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君子好逑法國電影影評

君子好逑法國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2021-07-19 17:18:21

Ⅰ 求法國電影 王宮風雲的精彩影評

1997年夏天,英國王妃黛安娜遭遇車禍,香消玉殞,魂斷巴黎,年僅36歲。隨後,葬禮在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整個世界都為她的早逝而扼腕嘆息。這一天,距同樣舉世矚目的她與查爾斯王子的盛大婚禮,時隔16年。
時至今日,黛安娜仍是人們無法忘懷的名字,以她的生平故事為題材創作的大量文藝作品包括傳記、回憶錄等,總能不斷引起人們對她傳奇一生的種種追憶。
電影《女王》中,戴妃之死雖是切入點,主題卻是表現王室與首相這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交鋒,主演海倫•米倫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個隱忍威嚴而又審時度勢的女王形象,並因此榮膺第79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之桂冠,可謂實至名歸。
與政治色彩濃郁的《女王》不同的是,法國喜劇片《王宮風雲》的創作靈感盡管明顯取自同一題材,卻以法國人特有的詼諧、俏皮,愣是將一場惹人注目的宮闈秘事演繹成了家長里短的婆媳智斗、夫妻鬥法,在戲謔暗諷中一點點地消解了王室的神秘和尊嚴,真可謂:國事、家事、天下事,皆事出有因,攪作一團。
國王突然駕崩,正在國外逍遙度假的王子夫婦被緊急召回。陰差陽錯,王室繼承人的重任一夜間降臨到了阿諾德的頭上,向來不招女王待見的艾米莉則理所當然地成了王妃。
花天酒地的阿諾德被迫放棄了吸食大麻,不善交際的艾米莉開始學著適應王宮里的種種繁文縟節。可惜,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的艾米莉再怎麼努力,也難討專制、刻薄、挑剔的女王的歡心。甚至,竟然發現丈夫還背著她與自己的女友偷情。
一面以親和時尚的公眾形象繼續出席各種公益慈善活動,一面暗中操縱和利用新聞媒體,艾米莉巧妙地實施著自己的報復計劃。表面上看,她似乎忍氣吞聲,寬容大度,很快贏得了大眾的同情和好感,而實際上,王室和公眾都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瓦萊麗•勒梅爾西埃,飾演影片中的王妃。和黛安娜比起來,長相平庸的她顯然不及戴妃的端莊典雅,不過,其精緻乖巧的相貌卻和整部影片的輕喜劇風格十分吻合。誰能想到,就是這個昔日盡忠職守、恬靜靦腆,有著兩個可愛女兒的中年主婦,在一連串的意外事故之後,居然能夠懷揣這么多的心機。
法國著名影星、老牌美女凱瑟琳•德芙娜飾演的女王,雍容華貴,又專橫虛偽。本以為穩操勝券,誰料想,不知不覺中卻被深藏不露的王妃弄得狼狽不堪。當看到女王猶豫再三,終於屈尊來到鄉間別墅,低聲下氣地請求艾米莉原諒時的片段,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佔了上風的,故作驕矜,得理不饒人;而敗下陣的一方,臉上掛著不情願的笑,暗地裡早已恨得牙根兒癢癢。這哪裡是什麼頤指氣使的女王啊,分明就是尋常百姓家中隨時爆發的婆媳大戰嘛。
片中的兩位女演員曾分獲2006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的提名,我不知道結果如何。不過,實在難說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因為她們的演技真的是旗鼓相當。
在這部內容虛構的電影故事中,婚外情、狗仔隊、輿論媒體……許多元素都不難找到現實原型作比照,但和英式喜劇的冷幽默以及港片的無厘頭迥異,在女導演瓦萊麗•勒梅爾西埃的掌控下,全片始終洋溢著一種輕松詼諧的氣氛,連隱含的嘲諷也是在愉悅的觀影過程中被我們輕松地接受。
片中有處小細節:王妃面對電視鏡頭,與一位痴迷愛戴她的年輕少女親切交談,合影留念。而到了結尾處,卻對一路追隨而來的少女視而不見,根本想不起曾經對她許過的承諾。或許,這正是導演的用心所在,讓你莞爾之餘,體會其對王公貴族們自命不凡、虛偽勢利和故作姿態的無情嘲弄,以及對民眾的盲從和被愚弄的溫婉提示。
影片出人意料的結局,是王妃在倫敦蹦極時的意外殞命,比車禍更加詭異莫名的消失。這才翻過頭來回想影片的開始,女歌手深情款款的演唱,王宮外鋪天蓋地的鮮花,教堂中各色人等大相徑庭的表情神態,原來,人間一切的意外,竟然真的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如果說,《女王》中,借女王與公眾的對立暗示了皇權的沒落,民意的強悍;那麼,《王宮風雲》,則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時尚劇,宮闈內幕,不過是一件好看的外衣。兩相對照,著實有趣得很。

