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小龍的精武門粵語版都是說中國人不是病夫!國語版怎麼成了精武館的人不是病夫!重新配下音!
1972年李小龍電影《精武門》有多個配音版本,中文的至少有三個版李,分別是:「粵語中國人不是病夫版」;「國語中國人不是病夫版」;以及「國語精武館的人不是病夫版」
「精武館的人不是病夫版」非常令人沮喪,因為其氣勢完全沒法與「中國人不是病夫」相提並論,那隻是發泄個人恩怨,而不是為民族大義而發聲,故令廣大觀眾所厭惡。
不止是這句台詞,「精武館的人不是病夫版」中,所有涉及到「中國」的台詞,全部改了,改用其它詞彙來表達。比如:「我們是中國人」改為「我們是一樣的人」等。
為什麼會有「精武館的人不是病夫版」,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至今沒有權威的解釋。網上分析文章不少,但都是網友分析,無法令人信服,有人說是為了討好台灣,但也有人不同意。
我就此問題專門問過香港李小龍專家李志遠(李小龍傳記《神龍再現》的作者),他說他也不知道原因,我說你可以找當年嘉禾公司拍攝此片的老人們問一下,之後就沒了下文……
讓我們期待權威的解讀吧。

『貳』 求李小龍主演電影粵語百度雲,求分享!
李小龍李小龍
『叄』 好崇拜李小龍大哥,好想聽聽龍哥說家鄉話粵語的聲音,怎麼視頻就沒有龍哥說粵語話的呢電影國語和粵語是
李小龍生在美國長在香港祖籍廣東。
他是長在香港後來再去美國的,本來就會說粵語啊。
而且沒聽說過他用配音的。
他在香港拍的用的就是粵語啊!
以下都是粵語
1940年電影《金門女》
1948年電影《富貴浮雲》
1949年電影《夢里西施》
1950年電影《細路祥》
1950年電影《凌霄孤雁》
1951年電影《人之初》
1953年電影《苦海明燈》
1953年電影《母淚》
1953年電影《父之過》
1953年電影《千萬人家》
1953年電影《危樓春曉》
1955年電影《愛》(上、下集)
1955年電影《孤星血淚》
1955年電影《守得雲開見月明》
1955年電影《孤兒行苦命女》
1955年電影《兒女債》
1955年電影《許癲納福》
1956年電影《早知當初我唔嫁》
1957年電影《雷雨》
1957年電影《甜姐兒》
1959年電影《人海孤鴻
1966年電視劇《青蜂俠》
1967年電視劇《蝙蝠俠》——客串
1967年電視劇《無敵鐵探長》——客串
1968年電視劇《破壞部隊》——武術指導
1968年電視劇《丑聞喋血》
1968年電視劇《可愛的女人》——客串
勇士的旅程1968年電視劇《新娘駕到》——客串
1969年電視劇《春雨中的漫步》——武術指導
1971年電視劇《盲人追凶》——武師
1971年電影《唐山大兄》
1972年電影《精武門》
1972年電影《猛龍過江》
1973年電影《龍爭虎鬥》
1973年電影《死亡游戲》——原《死亡的游戲》未完成,只有李小龍的片段剪輯,其他的是唐龍(原名金泰中)替身演出
1973年電影《死亡塔》——由於李小龍的突然辭世,嘉禾只能用李小龍在《死亡的游戲》中的一些剪輯片段加上韓國演員唐龍的演出拼湊而成。
2000年電影記錄劇《勇士的旅程》收錄李小龍真正的遺作
李小龍主演的電視劇:ABC電視台(美國)播出的電視劇《青蜂俠》,該劇也是李小龍在美國的成名之作。
『肆』 李小龍會說粵語嗎,為什麼他的電影里粵語版都是配音
李小龍熟練英語和粵語,但不會普通話,劇中所有的普通話都是配音,單其中「啊打」「我打」都是其李小龍自己配音,起初導演不讓,沒想到最後的效果非常好。觀眾非常喜歡。後來這也成為了李小龍標志之一
『伍』 《唐山大兄》原版是普通話還是粵語
僅有《龍爭虎鬥》的英文版是他本人親自配的,其它不論國語,粵語都是別人配的,只有打鬥時的叫聲是他自己的聲音。
熟悉香港電影發展的就知道,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所以原版是國語配音,後來才是粵語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