漸漸開朗樂觀的氣息。而音樂及馬修作為身處"池塘之底"的(黑暗中的)孩子們的指路明燈和希望之光的隱喻,也是昭然若揭。尤其第二首歌響起的時候,整個校園似乎都被空靈悠揚的童聲清唱包圍,沉浸在聖潔的音樂世界之中,"池塘之底"曾經的陰暗和殘酷好像一掃而光,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安樂,連數學老師也跑來為孩子們伴奏,而一向不近人情的校長,竟也自顧自地在辦公室里學孩子們折紙飛機玩。可見音樂的感染力之巨大無窮。
如果有這部影片的原聲碟,我推薦收藏。
影片在音樂之外的其他方面俱表現出色,尤其是對節奏和整體基調的把握非常純熟,一點也不像初次出手的作品。導演敘述之流暢,轉場之自然,情節之清晰利落有條不紊,都顯現出手法嫻熟功底深厚,如果不是因為導演出身電影世家,耳濡目染,便是藝術相通,天分過人。要拿華語片來比較的話,處女作即能達到這種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風范,似乎只有李安的《推手》才有相似感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人性贊美詩,就是不知假使離開音樂題材,克里斯-巴哈蒂是否還會有如此過人表現。
Ⅳ 法國電影《冬日危機》的結局真心沒看懂啊,有大神能解讀一下么
1、告密者男主
告密者是男主無疑。原因一,在兩個小時談話結束後,典獄長給樓長打了電話,明顯是從男主口中得知了消息。原因二,只有男主和孝子有告密的動機,其餘人都沒有(至少電影中未提到)。原因三,被抓後其餘四人都被脫光衣服罰站只有男主換了監獄。由此可以判定告密者必是男主。
2、克勞德只是輕罪
槍擊妻子的說辭不過是他為了迎合室友而臨時編織的謊言。他的小姨子情人來探監時提到自己的留學計劃,「我會前往英國一年,等你出獄了,我就回來。」顯然他在刑期上撒了謊。
(4)奇跡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羅蘭德的演員叫羅蘭德,藝名叫Jean Keraudy,他在1947年夥同另4人企圖越獄失敗,然後他的一個朋友José Giovanni以這件事為原型寫了部小說,又然後有個導演Jacques Becker把這個事拍成了電影(就是本片),神奇的是這個導演居然把越獄主角請來真人出演。
結尾羅蘭德說的「可憐的克勞德」,意思是:
克勞德並沒有因為給監獄長提供情報而達成出獄的心願;撤訴看來是假的,克勞德恢復正常生活遙遙無期;手無縛雞之力又不夠神勇,更不可能單獨越獄;一個告密者就算被關進單間,也會被所有犯人唾棄,監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可憐的克勞德以為自己完成了等價交換,沒想到自己只是一顆棋子。
Ⅳ 呵呵,你好,南藝的請問你那還有以色列電影《奇跡》的影評嘛
常聽人說,日本有一幫「軌道控」導演。我倒不這么認為,畢竟日本軌道的普及率太高了,拍外景還要特地去避開它,那也真是費事。《奇跡》是交給JR(日本鐵路集團)的一篇命題作文,用以紀念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干線全線通車。是枝裕和完成得相當出色,他沒有用固定長鏡頭,對著窗外風光猛拍一通,而是根據市場調查做出了製作意圖。
一開始,我還以為《奇跡》是山田洋次《家族》的現代版演繹,講一個家庭的破碎失散,經歷一路的顛沛流離,拍出來個鐵路片(公路片),最後得以團圓。結果,是枝裕和認認真真,交出了一部歡樂輕快的兒童片。其明亮程度,在是枝作品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對比2004年的《無人知曉》,導演的心境已經全然不同,對待不幸的態度也產生了改變。
即便是父母離婚造成了兄弟失散,但《奇跡》幾乎沒有表現父母和兩代人的矛盾沖突。故事以兄弟為中心,金牌配角們也都圍繞著小孩。從他們的生活、學習還有夥伴們,不斷擴散開來,一步步走向了見證奇跡、完成許願的終點。也有人說,《奇跡》不過是對孩童離家出走的又一次浪漫化演繹。此話不假,他們得到了老師的配合、外公的幫忙,路途上風光美好。但是,透過兄弟倆的事後交流,是枝還是沒有給出常人期望的大圓滿。