Ⅱ 求法國電影《芳芳》或者《晨曦中的少女》的影評!要求是法語!

Fang Fang Synopsis · · · · · ·

Alex (Vincent Perez • Les ornements Vincent Perez) se marier. Dans son concept d'un lit signifie la fin de l'amour. C'est parce que un enfant il a vu l'ombre causé par la mère a gardé les taux de changement de partenaire. Quand il a vu danser, à bouger Fanfan (Sophie Marceau • Sophie Marceau, ornements), je allumé la flamme de l'amour vrai. Alex a décidé qu'il veut poursuivre Fang Fang, mais il n'a pas été impliqué dans la luxure.
Fang Fang a également tombé en amour avec Alex, mais Alex et son amour spirituel, tellement affligé Fang Fang. Près de Fang Fang Alex, a vécu dans sa chambre d'à côté, monté avec la vie quotidienne simple face en verre d'observation de Fang Fang. Regardés son changement dans les vêtements de danse, soulevez la danse ne l'expression d'une variété de fantômes, mais le courage de briser les frontières de deux. Ce côté de la vitre, le mur est devenu paroi coeur d'Alex.
En fin de compte combien de temps peut amoureux de se marier? Fang Fang a finalement trouvé le secret d'Alex, mais Alex ne peut noeud Digestion?

Ⅲ 誰有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分別的,急求啊


對愛的肯定和盼望
一 愛與救贖

聖經上說:愛我們的鄰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續的他一貫的對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愛」為核心展開。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個問題:存在真正的愛嗎?當瓦倫蒂娜說幫助購物可以讓那位孤獨的母親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倫蒂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些。實際上是對愛的一種否定——人們的所謂愛的行為從根本上是為了自己。

影片中出現新老兩代法官顯然不是偶然的,他實際上扮演著審判者的角色——用竊聽電話的方法對鄰居們為人所不知的罪惡行徑進行審判,他只是無力改變什麼。篤信這一觀點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虛灰暗之中,但註定有紅色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瓦倫蒂娜的到來使他對這一觀點產生質疑,「你走後我告訴自己真惡心」,他停止了監聽並去報了案。隨著與瓦倫蒂娜的進一步交流,他終於看到了光明。實際上瓦倫蒂娜是在道義上對老法官進行審判,而與老法官經歷相似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又成為對老法官進行法律審判的第三個審判者。然而僅僅是審判遠遠不夠。記得最後定格鏡頭中的那一片紅色是什麼嗎?是救生員的紅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紅色的根本目的——「救贖」。紅色的博愛!紅色的救贖!人不是生來自私的,老法官說愛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們在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我們自己。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桔黃色的車燈似乎象徵著人們的愛心,對世界產生懷疑時,燈的電池耗盡熄滅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對瓦倫蒂娜說:「電池我已經裝好了。」

生活是艱難的,再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不能因為陰暗就去否定生活,因為得不到愛就去否定愛。也許你的鄰居或偶然與你擦肩而過人就是你尋找的愛人,但——咫尺天涯。影片開頭那段電話線路的推軌鏡頭,音軌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對話,默認了電話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的確給人帶來的方便,然而電話兩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嗎?人們無法在電話上進行心與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許多誤解與猜疑:瓦倫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電話都會被對方懷疑質問。高科技成了人們疏離的載體,正是這種現代世界的生存狀態使人們之間更加難以溝通,各自遭遇著愛的冷淡、荒蕪、失落和絕望,於是產生了罪——源於愛的罪,這種罪可能無法被審判,但可以被愛救贖,只要我們更加坦誠、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希望。正如導演所說:人類遵守種種戒律,並非怕上帝懲罰,而更重要的事出於人性的需求,人總要設法超越自己,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後目的,不是為了討好神,或是討好人。

