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軍幾個人死守抵抗日軍大部隊的電影叫什麼
中國軍隊的防空力量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中國部隊為第七十二軍之八十八師、第七十八軍之三十六師、教導部隊、憲兵部隊,另外,自淞滬擔任掩護撤退的第七十四軍、第六十六軍、第八十三軍也先後奉令退回南京參加戰斗。這三軍都是殘缺部隊,老兵很少,新兵大都尚未受過訓練。5日拂曉,第六十六軍派在句容佔領前沿陣地的兩個團與日軍接觸,苦戰後方始突圍,損失很大。6日,日軍約一聯隊向湖熟鎮前沿陣地猛攻,第五十一師守軍抵抗後,始將湖熟鎮放棄。同時,由土橋鎮攻擊索墅鎮之日軍,復向淳化鎮陣地施行威力搜索,大批日機整日在淳化鎮陣地輪番轟炸,守軍冒死抗戰。 7日,淳化鎮與東昌街間的湯水鎮前第一線陣地,為日軍騎兵突入,守軍被迫於入暮後撤退至第二線,固守湯山及湯水鎮。侵入淳化鎮之日軍以步、炮、飛機協同向守軍陣地猛攻,機槍掩體都被擊毀,守軍傷亡很多。至8日,日軍進攻淳化鎮愈烈,並分向東樵村西庄附近包圍,企圖截斷守軍歸路,第五十一師奮勇抵抗,死亡累累,其中五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由於後援未及時趕上,淳化鎮於下午4時失守。同日,日軍以主力及炮兵、機械化部隊進攻湯山守軍第二道防線,與守軍混戰至8時許。
到12月8日為止,日軍已進到南京近郊,東北面到達棲霞山,東面到達大胡山,南面到達湯水鎮、淳化鎮,西南面到達襪陵關和江寧鎮。此時南京守軍是自上海的受挫之師,新敗之餘坐守孤城,而敵軍士氣正旺,奪城在望。
參戰部隊
中國方面
約十萬人,長官唐生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劉湘,顧祝同
日本方面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詳細部署則命令按「參謀總長指示」辦。進攻南京的日軍部隊在淞滬會戰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會戰後大部回國休整,只有三個師團爭先恐後地殺向南京。若按這一標准推算,從正面進攻南京的日軍約有5萬人,從南京外圍遷回的約有兩萬多人,共約七萬多人。
日本軍隊由華中方面軍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構成。此外,還有通信部隊、鉄道部隊、航空部隊、工兵部隊、兵站部隊等。
華中方面軍 - 司令官:陸軍大將 松井石根
上海派遣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 朝香宮鳩彥王
第三師團先遣隊 - 聯隊長:陸軍大佐 鷹森孝
第九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吉住良輔
第十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中島今朝吾
山田支隊(第十三師團一部) - 歩兵第百三旅團長:陸軍少將 山田栴二
第十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 柳川平助
第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谷壽夫
第十八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牛島貞雄
第百十四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末松茂治
國崎支隊(第五師團歩兵第九旅團) - 支隊長:陸軍少將 國崎登
結果:
中國方面軍人約五萬餘人,包括平民估計超過三十萬人喪生
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國軍將領
蕭山令:南京衛戌司令部參謀長,1937年12月13日犧牲於南京下關碼頭。追贈陸軍中將。
羅策群:第159師副師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高致嵩:第88師264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追贈陸軍中將。
朱 赤:第88師262旅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易安華:第87師259旅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南京莫愁湖。
李蘭池:第57軍副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司徒非:第160師參謀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姚中英:第157師參謀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謝承瑞: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上校團長 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關,在挹江門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後追贈憲兵少將。
以上將領屍骸無一從南京城中運出!
