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南省保山昌寧縣通緝犯名單
這個要問公安局,網上查不到的
Ⅱ 雲南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礦產資源主要有哪些
鐵礦、鉛鋅礦、大理石等。
Ⅲ 雲南保山昌寧珠街
昌寧縣珠街彝族鄉概況
位置區劃 珠街彝族鄉位於昌寧縣東北部,古名「豬街」,以我國「十二生肖」紀年紀日法得名,後雅化為「珠街」。鄉政府駐珠街村,座落在黑惠江畔,距縣城112公里。珠街彝族鄉地處「三州五縣」結合部,全鄉國土面積280平方公里,東與大理州巍山縣相連,南與臨滄市鳳慶縣毗鄰,西接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北與大理州永平縣、漾濞縣兩縣接壤。全鄉轄岔河、慶美、珠街、子堂、金寶、黑馬、比此、谷滿、羊街、從崗10個村民委員會,140個村民小組。
地理氣候 珠街彝族鄉屬於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南段,南北長23.5公里,東西長22公里。西北部阿依山最高峰頂海拔2816.3米,最低海拔黑惠江1100米,地勢兩邊高,中間凹,呈「板瓦」狀,東、南、西、北都是高山,略中部是黑惠江。黑惠江自北向南平緩流淌,縱流珠街境內長達22.5公里,八條支流像八隻小蝌蚪依偎著黑惠江。珠街彝族鄉呈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雨量625毫米。
經濟社會 2007年末,全鄉有居民4166戶,總人口15553人,其中少數民族14532人,占總人口93.44%,農業戶數3832戶,人口15046人,占總人口的96.74%。2007年末,珠街彝族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434.8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2萬元,本級財政收入333.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7.1元。全鄉產糧7936萬公斤,年實現產值600萬元。烤煙種植完成產量165萬公斤,年實現產值1620.97萬元。大生畜存欄13100頭,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000萬元以上。全鄉有泡核桃81728畝,人均佔有面積達3.8畝,年產乾果858多噸,年實現產值957.36多萬元。
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579人,教師36人。有村完小10所,社小及其它校點19所,在校小學生1369人,教師79人。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10個。廣播電視覆蓋率86%,有線電視覆蓋率3.4%。鄉內公路里程193.47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自然村通車率達90%。小Ⅱ型水庫3座,主要灌溉溝渠48條,小水窖口12417(其中煙用水窖5771口),基本農田水利化程度達45%。
自然資源 全鄉擁有林地280005畝,森林覆蓋率55.7%,培育了100多萬立方米的活木苗材,主要樹種有雲南松、紅椿、楠木、香樟、核桃、水冬瓜、杜鵑、山茶等。林間菌類和野生葯材種類繁多,有羊肝菌、香菇(又名香蕈)、木耳、雞樅等菌類,也有松茸、天麻、杜仲等名貴葯材。林間常有虎、熊、豹、麂子、白鷳等野生動物出沒。
全鄉耕地面積27757畝,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豆類、油菜、茶葉、烤煙、辣椒、紅花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珠街黃豆、羊街辣椒走俏市場,深受青睞。珠街彝族鄉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金寶田壩心、珠街白合、子堂下比巴、比此沿江等地,有儲量可觀的銻礦、銅礦礦床和非金石的硅灰石。
民族文化 珠街境內有彝、苗、傈僳、白、回、景頗、傣族等七個少數民族雜居,少數民族人口14261人,占總人口的93.1%,其中彝族13620人,占總人口的89%。珠街是全縣乃至全市,彝族聚居最為集中,彝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民族鄉。生活在珠街這塊熱土上的各民族勤勞質朴、能歌善舞,創造了絢爛多採的民族文化。神秘、動人的古老傳說,香味濃郁的彝族小罐茶,熱情淳樸的彝家敬茶敬酒歌,多姿多彩的彝、苗族「打歌」,優美動聽的山歌和「彝族嗩吶」……凝成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藝節目多次在市縣文藝匯演中取得優異成績。2003年珠街彝族鄉被保山市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中央電視台記者親赴珠街采訪,《珠街打歌表演》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文藝橋》欄目播出,深受關注;2005年穀滿依碼箐葫蘆笙音樂、依碼箐傈僳族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以及四位民間傳統文化繼承人被列入市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是彝族最隆重的民族傳統節日――火把節。