二 宿命與輪回

貫穿影片始終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組成的空靈音樂告訴我們,世界是玄妙的,必然與偶然,宿命與抉擇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故事是由那樣多的偶然連接而成:掉下的書正好翻到了考試題目,廣播壞了於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為買煙而錯過了女友的電話……反復出現的賭博機似乎預示著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倫蒂娜卻說:我知道為什麼會贏。於是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顯然,影片實際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論的烙印。瓦倫蒂娜對男友說,要不是她中場休息時跑出來,他們就沒法認識。的確如此,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改變了你的一生。可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嗎?如果是命中註定呢?書帶註定會斷,廣播註定會出毛病,希旦註定會在那時跑出來,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命運註定相同……這種奇妙的宿命在海難獲救時達到了頂峰:紅色背景上瓦倫蒂娜驚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廣告招貼完全吻合,彷彿冥冥早有預示。

「輪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個超現實的意象,奧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後的一個輪回:輪回的金發女友、輪回的落地的書、輪回的背叛,甚至輪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來的就是輪回的空虛無奈——奧古斯特也會像老法官一樣孤獨一生。

老法官說:「我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你也可以選擇說或者不說,但結果都是一樣。」我們彷彿被一種神的力量所籠罩,在宿命之中的人顯得那樣脆弱無力:愛脆弱得不堪一擊,幸福總是緊連著痛苦,聚散無常,擁有和缺失都無從掌握,就像本來預測的晴朗天氣會忽然狂風大作。在命運的操縱下,三個生活在同一時空的個體彼此獨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們的命運卻彼此糾結和影響:心靈相通的瓦倫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時代,重復老法官命運的奧古斯特和瓦倫蒂那是鄰居卻互不相識。太多好事、壞事每天在發生,而你或許就在他們旁邊,多數的事你無能為力,因為你畢竟不是上帝。於是老法官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他監聽光鮮衣著下的陰暗的醜行,目睹著人性的丑惡虛偽,嘲笑一切所謂的善良和美好。他改變不了什麼,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老法官告訴我們,生活沒有完滿,上帝也會犯錯誤,導致他和瓦倫蒂娜錯過了三十年,他對生活徹底失望。於是瓦倫蒂娜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人性本非惡,只是難免軟弱,有些事你可以選擇不要放棄。他們兩個人的心靈互相交匯影響,讓觀眾停留在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風雨中總會有人死亡、失蹤,但也總會有人獲救。片尾瓦倫蒂娜和奧古斯特並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變的重復就此被改變,是否意味著他們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錯誤,終於能在一起了呢?總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絕望後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給我們留下了希望。就連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陽光,僅僅一分鍾的光明,卻如此美麗,是否「愛」也是可以輪回的呢?


——————————————————————————————————————————


一個人所以會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是因為有什麼東西在聯系著,當這種聯系不繼續存在的時候,就很難再說這個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出門買食物,交房租水電費,甚至繼續工作都只不過是一種程式,這個人不過是完成這一切程序的機器,到了某一個時刻開始運作,到了某一個時刻停止。

在這樣的過程中,思維和行為都是根據習慣,因為身邊的一切不能再對這個人產生影響,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關系的,有或者沒有,這里或者那裡,對象、內容或者時間。

再反反復復地看《藍》,每一個細節,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當作她去經過,去感受,去思考,最後知道,誰都只是自己,無論有什麼樣的借口,無論有怎樣的依戀,到最後還只是自己。不管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其實也並沒有正確與否的標准,要的只是某一個人願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一直以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願或者無所謂,很多事情就好辦了,責任,如果要說責任,我們最底線的責任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作為——傷害到旁人,而並無必要因為旁人對你的行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負罪。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小販不用以為自己在賣給「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這樣一次交易存在,以此類推。當一個人以為自己跟別的人或事沒有關系的時候,誰如果把所謂的關心或者勸解強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殘忍的傷害,通過不負責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虛偽的高尚。

自由,是這部電影努力表達的主題,對於什麼是自由,導演通過很多種列舉的例子,去給出一種,僅僅是一種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讓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因為他用自己內心真正的自由去傳達理解自由的真理。

當朱里在醫院醒來的時候,微弱呼吸中浮動的那一片羽毛,傳達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過如同一片羽毛那樣脆弱,開始或者結束都是輕易的一件事;

當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禮播出,顫抖的唇角、滑落下來的那一滴淚水,傳達的是悲傷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蓋不了逃避不過,輕易且恣意地侵蝕一個人的靈魂;

當朱里放棄自殺吐出嘴裡的葯片,注視她的護士,傳達的是對自由的尊重,一個神智清醒的人有權利為自己做出選擇,因為沒有人清楚究竟什麼是最需要的;

......

