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電影粽邪到底什麼意思

台灣電影粽邪到底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8-02 15:20:07

⑴ 關於台灣的電影級別

台灣電影分級制度
在台灣,中華民國新聞局依據電影片分級處理辦法第二條將經檢查核定準演之電影片分為下列四級,有行政命令效力:

限制級(簡稱「限」級):未滿18歲之人不得觀賞。
輔導級(簡稱「輔」級):未滿12歲之兒童不得觀賞,12歲以上18歲未滿之少年需父母或師長注意輔導觀賞。
保護級(簡稱「護」級):未滿6歲之兒童不得觀賞,6歲以上12歲未滿之兒童須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輔導觀賞。
普遍級(簡稱「普」級):一般觀眾皆可觀賞。
早期電影不多時,僅分為限制級及普遍級,後來電影數量增加時,增加輔導級,而保護級是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4月最後增加的級別。

1999年中華民國新聞局依據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實行的電視節目分級也是以此方式作為分級。2004年新聞局發布的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也用類似方式分級。

pg-12應該是日本的電影分級
日本
日本電影分級制度用四級制:

一般:不限年齡。
PG-12:12歳未滿(小學生以下)建議成人伴隨觀賞。
R-15:15歳未滿(中學生以下)禁止入場。
R-18:18歳未滿禁止入場。

·PG級:(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級,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而用產生不適感.輔導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該級別的電影基本沒有性愛、吸毒和裸體場面,即使有時間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場面不會超出適度的范圍;

⑵ 台灣人說的「影集」,到底是什麼意思都包含什麼

影集一般指的是歐美電視劇的意思..日本韓國的就叫日劇跟韓劇....

