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關於沒食物的電影台灣

關於沒食物的電影台灣

發布時間:2025-06-28 12:07:51

『壹』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台灣電影有哪些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台灣電影

1、一一(2000)

豆瓣評分:8.9

導演:楊德昌

主演:吳念真/李凱莉/金燕玲/張洋洋/蕭淑慎

類型:劇情/愛情/家庭

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這部片子是關於島民的故事,即使不甚了解台灣的那段歷史也能從中感受到小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悲涼,進而感慨的是人於時間長河中的悲涼。

『貳』 找一部台灣電影

你說的應該是台灣電影《娃娃》。
影名: 娃娃
又名: Wawa A Piggy Tale
語言: 普通話 閩南語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編劇: Hsiao Yeh Li Youn Fong 小野 李永豐
導演: 柯一正 (I-Chen Ko)
主演: 黃湘芸 高捷 塗善妮 陳彥儒
內容簡介:娃娃是來自山地的一個小女孩,天真的她活潑可愛。但不幸的是,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她的父母雙雙殉難。娃娃舉目無親,遂由親友把她送到台北交給其父母生前摯友朱媽媽照顧。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娃娃和她的玩伴迷你豬芭樂初到台北就給朱家上下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且惹出一連串的驚險趣事。為了讓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能夠重新找回家庭的溫暖,朱家夫婦對她疼愛有加,視如己出,對待芭樂亦是盡其能事地照料。而朱家獨子——調皮但非常善良的朱皮每天陪著娃娃上下學。但由於娃娃一竅不通,天真地帶著芭樂作伴,給學校增加了許多困擾及騷動。
娃娃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得知外孫女的消息後,特意趕到台灣看望。朱皮一家為娃娃的即將離開感到難過。尤其是朱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已經把娃娃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而朱皮也不願意和這個剛剛認識的妹妹分開。幸運的是,娃娃的外公外婆一直住在加拿大的養老院,根本沒有能力撫養外孫女,娃娃最終如願以償地留在了朱家。
朱皮有幾位要好的同班同學,他們是搞怪、廖多、廖豪、藍天使、肉粽等,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調皮,平時他們除了一起上課之外,剩下的時間總是在一起打鬧嬉戲,當他們得知朱皮突然又多了一位妹妹和芭樂迷你豬時,他們的生活立刻變得多彩多姿起來。為了不影響兩個孩子的學習,朱爸爸和朱媽媽只能輪流帶著芭樂迷你豬上班。一天,朱爸爸帶芭樂上班,不小心將它遺失了,娃娃得知芭樂走失的消息,心裡非常難過,決心離家尋找芭樂,朱皮為了幫助娃娃,更號召死黨陪娃娃外出尋找芭樂,一群小孩遂展開了一場令人既興奮,又擔心的尋豬之旅。
經過幾個孩子和一位大朋友亞高的努力,小豬芭樂終於被找到了,但剛剛脫離危險,卻又掉進了河裡,最終小豬難逃一死。幾個孩子十分傷心,但正是經歷了這件事,朱皮和娃娃成長了許多。

『叄』 十部台灣大尺度電影,簡直太敢拍了!

十部台灣大尺度電影,展現獨特創作風格與突破常規

台灣電影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敢於突破常規的表達方式而聞名,今天將分享10部台灣大尺度電影,這些作品不僅在題材上敢於挑戰,更在表現手法上敢於突破,給觀眾帶來了非凡的觀影體驗。

1. 《悲情城市》1989

導演: 侯孝賢

本片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講述了林氏家族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展現了時代變遷與政權輪替中的族群沖突與身份認同問題。在解嚴之際,這部影片大膽觸碰敏感議題,獲得了國際影展首獎。

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導演: 楊德昌

故事改編自台灣史上首例青少年殺人案,影片以20世紀60年代初的台灣為背景,講述了在兩個幫派爭斗下的一群青少年的成長經歷。這部電影被譽為華語電影史上最精彩的青春史詩。

3. 《愛情萬歲》1994

導演: 蔡明亮

本片講述了在一間待售的公寓中,骨灰盒銷售小康、小販和售樓小姐的相遇與相愛,展現了都市年輕人的孤獨與溫暖。影片在台北彌漫著寂寞的空氣,三個陌生人的相遇與相愛,溫暖了彼此。

