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藝術家電影成功元素

法國藝術家電影成功元素

發布時間:2021-07-20 14:28:05

『壹』 1998年-1999年中央六台播的一部歐美電影,應該是法國,男主角是藝術家,女主角是黑社會老大的

《逃之夭夭》是Jérôme Salle於05年拍攝的一部電影,影片融合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和新浪潮電影的表現手法。由影星蘇菲·瑪索和伊夫·阿達勒主演,法國新浪潮老將薩米·弗雷也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導演在拍攝手法上創新,在愛情故事揉入了很多驚險、動作的元素,故事的情節也一直沿著驚悚片的模式發展,並在最後時刻揭開謎底。此外還有同名小說

『貳』 關於畫家的法國電影

塞拉菲娜 Séraphine (2008)

劇情:
獨來獨往的中年婦女薩賀芬路易,樣貌平凡的她卻擁有最神秘的繪畫天賦與創作動機。平日她在杜佛夫人家幫佣,靠打掃和洗衣維生,收入微薄卻將所賺的錢都花在畫材上,為了讓色彩更逼真,她甚至用一些『獨家配方』調制顏料。
一天在杜佛夫人的晚宴,致力提倡『素樸藝術』的德國著名收藏家威廉伍德,驚見薩賀芬被丟在牆角的畫作,竟然決定買下來,讓在場的藝文人士看傻眼,對於傭人有繪畫天分無法置信。得到伍德的慧眼賞識,薩賀芬更加廢寢忘食地畫,只為盡快達到足以開畫展的件數。
但是一次大戰突然爆發,伍德被迫逃離法國拋棄薩賀芬。然而戰時不論經歷多少困難,薩賀芬都不曾放下畫筆,一直默守對藝術及伍德的承諾。1927年伍德回到法國與薩賀芬重逢、再續前緣。但成名後的薩賀芬卻開始瘋狂,漸漸迷失自我…

本片獲得法國電影愷撒獎

『叄』 藝術家這部影片使誰成為了第一個奧斯卡影帝的法國男演員

讓·杜雅爾丹,1972年6月1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男演員。

1996年因參加法國選秀節目《巨星之源》而出道。1999年憑借個人首部電視劇《男孩女孩》而被觀眾所認識。2006年,憑借喜劇片《OSS117之開羅諜影》獲得更多的關注。2007年憑借在喜劇片《99法郎》中的表演獲得萊姆喜劇獎。2011年主演愛情默片《藝術家》,並憑借該片獲得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2015年主演愛情片《探戈歌王》。

『肆』 急求電影(藝術家)的影評

很久沒有看黑白電影了,更不用說黑白默片,在這個充斥著3D,IMAX的時代里,這樣的電影看上去顯得這么的另類但卻古典。

沒有聲音的詮釋,人物情感的表達完全來之於肢體和表情,特寫,特寫,人物的面部特寫,肢體的全景,配樂的渲染,似乎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也不會太難去理解這個故事。

當感官少了對語言的識別之後,能夠傳達更多信息的肢體語言讓我們開始著迷。

這是一部典型致敬式的電影,黃金的默片年代,可以看見電影院外的人群和電影院內幾乎坐滿的觀眾。

看電影時候就是這種歡樂的時光,故事多少有些峰迴路轉,無聲和有聲的糾結,驕傲和自尊的考驗,讓 杜雅爾丹富有魅力的演技,對於經典的回顧。這也許就是在造夢,一個黑白色的藝術家的夢。

而我們現在的人與這樣的時代已經很遙遠,但對於藝術的夢,電影的夢卻不會停息。

愛上《藝術家》,純屬一場無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在去影院前對這部電影充滿了不屑和懷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視效都無法再滿足觀眾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將如何圈住影迷們的錢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懷著這樣的心態,我在大銀幕前看它看到流淚歡笑,大聲鼓掌。

《藝術家》是一部純粹的銀幕電影,並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銀幕上的這段光影,才能細品它的每一分美麗,才能在懷著一份懷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觀影之後,深深地被這樣純粹的一個故事打動。它就像一位久違了的摯友,穿過時間帶來問候,輕易擊中我的心房。

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頭,卻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風險。在法國本土,正是因為電影宣傳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樣給人留下的復古印象,票房未達預期,片方只好決定憑借奧斯卡提名的風頭,在奧斯卡頒獎後再入影院重映,試圖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國家,它也很難叩響影院的大門,譬如筆者所在的荷蘭,藝術院線的上映也不過寥寥數周,普通院線也僅因為奧斯卡該片的提名,才遲遲跟上了上映的腳步。而在美國,《藝術家》摘得金球獎,雖是目前奧斯卡的第一大熱門,但目前美國人似乎尚未買法國人的賬,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擴大展映,票房卻低得讓人匪夷所思,根據北美票房統計機構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一部默片。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苛責電影玩弄噱頭的評論人,是否也看到這部電影為此付出的代價呢?現今電影業的利益驅動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導演還有再興默片的魄力?能保證黑白默片會討喜觀眾呢?而實際上,若不是這位法國商業電影奇材曾經在2006年的時候憑借著雜糅拼貼諷刺復古版007的《OSS117:開羅諜影》創造了當年的票房奇跡,他或許也沒這樣的膽量再把時間推前數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這樣,電影又恰好落入了人們詬病的另外一個議題:如果電影要還原默片,卻為何沒了默片的神韻?