⑶ 怎麼看待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

評析
香港電影看多了,感覺商業氣息太濃,類型化模式化太強,跟風現象極為嚴重,往往一部佳作的誕生也伴隨著數部甚至數十部劣作的接踵而至。新世紀的香港電影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不僅許多所謂的大製作無法達到人們的期望值,就連王家衛、許鞍華、關錦鵬、陳果這些具有獨立精神的電影作者都漸漸流於俗套,而類似《炮製女朋友》、《我要做Model》、《雀聖》和《至尊無賴》這樣的粗製濫造之作更是層出不窮。這幾年觀看香港電影,與其說是在娛樂享受,不如說是在完成一項既定的任務,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咬緊牙關,才能堅持看完整部影片。物極必反,既然難以觀看,又何必強迫自己呢?還是欣賞欣賞那些更加細膩,也更加具有人文關懷的台灣電影吧!同是黑頭發,黃皮膚中國人拍的東西,為什麼這兩個地區就有如此大的差異呢?看來這還是由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
一.
最早看台灣電影,還是李行的那部《汪洋中的一條船》,典型的勵志型人物傳記片,描寫了一個殘疾人頑強奮斗的一生,具體情節已經印象模糊了,反正感覺很煽情,突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中國傳統精神。但由於當時歲數太小(還在上小學),所以也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細細品味了。後來電視上經常放秦漢、劉雪華、劉德凱、馬景濤這些傢伙演的瓊瑤劇,哭哭啼啼,又臭又長,於是「影視不分」的我自然而然也就對台灣電影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
其實就是在90年代那段大批量觀看香港電影的時期,我經常會將一些商業性很強的台灣電影誤認為香港電影,比如《烏龍院》系列、《笑林小子》、《蠟筆小小生》和《逃學戰警》。這些影片中都有著大量的搞笑噱頭,來得甚至比那些香港搞笑片更為誇張,也更為低俗、膚淺,在它們的背後都隱藏著這樣一個人物——朱延平。這位被譽為「台灣王晶」的商業大導演,在崇尚電影作品藝術化,人文化的台灣,絕對是一個另類,彷彿王家衛、陳果之於香港電影一樣。他在2005年年初推出的賀歲片《一石二鳥》更是將這種低俗的惡搞風格發揚到了一種極致,結果自然也成就了一部大爛片。不過我還是挺喜歡他的《異域》和《新火燒島》的。《異域》改編自同名小說,描寫大陸解放後一支國民黨軍隊在中緬邊境長達數年的悲慘遭遇,他們失去了身份的認同感和生命的安全感,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極盡酸楚地苟活於世,隔三差五地還要經受著槍彈炮火的摧殘。影片結尾處羅大佑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更是為這一煽情大作作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注釋:「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而《新火燒島》顯然是林嶺東《監獄風雲》的衍生之作,不過與《監獄風雲》偏向寫實的風格不同的是,《新火燒島》在突出善惡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還增添了一些漫畫風格,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像黃秋生扮演的監獄長古今倫和監獄中的大哥大宮天保,不是極惡就是極酷。而對美國90年代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和《天生殺人狂》中一些元素的借用和模仿也是顯而易見的!
同大多數商業電影的製造者一樣,朱延平也經常大打明星牌,台灣的帥哥美女吳奇隆、金城武、林志穎、徐若暄、葉全真們不時在他影片中出現,而兩大童星釋小龍和郝邵文的一武一諧絕佳組合更是成了他的座上常客。但光靠明星效應和對過往影片的生搬硬套,顯然失去了電影創作中最寶貴的東西——原創精神,就像香港的觀眾早已厭倦了王晶一樣,台灣觀眾也開始對朱延平影片中不停的對他抄襲和自我復制產生了「審美疲勞」,本應賣座的娛樂大餐遭遇「血本無歸」的滑鐵盧真的不再是什麼稀奇之事了!
二.
朱延平的確是十幾年來台灣商業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他導演雖然也拍商業電影,但都沒有像他拍的那麼張揚和純粹。比如說陳國富的《雙瞳》(02年觀看)吧,一部類似於美國《七宗罪》的宗教神秘主義復仇影片,顯然兼顧了商業和藝術兩方面的考慮,非常講究色彩、光線、構圖和攝影。而影片在保持情節絲絲入扣的同時,也沒有加入任何胡搞的噱頭,娛樂性雖然降低了,卻比朱延平那些鬼打鬼鬧的暴笑劇更有看頭!
即使是反映都市男女糜爛夜生活的《台北晚九朝五》(03年觀看),也比其所模仿的《香港晚九朝五》來得更為細膩,更為平和。很喜歡影片中花花公子小馬呆在醫院病房裡的那兩場戲,平靜安詳的畫面與前面喧鬧嘈雜的酒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似乎我們先前看到的那個小馬只是一個外殼,眼前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小馬!
一直以來都只聽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大名,直到03年5月才有幸觀看到這部台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作品(之一)。4個小時的時間,既像是在閱讀台灣的歷史,又像是在同小四、Honey、小貓王們一起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狂躁不安。影片的暴力爭斗絲毫不亞於香港的《古惑仔》,而宏大的敘事架構,扎實的細節描述以及對人物命運的人文關懷,又遠非那些香港黑幫漫畫影片所能比擬的。這次非同一般的觀影經歷讓我對台灣電影作者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深深體會到像楊德昌這樣的電影大師的非凡之處所在,也不由為自己從前的淺薄無知而感到羞愧:遙想當年,我可是將侯孝賢、楊德昌們貶為遠遜於王家衛的次等導演的!
三.
真正系統地觀看台灣電影,還是04年夏天買了DVD碟機之後,因為大量的台灣電影在大陸都是通過DVD渠道發行的,而不是VCD,所以陸陸續續買到了台灣四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李安和蔡明亮)的許多作品,也提升了自己欣賞台灣電影的藝術品味:對香港電影是一種延續下來的感情,而對台灣電影則更有一種朝聖般的崇拜!