4. 《藍色大門》2002

導演: 易智言

講述了孟克柔因為喜歡上了同性好友林月珍而痛苦不已,林月珍暗戀張士豪,最終張士豪對孟克柔動了心的故事。電影中的三角戀愛因為性取向的微妙張力,重新立意,成為後來台灣小清新電影的殿軍之作。

5. 《大佛普拉斯》2017

導演: 黃信堯

影片講述了在佛像工廠擔任夜間警衛的菜埔,與好友肚財在值夜班時偷看老闆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最終捲入一個政商勾結、情慾橫流的謀殺計劃的故事。

6. 《血觀音》2017

導演: 楊雅喆

影片講述了三位女性通過高超手腕在復雜的政商關系中生存取利,捲入彼此的愛恨情仇的故事。全片彌漫著密不透風的黑暗,展現了人性的幽微。

7. 《陽光普照》2019

導演: 鍾孟宏

影片講述了家庭的陰暗一面,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事,但是都不願意說出來,最後只能一錯再錯,展現了底層家庭的真實寫照。

8. 《無聲》2020

導演: 柯貞年

失聰少年張誠發現校車上的游戲,融入新生活的欣喜瞬間成為恐懼。影片通過真實事件搬上銀幕,展現殘酷的同時不失溫柔的眼光。

9. 《同學麥娜絲》2020

導演: 黃信堯

講述了高中同學艱難的現實際遇,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和壓力,以及不同的結局

10. 《親愛的殺手》2020

導演: 賴孟傑

影片專注於小人物的愛與性,使觀眾刻骨銘心地體會到台灣社會底層的心聲,展現了沒有明天且不知道為何而活的巨大無奈。

這些台灣大尺度電影,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敢於突破常規的表達方式,展現了勇氣與才華,深入探討人性、社會與時代的深層次問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多元且復雜的世界。

『肆』 求一部電影,台灣的,描述漸凍人旳

第三個願望
電影本事
由資深製作人曾禎監制出品,瑞升傳播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第三個願望》是一部講述大愛及親情的感人好片,由新生代吳慷仁、曾愷玹、天才小童星陳昱丞所主演,還有已逝資深藝人卓勝利友情客串。 本片描述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榮光和曉峰。榮光以有機方式耕作有機梨,收成雖然不遂造成兩人生活的困苦。雖然如此,父子兩人卻沒有減損彼此的關愛和對生命的熱情,眼看梨子快要開花結果,曉峰的母親宜瑩回來想要回孩子,給他更好的生活,而榮光和曉峰平靜的生活也遭到破壞;榮光極力保護兒子,一天終於不支倒下來,送醫檢驗才得知他可能得的是俗稱「漸凍人」(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的疾病,而這種症狀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榮光拿出曉峰送給他的三張生日願望券,說出他的願望,第三個願望他保留在心裡,那就是:"他希望曉峰不是他的兒子..."
《第三個願望》延續去年感人賣座的電影《帶一片風景走》,描寫感人的親情與罕見疾病的關心與大愛,導演大拍胸脯保證,看《第三個願望》不哭的觀眾,他就退錢給他,足見這是部溫馨又感人的好作品。

電影緣起
› 漸凍人的關懷與無助
長年被遺忘的漸凍人症,在影片重要巧妙的運用呈現手法,讓漸凍人的無助與無奈被看見,面對早晚要面對的死亡,漸凍人需要更多的關懷。
› 堅持有機栽種 用人跟土地的感情比喻親情
隨著都會便利生活的擴張,大多數人長期失去跟土地的連結。因此,劇中男主角因父親長期使用農葯栽種,致使罹癌身亡後,堅持有機栽種,不論天災、蟲害都處之泰然的豁達,就像是他跟兒子之間的感情,不管有沒有血緣,只要他認定的愛,就是無遠弗屆。
› 生日願望是三個至深的感情期許,是綿綿不絕的大愛
生日願望里有單純的期許、有原始純真、令人同情的祈求、有對生命消逝的喟然而嘆。兒子的人生才剛開始起步,父親卻已經要面臨死亡。死前的三個生日願望,緊緊的扣住人心,也是人性真善美的光輝。