我想是觀者的心態不同吧,《藝術家》的立足點很討巧,可正是因為太討巧,觀者的解讀也會不盡相同。許多人把《藝術家》看做一場默片的復興,認為《藝術家》是要對默片進行一次禮贊,並還原曾經的默片時代的遺風。然而事實上,《藝術家》的初衷其實並不盡然如此。人們過分解讀了《藝術家》作為電影所應承載的藝術價值,卻忽視了電影的娛樂價值。《藝術家》從一開始就並未打算百分之百地還原默片時代的元素,更多地,卻是通過暗喻和明喻,對曾經的默片和有聲片的交接時代,輕松地回顧和揶揄。從開場便設定的「說話」一詞的雙關運用,到後來有聲電影的介入和興盛,甚至是電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聲,電影都可謂無時不刻在輕松伶俐地提醒著觀眾:默片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默片的藝術的價值卻永遠存在著,正如電影中喬治•瓦倫丁這位大藝術家一樣,歷經時間洗禮才華依然不減。靈巧的構思和智慧的「對白」,《藝術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樣,和電影中的劇情如出一轍地證明:藝術並不存在過時一說,這恐怕才是《藝術家》內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藝術家》是否百分之百還原了默片時代,去死摳技術的瑕疵,爭議女主的眉目,慨嘆復制的粗劣,觀者恐怕真正落入了電影里那位大藝術家的境地:過分執著於那個年代,執著於「默片」二字的分量,卻忽視了電影作為藝術載體的發展歷程,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技術和當年的默片技術豈可同日而語,電影也不過是藝術的載體,從曾經的黑白映畫,到現在的真人捕捉,電影仍舊是電影,仍舊是我們在銀幕前放下憂愁,隨之神往的時光機。

與其說《藝術家》是對默片藝術的謳歌禮贊,不如說它是一場我們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它說的是愛情,是喬治為佩皮點上的一顆痣,是佩皮在車里看到孤獨的喬治流下的一滴淚,是喬治在大火中死死抱著不鬆手的,那麼一段美麗的邂逅光影

http://wenku..com/view/054b583d376baf1ffc4fad88.html

『伍』 快來聊聊看有哪些以藝術家為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的確難理解,但這部關於畢加索創作過程的電影卻又通俗又好笑。影片用惡搞的方式講述了畢加索藝術旅程中遇到的每一個給予他創作靈感的繆斯女神。影片的無厘頭和瘋狂想像力讓人不難聯想到周星馳的爆笑喜劇。能用這樣的方式講述藝術大師,既娛樂又掃盲,實在讓人贊服。‍‍

『陸』 呂克·貝松的概況 他電影的特點及鏡頭運用的特點 別復制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但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 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精精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的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靂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 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而有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萊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真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是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子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的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人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注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柒』 關於呂克貝松的參考文獻 關於他電影手法的文獻資料

呂克·貝松 (法文: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
中文名: 呂克·貝松
外文名: LucBesson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959年3月18日
職業: 導演,製片,編劇,演員,剪輯
代表作品: 《第五元素》《聖女貞德》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成長經歷
人物爭議
成本遭疑
毫不動搖
電影戲路
獲得榮譽
展開

呂克·貝松
編輯本段
基本信息

姓名:呂克·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國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星座:雙魚座
呂克·貝松
職業: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
語錄:電影,不過是一片阿司匹林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呂克·貝松,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時尚感,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編輯本段
成長經歷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
呂克·貝松
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Besson、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 ;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
呂克·貝松
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編輯本段
人物爭議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 《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且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

呂克·貝松
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編輯本段
成本遭疑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
呂克·貝松
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於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
,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依舊低調處理。
編輯本段
毫不動搖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如潮。聖出席活動照(20張)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法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編輯本段
電影戲路