當朱里得到妓女關於職業選擇的回答,導演對於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個新的高度,人之為人是因為她生而為人,而並非因為她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當朱里將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給那個遺腹子的時候,這樣的自由到達了頂點,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當朱里聽到丈夫的情人真誠地講出那一句「對不起」的時候,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自由;

——————————————————————————————————————————


在多米尼克的愛情觀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滿足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違心的說出「我不愛他了」,就是因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沒有性生活。隨後,卡洛給她打電話時,她竟然讓他聽她和另一個男人做愛的聲音,並且她叫得非常大聲。然後,在卡洛的葬禮上,她痛哭失聲。在發現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風後,她發自內心的歡喜,在和他做愛時叫的聲音比在那次電話里的還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時,她臉上掛著像小孩子一樣的滿意的笑容。在監獄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沒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樣或憤怒或懺悔或痛哭,而是滿懷期待的對卡洛比劃著手勢,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這些都說明,她確實是深愛著卡洛的,同時她對愛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對愛的要求並不那麼苛刻,相反還很簡單呢。她和卡洛是在一個美發大賽上相識的,當時卡洛獲了大獎。據卡洛回憶說,那時她凝視著他。在法國的卡洛全無自信,笨手笨腳,多米尼克很狠的拋棄了他。在華沙的賓館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現得像將軍一樣有威勢有男子氣,這讓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於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沖擊下徹底被他征服。我們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可以讓她有依靠,可以讓她依賴,她愛的就是這樣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們再回頭看卡洛的經歷,就會明白為什麼影片的絕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現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為多米尼克是影片內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於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興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於這個懸念,影片牽動了觀眾的揪著的心。比如說,片中卡洛在法國說這帶有濃重波蘭口音的發育,舉止摳摳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國,表現出他的命運就像行李一樣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盡侮辱。梳子本來是他的美發工具,但在地鐵里他卻用它當樂器來吹奏;唉,理發這一行業什麼好處都沒有給他帶來,讓他淪為乞丐。這樣的他,怎能滿足她的要求?他發財後,舉手投足間派頭十足,像國王一樣左顧右盼;他買下了一座大廈中的房產,躊躇滿志的說:「華沙在我們腳下。」在賓館里的他,說著口音純正的法語。這時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結束時他得到了她的愛情,但他卻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時他們兩個人想的一定不一樣,多米尼克是在想將來的性的快樂,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艱苦歷程。

片中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鐵看到了一個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並把它帶回了波蘭。雕像後來摔壞了,卡洛細心的把它又修補好了,只是上面還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著這雕像,有一次還情不自禁的閉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這暗示著卡洛的愛情觀,他認為愛情即使有了裂痕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會因為這裂痕而減少對多米尼克的愛。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國被摧毀了,卡洛要在波蘭重塑。領會了這個情節之後,我覺得在愛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堅強,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同時,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時候不多,雕像成為非常重要的聯系他們兩個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襯託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錢,而且有深愛他的妻兒,可謂相當成功;但他卻想自殺,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下手,於是請卡洛代他動手。卡洛沖他開了槍,一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後,米克拉伊心旌搖馳,軟倒在卡洛懷里。然而這一槍是空包彈,米克拉伊沒有死。在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後,他再也不想死了。他獲得了新生。這暗示著回到波蘭後的卡洛也獲得了新生。

在法國,卡洛受盡侮辱,多米尼克處處掌握著主動權;回到波蘭後,卡洛佔了上風,多米尼克處處受制,不但無法把握卡洛,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並且入了獄。看到這一幕幕我無比郁悶:難道在愛情中,總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嗎?愛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戲?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寫下去。

