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時時刻刻電影的音樂分析

時時刻刻電影的音樂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25 19:16:14

① 電影《時時刻刻》有些看不懂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個人認為是對生活不滿,生活壓力的表達
眼下她們的生活很好,但是她們的生活中似乎得不到愛,他們的男人似乎都不能理解她們,於是她們親吻每個自己依戀的女子

② 有人看懂電影《時時刻刻》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劇情: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在這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幾乎被沮喪擊潰。

提供一個很好的影評: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達洛維太太》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
這可以是任意季節的一個午後,屬於任意一個人的午後,可以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麗莎的。三個不同的女人,同樣都被潮水吞沒,穿過明晃晃的陽光,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
花園中。那隻鳥蜷縮在草地上,雙翅合攏,緊貼身體。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對這個破敗的世界。它的一隻眼睛還微睜著,閃著黑色的光彩,灰色的雙腳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殼中。陽光灑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們總是希望美麗的生命能夠不斷地繁衍,那麼美的玫瑰才不會消亡。死亡在這一刻,像山泉一樣甘甜,清泠。誰都沒有說話。誰都想親吻死亡的面頰,像親吻鏡子里的自己。
每個女人都是一隻鳥。
當面對心愛的人。她會激動的渾身發抖,每說出一句話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個吻(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身體輕盈地可以飛翔。此時的微笑是她們幸福的炫耀。當推開廳堂的門時,她會覺得:「如果現在死去,現在就是最幸福。」(《奧賽羅》第二幕第一場)此時的死亡只不過是她可愛的唇邊呼出的空氣,帶著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終結者從未像這一刻這樣收起它鋒利的鐮刀,像只渴求溫存的小貓,發出「呼嚕嚕」的討好聲。
「時時刻刻」中的女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愛情,有深愛自己的男人,她們也曾歡欣雀躍過。可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愛的魔法讓人如此幸福的同時,也有它可怕的毀滅性。弗吉尼亞在《達洛維太太》中就寫道「愛情也有毀滅性,一切美好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會消亡。」
在電影中我沒有聽到克拉麗莎內心的獨白,只看到了梅里爾•斯特里普憂傷的眼神和那次崩潰的慟哭。哭的時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隻死去的小鳥,想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當你越愛一個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時,註定將要面對的失去使我們對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懼感。
在小說中,克拉麗莎感嘆道:「這個世界上愛太少了。」這話比在電影中看到她的眼淚更讓我動容。愛是那麼的容易消逝——在吵鬧中,摩擦中,矛盾中。當女人不愛一個人,卻不能夠忘記他,於是他的影像不斷盤旋在她的腦海,她批判著他,她從未如此公正的、客觀的評論著誰,甚至連他剔牙齒的樣子都讓我們厭惡。這是女人遺忘的方式——讓自己討厭他。這時她說的討厭就是討厭,沒有任何妥協的意味。如果,她無論如何也忘記不掉了,那就一定還愛著他。
女人的細膩與敏感是男人永遠無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樣我們看來很幸福的女人卻因為一本書而想到自殺,更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我想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輝被陽光喚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個女人的牢籠——幸福的牢籠,她只是想沖破這個牢籠,尋找自己的世界,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來交換。克拉麗莎需要毀滅了的愛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風雨侵蝕的大街,沒有人會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這在她看來不過是個可愛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可怕。當她拋下了自己的孩子,進入那個旅館——一個無所謂生死的空間,死亡就不再奇怪了,彷彿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覺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終於可以拋棄這個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責任什麼的。在那一刻,她終於撲閃著翅膀飛上了天空,雖然只是一小會兒,但是那自由的快樂仍是無法形容的。
電影中展現的那種悲傷是絕望的,是一種刺骨的痛,讓女人可以落下眼淚的那一種。然而在《達洛維太太》里,悲傷被弗吉尼亞賦予了不同的風景。我從未見過如此細膩和非同尋常的描寫,似乎每一陣風都訴說著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擺動就是一次思緒波動。在她的世界裡,有一種讓人很痛卻宣洩不出來的悲傷,那是一種憋悶、壓抑的絞痛,那樣的悲傷只能被困在風中,撞擊、搖曳、呻吟著。只有讀者自己才可以體會那種整顆心煎熬在地獄的灼傷。而靈魂的死亡似乎不過是結束這種傷害的唯一的美麗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閱讀的時候讓人真的想大聲的喊出這樣的話來。我總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沒有邊際的深海所吞噬。在這里,瞬間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暫的觸動、游離的思緒,像人體中綿延不絕的血液,循環往復。
