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有哪些反映抗戰的電影
台灣曾推出一部反映抗戰的電影《英烈千秋》,此片聚焦於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的英勇犧牲。該電影以1974年為背景,由梅長齡擔任製作,丁善璽負責導演,獲得軍方的全力支持。盡管預算只有100萬港幣,但在導演的精心指導和軍方的大力協助下,影片呈現出壯觀的戰場場景和豐富的內容。《英烈千秋》不僅在公映時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還被贊譽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在政治壓力下,台灣的民眾和民族情緒激增,蔣經國利用電影作為提振民心士氣的工具,而《英烈千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製作的。
『貳』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
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參考資料:紀念抗戰60周年
『叄』 台灣有哪些真軍電影
台灣打真軍的電影有紫日、命令不準開火、命令越過國境。『肆』 台灣拍攝的淞滬大戰的電影
丁善璽再度編導戰爭鉅作,講述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扺抗日軍的故事。林青霞更因本片獲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民國26年8月,日軍突然空襲轟炸上海,整個城市陷入一片火海。謝晉元(柯俊雄飾)帶著家眷在日軍陸戰隊司令部附近開餐館,當作監視日軍行動的基地,並為八一七鐵拳計畫做准備,可惜任務沒有成功。日軍登陸虹口之後,大批民眾涌進租界的難民營,女童軍楊惠敏(林青霞飾)不顧父親要他回鄉的請求,堅持留守難民營照顧老弱婦孺。為了向日軍展現抗戰的決心,謝晉元率524團堅守四行倉庫,牽制日軍的進攻行動,每個人都有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決心。楊惠敏發現還有國軍守在四行倉庫時,積極向租界人士募集物資送到四行倉庫。隨著戰事越來越危急,為了提升士氣,楊惠敏不顧自己生命安危,帶著國旗渡河至四行倉庫。
1976年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1976年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林青霞
1976年第22屆亞洲影展金皇冠盾牌最佳演員特別獎─徐楓
『伍』 有一部台灣抗日電影裡面有十幾個小孩追殺日本浪人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2012年,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講述了一場深刻的歷史事件。影片時長143分鍾,以台灣地區為背景,使用閩南語對白。該片不僅描繪了賽德克族人民的英勇抗爭,還展現了他們在面對日本殖民統治時的堅韌不屈。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強大,主演包括林慶台和馬志翔,他們的表演為電影增色不少。
《賽德克·巴萊》在2012年的上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不僅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更是一次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影片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真實再現,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段歷史。同時,影片也展現了賽德克族人民的精神風貌,他們的勇敢和堅韌令人欽佩。影片中的場景設計和特效製作也非常出色,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觀影體驗。
《賽德克·巴萊》不僅僅是一部講述戰爭和抗爭的電影,它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探索。影片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人物內心的掙扎和成長,讓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復雜與真實。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和命運,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影片不僅展現了賽德克族人民的英勇抗爭,更揭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讓觀眾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段歷史。
《賽德克·巴萊》在上映後獲得了觀眾和影評人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一部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影片不僅重現了那段歷史,更引發了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至今仍讓觀眾感到震撼和感動。
『陸』 台灣的抗戰片
以下為台灣國民黨的抗日電影:
50 年代:青山碧血
60 年代:揚子江風雲、一封情報百萬兵、重慶一號、一寸山河一寸血、揚子江特一號
70 年代:年代千秋、八百壯士、梅花、黃埔軍魂、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吾土吾民、八道樓子、海軍突擊隊、血濺冷鷹堡、血濺歸鄉路、Z 字特攻隊、強渡關山、春寒、聖戰千秋
80 年代:旗正飄飄
90 年代:皇金稻田、南京 1937
『柒』 求中國台灣省拍的抗戰電影!
有拍過的啊,由國民黨成立的中央電影有限公司拍過:
《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5)、《戰地英豪》(1975)、《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強渡關山》(1978)、《黃埔軍魂》(1978)、《大湖英烈》(1981)、《旗正飄飄》(1987)。
其它民間拍攝的還有:
《吾土吾民》、《盧溝橋傳奇》、《揚子江風雲》、《一封情報百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重慶一號》、《揚子江特一號》、《台灣抗日》、《一八九五》、《賽德克巴萊》這部是講述日據時代原住民抗爭日本的電影,蠻不錯的一部電影,雖然電影有些誇大。
兩個意識形態不一樣的政權拍攝出來的電影肯定是不一樣的啦,政治色彩很濃重,台灣民間拍攝的比較能反映人民的心聲。
國民黨主導拍攝的幾部抗戰電影很值得大陸人民看看的,很震撼!完全顛覆了以前對國軍的看法,國民黨主導的抗戰(應該叫衛國戰爭)真的是氣勢磅礴,可歌可泣!國軍在抗戰期間將軍陣亡人數就達120多位,將軍級別以下的就不計其數了,他們都是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有的還是留日德法美的高級知識分子,為了投入民族抗戰他們棄文從武血撒疆場。。。還有我們可愛的國軍士兵們,他們響應保家衛國的號召拋家棄子淚別親人,毅然拿起武器用他們血肉之軀築起了我們現在這個家,歷史會還原一切的,他們應該得到所有華夏子孫的祭奠,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即將要復興的偉大祖國。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