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如何安慰我們
前幾年DG公司從卡拉揚的演奏中精選了一些「慢板」樂章,出了一張專輯。這真是個好主意:卡拉揚指揮的慢板弦樂之精雕細琢、「做工」十足,世所公認。果然這張CD暢銷全球,讓DG賺了不少錢。後來,菲利普公司也如法炮製,從海汀克指揮的馬勒交響曲全集中挑子幾個最有名的慢板,組成一張CD。馬勒的慢板之精美,也仿如卡拉揚之「做工」,可惜目前還不知道這一張的銷路如何。
其實這個「主意」我早就實行過。我把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我最喜歡的慢板集中、轉錄到一卷錄音帶里,以便我深夜睡不著覺、放管弦樂又怕吵鬧鄰居時聽。有一天我太太也坐在我旁邊「監聽」(她怕我喝酒),到後來反而她受不了,說,怎麼放這么悲哀的音樂。
我太太是「喜歡」莫扎特的人,因為我聽的古典音樂她最早表示可以接受的就是莫扎特,而且她是從莫扎特的法國號協奏曲聽起的,還會哼其中一段主旋律。她一直認為莫扎特的音樂「很好聽」,到那一天晚上,她終於了解,莫扎特也會讓你「難過」。
記得曾經在音樂雜志上看到了一個女性樂迷寫的關於莫扎特的文章,其中說到:她喜歡莫扎特,她先生一直瞧不起,認為莫扎特就是旋律優美,沒什麼內容。一直到很久以後,她先生才承認,莫扎特值得一聽。我想,這位「先生」大概屬於「迂」的一型,只有貝多芬、華格納、馬勒這種作曲家才算是深刻的,這種類型的樂迷我想還有不少。
但是,我一直就很喜歡莫扎特,不怕人家笑我「淺薄」,就像我喜歡海頓一樣。我喜歡海頓,因為海頓是農家子弟,而我也是農家子弟(我喜歡的另一名作曲家威爾第也是農家子弟,另外,也是農家出身的德沃夏克,我也正在想出理由去喜歡他——可惜他跟海頓、威爾第還是差了一大截),而莫扎特,正如貝多芬一樣,出生於宮廷樂師家庭,「階級成分」跟我不一樣,而且他從小就在父親帶領下,專門彈鋼琴博取皇帝及貴人們的喜歡和賞賜,然而,你還是不能不喜歡莫扎特。
如果你對「崇拜」莫扎特還沒有十分把握,那我還想告訴你,很多神學家都很喜歡莫扎特,譬如大名鼎鼎的卡爾·巴特,請看他怎麼說:我曾經根據我自己的神學觀點去尋找……我肯定我所表白的,那就是莫扎特啦……我幾乎每天早晨都聽莫扎特的作品……一味沉浸於「教義」上。
巴特講的並不特指莫扎特的宗教音樂,而是他所有的作品。我初看這些話,老實講,有點「不高興」:怎麼可以用我所不喜歡的「神學」去「玷污」莫扎特?不過,神學家和無神論者都可以「崇拜」莫扎特,這倒是一個思考的「起點」。
談到莫扎特音樂中的「神性」,恐怕還需要從他這個人講起。記得有一部電影叫《阿瑪迪斯》(莫扎特的全名是:沃夫甘·阿瑪迪斯·莫扎特),我一個朋友去看了,氣憤不平地跟我說:簡直在毀謗莫扎特。原來電影中的莫扎特據說(我沒去看)常常高聲尖笑、得意洋洋,非常不可愛。我想了一下,覺得這很有可能,而且跟他音樂的「神性」可能還是相通的。
簡單的講,莫扎特這個人根本就沒有「長大」過。自從發現這個天才後,他父親把全部精力都拿來照顧他(他父親說:培養這個天才是他一生的責任),所以,從某些方面來看:莫扎特完全不通「人事」。一旦他脫離父親(莫扎特二十五歲脫離父親掌控,十年後去世),他的生活就完全亂七八糟。他在維也納也風光過好一陣子,要不是他有錢就亂花,後來也不致於就這么窮苦。
這也就是說,莫扎特的「感情狀態」始終停留在「稚子」階段,換句話說,他一直是個「天使」。要不然,你很難解釋,他的音樂為什麼始終那麼「純凈」。很多人都會說,莫扎特的音樂簡直就像「天使之音」,我想,這就是關鍵。
當然,小孩子也有悲哀的時候,也會哭,莫扎特音樂中的悲哀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感人。譬如我們發生了不幸的事,朋友、親人一定「勸慰」我們,教我們不要難過。我想最佳的方式應該是這樣:你也難過得說不出
話來,只是跟當事人一起哭,甚至抱住他哭。只有這種勸慰才是真誠的。莫扎特就是這樣,當他傷心、難過,他就像小孩一樣「純然」的傷心、難過,一點雜質也沒有。你聽他的慢板(特別是鋼琴協奏曲的慢板),就彷彿莫扎特在跟你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然後他就哭了。
莫扎特是個天使,當天使來安慰你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一個得絕症的朋友,在逝世之前一段時間,就只聽得下莫扎特的音樂。當我最悲哀的時候,特別在更深入靜時,我往往也就選聽莫扎特。如果你不相信,你不妨試聽一下他的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我推薦肯普夫彈的,DG 423 885)。那種「純凈」的悲哀會讓你在聽完之後輕輕的嘆一口氣,心裡想:算了,沒什麼好說的了。我很希望哪一家公司能出一張莫扎特的「慢板」。
B. 以《莫扎特》為例,淺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如果沒有音樂的輔助,電影就差不多回到舊時代的無聲電影了,《莫扎特》這部電影說的就是莫扎特的生平,他是天才沒錯,但他太驕傲了,所以引來他人的嫉妒,以至於英年早逝。而且《莫扎特》這部電影基本是以音樂為主的,試想想如果一部講述音樂天才的電影里沒有音樂,會有人看么? 音樂,很多時候可能是一部電影的靈魂。
C. 電影《莫扎特》中的配樂
給神甫聽的是《土耳其進行曲》.改編薩列里的是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其實沒有這回事)。最後的背景配音是《安魂曲》。
D. 通過電影《莫扎特傳》,分析音樂創作者的個性,素質等因素與作品風格的關系
這個我並不太懂,不過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下 莫扎特密碼 這是06年CCTV音樂頻道《經典》欄目為紀念莫扎特誕辰250周年做的一期為期48(貌似是這個數)期的節目,裡面就是通過這部電影介紹莫扎特和其生平,及其作品的,我也是通過那期節目才知道這部電影的。