書中的達洛維太太像是一隻躲在樹葉背面的小鳥,受不到任何保護,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無數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樹枝折斷的聲音都能驚嚇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經質的,她過得並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懼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輕,與此同時又不可言狀的衰老。
說到衰老,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和電影《一一》。看過《情人》的人,也許會忘記那個女孩的麻花辮,忘記她的舊絲緞裙子,忘記她花朵一樣的身體,忘記她絕望的眼神漸漸黯然破敗,但一定不會忘記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說她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說出這樣的話。當時,覺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為什麼有那種感覺,只是隱隱感到那種疼痛。後來,看到《一一》中的那個小男孩,在電影的最後也說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了,還是覺得很真實,很蒼涼。再有就是這一次達洛維太太說的了。漸漸的,明白了他們為什麼都還那麼年輕的時候就說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齡的大小,而在於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個人也許是從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說花開就是為了凋謝,那麼出生就是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當我們年輕時,死亡似乎離我們很遠,人們無法顧慮那麼久遠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為目標奮斗著,也許是考大學,也許是找工作,太多的煩惱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衰老。但當我們達到一個飽和的限度時,當我們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這個世界時,我們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
華滋華斯說過:「當心靈被匆忙的世界占據,感到厭倦,失去樂趣,孤獨的感覺,多麼濃郁。」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我們脫離了軌道,當我們飽經了磨難,我們開始排斥這個世界,開始質疑,忽然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老了。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寫道:「……伏在摩托車龍頭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當前飛馳的那一秒鍾;他抓住的是跟過去與未來都斷開的瞬間;他置身於時間外;換句話說,他處在出神的狀態;人進入這種狀態就忘了年紀,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憂愁,因此什麼都不怕;因為未來是害怕的根源,誰不怕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車手相反,身上總有自己的存在,總是不得不想到腳上的水泡與喘氣;當他跑步時,他感到自己的體重、年紀,就比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身與歲月。」
我覺得,用這段話來解釋人的衰老也是很恰當的。那些物質的追求讓人們坐上了雲霄飛車,刺激與尖叫讓我們看不到所處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與孤獨。當我們遇到阻礙或是走累了,停下腳步才驚覺自己的衰老。
達洛維太太曾在愛人離開的時候哀傷的說,「他已經離開了我,我將永遠孤獨。」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愛情,而是要一個人孤獨的面對這世界。孤獨讓人像是處在跑步的狀態中,那種人很容易看到未來。當人看到死亡的威脅,他就老了。
常常,我們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們就越熱愛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們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總是年復一年地在學習英語;我們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體重總是限制我們的飲食;我們憎恨背叛,卻背叛了自己,努力討別人喜歡;對我們的謠言永遠比對贊美傳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無法控制;對於生活,我們永遠不能控制;剛過完一小時,另一小時就又來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麼時候才能厭倦?要過多久才能質疑?時間撕裂著她的外殼,把生活傾瀉到我們身上。她把我們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無關痛癢或是珍貴的記憶,留下了殘缺的我們在大海的潮汐里盤旋。死亡,總是那麼令人難以相信事實,讓人難以相信我們終有一天會消亡,消亡在這曾讓我們如此熱愛的分分秒秒中——塵歸塵,土歸土。
關於自殺。達洛維太太說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幣扔進蛇形湖裡,以後再沒有拋棄過別的東西。但是那些人卻拋棄了自己的生命。有時人們拋棄生命,不是因為絕望,更像是一種反抗孤獨的擁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在電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詳的,平靜的,孤獨的,選擇放棄的人都是孤獨的。
理查德只是靜靜的坐在窗檯上,溫柔地跟克拉麗莎說:
「十九歲時我愛上了路易斯,同時也愛上了你」
「我愛你。這話聽起來很老套吧?」
「世界上沒有誰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態很鎮定、安詳,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輕輕滑離了窗檯,摔了下去。像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一樣。