在《奇跡》里,觀眾看到了新干線的通車,孩子們會提起,老人也在討論。另一邊,電影又講到了櫻島火山的噴發,太陽塔的去留,輕羹(鹿兒島的當地甜點)的未來。在風平浪靜的生活里,由於家庭分裂的事實,《奇跡》存有一絲的憂慮。那是單親孩子的眼中世界,也是日本社會的現實問題。
面對原田芳雄、樹木希林、阿部寬和夏川結衣的家庭組合,《奇跡》必然會讓人想起《步履不停》。跟《步履不停》一樣,《奇跡》說的也是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單位。後來還出現了孩子與花(秋櫻),不知名的墓地。在我看來,兩部電影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來自秘密本身。《步履不停》塞滿了秘密,家庭的秘密、父親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奇跡》也是如此,兄弟的行動約定是一個秘密,每個孩子內心裡深藏著一個秘密。更有好事者還可以這么回看,《步履不停》的開頭結尾都是列車經過,這似乎在提示觀眾,《奇跡》就在不遠處。
影片始終用交叉蒙太奇去表現兩兄弟的生活,一個在鹿兒島,一個在福岡,一南一北。當相聚和團圓成為一對兄弟的心聲,電影並沒有想去控訴什麼,而是讓他們順利碰面。當南北兩個方向飛馳而來的新干線列車相遇,是枝再次展現了驚人技巧,他剪輯了三十個短鏡頭——同時也是空鏡頭,它們是孩子們心頭的所有願望,快速地閃現而過。而恰恰因為兩兄弟的願望沒有被許下,那一瞬間,《奇跡》的境界更是上去了一層。從這個角度來說,《奇跡》不失為一部得體的成長電影,沒有停留於那種心靈雞湯式的刻奇感動。
拋開JR的主導,《奇跡》依然是一部作者電影。如果從地域題材入手,它還可以歸入九州題材的日本電影。我一度在想,如果把《奇跡》交給青山真治去拍,他肯定會拍成公路片,如假包換。只是,哪怕放眼到當代日本導演,他們都不會有是枝這樣的舒心和溫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還望採納,謝謝
Ⅵ 法國電影 蝴蝶的影評
這是一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你也可以突出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領悟會更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綠里奇跡》影評
影片以保羅對死囚行刑過程的回憶為開端採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意義的故事。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和監獄的背景之下。
《綠色奇跡》獨辟蹊徑地展現了獄吏與死囚間的微妙關系,其中的黑色懸疑氣氛、象徵不同道義符號的特殊人物以及人物間錯綜復雜的心理沖突,在導演德拉邦特的精準地把握之下既有娛樂效果又具思考空間。
影片以陰暗的監獄為大背景,表現出一連串個性鮮活的人物,其中實實在在的道德困境令觀眾不禁對活著的意義和個人的取向做出反思。影片雖然長達188分鍾,但絲毫感覺不到冗長或沉悶。除了溫情而輕松的情節外,影片還加入了不可思議的靈異元素,這為影片增添了些許的神秘色彩也加重了影片的娛樂效果。
(7)奇跡法國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獄監保羅(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這天迎來了一位不平凡的殺人犯――約翰•考夫利(邁克•克拉克•鄧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飾)。約翰因殺了兩名幼女被判死刑來到了這座著名的冷山監獄,監獄里有一片稱為「綠里」的綠地,綠地那頭就是刑場。