只有在兩個場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愛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個是在他們的婚禮上,畫面籠罩著不易覺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著白色婚紗走出教堂,回過頭來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後畫面被一片純白色充斥,再沒有其他。還有一個是他們在酒店做愛時,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聲越來越響,在她最高潮的一剎那,她的呻吟變成了呼喊,此時畫面同樣被一片純白色充斥了。

Ⅳ 法國電影 蝴蝶的影評

這是一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你也可以突出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領悟會更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有誰能告訴我法國電影《不要回頭》的寓意是什麼看了兩遍都沒看懂!猶其是結局。

其實我也是從開始看到後面的時候也沒太看懂,可能是法國人與中國人的思維形態問題吧~~,不過一直到最後結局我猜大概可能跟雙重性格有關吧,一個人有兩種人格,蘇菲和莫妮卡·貝魯奇 其實是一個人,那真正的主體應該是莫妮卡·貝魯奇 演的那個角色,那蘇菲演的那個應該是在童年跟莫妮卡·貝魯奇 特別要好的姐妹,那麼她由於某種原因死了對莫妮卡·貝魯奇 演的那個人造成傷害太深,造成了她在自己的身體里製造出來了另一個自我就是蘇菲那個角色了。

Ⅵ 法國電影君子好逑夏娃是誰

法國

Ⅶ 求電影《特洛伊》的影評。

《特洛伊》:走下神壇的悲壯史詩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文明,《荷馬史詩》則是古希臘文學藝術中的瑰寶。作為世界文明的源頭之一,這一偉大作品一直啟迪著後人的智慧與想像;5月14日公映的好來塢電影《特洛伊》,是對《荷馬史詩》的最新一次致敬。
與以往「忠實原著」的改編作品不同,《特洛伊》對《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話色彩,將一場人神之間的混戰,變成一部完全以人類為主體的、關於戰爭、愛情、英雄與傳奇的悲壯史詩。
和原著一樣,《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為中心。影片一開始,就塑造了他的「戰神」般的形象,同時表現了他與當時希臘最強大的王阿伽門農(Agamemnon)之間的矛盾。接下來,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盜取海倫(Helen)和大舉圍攻的故事了。鑒於《伊利亞特》在特洛伊主將赫克托爾(Hector)死後就結束了,《特洛伊》剩下來的情節就參考了《奧德賽》的開頭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臘傳說,最終還是以阿喀琉斯的命運為終結。
除了隱去神話色彩外,《特洛伊》還對《荷馬史詩》故事中部分人物關系和情節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羅神廟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與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電影中就變成了同一個人,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變成了表弟,而阿伽門農在電影中的歸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戲劇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戰持續了十年,雖然《伊利亞特》以阿喀琉斯的憤怒開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對一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來說,過於細節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戰,在電影中看起來也就是兩三天的事。
這種取捨與改動,在我看來是成功的,是符合電影的敘事特性與節奏的。歷時十年的戰爭,電影並非沒法表現,只要幾個簡單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劇情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應當在於情節的連貫與緊湊,尤其是對於這樣大製作的商業電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現的主題、而不是斤斤計較於虛構的時間細節,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確方式。從這一點來看,我贊賞影片的敘事節奏。影片開始十五分鍾內,就交代了一場最偉大戰爭的起因和主要人物關系與性格,卻並沒有露出倉促急躁的痕跡,顯示出編導優秀的控制能力。電影的開頭,使用的是典型的「先聲奪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無敵以及自負散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一來,觀眾就很容易理解其後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為一部85%時間里表現戰爭過程的將近三小時的電影,而且又是線性發展的情節,《特洛伊》居然沒有我想像中的沉悶或過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場景,都強烈地吸引了我。更為難得的是,它不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靈」:盡管我已經對《荷馬史詩》的故事爛熟於心,但在觀影過程中,我仍然對帕里斯(Paris)的不負責任感到出離憤怒,對赫克托爾的忠誠與無奈感到無比痛心,對阿喀琉斯的個人悲劇感到同情與悲哀……
可以說,《特洛伊》不僅僅是復活了《荷馬史詩》所表現的主題,還使得這些主題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運無常以及相應悲劇,還可以說是人被百無聊賴的眾神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在本片中,正由於抽離了所有的神話因素,人物的命運變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與環境驅使;因此,原著中需要藉助「神的安排」所表現的種種轉折,無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記。原著中帶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貪婪、勇敢、忠誠,也終於可以現出「原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將高貴的藝術史詩庸俗化了,但是我認為,只要讓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類自身,那這樣的「庸俗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Ⅷ 對一部電影的影評