我想誰都不能說理查德不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勇敢地去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愛,且違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愛。他除了克拉麗莎還愛上了一個人,碰巧那個人是個男人。不論身處哪個年代,這種愛都如此勇敢與執著,令人感動。
「無需再怕驕陽酷暑,也不畏懼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但是,從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發現自己已經煩透了面對這世界,時間對他來說變成了難以打發的東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樣不停啃食著他。他並不想用死亡尋求同情,只是想創造一種活生生的、足以令人驚奇的東西,使它就像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緻,人們還穿著睡衣,睡眼惺忪。
人們嘔心瀝血創作小說、續寫詩篇、拚命工作、養家糊口,懷著滿腔熱血與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所有的這些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選擇自殺,更多的人等待著病魔奪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緩緩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艱難讓我們如勇士一樣,不停地同時間爭奪著一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即使這世界布滿了黑暗與恐懼,我們依然深愛著它,就像深愛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會有厭倦的那一天。我們的降生就像是對生命許下的誓言:要永遠愛著這生命。可是,永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一直愛著這生命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無法做到永遠。我們可以一邊說著「我愛你,卻無法與你相守到永遠」一邊放棄這摯愛。弗吉尼亞在片尾的畫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麼,熱愛人生,不管它是什麼。最終要了解它。然後才能放棄。」我們只有在體會過、擁有過、感悟過後才能放棄,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除了同一本《達洛維太太》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就是三個女人都有同性戀傾向。弗吉尼亞和她的姐姐;勞拉和她的朋友;克拉麗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著這樣的設計,沒有什麼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會讓人心生什麼齷齪雜念,反而是一種質朴的美麗。
其實,女性對女性的感情是純潔的、徹底地無私,與對男人是不同的。面對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歡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會在意自己的外表夠不夠漂亮,會為裙子破了一個洞而臉紅,為說話的不得體而懊惱。男女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動物間的那種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對同性,女人會放肆地笑,大聲地說話,更多地觸及到自己的內心,思考話語的含義。當女人對女人產生愛情,是的,我可以說這就是愛情,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於一種保護欲的。如果,不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女人沒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兩個女人,雖然她們最後沒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卻是亂世中的一縷純潔。
有人認為電影隱喻了「無論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女人都是憂郁、脆弱而神經質的,她越是力圖改變這一切,就會陷得越深……」。可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凡是看過《達洛維太太》的人更不會這樣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個出色的女演員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展現出了女人脆弱而堅強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論是最後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亞,還是自殺未遂的勞拉,亦或是失去愛人的克拉麗莎,她們都深愛著這個世界,極力想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論她們選擇了怎樣錯誤或是正確的方法,她們都不斷爭取,就算陷入絕望,沉入水底,她們仍勇敢的追尋著,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寧靜降臨到這個午後。我靜靜地坐在陽光里,望著天空暗啞、混沌的藍色。記憶中的海浪向我襲來,浪花翻卷著沒過我的膝蓋,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斷躍起,接著又摔向海面,然後再躍起。我漸漸無法呼吸,耳邊只有「咕咚咚」的水聲在回盪著,狠狠地撞擊著我的孤獨。我試圖在水中睜開雙眼,看到了更加陰沉的灰藍色。恐懼包圍著我,海浪不斷在我頭頂發出嘆息聲,每次它們摔落下來跌碎時,那哀鳴就刺進了我的心。我想掙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氣。在時間的流逝中我漸漸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著我的體重,我的憂傷。我全部的意識就是聽到整個世界對我喊著「結束了……結束了」。海浪聲離我越來越遠,可海鷗的叫聲在很遠的地方卻依然清晰,它們翅膀在拍打前會有輕微的顫動,在很遠的地方顫動,顫動。
寧靜降臨在這個午後。我同三個美麗的女人一起邂逅了達洛維太太,享受著與她共同度過的時光。