這天不僅要宰豬宰羊喝酒,而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一起,開展打陀螺、對山歌、打鞦韆等文體活動。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巡繞住宅、田間,用陳松香灑火把,以驅蟲除害,驅除邪氣,播撒美好祝福,之後彝族兒女們不分男女,不分老幼,成群的圍在熊熊的篝火旁,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發展思路 「十一五」期,珠街將堅持「抓機遇,重基礎;強科技,建支柱;糧煙林畜齊發展,富彝民、興彝鄉」的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建設「萬畝優質糧食基地、萬畝優質煙葉生產基地、10萬畝核桃基地、綠色生態養殖基地」四大基地為重點,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穩定推進「四村」 建設,構建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彝鄉。
Ⅳ 保山昌寧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7年,昌寧縣轄9個鎮4個鄉:田園鎮、漭水鎮、柯街鎮、卡斯鎮、勐統鎮、溫泉鎮、大田壩鎮、雞飛鄉、翁堵鎮、更戛鄉、灣甸傣族鄉、珠街彝族鄉、苟街彝族苗族鄉);兼轄2個農場(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
昌寧縣雲南省西部,介於東經北緯20°14′至25°12′、99°16′至100°12′之間。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總面積3888平方公里。
植物資源
截至2014年,昌寧縣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種,其它植物1000多種,有「核桃之鄉」、「茶葉之鄉」之稱,是全國茶葉基地縣之一。
森林覆蓋率達45.2%,活立木總蓄量1147.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思茅松、杉木和各類雜木,經濟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產量達1萬噸以上。野生葯材、菌類資源種類多,數量大。
Ⅳ 保山昌寧晚上哪裡好玩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龍陵縣勐糯鎮燒烤一條街在五光十色的彩燈照耀下,熱鬧起來了,攬客聲、談笑聲、猜拳行令聲交織鳴唱,攪活一方天籟。晚上來這里吃燒烤、唱KTV、跳廣場舞,流光溢彩的晚間消費把勐糯「夜經濟」點亮、催熱。
晚上吃:傣味燒烤人如織
香氣四溢的泡露達、醇香的潑水粑粑,誘人食慾的火焙牛乾巴,清香的傣家小缸糯米酒……各式各樣的傣家特色風味小吃擺滿了餐桌,炭火熊熊,烤台上鮮魚、雞翔、洋芋香氣裊裊,讓人唾津潛溢。「先上兩盤撒達鹵和泡露達,再來幾份烤鮮魚、牛乾巴和3斤紫糯米酒,今晚咱一醉方休……」在滿園香燒烤店,客人王先生高興地說:「我們就愛吃勐糯的傣味燒烤,現在是白天沒空就晚上來。以前這里是條『草皮街』,沒有路燈,晚上漆黑一片,現在店鋪毗連,霓虹閃爍,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真是為晚間遊玩的客人大大提供了方便。」
勐糯鎮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依託域內內蘊深厚的新石器原始遺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抗戰文化和移民文化,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集鎮建起了綠色生態餐飲(燒烤)一條街,著力培植「夜經濟」,對30多家餐飲店(攤)進行裝飾改造綠化亮化美化,安裝夜景裝飾燈,對集鎮內幾個文化設施和毗鄰集鎮的勐糯仙人洞、大海濕地、海頭千畝荷花、大寨傣村等幾個景區(點)進行了維修改造,使遊客「白天有景點轉,晚上有地方看」,留住鄉愁,留住了客人。
滿園香業主石潤芹坦言:晚上賺,夜間開張成習慣。晚上生意最好,到園里吃燒烤的客人很多,凌晨一、二點鍾都打不了烊,傣味燒烤、冰鎮啤酒、飲料、傣家小缸紫糯米酒、熱帶水果都好賣。許多客人都是沖著傣家美味來的,吃飽喝足了到露天「樂吧」里一展歌喉,或到文化廣場跳上幾段舞,心情好著呢!據介紹: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平達、碧寨、木城等鄉鎮和施甸酒房、鎮康南傘等地的不少有車族,自駕車到勐糯享受夜生活,火了一方經濟。
晚上看:精彩表演不間斷
每天晚上8點後,勐糯社區長虹寨農民文藝演出隊隊長李連美就會招呼隊員們帶上行頭到文體廣場開始屬於自己的夜生活。此時,勐糯鎮文體廣場已是燈火通明,如同白晝,居民們把露天舞台圍得水泄不通。
合著「跳起不怕腳踏皮」熱烈歡快的旋律,隊員們舞之、蹈之。「他們的節目土得掉渣兒,但親切真實,讓人打心眼裡愛看。」觀眾這樣點贊廣場演出。廣場一隅,一字兒鋪排開的露天飲食攤檔人頭攢動,叫賣聲、侃價聲不絕於耳。
在勐糯鎮,10多個「泥腿桿劇團(隊)」鬧活了鄉村夜生活。白天種地或打工或經營工貿業的鄉村文藝隊員們,一到晚上,都帶著演出道具匯集到廣場上開展演出活動。演員們不施粉黛,不著華服,用歌聲和舞步演繹著山村的幸福樂章。