希望 ,自由與自我救贖
——評《肖申克的救贖》
有人問我希望是什麼?我茫然不知所措。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信息高度便捷的時代,我還想到過希望嗎?物質與信息的洪流早已讓人喘不過氣來,想擁有一輛汽車,想擁有一幢豪宅,這算不算希望呢?希望應該是一種崇高的東西,就像安迪那顆永不放棄永遠堅強執著的心。當希望一點點地異化,最終淪為媚俗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就僅僅只是慾望了,典獄長那幅道貌岸然的嘴臉大概就是最為真實的寫照。
自由又是什麼呢?20年後當安迪最終爬過那條骯臟的下水道,最終逃出那座人間地獄的時候,他仰天長嘯,他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盡管他本身並沒有罪。影片似乎在告訴我們,自由就是安迪心中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就是背負了20年的自我救贖。自由是什麼,就是能在陽光下悠閑自得的呼吸。對於我們,它就像空氣,根本不去想失去它會怎樣,但對於高牆內的囚徒,自由卻是他們唯一的嚮往,而這也正是安迪的希望,正是這一希望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堅強,也給了他智慧,最終成為他重獲自由的根本動力。
「我從未搞懂他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搞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進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眾囚彷彿重獲自由」。 這是影片中瑞德的一段話外音。那是一個令人無比感動卻又神傷的一個鏡頭。安迪不惜受到處罰,私自在播音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他究竟在想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他冒生命危險作這樣一件看似似乎很傻的事呢,要知道在此之前安迪一直都是一個冷靜而富有智慧的人。自由——正是對於自由的渴望給了他充足的勇氣,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彷彿重獲自由!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彷彿才成為了觸手可極的現實!

表面上看來,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主旨似乎是在揭示美國的司法黑暗,無罪卻被判為有罪,監獄骯臟而且黑暗,宛如人間地獄。典獄長的那句「我堅信兩件事情,一為管訓,一為聖經,你們兩樣都少不了, 在這里你把信仰交給神,把命交給我們」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影片自始至終都在圍繞「救贖」這個神聖而又令人不可捉摸的話題。中文譯名還有譯成《刺激1995》的實在是惡俗,《肖申克的救贖》這一譯名我想本身也包含著對於影片「救贖」這一主題的理解。
基督教對於西方的文化影響至深,「救贖」這一觀念是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母題。這樣說來,人有原罪,無論任何人都得贖自己的罪過,在宗教時代,人們渴望得到主耶蘇的救贖,可是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在後來「人也死了」,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依靠誰來救贖自己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只有自我救贖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安迪剛來到鯊堡監獄的時候,瑞德曾說鯊堡監獄里沒有真正的犯人,似乎是在玩笑,但恰恰是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難道只有安迪一個人是無辜的嗎?倘若人人都有原罪的話,那麼現實中的無罪與有罪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人人都有罪,那麼哪裡還有所謂罪與無罪之分,同樣得贖自己的罪過。鯊堡監獄或者就是這罪惡人間的某種象徵。無論是典獄還是犯人實際上他們都已成為鯊堡的囚犯。他們或者已完全為慾望所淹沒,如典獄長,或者業已習慣,枷鎖成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老布,又或者人性早已異化和扭曲,如「三姐妹」,而安迪呢,他自始至終都是清醒地,從得到那把小錘子起,他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而這自我救贖也最終使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當老布在坐了50年牢最終獲得自由之後,他卻選擇了自殺。瑞得坐了40年牢之後終於獲得了假釋,可他上廁所也得先老闆請示,否則就撒不出尿來。這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哀。影片中稱其為「體制化」,我想這實質上就是人性的一種扭曲與異化。習慣已經成了一把隱而不宜覺察的鎖,一旦枷鎖最終卸掉的時候,生命反而如同缺失了一角。在黑暗中我們可以妥協,可以放棄尊嚴,但絕不可以放棄希望。一旦希望沒有了,妥協就已成了一種本能,揮之不去,就像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一旦遇到光明,反而會成為瞎子!