有關電影:
2002年的這部描寫女人情感的電影,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下審視了三個女人都懷著對自由的渴望與恐懼,掙扎與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爾夫,在燃燒著才華,創作《達洛維太太》的時候,也走在崩潰的邊緣;生活在二戰末期的家庭主婦,正懷著她的第二個孩子,讀了伍爾夫的小說後萌生了自殺的念頭;1990年的克拉麗莎與伍爾夫小說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樣,她的朋友身患重病,這樣的悲痛讓她難以承受。這三位女性被《達洛維太太》這部小說緊緊聯系在一起。

「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的結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電影講述了三個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靠導演巧妙的剪接聯系在一起。在這些過度段落起到連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書,也可能是似曾相識的風景,但是讓這些過度看起來自然、不留痕跡的則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續,這也是這部電影運用這種手法高過一些其他同類電影的地方。在法國版「謎情公寓」中,類似的過渡可能表達的是情感的對立,也賦予這種過度手法奇妙的效果。畢竟,電影中種種剪切、配樂技巧,各種精巧設計的結構都是為了人物情感的表現服務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術」就是個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諾蘭沉浸在兩位男主角互相殘害的快感中,不斷重復的手法,不但讓效果單調乏味,也突出了兩個主角內心的空洞、充滿罪惡的一面。與其這樣,不如像同樣是與魔術有關的「魔術師」那樣,老老實實的講故事,在細節上下功夫。類似失敗的例子還有「紅色小提琴」,穿梭於歷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過是一些虛假到讓人難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時時刻刻」這般真摯感人。歸根結底,一個電影是否能觸動人心,還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動人心,技術結構不過是傳達情感的手段。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紐約格林威治村,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③ 如何解讀電影《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本年度最重要的電影,會是奧斯卡的大贏家。」
「斯蒂芬·戴德利和大衛·黑爾的電影描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 天。一日復一日,時時刻刻都進行的生命得到應有的贊頌。電影可以設定是在1921年,或者1951年,或者2001年,但這主題永遠都生動而迫切。」

「《時時刻刻》證明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美麗的演出,極度關注生活的導演,《時時刻刻》從開始到結束,都緊緊抓住你的心,讓你的眼睛須臾不離銀幕,這是一件藝術品。」

④ 電影<<時時刻刻>>的影評

內容與形式的融合
三個生活於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天,而在這一天中她們都作了一個影響她們一生的決定。這就是整部電影的基本內容。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內容,但我得知這部電影的內容並不是由關於電影本身的介紹而來的,而是從它的同名原著小說得知的。因此一個好的故事內容和主旨,與其說是電影的成功,還不如說是原著小說或編劇的成功。電影是一種很注重形式的藝術,所以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單要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主題,還應該要有富於表現力的形式結構。內容與形式的融合,這應該是每一位製片人的永恆追求吧。

而「the Hours」這部電影無疑做到了這一點。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電影一開頭就已經吸引了我。Virginia正在疾書遺言的手;她丈夫回家發現她留下的信並沖出門外尋找她;Virginia從河岸慢慢踏入河流中央並逐漸被河水淹沒。這三個發生在不同時間的場景,本來有著明顯的前後順序,卻被切割成許多畫面片段拼湊在一起,彷彿是同時發生似的,一直到Virginia的身軀沉入了河底。至此,一段別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輯告以段落。僅僅一開篇就已經令人有這種穿越於時空之間的感覺了。而這種時空的穿越正好說出了這整部電影的基本結構。

