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電視劇的沒落原因
港台劇之所以走到今天這種地步,和內地影視劇製作逐漸擺脫政策和觀念束縛,逐步回歸作品本身脫不開關系,但台灣電視劇市場越發低迷、資金短缺、演員流失也是不爭事實。 80年代兩岸三地完全是古裝劇的天下,90年代,合拍劇、年代劇風靡一時,之後偶像劇開始崛起,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迅速登上了熒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著一批年輕觀眾的視線。可以說台灣劇自始至終以「眼淚+愛情+偶像」來抓住觀眾的心,這也是台劇唯一的殺手鐧。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了90年代末期,模仿台灣偶像劇套路來製作的韓劇反倒逆襲中國市場,台灣偶像劇漸漸被更加精緻的韓劇所取代,台劇的「偶像劇」這枚殺手鐧銳氣大減,近幾年依舊在偶像劇方面死撐,可台劇一貫的腔調、劇情安排、人物類型早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心,相對於題材多樣性、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內地電視劇,過於戲劇化、類型化的台灣偶像劇顯得越來越「小兒科」和「幼稚」。 台灣偶像劇的確是一個培育新人的搖籃,但不變的電視劇生態環境自然造成人才外流。早期的劉德凱、馬景濤、張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當紅的台灣男演員如今無一例外地都紮根在了大陸,甚至一些更老牌的台灣演員如李立群、寇世勛也在大陸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後期的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等都將事業重心放在內地,隨後的林依晨、阮經天、霍建華、安以軒……毫不例外「北上」淘金。據統計,2014年橫店的藝人中五分之一都是港台藝人。
《大男當婚》導演孫皓分析,自新世紀以來,受內地日漸崛起的電視劇勢力影響,台灣劇集的賣方市場漸漸沒落,大批資深電視工作者、演員遠赴內地淘金,台灣本土市場嚴重萎縮,入不敷出。除了青春偶像劇與操著台語方言的鄉土劇仍舊能夠保證市場外,曾經盛極一時的台灣電視劇產業終於開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經叱吒風雲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內地尋救命草。
《囧人的幸福生活》出品方賀盈時代老總張珺涵也表示,到2014年,台灣的製作公司不再拍攝「正常」的電視劇,導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紅的台灣演員,由於年齡的問題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要麼在偶像劇里「淪落」為男主角的爸爸,要麼降價去演說閩南語的長壽劇。
尤小剛笑稱,內地一線演員的身價夠台灣拍兩部劇了,台灣藝人沒有理由不北上。 多年來,台灣電視人總豎起所謂「本土」旗幟,但「本土」戲難有海外市場,惡性循環下只得緊縮製作成本,讓製作環境每況愈下。
《新兵日記》總編劇李信邦曾對記者說,台劇低迷的根源還是一個「錢」字:「經費日益縮減,沒有錢,怎麼實現製作的理想?」製作《新兵日記》時,李信邦和導演董良就缺乏經費,僅靠著「男人的理想」而堅持。劇中的飛機大炮還有步兵演練的大場面都耗費不菲,至今未能收回成本。他說:「很多台灣電視人選擇拍電影或者進軍內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資源來完成他們拍片的夢想,沒有人想拍爛片。」
《三國》這樣的製作於台劇是奢望
於正也告訴記者:「內地電視劇蓬勃發展,一集一小時的製作費,約在五十萬人民幣左右(約兩百萬台幣,如果是大製作的戲,則無上限);而台灣,一集九十分鍾的戲,能有百萬台幣已屬不錯。
見證了台劇輝煌與沒落的演員黃文豪(曾出演《戲說乾隆》等熱播劇)表示,都說台灣類型化單一,只會做偶像劇,但誰能告訴大家,做宏大的歷史正劇資金哪裡來?台灣沒有電視台或者公司能出幾千萬甚至上億人民幣去拍一部電視劇。其次是場地,內地有許許多多的影視城可以提供場景。別的不說,單單是央視自己一家電視台就擁有四大影視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視城。例如浙江橫店影視城,這在台灣是不敢想像的。
B. 1998之闖將1998女主叫什麼
是台灣女演員楊文萱,代表作品有《沾血的銅鎖》、《惹火女郎》、《婚禮中的槍聲》等。
1998之闖將是90年代台灣製作的低成本電影,製作水平十分劣質,也反映了當年台灣電影的萎縮。
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台灣電影界明顯地逐步走向衰亡,景況令人感到悲哀。期間雖然仍有燦爛的火花出現,但都屬於天邊閃過的流星,很快又歸於沉寂,無補於大局的荒蕪。
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本來是每年編列3000萬元新台幣的預算,用來輔導10部本土影片的製作。
當年發行的本土製作新片仍達103部。然而,到了十年後的1999年,此項輔導金額已激增至1億2000萬元新台幣,但年度發行的本土電影製作卻不到20部,其中大部份還都是輔導金電影。
造成這種敗像的原因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都有,但最主要的影響來自四個方面:
一、當局採行的電影政策錯誤,造成台灣電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越來越萎縮,終至不堪一擊。
二、台灣的電影經營業者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的私利而無視本土電影業的永續發展,終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台灣的電影創作人才青黃不接,加上部分導演只為參加影展拍片而忽視觀眾的觀念偏差,造成了觀眾對台灣電影"哀莫大於心死"。
四、好萊塢電影積極推動"全球一體化"的產品行銷策略,從電影製作的電腦技術到多廳式影城的影音效果,都跟其他地區的電影大幅拉開距離,造成一種小巫見大巫的不公平競爭局面。
C.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
D. 為什麼現在中國電影界再拍不出當年港片的感覺
1、生活豐富了
當年的中國,基本上沒有娛樂活動,無法就是聽歌、看小說,看電影、看電視。所以自然而然的港片就是高大上!
現在娛樂活動豐富,手機這么多功能,電影已經退回到單純的電影而已!所以,看電影自然沒有要麼高大上的感覺!
2、電影成本提升了。
當年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沒有了優質明星的電影,自然沒有好片子。
3、中國電影業不夠成熟!
這一點就不說了,中國電影逐漸在成熟起來,例如戰狼、紅海、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葯神等!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港片的感覺,僅僅留在回憶中就可以額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以後有華語電影感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