這是一部關於希望,關於自由,關於如何拯救自己的片子我想無論如何,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永不放棄,永不絕望!

人們似乎更習慣見這部片子列為勵志類,雖然定位低了些,但也實在不無道理。看這部片子你最直觀的體驗就是感動,來自靈魂深處的不可名狀的感動,看到後來我們早已忘了所謂的司法黑暗,更不會想到什麼「救贖」。感動本身已經包含了所有的意義。所謂「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或許這種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一部叫座的,成功的商業片,它直接打動觀眾的正是這種能夠帶給觀眾某種心靈上的但又是較直觀的體驗的東西。莊子講言意之辯,以為「得意而忘形」,可是如今的眾多商業片確是讓人「得形而忘意」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刺激與滿足而早已將意義拋之雲外。《肖申克的救贖》事實上並不是一不純粹的商業片,但也不能說它就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它的成功在於它將兩者作了完美的統一,這樣反而達到了一個更好的效果。觀眾僅僅通過看就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沖擊,而這種體驗有不僅僅來源於形式它有更深厚的意義支撐。

Ⅸ 法國電影巜邊緣》影評

關於影片《明日邊緣》結局的合理性推想

近日,筆者觀看了數字3D版的《明日邊緣》,整部影片場面宏大、情節緊湊、觀影感覺極佳,可謂今年科幻佳片。當然,除了電影動作元素及特效場景之外,片中時間理論十分精彩,尤其結局更是耐人尋味。筆者本文主要對影片結局試做合理性推想,希望與各位觀眾一起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一、結局之謎

1、影片大部分時間主要講述阿湯哥重復經歷同一天,從而趨利避害逐步成長並戰勝外星擬態怪獸BOSS「歐米伽」的故事。邏輯上每次主角死後,時間始終重復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時刻,之後再經歷同樣故事主線,陷入生死輪回。情節類似於游戲存檔通關,通常這部分內容大家都能看懂,切邏輯科學合理,鑒於其他影評都有闡述原理,本文就不再累述。

2、影片結局邏輯性突變,「歐米伽」被主角潛入水底通過爆炸物殺死後,主角因感染怪獸血液而再次復活,但「復活點」發生改變,變為主角前往將軍處報到途中的直升飛機上,而後新聞報道BOSS「歐米伽」發生不明能量波動導致怪獸軍團滅亡。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在影片前面主角生死輪回的「復活點」之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謎團——BOSS「歐米伽」在主角復活後(主角尚無任何作為)是如何發生爆炸的呢?這是不是影片邏輯上的一個漏洞?是否是為了好萊塢是的完美結局而硬生生植入進去的呢?下面本文將對這一結局的合理性展開推想。

二、框架理論

首先,任何科幻或者奇幻的作品都存在一個原則,即「框架內合理」。譬如一本武俠小說,作者通過故事敘述逐步告訴讀者他所建立的世界一個武林高手是可以飛檐走壁、徒手開石的,那麼如果結局這個武林高手被仇敵用AK47一槍爆頭而不是死於「葵花寶典」等蓋世神功下,那麼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結局超出了作者之前所構建的「框架」,或者說是世界觀。

那麼,《明日邊緣》這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告訴觀眾的「框架」是什麼呢?筆者通過影片事實總結為以下幾點:

事實1、主角可以復活。主角輪回死亡後回到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刻。

事實2、主角復活後記憶有所保留,而其他人沒有記憶,因為其他人在主角復活後且在影響他們之前沒有因素促使他們發生行為改變;

事實3、主角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影響他人行為。例如,主角可以救人,或主角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改變他人的決定;

事實4、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有一定的「慣性」。這條比較重要,意思是主角的行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要達到一個「度」才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例如:主角一開始告訴J小隊戰友次日發動的總攻是怪獸的陷阱而大家都會死去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他,而後主角與女主角一同動員J小隊突襲盧浮宮下的BOSS「歐米伽」時,J小隊支持他們;

