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 電影《音樂之聲》的鑒賞文章 要2000字左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音樂之無窮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全人類……
用了三小時把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看完,印象最深的除了溫柔善良的女主人翁瑪麗亞、剛毅勇敢的上校特里普先生和那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之外,就是貫穿於整部電影的天籟之聲了。
一、心中有愛,所以心中有音樂
正如瑪麗亞在電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為音樂充滿生氣,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滿了音樂,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鳥兒翅膀,由湖邊飛上樹,我心嘆息像鍾聲飄揚,微笑像是小溪流過,夜晚歌唱像雲雀祈禱,當我奔向山裡心情悲傷,我聽到昔日歌聲,我心就會歌唱,因為音樂的響起,我要再度歌唱……」純真善良的瑪麗亞用歌聲打開了故事的序幕,從她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瑪麗亞的博愛,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瑪麗亞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那群孩子的愛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牧羊人不孤獨
在瑪麗亞教和幾個孩子一起演木偶戲的時候,他們一起唱了一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也因此成了世界各地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牧羊人為何而孤獨?牧羊人其實並不孤獨,因為有王子在聽他唱歌,有客人在聽他唱歌,有小姑和他一起唱歌……我想,那個牧羊人應該就是瑪麗亞的化身吧。
三、Do re mi 的魅力
瑪麗亞和七個孩子的感情正是在Do-re-mi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瑪麗亞用她甜美的歌聲感化了一群調皮性格粗魯怪異的孩子,使他們逐漸接受了瑪麗亞。歡樂大方的Do-re-mi正好給瑪麗亞和孩子們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
瑪麗亞和孩子們
四、深情的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醒來看見它。一朵朵,小白花,潔白而無暇。開不敗的小白花,點綴祖國大地幸福無涯」這首繞梁不絕、盪氣回腸的愛情之歌,既道出了特里普船長對故國的眷戀,又可從中讀出一點特里普對愛情的渴望……
是音樂,讓瑪麗亞變得善良博愛,並收獲了一份真摯的愛情;是音樂,讓嚴肅冷酷的特里普上校成了一位慈祥的父親,挽回了一個零亂的家;是音樂,讓一群個性怪異的孩子變得天真可愛,並使他們懂得了人間的真愛;是音樂,造就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音樂,拯救了一個破碎的家庭;是音樂,道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但在電影《音樂之聲》中,我們不但充分享受到了人間的天籟之音,更是從中感受到了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摯愛之情,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熱愛自然、祖國之情都在這些音樂裡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B. 大學英語電影賞析 簡單描述電影《音樂之聲》的感受
本片被譽為有電影以來最成功的一部音樂歌舞片,整個故事是那麼的完美,以至於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被全世界傳唱,影片也被翻譯成了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上映。該片在全世界受到如此大的歡迎和成功也是很少有的。至今仍然有電影院在上演這部電影,它的意義已經遠遠不是票房收入所能代表的了。影片曾獲得1966年奧斯卡8項提名5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輯。女主角朱莉葉?安德魯斯曾三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該片被好萊塢的電影評論家、《時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選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電影之一」
C. 評析電影 《音樂之聲》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 。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台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為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著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啟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裡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裡那久違的歌聲和溫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著潔白的婚紗,隨著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D. 音樂之聲課文解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音樂之聲》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沖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沖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沖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沖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沖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沖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沖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沖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沖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盡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
E. 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語言賞析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F. 英語電影賞析課應該怎麼上可以放些什麼類型的電影呢詳細些
有一種樂趣來自分析、探索和思考。這就是在說英文電影的賞析課。對電影的深入思考將使觀影的愉悅感更加精微而美妙,無所謂什麼在微博上發表長篇大論說自己的觀後感(這個不好那個不精的言詞最為沒勁)。生活並不是奇觀,電影才是對黑暗中未知事物的探索。理解電影的便捷方式就是主要它在何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有很多自己珍視並產生過共鳴的影片(和電影里的人一起笑、一起激動、一起被那些恐怖的場景纏繞。如:1、美國1975年「納什維爾」本片通過24個人物在鄉村音樂之都的零星活動,呈現了一個行業、地區、乃至一個時代的縮影。2、美國1991「末路狂花」本片所描繪的旅途,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3、美國1965「音樂之聲」在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中,沒有關於戰爭的正面描述,而是更多的通過音樂詮釋了對祖國、家人和生活的熱愛。4、1997「美麗人生」對於二戰的死亡集中營,盡管從來沒有什麼有趣的層面可言,但他通過展現父愛的喜劇語言,描述了人類的自衛。(在電影賞析中從不分年代的久遠來評估某部電影的優秀,因為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壞我們觀影的樂趣)
G. 《音樂之聲》的寫作特點和表現手法
看你就是在讀初三或者你沒事干.玩寫作特點??或者是老師.但是老師沒這么無聊!! 言歸正傳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我也無聊,鄙人給你個作業做做.別上網找答案!!!!
1.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2:修遭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為這樣的比榆恰當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