大寨社區傣族村民赧文仙和許多青年人一樣,每日勞作後,都會到村裡的閱覽室看書,累了就看看村民打球、排劇,赧文仙告訴記者,家門前的精神樂園讓農家的生活不再單調。過去大寨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很簡陋,只有一個「草皮歌場」,文化室存書僅300多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村民「求樂、求知、求技」的願望顯得更加強烈。每當遇到文化下鄉活動,鄉親們都會這么說:「希望你們多來大寨村。現在我們的文化廣場建好了,而且距鎮文體中心才千餘米,到哪裡活動很方便。村裡組織了自己的文體隊伍,把舞台搭在村民家門口,村裡能人自己寫自己編,自編自演的節目更貼近咱們自已的生活,深得群眾喜愛。」
大寨民族文化廣場已經有幾十人在盡情地踏歌,隨著舞曲的變換,跳起了交誼舞、探戈、倫巴,記者不由自主地融入踏歌的行列中,合著歡快的節拍跳起來,感受著山寨歌場大家樂的意韻。圍觀的幾位上了年紀的老倌老奶感到特別興奮。他們說,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我們也像城裡人一樣看到這樣熱鬧的廣場跳舞場面,犁田耙地的農夫敲起了鑼鼓,圍著鍋台轉的農婦舞起了水袖;白天有球打,晚上有戲看,這日子跟城裡人差不多。
晚上玩:農家「藝術沙龍」學技藝
夜生活缺乏,難於讓遊客留住腳步,也留不住消費。如何讓來勐糯過夜的遊客多起來?勐糯鎮發揮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依託剪紙、刺綉、染織、篾編四大文化板塊,擦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名片。
位於怒江峽谷之中的勐糯,與施甸、鎮康、永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構成了「一山觀五縣(江中山,龍陵、施甸、昌寧、永德、鎮康)獨特的自然景觀。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使勐糯成為通向保山、臨滄、德宏以及緬甸的邊境區域中心與「水陸碼頭」。目前,集鎮面積已正2.3平方里,集鎮人口8600餘人。
勐糯鎮著力培植文化產業,扶持10餘名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起了剪紙、刺綉、染織、民族樂器製作、根雕、篾編等家庭生產作坊10多個,將作品在作坊里展賣。這些農家藝術沙龍吸引了一大批泥腿桿藝術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放飛了一隻只藝術之鳥。遊客可親手製作根雕,學習剪紙、篾編、織錦等,過把工匠「癮」,極大地豐富了遊客晚間遊玩。勐糯有織機100多台,能工巧匠200餘名,她們用機梭編織著憧憬,美化著生活,一米傣錦售價80元左右,一個筒帕(挎包)30元上下,是走俏市場的旅遊商品。傣族女藝人楊新芬染織的傣錦和筒帕,飾花綴紋活潑素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產品遠銷緬、泰、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不少遊客慕名到楊新芬的作坊里體驗織女的樂趣,機柕聲里尋找漸行漸遠的歷史回聲。
被尊為勐糯傣族剪紙藝術「掌門人」的陳安定的作坊里,一方竹榻、一張木桌,案幾上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彩紙、筆硯、刀剪、鎮尺等工具,牆壁上貼滿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充盈著濃濃的藝術氛圍。出自陳安定之手的剪紙作品不僅在本地流傳,還走向周邊縣市和緬甸。部分精品還被到勐糯采風旅遊的省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年近古稀的陳安定說,到了旅遊旺季,有不少遊客到我的作坊里參觀,有買我的作品的,也有即興剪紙的,不求賺大錢,圖個熱鬧。
Ⅵ 雲南省保山市到昌寧縣經過哪幾個鄉鎮
雲南省保山市到昌寧縣經過鄉鎮如下
Ⅶ 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有幾個自然村
昌寧縣位於雲南省西部,於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後一字為縣名,屬保山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狀態,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
2010年末,昌寧縣轄5個鎮、6個鄉、3個民族鄉:田園鎮、漭水鎮、柯街鎮、卡斯鎮、勐統鎮、溫泉鄉、大田壩鄉、雞飛鄉、翁堵鄉、灣甸傣族鄉、更戛鄉、珠街彝族鄉、苟街彝族苗族鄉;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
Ⅷ 雲南省保山市的朋友你們好!我想知道在保山市有哪些大型的露天廣場,地勢平坦的
最大的應該是三館文化廣場及奧新體育城吧,一般活動演出都會在這兩個地方搞。
Ⅸ 昌寧華夏3d電影城5月15日放什麼
美國隊長3、幻體續命游戲、超腦48小時、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再見在也不見、筆仙詭影、購物女王、阿里巴巴所羅門封印等,差不多在這些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