事實5、當主角的行為或決定達到一個「度」時,事情的結局無論之前再做何種選擇都無法阻止的會發生,即進入「死局」。這條十分重要,這一定往往被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忽略,請大家牢記。而這個道理影片是如何告訴我們的呢?記得影片其中有這樣一幕:主角和女主沖出沙灘前往「假幻境」中的BOSS「歐米伽」隱藏地水壩的過程中,他們進入了一個有直升機的小屋,在這里主角遺憾的告訴女主,無論之前輪回過多少次,在這里女主都無可避免的死去,最終主角放棄了這條線,而是獨自前往水壩發現了BOSS「歐米伽」並不在那裡的事實。這一小插曲並不僅僅是表達男女主角的感情戲,而是告訴觀眾「死局」的這樣一個道理;

通過以上影片告訴我們的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這部影片的「合理性框架」,對於這個框架,筆者用一條時間線進行描述:

1、主角意識(即觀眾視角)所經歷時間線有且只有一條,我們首先用一條水平的實線(直線)表示;

2、在這條時間實線上,主角在任何一點上的行為和決定的改變都會導致時間線軌跡的改變,形成樹枝狀態。改變後的時間線軌跡為實線,改變前的時間線軌跡我們用虛線表示(註:筆者認為虛線的時間線也是存在的,只是事態發張的另一種可能,但主角意識不並再經歷);

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

4、當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到一個「度」時,會對一個事件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即形成「死局」,(這一推想筆者考慮了很久,因為乍一看有種宿命論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缺不是,正如下圍棋一樣,如白子所佔目數已經超過一半時,無論黑子之後如何行動,都改變不了「輸」這個結局,而只能改變輸多少目而已。)

以上即是筆者總結《明日邊緣》的合理性框架的推論,下面利用上述推論,對影片結局作分析。

三、結局分析

1、影片最後,主角身染獸血而發生復活,且復活發生在直升飛機上,筆者認為這一復活點的選擇與之前不同,原因其實無所謂,可以解釋成最終一戰傳送能量巨大等等。

如果較真的話,即使主角依舊復活在初入營地睜開眼睛那一刻,然後發現BOSS「歐米伽」死亡的新聞,這樣情節安排也是可以的,但影片效果可能就沒有前者那麼好而已(因為在醒在營地的話,見到女主就太快了,而且與片頭新聞也不能發生呼應),筆者認為這一處純屬導演為影片的完整性而設計,無傷大雅。

2、結局關鍵在於BOSS「歐米伽」是如何死的?

按照本文合理性框架的推論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主角在直升飛機上復活後,緊接著就看到怪獸能量爆炸的新聞,他的行為和決定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那麼為什麼事實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呢?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之前的時間線上主角的行為已經達到了一個「度」,導致BOSS死亡這一事件形成了「死局」,無論主角被復活回之前的任何一點,都改變不了這個事件的發生,也就是推論4的結論。

那麼在結局的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條時間線上BOSS是如何死的呢?

筆者認為,在這個結局的時間線上,怪獸的死亡並不是主角的行為造成的,而BOSS致死的原因多種,例如,怪獸內部能量不穩定發生爆炸,或者存在和主角一樣被獸血感染的英雄做了和主角類似的事情等等,總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進入了另一條時間線簇,在這些時間線中,BOSS的結局只能是死亡,而在其他的時間線簇中,外星怪獸可能已經征服了人類,只不過主角意識(即觀眾角度)不會經歷它們罷了。

結語:《明日邊緣》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推薦大家看一看。以上淺見,請多笑納。

閱讀全文

與君子好逑法國電影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29屆青龍電影節宋允兒 瀏覽:613
蜘蛛俠公開身份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66
電影電視劇網站大全瀏覽器 瀏覽:354
大上海電影電梯相遇的插曲 瀏覽:753
一部為兒子報仇的電影 瀏覽:974
滄州華北電影院的票價 瀏覽:895
訓什麼電影 瀏覽:23
電影不穿內衣圖片 瀏覽:670
八十年代國產大尺度電影 瀏覽:487
吳京和吳孟達合作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44
今年第一次去電影院文案 瀏覽:744
巴霍巴利王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6
張玲電影大全燕無雙 瀏覽:850
12生肖電影成龍版在哪拍的 瀏覽:842
講故事電影大全視頻 瀏覽:322
追捕2017電影演員 瀏覽:540
50度灰電影英文 瀏覽:279
看電影注意什麼 瀏覽:873
小王子電影英文版mp4下載百度雲 瀏覽:493
免費下載4k電影網站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