侯孝賢的電影當然是最具人文氣息的,從他早期的「青春叛逃事件」四部曲(《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到後來的《悲情城市》和《戲夢人生》,侯孝賢的影片保持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客觀、冷靜、含蓄之風格,從來不去刻意煽情。從他那平靜淡雅的長鏡頭中,我們體味著個體關於成長的記憶,思考著個體成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比較著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鄉村文明與現代文明,重構著族群對於歷史的記憶,使電影成為「歷史的漸近線」。不喜歡他後來的《海上花》,因為空間太狹小,情節太緩慢;也不喜歡他的《千禧曼波》,因為跳動的都市節奏讓我感受到一種局促和不安。而2005年的新作《最好的時光》則採取了三段式的敘事,無疑是對他二十多年創作風格的一次象徵性的總結。這位一輩子以小津為偶像的台灣「電影青年」,如今早已成為小津之後最能代表東方美學風格的大師級人物,在他以《咖啡時光》向小津致敬的同時,又不知有多少黑頭發黃皮膚的電影小子們正准備向他致敬呢!
和侯孝賢同輩的楊德昌屬於典型的知識分子,但與侯孝賢不同的是,他的影片很少去表現山水間所彌散的鄉土氣息,而將攝像機對准現代化的都市,洋洋灑灑地抒發著自己對台北社會種種不良現狀的批判。在他的《恐怖分子》、《麻將》和《一一》等片中,我們看到了少年人的叛逆躁動,中年人的生活危機,老年人的孤獨無助,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淪喪,台北像是一座被罪惡籠罩著的城市,這里人人有病,而整個城市更是病入膏肓。當然,楊德昌也沒有完全絕望,像《麻將》結尾處那一對街頭擁抱的青年男女身上,就寄託著他對美好未來的迫切嚮往。雖然他是台灣最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導演,但從《一一》開始,我們也發現他比以往平和了許多,顯得更加內斂,更加不露聲色!
很多人認識李安都是從《卧虎藏龍》開始的,這部在西方人眼中倍受推崇,在中國人眼中卻無法得到認同的武俠片顯然使他名聲大噪,甚至超越了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兩位前輩。其實真正體現他作品風格的還是他在90年代上半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並存,新老兩代人的代溝,傳統與現代的沖突,都是他這三部影片所要表達的重點。他的影片就像我們平時所看的那些家庭劇,溫柔敦厚,細膩嚴謹,生活氣味非常濃郁。在影片贏得廣泛贊譽的同時,郎雄所塑造的父親形象也深入人心,而這個「父」完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威嚴,更多體現了一種對現實的無奈和妥協。與台灣電影整體淡化戲劇沖突的風格不同,李安更像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影片的進程其實就是對原有事實的一次重新洗牌,直到結尾處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啊(比如《喜宴》中老將軍從頭到尾的難得糊塗,以及《飲食男女》中老朱在家庭宴席上的愛情宣言,都是在影片的最後才給觀眾帶來驚奇的)!
看蔡明亮的電影的確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情。起初看他的《你那邊幾點》只能用「受罪」二字來形容,極為匱乏的人物對白,大段大段的固定長鏡頭,以及幾乎淡化為零的戲劇沖突,簡直讓習慣了將影片當作故事來閱讀的我感到無所適從。後來看多了,也漸漸習慣了這種極簡主義的風格,而從《青少年哪吒》、《河流》、《洞》、《不散》和《天邊一朵雲》這些影片中,我不禁發現到,其實他才是台灣甚至是整個中國最符合法國「作者論」觀點的導演:一生其實只是在拍一部影片。雖然他崇拜並模仿特呂弗(他的「小康」系列很像特呂弗的「安托萬」系列,男主角也總是用李康生),但實際上卻比特呂弗純粹的多。當夜深人靜一個人靠在椅背上靜靜觀看蔡明亮影片時,可以很深切地體會到,原來蔡明亮的心靈是和我相通的,影片中的那個孤獨的小康彷彿就是自己的化身!
除了這四大導演的作品之外,最近還看了張作驥的《黑暗之光》和陳國富的《徵婚啟示》,感覺張作驥的風格繼承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精髓:散文化的情節結構,冷靜、含蓄、內斂、不煽情的風格;而《徵婚啟示》中劉若英的幾十次相親經歷更是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市井百態,但相親不過是表象,真正所要表現的還是對逝去感情的難以忘懷!
四.
雖然純正的台灣電影和純正的香港電影是無法兼容的,但台灣的電影演員卻經常會出現在那些香港的武俠槍戰愛情喜劇片中,像林青霞、張艾嘉、吳興國、金城武這些港片中的老面孔,如果不知道他們的出生背景,還真的容易把他們當作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演員呢!其實台灣演員相對於香港演員,就好比法國演員相對於美國演員一樣,並不拘泥於那種模式化表演,每個人都顯得更加特色鮮明。當然這也同台灣導演更擅長挖掘演員的內在潛力有關,很多演員都成了某些導演的御用演員,比如郎雄之於李安,高捷之於侯孝賢,李康生、陸奕靜、苗天這「一家三口」之於蔡明亮。男演員中,像郎雄、李立群、金士傑和高捷,都是屬於那種越老越有味道的資深演員;而秦漢、秦祥林、鄧光榮、趙文暄這樣相貌俊朗的文藝小生(值得一提的是,鄧光榮來到香港之後居然成了狄龍式的黑幫片「老大」,好比後來林青霞成了新武俠皇後一樣,看來香港和台灣的電影氛圍真是大相徑庭啊),自然也就成了文藝愛情片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再年輕一點的帥小伙,如金城武、吳奇隆、陳昭榮和張震等,都是大有潛力可挖,當然對於更年輕的F4們,我可就連聽都不想聽了。而女演員方面,美麗如林青霞,知性如張艾嘉,清新如王渝文,靈動如劉若英,多變如楊貴媚,憂郁如陳湘琪,青春洋溢如李心潔,老而彌堅如歸亞蕾,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魅力。香港演員可以拍一輩子爛片而修煉成影帝影後,而台灣演員卻更願在大師們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中長久地散發著他們炫目的光澤!
好了,要想真正地研究台灣電影,決不是我這一篇小文所敘說的那麼簡單。從李行、白景瑞的「健康寫實主義」到後來的瓊瑤電影、武打電影,從「台灣新電影運動」中所彌散的鄉土化氣息到蔡明亮對現代都市人精神狀態的極端展示;從1966年的年產劇情長片257部到世紀末的年產量不足20部,再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摘得金棕櫚大獎到李安憑借《斷背山》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稱號,台灣電影50多年來的發展有高潮,有低谷,其酸甜苦辣很難一時半會道清說明。也許看看「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所著的那些電影文化評論,才會更加有助你深入洞察到台灣電影的精神內核所在!