三個生活於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女人( Virginia, 1923, Richmond England/ Laura, 1951, Los Angeles/ Clarissa, 2001, NYC), 在她們人生中的一天里所做的事情肯定是不同的,影片不停地切換於這三個女人的故事中,這邊Virginia構思著她的小說,那邊Laura准備跟她兒子做一個生日蛋糕給她的丈夫,再另一邊Clarissa正在為一個party忙得焦頭爛額。這些情節本來毫不相關,然而鏡頭肆意地切換於其中卻一點也不令人感覺唐突和不知所雲,甚至還感覺十分流暢和自然。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是在於發生在這三個身處不同時空的女人身上的故事中擁有太多的共同之處了,如被命運作弄般。而這些共同之處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卻真的需要特別注意細節才看得出來。我這里想列出幾點:
1, 她們故事的開頭都是先拍攝她們的配偶(男人或女人),然後才從配偶的身上將鏡頭帶到她們身上。這似乎暗示著這些人雖然都是她們所謂最親近的人,但是卻一點都不了解她們,也滿足不了她們。
2, 她們的第一個鏡頭都是睡在床上,甚至睡姿與方向都一樣。
3, 醒來後她們都面帶一副迷茫、壓抑的表情,似乎對這一天要怎麼過感到無比的茫然。
4, 故事中她們都有與孩子們(外甥/兒子/女兒)做過溝通交流,而且都是她們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孩子們也都並不能解決她們的問題。
5, 分別都有來訪者在她們的這一天里探訪並與她們交談,而且來訪者都令她們做出了異乎尋常的事(親吻姐姐/親吻同性鄰居/在廚房裡忽然情緒失控)。
6, 她們的故事中都發生了與自殺有關的情節。

電影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細節鏡頭,正是這些共同點令她們的命運不自覺地聯系在一起,因而鏡頭雖然變換於三個女人,但某些時刻卻流暢得令人有種其實只有一個女人的感覺。

影片在鏡頭剪接上的連貫也很大程度與它出色的電影配樂有關,主要是無聲源的背景音樂。每次女主角們受到重大感觸而內心思緒洶涌時這段旋律就會響起;而當其中一位女主角的經歷在另兩位女主角的生活中遇到共鳴時,這段旋律也會陪我們穿梭於這三段時空。影片中還有一段有聲源的音樂,就是當Clarissa的那位朋友提前到訪而她廚房裡忙東忙西時,客廳里正在播放著一段女高音的美聲,那段歌曲令人聽了感覺整個腦袋的弦都緊綳了起來。我們都知道,弦拉得越緊就越容易斷,這也恰恰預兆及照應了之後Clarissa如「斷弦」般的突然情緒失控。

另外,影片在色彩的設計上也下了許多功夫。首先,三個女人的生活環境的色調有所不同,Virginia與Clarissa的都偏向於白色和藍色這些比較冷的色調。這可能與Clarissa與Mrs. Dalloway之間的聯系有關。窗外的雪、牆壁、床單,甚至買回來裝飾用的花都是白色的。相對於她們的冷色調,Laura的家則是屬於暖色調的黃色。這也的確很適合,努力工作的丈夫、可愛聽話的兒子、溫柔美麗的妻子、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這一切的確怎麼看都像是那種典型「美國夢」式的幸福家庭。然而當Laura丈夫從我們視線中離開,Laura硬撐的燦爛笑容嘎然而止之後,所有的諷刺都在這些黃色的溫暖假象中顯現出來了。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電影里演員們(Nicole,Julianne等)出色的演出。從Virginia那副蒼白僵硬表情中透露出抑制的瘋狂,到Laura隱藏在她甜蜜溫柔聲線後的絕望抑鬱情緒,再到Clarissa用自信誇張的話語動作來掩飾內心的無助等等。這部影片的台詞不是很多但都很精闢,幾乎沒有什麼無意義的語句,而且充滿了詩意的唯美。這也與電影的整體風格相一致。由於台詞不多,因此演員在動作表情方面的發揮便起著重要的作用。我感覺這部影片真的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演員們用她們的聲音、肢體、表情來上演著一部戲,戲的名字就是「三個女人的一天,她們的一生」。反正我是被她們的演技徹底征服了,我完全想像不出Virginia、Laura那副身軀臉孔在戲外竟是屬於另一個真實個體的,而這種真實生活中的形象與她們戲中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都幾乎擔心她們拍戲久了會不會引致人格分裂,如此敬業地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中。