約翰不僅不像想像中的兇殘,相反,他出奇的溫厚、機智。約翰的到來給獄中的各人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為老囚犯特里沃的小老鼠注入了生命的強度,給特里沃最後的人生帶來最後的慰籍。
神奇的拯救了被病痛折磨的保羅和馬琳達;將金保斯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保羅這些天也從約翰身上看到了人生的真諦。約翰行刑的那天終於到了。
Ⅷ 奇跡影評
常聽人說,日本有一幫「軌道控」導演。我倒不這么認為,畢竟日本軌道的普及率太高了,拍外景還要特地去避開它,那也真是費事。《奇跡》是交給JR(日本鐵路集團)的一篇命題作文,用以紀念博多到鹿兒島中央的九州新干線全線通車。是枝裕和完成得相當出色,他沒有用固定長鏡頭,對著窗外風光猛拍一通,而是根據市場調查做出了製作意圖。
一開始,我還以為《奇跡》是山田洋次《家族》的現代版演繹,講一個家庭的破碎失散,經歷一路的顛沛流離,拍出來個鐵路片(公路片),最後得以團圓。結果,是枝裕和認認真真,交出了一部歡樂輕快的兒童片。其明亮程度,在是枝作品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對比2004年的《無人知曉》,導演的心境已經全然不同,對待不幸的態度也產生了改變。
即便是父母離婚造成了兄弟失散,但《奇跡》幾乎沒有表現父母和兩代人的矛盾沖突。故事以兄弟為中心,金牌配角們也都圍繞著小孩。從他們的生活、學習還有夥伴們,不斷擴散開來,一步步走向了見證奇跡、完成許願的終點。也有人說,《奇跡》不過是對孩童離家出走的又一次浪漫化演繹。此話不假,他們得到了老師的配合、外公的幫忙,路途上風光美好。但是,透過兄弟倆的事後交流,是枝還是沒有給出常人期望的大圓滿。
在《奇跡》里,觀眾看到了新干線的通車,孩子們會提起,老人也在討論。另一邊,電影又講到了櫻島火山的噴發,太陽塔的去留,輕羹(鹿兒島的當地甜點)的未來。在風平浪靜的生活里,由於家庭分裂的事實,《奇跡》存有一絲的憂慮。那是單親孩子的眼中世界,也是日本社會的現實問題。
面對原田芳雄、樹木希林、阿部寬和夏川結衣的家庭組合,《奇跡》必然會讓人想起《步履不停》。跟《步履不停》一樣,《奇跡》說的也是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單位。後來還出現了孩子與花(秋櫻),不知名的墓地。在我看來,兩部電影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來自秘密本身。《步履不停》塞滿了秘密,家庭的秘密、父親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奇跡》也是如此,兄弟的行動約定是一個秘密,每個孩子內心裡深藏著一個秘密。更有好事者還可以這么回看,《步履不停》的開頭結尾都是列車經過,這似乎在提示觀眾,《奇跡》就在不遠處。
影片始終用交叉蒙太奇去表現兩兄弟的生活,一個在鹿兒島,一個在福岡,一南一北。當相聚和團圓成為一對兄弟的心聲,電影並沒有想去控訴什麼,而是讓他們順利碰面。當南北兩個方向飛馳而來的新干線列車相遇,是枝再次展現了驚人技巧,他剪輯了三十個短鏡頭——同時也是空鏡頭,它們是孩子們心頭的所有願望,快速地閃現而過。而恰恰因為兩兄弟的願望沒有被許下,那一瞬間,《奇跡》的境界更是上去了一層。從這個角度來說,《奇跡》不失為一部得體的成長電影,沒有停留於那種心靈雞湯式的刻奇感動。
拋開JR的主導,《奇跡》依然是一部作者電影。如果從地域題材入手,它還可以歸入九州題材的日本電影。我一度在想,如果把《奇跡》交給青山真治去拍,他肯定會拍成公路片,如假包換。只是,哪怕放眼到當代日本導演,他們都不會有是枝這樣的舒心和溫暖。
-----------------------
滿意請採納為答案。謝謝!
Ⅸ 成龍《奇跡》的影評