⑷ 台灣電影裡面說「水唷~」是什麼意思是說很厲害么

是的,正確來說是「帥喔」,帥的台灣發音跟水有點相似。可以說是乾的漂亮或很厲害的意思。
百分百正解,首發命中,望採納!!

⑸ 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有哪些顯著區別

台灣電影最大的特點幾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灣的演員不會哭就不會演戲似的。香港電影寫實性比較高,將社會的黑暗面拍的觸目驚心。

⑹ 台灣電影里」干「是什麼意思

好像也是罵人的吧,跟我們這邊有的人喜歡隨口說「草」一樣的吧應該

⑺ 大陸電影和台灣電影的區別

李安跑沒過去後,台灣電影就賽德克巴萊有男人骨氣,能看。其他全是娘炮電影

⑻ 看過早期的台灣情感電影的進來一下,我問一個電影。

因為樓主說的太過籠統,劇情很模糊,所以很難判定是哪部電影,以下是70.80年代的熱門電影明星的介紹和這些明星所言的一些熱門電影電視劇,希望能幫你想起來是什麼電影,如果有你需要的,請給個好評,謝謝!
20世紀70年代 台灣瓊瑤電影明星的黃金時代
二秦二林 在水一方
上世紀70年代,台灣電影一度橫掃香港市場。瓊瑤電影是當時台灣很多明星進入影壇的開始,如秦漢、胡茵夢、張艾嘉、歸亞蕾、林青霞。而「二秦」(秦漢、秦祥林)、「二林」(林青霞、林鳳嬌)銀幕上下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正成為了人們注目的焦點。明星的品牌效應使得愛情文藝片的製作熱潮持續增溫,比起香港同時代「亂花迷人眼」的耀眼明星,台灣的明星更多擁有「在水一方」的優雅氣質,而此時的中國內地影壇正經歷「文革」陣痛,而處在無明星可尋的真空。

