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用手機拍出大片感照片
『貳』 怎麼拍出這種照片的效果
如下:
1、手機相機本身就是黑白模式,你可以選擇後,調整曝光度,對比度。
2、還有,就是普通相片,也可以拍照後用PS處理。
3、打開圖片,去色,調整亮度/對比度。
『叄』 怎麼才能拍出這種效果的照片
1/20能拍好已經不容易了,專業攝影師也不能保證如此低速下100%不手抖的。
實際上「鐵手」並不能證明攝影水平高,拼這個毫無意義。知道自己的手不夠穩,那麼速度太慢就應該上腳架。如果不去用最好的解決辦法,只知道「有困難要克服」甚至「沒困難製造困難也要克服」,那就是傻了。
另外這種糖水照要追求完美才有意義,而手的微小震動是再專業的攝影師都沒法避免的,平時看不出來,放大到A3以後就全出來了。所以這種「作品」本來就應該上三腳架拍。
關於這種照片,你要避免前景發虛,唯一的辦法就是焦點一定要對在前景上……顯然這是廢話。然而你卻為了追求背景的焦外效果,忘記了更重要的基本對焦要求。
關於手動。其實無論對焦還是測光還是其他什麼的自動或者手動功能,其根本目的都是設置合適的拍攝參數。只要最終參數正確,你是用什麼方法設置出來的並不重要也沒有討論的意義。
所以比如說你手動調成F4的光圈,ISO100的感光度,1/30的速度,手動對焦到1.2米的焦點;而我是用auto檔,機器自動設置成和你一樣的光圈、感光度和速度,自動對焦到和你一樣的焦點……那麼我們兩個拍出來的照片完全一樣,你用了那麼多手動功能,最終的照片也完全沒比我拍的「傻瓜照片」高明。
明白了么?
所以你根本不必糾結於「必須用手動」的魔咒,那就是裝比的言論。只要能達到目的,用最方便省事的手段才是王道,刻意去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然後自以為「專業」而沾沾自喜只是愚蠢而幼稚罷了。
所以是否用手動要看你的需要,只有自動的無法滿足你的要求,並且你對手動很熟練了,那麼去用手動。如果你對應該設置多少參數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明確的概念,還不如用自動的。
關於這張糖水照用的鏡頭,彗星像差有一些,二線性不明顯,光圈為圓形,估計是某個50/1.4的標頭開到1.4~1.8光圈拍出來的效果。
18-55要拍出華麗的虛化,最好用長焦+微距,也就是把焦距調到55端,然後前景盡量靠近鏡頭,背景則盡量遠,焦點對在前景上。這樣也可以拍出漂亮的虛化,但是估計光圈沒圖上那麼好。
佳能的50/1.8素質不高,二線性會比較明顯(光斑邊緣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線),不在意的話的確可以買,很便宜,性價比高。有錢的話還是上更高端的鏡頭。
『肆』 怎樣拍出電影感照片
就單張的攝影圖片來說,還是相對簡單的。前期的拍攝基礎很重要,器材和用光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像國內一些優秀的修圖公司,他們從客戶那裡拿來的圖片,一般都是攝影師在攝影棚用數碼後背拍攝的。其實,乍看起來也沒什麼過人之處,第一感覺也就是細膩程度不錯,也就是細節沒有丟失。然後他們開始根據客戶的要求,分析設計稿和實拍稿子的關系,劃分出許多層次,對每個層次進行修改,比如,高光的幾個面,反射部分的幾個面,背景分層,然後調整對比啊,質感啊,明暗啊,等等,等修完之後就感覺質感十足。 ,
『伍』 怎麼用PS做出這種酷酷的照片。
做出酷酷的感覺,最重要的是一張好的照片。一張好的照片,基本是6分靠拍,4分靠修。尤其是產品人物。所以想做酷酷的感覺,拍照要拍好,然後通過ps後期處理,使畫面有質感。怎麼使畫面有質感。人物的話就是修瑕,比如去臟點,去污點,去痘痘什麼的。用修補工具和仿製圖章完成。然後整體去色,快捷鍵ctrl+u。然後用曲線一個拉暗,一個拉亮。然後都把蒙版填充成黑色,用畫筆擦出要暗或者要亮的部分。
『陸』 電影院怎麼拍照片好看
電影院還讓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