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票房能代表電影質量
票房並不一定能代表電影質量 比如小時代
② 你覺得一部電影質量好壞是票房決定的嗎
票房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更多的是投資與回報比還有演員的演技與劇情等方面。
如何判斷影片的好壞呢?
1、製作成本:
我們都知道一部電影想要回本的話,大概需要的票房是投資的3倍左右,打個比方,《斬毒行動》這部影片投資是1.6個億,那麼它的回本票房大概需要5.4個億左右。一部電影成本越高,回本壓力越大,利潤空間就壓縮的越小,所以選擇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必須第一看成本,成本是越低越好,最好不要超過兩億,這樣電影的回本壓力就會小。
5、宣發團隊:
宣發就是電影、電視劇的宣傳、發行。宣發包括宣傳和發行,兩方面都是單獨展開工作的,也有的影視單位都做!宣傳就是為一部影片宣傳影片的知名度、口碑度、話題性以及對接出品方版權份額。
③ 票房能不能代表電影質量辯論賽正方一
銷量反應物品的大眾接納程度,電影作為一種商品,同樣也可以通過票房來反應。。以前有人問過這個,可以去翻一翻。。
④ 能說明電影票房高質量就高的論據
你這個是錯的。。。好電影一般票房都不高。
但是最近釜山行票房高 口碑也好 可看看豆瓣
⑤ 為什麼有的電影本身質量一般但票房特高
隨著娛樂產業的發展,很多演員轉身做導演,但是他們的電影並不是能夠有很好的質量,但是口碑卻非常的好,惡棍天使。西遊降魔篇我覺得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那個效果。但是票房大賣。怎麼說呢?現在的娛樂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不靠譜了。
⑥ 票房是否代表電影質量的一辯辯詞
。。我不會說,但是目前看來國內票房的多少在於第一是宣傳,第二是演員,第三是類型
⑦ 如何看待電影票房和質量不成正比的現象
這主要是因為某些不良製片方的存在,他們拍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自然不可能有高質量的電影了。
⑧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⑨ 票房能不能代表一部電影的質量辯論
必然不能的,這個得從多方面考慮。票房能代表大眾的喜愛程度,但不能表示這部電影有它的藝術價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東邪西毒》當年的票房慘不忍睹,但是獲獎了,《東成西就》明顯的商業片,票房大賣。我們不能因為《東邪西毒》的票房慘淡就抹殺了它的藝術成就。
藝術成就和票房成就雙豐收的電影才能算是高質量的電影,比如李安的《少年派》,票房還說的過去,又有獎拿,我覺得這樣的才叫高質量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