⑵ 中國抗日戰爭電影大全
鄭重推薦 甲午大海戰
⑶ 台灣人民抗擊日寇的故事打一字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
⑷ 台灣有什麼抗日的影視劇
八百壯士
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 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影片評價
就影片本身而言,明星雲集的電影,自然帶入了濃厚的商業氣氛。但就歷史本身來說,無論是八百壯士的史詩壯舉,還是電影中那激越的雄魂,都是我輩當頂禮致敬的楷模。影片由著名影星柯俊雄主演,而且扮演楊惠敏的就是日後紅遍華人世界的著名女星林青霞。此片曾經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如1976年在韓國首都漢城第22屆亞太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
⑸ 有沒有台灣拍的抗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
1、《梅花》
電影介紹:
《梅花》是一部由劉家昌執導,張艾嘉,谷名倫,柯俊雄等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於1976年上映發行。
講述了在中日戰爭末期的台灣,一個小混混(柯俊雄飾),在目睹全鎮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
⑹ 抗日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1、《紫日》- 抗日戰爭末期(中國) :
《集結號》是一部由馮小剛執導,張涵予、王寶強、廖凡等主演的傳記、歷史、劇情類型的電影,於2007年12月20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為九連犧牲的戰友們爭取榮譽的故事。
2008年,張涵予憑借該片獲得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劉恆憑借該片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09年,該片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同年,該片獲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馮小剛憑借該片獲得最佳導演獎,呂樂憑借該片獲得最佳攝影獎,王黎光憑借該片獲得最佳音樂獎。
⑺ 日本佔領台灣時期,台灣人民堅強不屈與日寇作斗爭的故事。
1、成立台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戰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為免於被割讓,丘逢甲倡議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嵩為總統。
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副總統,台灣第一大地主林維源任議長,改元「永清」。鑄印「民主國之寶印」,制藍地黃虎國旗。唐景嵩內渡中國大陸。
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余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總統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台灣民主國因而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2、霧社事件
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
而在1896年至1930年間,台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
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
霧社事件震驚日帝當局與國際社會,是台灣人在日據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戰,造成台灣總督石冢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重大官員因咎去職。
後世尊稱「台灣文學之父」的民族詩人賴和事後撰寫《南國悲歌》,悼念抗日原住民的壯烈靈魂。
3、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是1907年11月發生於台灣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領導人為客家人蔡清琳。
此反日事件的起事者多為鎮守隘勇線的漢人兵勇或隘勇線外的原住民,台灣總督府以此為借鏡多加整頓該組織,另外,也重新調整與加強理蕃政策。改采不借漢人之手,直接管理原住民的政策。不過,之後卻因此引起更大的霧社事件。
4、苗栗事件
苗栗事件是羅福星事件、台南關帝廟事件、台中東勢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等五個事件的合稱。
這五個事件相繼發生於1912、1913年間。日本人將這五次抗日事件鎮壓後,合並處理,稱為苗栗事件。
日本人認定羅福星是這些抗日事件的真正領導者,1914年2月16日在羅福星建立的革命中心苗栗設立臨時法庭,對五次抗日事件進行審判。
苗栗事件這次審判對象以羅福星為首,包括日本警察逮捕的抗日分子921人,其中20人被判處死刑,258人被判處無期徒刑,4人被判處行政處分,無罪的34人,不予起訴處分的578人。
5、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又稱乙未之役,意指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清朝於公元1895年(農歷乙未年)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帝國時,所發生的一連串台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大小戰役之總稱,同時也是台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清廷的腐敗決定讓台灣人民悲憤至極,而世界各國也因各自的利益袖手旁觀,台灣也在此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憤而自立自強,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5日建立台灣民主國。
同年夏初,日軍在台灣北部的澳底(現今台灣台北縣貢寮鄉境內)登陸,同年秋末攻下台南城,維持不到五個月的台灣民主國正式瓦解。
至此,全台僅剩台灣南部六堆地區的客家軍還在跟日軍周旋,直至11月26日六堆客家軍於火燒庄(現今台灣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一役決戰失利後,台灣人民抗日的乙未戰爭也隨之終告落幕。
此戰從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至同年11月底火燒庄戰役持續了約近6個月,共造成台灣14000名士兵戰死、無可計數的台灣義勇軍犧牲及台灣人民無辜被屠殺。
而對日本帝國軍隊於戰役雖僅有164名的日本遠征軍戰死,卻也因為台灣的瘴癘致使日軍4700名官士兵病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日據時期
⑻ 最激烈的抗日戰爭電影
大陸拍的:【51號兵站】【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太行山上】【烈火金剛】【雞毛信】【狼牙山五壯士】【雁翎隊】【老少爺們打鬼子】【巧奔妙逃】【三毛從軍記】【國際大營救】【南京、南京】【敵後武工隊】【七七事變】【馬石山十勇士】【回民支隊】【【奇襲】【血戰台兒庄】【鐵血昆侖關】《趙一曼》、《小兵張嘎》、《雞毛信》、《地道戰》、《地雷戰》、《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鐵道游擊隊》、《回民支隊》、《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西安事變》、《破襲戰》、《血戰台兒庄》、《血性山谷》、《七七事變》、《關東大俠》、《鬼子來了》、《屠城血證》 、《小英雄雨來》 、《二小放牛郎》、《紫日》《步入輝煌》、《劍吼長城東》、《燃燒的港灣》、《飛虎隊》、《二個小八路》
《抗戰狙擊手/狩獵者》《黃河絕戀》香港電影人在1937年拍的:《肉搏》《焦土抗戰》、《大義滅親》、《兒女英雄》、《時代先鋒》、《錦綉河山》、《鐵血鋤奸》、《女性之光》、《回祖國去》、《時代先鋒》、《錦綉河山》台灣拍的:《梅花》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