貝松的電影戲路實際從第一部電影就已經基本定型,他電影中的人物歸納起來不出兩類:持槍
這個殺手不太冷海報
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們纖弱的外表與槍支暴力構成的強烈對比,是貝氏電影美學的重要成份;另一類人物就是與現實對抗的孤膽英雄,這又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進行一些淺顯的心理分析的話,這其實是貝松人格中的陰陽兩面:外表堅強而內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內心堅強的女人。凡由他編劇、執導的電影,故事都是圍繞著這樣的心理定式組成的。最後這部《天使安琪拉》是貝氏心理的一個總結:無依無靠的男孩躲在一個看似大膽的無賴的外殼下,等待著一個女人(天使)的救助。影片雖然是黑白的,但逃不掉貝松已經習
第五元素海報
慣的廣告美學的拍攝方法,片中呈現的巴黎是明信片式的,而男女主人公則是貝氏人物的一個延續。觀者從中可以探到貝松之為貝松的那個奇妙組合:生意人的頭腦加玩童心理加一點點多愁善感。
「貝松產品」的成功秘訣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以文化共性取代個性,去除導演的自我中心,人物線條簡單,一切以故事為出發點,動作多、對話少、節奏快。的確,賣得最好的片子不等於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不要以為印度的寶萊塢、美國的好萊塢、貝松的歐羅巴愚蠢到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是更接受市場的現實。
編輯本段
獲得榮譽

【一】1985年憑借《地鐵》獲得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
【二】1987年憑借《碧海情》獲得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
【三】1989年憑借《尼基塔》獲得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
編輯本段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2 Arthur et la vengeance de Maltazard (2009)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呂克·貝松
天使A 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亞特蘭蒂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劇照(20張)
碧海藍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編劇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暴力街區2:終極 Banlieue 13 Ultimatum (2009)
颶風營救 Taken(2008)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遞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呂克·貝松
玩命快遞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俠盜魅影 Bandidas (2005)
13區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飈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鬱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車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遞3 Taxi 3 (2003)
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綠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萬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遞2 Taxi 2 (2000)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的士速遞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歸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監製作品
家園 HOME (2009)
巴黎諜影《from Paris withl ove》(2010)
編輯本段
人物評價

呂克·貝松可算是法國電影界的頑童也是一個鬼才,他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演之一,但總得
呂克·貝松
不到影評的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創下票房紀錄。他固執,而且堅信自己的才氣,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批評。他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17歲時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盡管他再也無法潛入童年深愛的海底,但卻因此而成為90年代法國最具世界影響的導演,甚至被人稱為「歐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呂克·貝松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就直接到電影廠里當雜工,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之後,他就到好萊塢去,到處走、到處看。回到法國後,他便決定開始拍片。那時,他住在一間小閣樓,和一個朋友湊了點錢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後決戰》,結果得到亞弗利亞茲科幻片的部分作品(19張)大獎,從此啟動了他的電影事業。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1989年的《尼吉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短短的幾年取得如此的成績,這在法國中青年電影導演中堪稱鳳毛麟角。因此,呂克·貝松憑借自己的實力躋身於法國一流導演的行列。呂克.貝松作品的題材、樣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鐵》
呂克·貝松
一片描寫了與地面世界相對應的巴黎地鐵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寫了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情感與遭遇;接下來的一部《碧海情》則以廣闊無垠的大海為主角,展現了其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及人們對它的深深的眷戀;《尼吉塔》又將筆觸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謳歌了
愛對人性復甦的巨大功能; 《大西洋島》 (1991)再次將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現海洋生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記錄片……每一部都有創新,每一步都不循舊路。這就是呂克·貝松的特色。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捌』 求法國電影《藝術家》高清種子,要1G多的哦~謝謝大家了

還沒有高清的 等等吧1!!

『玖』 法國電影的藝術特點

很多人說,「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這「典型」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

主題晦澀,孤芳自賞,法國電影一個公認的「病」。很多主流觀眾都知道戈達爾的大名,可誰敢保證能看懂戈達爾那麼復雜的文本,動輒導演現身發一番辯論,動輒插一段與故事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樂歌舞片,說實話,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孤芳自賞的大巴黎主義趣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衛」地停留在3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內容都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裡人,觀者寥寥。

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以普通人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訴諸於人物內心的象徵性畫面,真正把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反過來說,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沒意思,過於簡單的思維才使主流觀眾對法國電影心存誤解。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效,這些元素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閱讀全文

與法國藝術家電影成功元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朋友泰國電影 瀏覽:290
電影寶貝兒完整版免費版 瀏覽: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鋒電影網在線電影 瀏覽:187
二戰中國日本空戰視頻大全電影 瀏覽:788
好小子電影三個小孩的名字 瀏覽: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電影大全 瀏覽:379
雲播投屏成龍電影 瀏覽:38
怎麼在手機上定電影票 瀏覽:169
摯愛梵高電影網站 瀏覽:749
啞女拐賣深山中什麼電影 瀏覽:909
台灣打真軍電影撞夠本在線 瀏覽:703
於家堡電影院今日電影表 瀏覽:919
寡姐所有愛情電影 瀏覽:669
電影下載網站小程序 瀏覽:793
在電影院下車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宇宙天魔電影完整版在線下載 瀏覽:500
女主角李老師電影 瀏覽:13
電影反貪風暴演員表和歌曲 瀏覽:658
電影你好李煥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67
豹妹完整國產電影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