林青霞:西門町逛出個「江雁容」
事實上林青霞成為電影明星,是極為偶然的事情。17歲的她剛剛高中畢業不久,進了一家電腦中心做服務台迎賓小姐,業余時間在夜校補習功課,期望著下次聯考能夠考取大學。有一天,她與要好的同學去台北的西門町逛街,突然被一個矮胖的中年男人攔住,並說了一大堆不著頭腦的話,身邊的同學擔心遇到了色狼。而那個矮胖的男人就是楊琦,當年「80年代影業公司」的星探,他問林青霞願不願意演電影,林青霞當時不置可否。林青霞回家提起此事,立即被母親否決。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她再一次逛街時,又遇到了楊琦,身邊還有一個矮胖而黑的中年人,楊向林青霞介紹說,這是導演宋存壽。宋存壽的名字在台灣十分響亮,他告訴林青霞正在籌拍《窗外》,想找人演劇中的江雁容。林青霞看過這部小說,因此怦然心動。宋存壽想辦法說通了林青霞的父母,使得林青霞終於走進了影壇,華語影壇上最為耀眼的一顆新星升起了。
林青霞的處女作是《窗外》,感傷強烈的忘年師生戀題材。林青霞出演敏感純潔的女學生江雁容,無論造型、氣質都與角色出奇的吻合。當年這部影片因為版權的糾紛未能在台灣上映,但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放映時,觀眾驚異地發現了這位氣質動人的玉女新星,並驚為天人。林青霞立刻成為了製片商爭聘的對象,僅1974年一年就主演了《雲飄飄》、《純純的愛》、《雲深不知處》等13部影片,1975年林青霞嘗試改變戲路參加戰爭片《八百壯士》的拍攝。1976年瓊瑤自組公司,林青霞成為當家女主角,在《我是一片雲》、《奔向彩虹》等片中出演一系列不食人間煙火的角色。80年代林青霞成熟轉型。90年代之後,林青霞在《東方不敗》中反串男角再次令所有人為之驚艷,也由此掀起林青霞演繹事業的第二次高潮。

林鳳嬌:集所有美德於一身
「二秦二林」中那個嫻靜端莊的女子,在其出演文藝愛情片前,卻是以拍武打片為主,從小生活困苦,曾經當過書店店員和餐廳領台員的她18歲踏進影界。處女作為《潮州怒漢》,大導演李行是發掘她的恩師。
1979年是林鳳嬌最為風光的一年,她一口氣拍了《小城故事》、《早安台北》、《我踏浪歸來》等6部影片,其中《小城故事》中林鳳嬌所飾的啞女阿秀使她眾望所歸奪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80年李行執導的《原鄉人》,林鳳嬌身上的所有美德:謙和、淳樸、美麗、平凡盡顯角色之中。導演李行曾說過:「和我合作這么多女明星,我覺得阿嬌最厚道,而且重義氣,紅了以後不驕,肯為他人著想,這點真是難得。」
進入80年代她突然間淡出舞台,一心一意做賢妻良母,1982年她生下房祖名後更是專心相夫教子,並甘願做成龍的秘密妻子。20多年來她再也沒有重回娛樂圈,並且無怨無悔。如今兒子長大成人,在《千機變2》中林鳳嬌成為了兒子的經紀人,所有接觸過房祖名的人對於他的教養都給予眾口一詞的稱贊,這或許就是林鳳嬌交出的最好答卷。