『伍』 誰能作些台灣導演王童的電影《稻草人}的電影的影評

稻草人》:荒誕的歷史和歷史的荒誕

看過一部好的電影(起碼合自己的口味),會讓自己興奮好久,躲避在心中積壓著的陰翳和不快也會迅速消散不見。幾天前一個晚上的夢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脹脹的,血雨腥風的季節,我如流浪於城市中的單身漢,在傳單與殺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紙,莫名的恐懼擴散整個無緒的夜晚。我好像經歷了槍林彈雨和世事滄桑的老人,花費寶貴的青春去回味曾經遺忘或記得的過往,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映現。記得早晨驚醒,唯一的念頭就是「祝願世界永遠和平」,彷彿下意識地被人放置到「遙遠」的戰爭年代或許是現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滿戰爭的歷史,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來說,這也許應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關於戰爭的想像都來源於文字書寫的歷史書和相應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戰爭如同安靜的歷史名詞舒心地躺在從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利益者們編寫的回憶錄中或者二維的屏幕裡面,生活於相對和平的季節里的我有時候甚至會「天真」地渴盼戰爭的到來,這種青春期中蘊涵著的類似英雄主義的理想與沖動曾多次鼓動我做著在打仗中發泄和充當英雄的夢,可是在真正的戰爭夢中,那個我卻為之顫栗,邊扭頭邊奔跑的形狀成為夢醒之後被現實的我嘲笑的委瑣和狼狽,好像並沒有遇到危險和死亡,但整個氛圍讓我產生了生命的畏懼而不是英雄式的凜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為現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這樣季節的一個奇怪的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預示著什麼,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可是我不想用「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的狡辯迎合思考的懶惰。幸運地是從昨天看的電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許僅僅是說服自己的一種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導演,在看過他的《稻草人》之後,我似乎覺得他或許是台灣導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導演(不過,這也沒關系,對於熟悉各種歷史的人來說,被同時代的人所「遺漏」的很可能成為後世的大師,而後世的人也極其願意「挖掘」這樣的大師來彌補當下的學術空白或藉此說明前人的麻木),至於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輩所能言語和拍板,按照詩人臧棣的說法,這樣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來做(似乎歷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還是我們束手無策之後的暫時擱置呢),我在此就不饒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它輕易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固然沒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戲噱裡面卻無不張顯著慘烈和可悲。與其說它告訴(傳達)了我們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不如說它呈現了歷史的一種荒誕。

可愛的稻草人開門見山,向我們講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腦袋看來,周圍的人和它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同樣的明天」。聰明的導演把攝影機藏在永遠不會說謊的稻草人後面(連話都不會說,當然也不會說謊了),神采飛揚的故事和故事誕生的時代被輕易地用恰似真實的口氣和誇張的鏡頭呈現出來,而稻草人恰恰成了敘述「荒誕」的合法人。

阿發和闊嘴由於母親用牛糞辛勤地滋潤不得不患上色盲成為准健康的殘疾人,從而幸運地逃脫為天皇打仗的神聖責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鄉下。閉塞的環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顯得井井有條,沒有日本人的屠殺因為沒有游擊隊反抗或者說沒有先覺的人領導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渾身「長著長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裡的婦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國鬼子)的美國人的飛機偶爾光顧這里給他們送來可以換來海魚的定時炸彈之外也沒有血腥的槍炮,當然更不會出現什麼犧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陣亡者。導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輕松愉快地音樂以渲染敘事的情緒和節奏,搞笑的場面令觀眾暫時麻痹於這些發生在殘酷戰爭時期的平靜生活。從影片在輕昂的日本軍歌伴奏下當地人從日本軍人手中庄嚴地交還幾個戰死士兵骨灰盒的儀式開始,帶有滑稽的表演和音樂基本上始終伴隨整部影片。顯然相對沉重的題材被導演用極為荒誕的手法或視角表現出來,苦難與悲慘的眼淚被無意識的微笑替代,除了貧困的辛酸人們似乎找不到通常電影和歷史書中所敘述的戰爭的影子,沒有反抗和沖突,更不要說敵我矛盾和斗爭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戰爭的慘烈卻似乎沒有因為外在的荒誕形式而絲毫減弱,每一個畫面背後無不烙上戰爭或被佔領的影子。