成龍1989年自導自演的動作喜劇片《奇跡》改編自西片《一日貴婦》,宣稱製作費逾六千萬,足足花九個月才完成,在當時創下了港產片製作的空前紀錄。影片曾獲1989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剪接、最佳藝術指導獎提名。全片製作豪華,娛樂素材豐富,雲集了成龍、梅艷芳、葉蘊儀、歸亞蕾、柯俊雄、午馬、董驃、吳耀漢、呂方、田豐、倪震、張學友、草蜢、元彪、羅烈、盧惠光、倪匡、鍾鎮濤、樓南光、黃沾、周比利、楚原、呂良偉等一大批知名演員。這些人中隨便哪一位都是港台娛樂圈裡的重要人物,可是他們卻同時出現在成龍的這部《奇跡》里,足以見成龍的強大號召力。在成龍的諸多電影里,本片的風格當屬於與眾不同的一類。影片文武兼備,打頭動作與戲劇情節平衡發展,是成龍主演的動作片中特別重視溫情和歌舞表演的一部娛樂佳作,能同時討好各階層的觀眾,可以說這是一部合家歡標准電影。
影片所謂《奇跡》是成龍飾演的楞小子郭振華,初到香港受騙後,向玫瑰夫人買了一束玫瑰花,在接受了玫瑰夫人的祝福後好運不斷,因為所救黑幫老大白金榮臨終前一句頗有歧義的遺言「我的胃讓你頂(我的位讓你頂)……」而糊里糊塗當上幫派大哥;繼而是一個欠債的孤女楊露明(梅艷芳飾)找上門來,要為其父還債,郭將其捧紅,成為夜總會的歌女;最後是玫瑰夫人(歸亞蕾飾)在郭振華和楊露明的幫助下,圓了自己向女兒撒下的美麗謊言,女兒貝兒(葉蘊儀飾)也成功嫁入豪門。
影片中穿插著郭振華在手下海叔及歌女露明的協作下把夜總會經營的有聲有色,由於幫會內部存有異心的飛哥挑撥導致同段老大的閩南幫會的種種沖突,以及為了幫助玫瑰夫人,郭下令幫會上下扮成官紳待婢迎接貴賓,卻被何探長誤以為黑幫有所舉動……在這種焦頭濫額,狀況百出的情況下,郭振華機緣巧合地完成了一個個奇跡,使本片達到高潮。雖然這樣的劇情使故事的說服力不強,但也還算流暢。
影片的空前製作是出彩處之一。懷舊的背景拍的認真講究又美輪美奐。幾處布景如茶樓、夜總會、英皇酒店套房以及碼頭接送船等,演員的規模及服裝,均屬大手筆的刻意設計,看來所說花在布景上的二千萬的費用,應是可信數字。
成龍的電影總少不了武打鏡頭,雖然本片中成龍的招牌——打鬥已經是次要的了,但動作場面也相當可觀,仍然保持了成龍一貫高難度賣命感。茶樓講數的混戰和繩帶貨倉的惡斗,招式設計很是賞心悅目。全片頗精彩的一場是繩帶貨倉的格鬥,郭振華以一敵眾,飛檐走壁,身處險境,面對雲雲高手,不畏艱辛,化險為夷。大麻繩和滾軸作為道具,發揮出極佳的娛樂效果,這一出可算是成龍有代表性的演出。
影片的喜劇感也很是不錯。午馬飾演的海叔這位師爺差不多每一句對白都能引來笑聲,梅艷芳出場後的兩幕歌舞,場面亦是可觀。吳耀漢飾演的糊塗大探長更是笑料不斷,屢屢受騙卻不自知,這些都可謂是本片的亮點。
或許是群星雲集,每個人發揮的空間顯得小了些。不少明星都僅僅有個露面。女主角梅艷芳尚不至於淪為「花瓶」,在片中的歌舞場面當然非常精彩,載歌載舞是她的強項,怎會把她難倒呢?影片製造了大好機會讓其盡展「百變」本色,多襲高貴的服裝把她襯托的分外明艷照人。而所謂的「金童玉女」倪震和葉蘊儀,尤其是後者,作為當時日本力捧的青春偶像,卻缺少了發揮的地方,行來行去真的像極了花瓶,發揮不到偶像應有的青春活力,可能是在成龍大哥的戲里的份量不足,想發揮也不可能的緣故吧。
此外,影片中的音樂元素也很吸引觀眾。尤其是由黃沾填詞,梅艷芳演唱的主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完全為你深深入迷/柔情萬縷傾你心底/萬花開放開放誰最美麗/紅塵獨愛一枝玫瑰/Rose Rose I love you 一生著迷/時時陪住你過一生一世/萬花吐香吐艷誰最美麗/紅塵是我欣賞玫瑰/款款深情種種痴迷/玫瑰濃艷透清麗/溫馨溫柔傾心傾愛/明媚高貴刺激你都有齊/Rose Rose I love you 分分鍾入迷/時時柔情伴我鍾愛一生一世/萬花開放香吐艷誰最美麗/紅塵獨我偏心玫瑰(紅塵獨愛一枝玫瑰)。詞曲都很好的配合了影片氛圍。
本片中,成龍作為一個導演的功力絕對不次於他作為動作演員的水平,譬如一些大場面的調度很見功夫,印象頗深的是那個歌舞廳裝修的運動長鏡頭。成龍曾經回答他最鍾愛自己哪一部作品時,說過「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最滿意的作品,因為每部電影我都會發現瑕疵。如果說非要選的話,我覺得是《奇跡》。」看來,這樣一部大體上成功《奇跡》註定是成龍電影事業中的一個里程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