秦漢: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漢是拍瓊瑤戲最多的一個人,瓊瑤讓秦漢紅透當時的整個東南亞,然而照秦漢的話說演瓊瑤作品讓他受了很大內傷,雖然瓊瑤在書中所寫的感情是虛構的,但是演員在表演時卻必須投入真情。
秦漢本名孫祥鍾,是抗日名將的後代。念中學時就積極參加電影公司的演員訓練班,因為高大帥氣,被導演宋存壽看中,在他的《破曉時分》中扮演青年衙役。1972年他因參演《唐山五兄弟》而改藝名為「秦漢」,取自「秦時明月漢時關」之意,沒想到從此一下就火了起來。
秦漢帶有書生氣度的瀟灑外形,對事情常保持緘默的態度,都給人沉穩、踏實的印象。1978年的《汪洋中的一條船》他改變形象扮演殘疾老師鄭豐喜,並在《原鄉人》中扮演鄉土作家鍾理和,氣質和表演上細膩而含蓄。瓊瑤給予的評價是「始終給人一種談吐文雅、很君子的味道,有時缺乏一種『狠』勁。」但90年代秦漢接拍的兩部電影《滾滾紅塵》和《阮玲玉》卻是他中年以後的最佳演出,成功擺脫了瓊瑤電影一成不變的小生形象。近年來秦漢在新加坡、香港及內地接拍作品,如《勝券在握》、《豪門驚夢》、《紫玉金砂》中或喜劇或商人的角色,全都與過去反差很大。現在的秦漢,或許早已從為愛痴狂的文藝小生蛻變為一個朴實平凡的男人。

秦祥林:「漂亮到不用演」
當年「二秦二林」的風光無人能及,而且秦祥林是瓊瑤認為所有男演員中最漂亮的一個。秦祥林生來高大英俊、風流瀟灑,是當年不少少女的夢中情人,更在台灣被稱為「花心查理」。「花心查理」一度與歌壇天後鄧麗君打得火熱,在蕭芳芳與鄧麗君之間玩起了三角游戲。隨後林青霞卻同秦祥林在合拍《難忘的一天》的時候傳出戀情,兩人於1980年訂下婚約,4年之後兩人分道揚鑣。
如今定居國外的秦祥林早已離開了現在年輕人的視野,或許只有經歷過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心中還有屬於他的懷舊角落。正如瓊瑤所評價的:「秦祥林在我眼中是一個好漂亮的男人,不論臉型或眼睛都很漂亮,他的漂亮已經到了那種不用太演戲,只要站著默默地看女主角,就可以讓女主角與觀眾都醉了的程度。」

⑼ 最近喜歡上的台灣電影,求高人分析下台灣電影和日系電影風格上的區別

日本的當然首推岩井俊二的一系列影片《情書》《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等等,還有幾部我很喜歡的《青之炎》、《彩虹女神》、《深紅》等等。
台灣的《囧男孩》《練習曲》《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刺青》《九降風》《艋胛》《聽說》《沉默的青春》《海角七號》

我理解你所說的畫面風格,我也發現了,個人比較喜歡台灣的青春電影調調,給人以溫和深刻的印象,這些應該都是你比較喜歡的類型。

⑽ 總在電影論壇看到 台灣三區出品 的字樣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是說DVD的出品地區!

DVD中區碼的概念

一區是美國和加拿大及北美一些地區

二區是日本,法國,英國及其它一些歐洲國家

三區是韓國,香港,台灣等一些東南亞地區

四區是澳大利亞

五區是俄羅斯

六區的中國大陸

閱讀全文

與台灣電影粽邪到底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海綿寶寶大電影 瀏覽:627
殺漠電影演員 瀏覽:881
活著葛優電影在線完整播放 瀏覽:729
泰國電影圖書館抹油 瀏覽:786
電影主角艾茉莉妓女 瀏覽:912
成龍電影燃爆混剪 瀏覽:147
李岩新電影 瀏覽:233
有一部電影沙灘里有一種怪獸 瀏覽:911
一部老sm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479
小馬寶莉大電影時間循環7 瀏覽:578
周星馳經典頭像男電影 瀏覽:325
電影真空上陣圖片大全 瀏覽:543
適合初二學生看的科幻英文電影 瀏覽:104
介紹憨豆先生電影英文 瀏覽:740
集中營邵氏電影大全 瀏覽:203
搞笑少林寺電影大全集 瀏覽:367
電影院電影原版有中文字幕嗎 瀏覽:351
女演員最後悔演的電影 瀏覽:609
陳赫電影票房排第幾 瀏覽:814
電影院可以點外賣嗎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