阿發和闊嘴的妹妹水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應征入伍了,嶄新的新娘服好像還沒從身上脫下來,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憐的水仙成了瘋癲的寡婦,身上依然穿著結婚時的紅衣服。在綠色田野中飛舞的紅衣袖,如同死亡的幽靈一樣不時地出現在美麗的畫面上,成為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象徵符號。有意思的是,阿發和闊嘴在地里揀到的美國飛機扔的定時炸彈卻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間里,一個瘋女人與一個和炸死她男人一樣威力的炸彈睡在一起,這樣無意識嬉鬧(胡鬧)的情景裡面分明是虛構出的巧合為了來營造強烈的悲劇。水仙的存在如同搖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虛燈對於整部電影一直是一個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導演沒有利用她的瘋癲來創造喜劇效果,顯然她成為一個認真存在的指稱物。我清醒地記得她唯一沒有大吼大叫地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就是黑夜裡在他家抓住一個偷吃糧食的逃兵,他說自己剛結婚就被抓走了,並不是他不願意為天皇效力,他用沙啞的聲音演唱在軍部學會的日本軍歌來證明對天皇的忠誠,而是實在舍不下已經懷孕的妻子,善良的阿發一家拿出本來已經拮據的食物給他吃,昏暗的環境里水仙死死地盯著渾身贓兮兮的逃兵,雙手驚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對於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寧,也許逃兵的衣服讓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覺得這是整個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慘的鏡頭。

片子中讓我尤為感到親切和安慰的是反襯出的中國農民身上的天真質朴與純潔的善良,這也許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改變和變更的通過幾千年農業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樣實朴的性情。阿發的老闆(不知道這里的老闆是不是僅僅代表對城裡人的稱呼)也是親戚(老闆的妻子和阿發的妻子是姐妹),為了躲避戰亂從城裡跑到阿發家裡來住,本來已經窮的難以溫飽的阿發一家卻用最好的飯菜(特意賣了一條魚)來招待客人,熱情地安排老闆一家在家裡住下,那份質朴的溫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陸的農村習俗中,而從城裡來的老闆卻在沒有和阿發兄弟商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的地賣給了糖廠(或許地是老闆的,可是這些地卻是阿發兄弟一家的命根子)。當老闆把賣地的事情告訴正在田間耕種的阿發與闊嘴時,導演用了一個中遠鏡頭,三個人被放在同一個鏡框里,左邊老闆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邊的兩兄弟垂著頭立在地里,遠處是霧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個畫面壓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調,彷彿戰爭的壓力都沒有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恐懼,而剝奪他們的土地卻如同斷了他們的命根。

從片子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國家或民族的虛構,農民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誰來統治,地總要種,飯總要吃,打仗也必定要來捉壯丁,不管替國民黨打日本人,還是替日本人進行大東亞戰爭,對於閉塞安詳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打仗的名譽不一樣,一個可能帶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個可能為了天皇效忠,同樣的光榮獎章農民是分不出它們非此即彼的區別的,或許正如阿發所說,打仗回來換來的獎旗連做一個內褲都不夠。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覺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與虛幻的榮譽面前,也許內褲比獎旗更實在(盡管內褲在某種程度上也關涉榮譽與文明,估計我們的老祖宗是不穿內褲的,現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擴張與全球化的結果吧)。日本人動員農民打美國和進行大東亞戰爭,是打著天皇的旗號,和我們起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但同樣激昂振奮的宣傳,卻不自覺地喚起人們為什麼什麼而就怎樣的激情與亢奮。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戰爭的游戲裡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滿正義的勇氣來殲滅所謂的另一方的「敵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徵兵的農民不過是根據地域(受誰統治和管理,當然地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民族是暗合的)來不自覺或不受支配地劃分到不同的戰爭序列中,他們的犧牲和田裡的麻雀一樣隨意平常。如果我們採用正義與法西斯相對立的視角判斷,台灣人民被日本徵兵進行東亞戰爭顯然是助紂為孽的行為,可是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一個個參軍的人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所造成的悲傷後果似乎無法用鮮明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在我看來,無論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罪惡。盡管有時候「以惡報惡」的方式成為正義事業的合法化,但報復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對罪惡者的「模仿」。

對於生存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台灣來說,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尷尬和曖昧造成了雙方對峙的跳板或犧牲品,在兩者的爭奪當中,成為利用的砝碼和改造的對象。其實,從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滲透力。在台灣被日本佔領的相對穩定的五十年裡,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灣幾乎成為一個准日本化的地區。在影片中,當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長官)是日本人,孩子從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語進行的,甚至出現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師的訓教中,我們看到了教員讓一個孩子用放大鏡對准太陽然後把白紙點燃,從而闡發天皇如太陽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只有像放大鏡一樣團結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如此誘人的國民教育,無非是為極權時代的統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壘,而人民在這種汁液的培養中不自覺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著光榮的旗號輕易利用的質料。這樣的方式在任何極權的社會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時借用了強有力的不會輕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現實的領袖或虛幻的天堂,事實證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歷史的魅力。