E. 電影莫扎特的一段配樂
第22鋼琴協奏曲(K.492)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F. 教科書式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是想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嗎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作為一個男人,莫扎特並不如何出色,但他確實是音樂上的天才,是人類歷史的瑰寶無疑。故事非常精彩,作為一個平庸的音樂家,對莫扎特這樣的天才,懷有濃烈而又深沉得彷彿愛情的嫉妒和恨意,薩列里讓我等芸芸眾生心生憐惜。
本片通過嘉列里完美的解釋了什麼叫羨慕嫉妒恨,角選的很特別,以一雙嫉妒之眼窺視天才的一生,片中莫扎特的形成和原本想像的好不一樣,不過想想天才都是瘋子所以也可理解。無與倫比的震撼配樂和演技,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庸才和天才之間一場關於寬恕和嫉妒的斗爭。或許真的是有了才就沒了情商,電影末尾那個連墓碑都沒有的莫扎特,讓我們只能惋惜,為他,也為我們自己。
G. 電影《莫扎特》里莫扎特一首曲子,誰知道,謝謝
管樂小夜曲第10號第三樂章
好像是,你再求證一下
H. 電影《莫扎特》
你到www.emule.com輸入這部電影,看看這部電影有什麼插曲,或者到www.tudou.com不用下載,直接看看這部電影在開始和結尾有沒有相關的歌曲名稱,就可以去KUGOO輸入這些歌的名,聽是不是.
捷克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Milos Forman)在1984年拍攝的《上帝的寵兒》(Amadeus,或譯「莫扎特傳」),則把一直被世人奉若神明的音樂天才重新人格化了。同類題材影片中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英國導演肯·拉塞爾(Ken Russell)在70年代初導演的《音樂戀人》(The Music Lovers,1971)和《馬勒傳》(Mahler,1974)。前者所涉及的是音樂界一段既感人又具神秘色彩的精神戀愛史——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他的贊助人、富孀娜傑日達·馮·梅克之間長達13年之久的友情,由美國演員理查德·張伯倫(Richard Chamberlain)塑造的作曲家的銀幕形象似乎證實了音樂史學家的推斷,即柴科夫斯基是同性戀。後者由英國演員羅伯特·鮑威爾(Robert Po weu)飾演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導演拉塞爾嫻熟運用浪漫色彩濃厚的鏡頭語言,試圖通過作曲家本人的大量作品來揭示這位音樂巨人充滿矛盾與激情、迷茫與探索的精神世界。
http://www.vvpo.com/google/po_3471.htm
www.emule.com
莫扎特彈給皇帝聽的那首曲子,是他改薩列里的。還有就是最後他和薩列里寫曲子的時候,背景配音就是給神甫聽的是《土耳其進行曲》.改編薩列里的是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其實沒有這回事)。最後的背景配音是《安魂曲》。
I. 簡述電影《莫扎特》的故事梗概,分析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莫扎特傳》是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影片中,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英年早逝,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公墓里。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沖突。
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傾倒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埃利的嫉妒。薩利埃利為人自負,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華既令他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利埃利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在生活中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他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生活日漸困窘。
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體一落千丈。薩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戴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安魂曲》寫成了,他自己也終於油枯燈盡,氣絕身亡,死時年僅35歲。
薩利埃利的陰謀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