正是這所有的鏡頭剪接、配樂以及色調設計等「技術」范疇的出色工作,演員們一流的精湛表演,與故事內容主題本身親密無間的完美結合,成就了這部難得一遇的好電影,以它的藝術價值征服了眾多觀眾。

⑤ 電影《時時刻刻》的所有主題曲和插曲

http://lib.verycd.com/2004/09/29/0000021991.html

⑥ 《時時刻刻》的電影音樂

你裝了eMule嗎?這個是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4/09/29/0000021991.html
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這部電影哦~~後面有專輯曲目的列表~

⑦ 電影《時時刻刻》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電影《時時刻刻》的配樂,旋律感很強的包括:
《The Hours》主題曲
《The Poet Acts》
《Morning Passages》開篇的音樂

⑧ 如何解讀電影《時時刻刻》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飾演),住在1923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飾演),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一個女同性戀者。居住在2001年的紐約市,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8)時時刻刻電影的音樂分析擴展閱讀:

《時時刻刻》幕後花絮:

1、妮可·基德曼為了扮演弗吉妮婭·伍爾芙,造型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對鼻子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似乎她太過於強調表演一個遊走於瘋狂與清醒邊緣,文采飛揚的女性主義先驅,所以她還是不像那個在文學史上位置極其重要,外貌美麗文秀驚人的弗吉妮婭。

2、為了表演好這個角色,基德曼讀了大量她的日記,甚至開始練慣用她的筆跡寫字。作為女性主義的先驅人物,弗吉妮婭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個人的房間》,要求的是女性的解放,這也成為影片的一個隱藏主題。

3、在這部致敬作品中,有眾多英美知名演員。經常扮演硬漢角色的埃德·哈里斯這次扮演一個被艾滋病綜合症折磨的病夫,同樣他也閱讀伍爾芙。而曾經在《哭泣游戲》里有出色表演的米蘭達·理查森則扮演伍爾芙的姐姐,畫家范奈莎。克萊爾·丹絲找到機會和她的偶像梅麗爾·斯特里普合作的機會,在其中扮演斯特里普的女兒。

⑨ 電影時時刻刻中的配樂是什麼

電影《時時刻刻》的配樂,旋律感很強的包括:
《The Hours》主題曲
《The Poet Acts》
《Morning Passages》開篇的音樂

閱讀全文

與時時刻刻電影的音樂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九連真人電影名字 瀏覽:340
林正英帶倆徒弟吃飯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449
極速營救電影完整版在線觀 瀏覽:872
韓國女演員裸露電影 瀏覽:393
大鵬吳君如什麼電影 瀏覽:600
主題電影院濟南 瀏覽:913
遷安市天洋城電影院 瀏覽:869
去電影院看鬼片能讓男女 瀏覽:901
電影院中國全景聲 瀏覽:679
電影解說無版權背景音樂 瀏覽:143
有沒有軟體看圖片就知道什麼電影 瀏覽:188
韓國時間靜止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51
波蘭逃犯被蘇軍德軍追殺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25
兩個女超人打鬥的電影名字 瀏覽:234
有大陸公安香港的電影大全 瀏覽:769
愛情新日本電影 瀏覽:829
大哥大電影粵語版 瀏覽:795
國產老電影大全喜劇電影 瀏覽:815
鄧超喜羊羊紋身電影名字 瀏覽:592
幻影車神女主角電影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