片子最後一個荒誕的故事就是阿發兄弟在大人的帶領下去鎮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揀到的定時炸彈的事情。導演當然不會讓炸彈在路上爆炸產生悲慘的結局,而是非常聰明地讓他們在治安所長官的逼迫下把炸彈仍到海里然後爆炸,固然他們沒有領到任何獎品,卻意外地得到了許多炸死的死魚(浮在水面上的魚誇張地多,就像《濃情巧克力》裡面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眼淚曬干變成鹽的故事一樣浪漫),他們同樣滿載而歸。伴著他們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幸福地吃魚的情景,阿發的母親發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國人能三兩天就轟炸一次就好了,那麼我們天天都有魚吃了」,映現的燈光逐漸變小變小,消失在黑暗裡,片子結束。

《稻草人》曾經被姜文大加贊賞,據說在他的新片《鬼子來了》裡面有好多借鑒《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這樣一種不是很嚴肅很沉痛的方式來對待可以很煽情地觸動民族情緒的戰爭題材電影的姿態和視角,也就是說使用了另外一種講述戰爭的故事的方式。我們發現它的戲噱和荒誕的處理絲毫沒有掩蓋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現帶來更多鮮活的東西。盡管它不是歷史的真實,也不帶有強烈的訴述的願望,但卻能啟發人的想像,看到更多被歷史書以及通常行述歷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就是說我們不應把歷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隨便玩弄的「橡皮泥」,而應抱有對待人一樣的感情來看待歷史,也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提到的「溫情的理解」的態度。所以,我覺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敘述很有張力或快感。

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聯想的話,類似的情景似乎在國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國導演布爾曼拍攝了《希望與光榮》,採用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期間被德軍轟炸下的倫敦的情景,由於孩子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戰爭在他們眼裡可能會有許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比如到廢墟里揀彈殼(當然沒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籮筐揀炸彈那麼誇張,也沒有阿發兄弟運送炸彈而大獲海魚那麼神奇),比如一個跳傘飛行員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電影的殘酷消解在無聲無息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血液出現的戰爭同樣擁有了悲慘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沒有從這里獲得有利的借鑒)。1991年義大利導演加布里埃爾·薩爾瓦托雷導的《地中海》把幾個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臘小島上,沒有戰斗的士兵和當地人幸福相處,好像同樣也把殘酷的二戰賦予了許多荒誕和浪漫的故事。這種敘述上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話語重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充滿歡樂或日常溫情的戰爭想像,但決不是粉飾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樣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開頭,夢中戰爭的情景或許也可以看作感受戰爭的一種方式,戰爭或說歷史對於我們的感覺,可能更多地是一種感情或者它們給我們某種可親的想像和氛圍,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證確定下來的實證的復現與干癟癟的實錄。對於歷史的記憶也不光光是通過嚴正的推理或者宏偉的國家敘述所勾畫出來的威嚴,而應該擁有自己個人的讀解甚至虛構在裡面,因為這樣的歷史才有鮮艷的活力。荒誕的歷史也許只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歷史的荒誕卻是我夢中依稀的記憶。

閱讀全文

與關於沒食物的電影台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曼陀羅日本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726
新宿事件電影的背景音樂 瀏覽:156
台灣電影大尾 瀏覽:783
和平精英電影院在哪裡刷 瀏覽:708
電影院的飲料杯放左邊還是右邊 瀏覽:370
一部塞爾維亞點電影 瀏覽:31
這是一部令人如此興奮的電影英文 瀏覽:912
歐陽娜娜成龍羅志祥電影叫什麼 瀏覽:192
在哪裡可以看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959
學生英文電影台詞 瀏覽:899
電影生吃表達什麼 瀏覽:103
成龍傢具城是哪個電影 瀏覽:886
接吻電影中文版本 瀏覽:781
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上映的什麼 瀏覽:282
日本武士鬼神電影大全 瀏覽:145
電影音樂背景 瀏覽:558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女演員大全 瀏覽:723
武林大魔頭公子丹電影 瀏覽:969
關押42萬囚犯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8
2019年的大尺度電影哪些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