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柏林電影節德語

柏林電影節德語

發布時間:2021-07-22 01:27:25

1. 德國首都柏林的英文就是Berlin嗎 我知道德語是Berlin,但英文是什麼

也是Berlin

2. 柏林在德語中是什麼意思

柏林 Berlin 這個詞最早見於1244年的文獻記載。
Berl 這個詞根,可以理解成「沼澤」(Sumpf)的意思,而in是在地區命名中非常常見的詞根。
所以,柏林(Berlin)這個詞的最初意思就是 「沼澤之地」(Ort im Sumpf)

自己在網上找德語資料翻譯的。

3. 奧斯卡金像獎和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還有威尼斯電影節有什麼區別

國籍不同。

奧斯卡主要是頒獎給好電影,奧斯卡在電影藝術成就方面是最高的。柏林電影節則同過影片展播的形式,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電電影節之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

4.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5. 柏林電影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
簡介: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

6. 第57屆柏林電影節

57屆柏林電影節
時間:北京時間2月8日至2月18日 頒獎地:主會場 Berlinale Palast

評委陣容
第57屆柏林電影節日前公布了評委會陣容,今年將有七位國際影星和電影專家參與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一同決定金熊與各項銀熊獎的歸屬。《計程車司機》的編劇保羅·施拉德將出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香港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將同巴勒斯坦女演員希亞姆·阿巴斯、德國老牌演員馬里奧·阿多夫、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加西亞·貝爾納、美國影星威廉·達福,以及丹麥電影剪輯師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出任評委。

評委會主席:保羅·施拉德

作為導演,《美國舞男》是保羅·施拉德最為著名的作品,當然,施拉德更為著名的身份是《計程車司機》(1976年)的編劇,該片的劇本幾乎改寫了美國電影發展史。他與馬丁·斯科塞斯之後還成功合作了《憤怒的公牛》(1980年)和《耶穌最後的誘惑》(1988年),延續了這對黃金搭檔的輝煌。1978年,施拉德首執導筒推出影片《藍領》,1985年又執導了《三島由紀夫傳》,1991年,他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小說的影片《迷情殺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2年,他執導的犯罪劇情片《迷幻人生》曾參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角逐。

評委

施南生

香港知名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曾被美國權威業內雜志《綜藝》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電影人之一。由她監制的影片包括曾創造香港電影神話的《無間道》以及徐克的《七劍》。

希亞姆·阿巴斯

這位巴勒斯坦女演員同時也為電影創作劇本並曾任導演。2004年的《生生舞不息》和2004年的《敘利亞新娘》中,她充分展現了自己超寬的戲路。去年,由她主演的《天堂此時》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她還曾出演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馬里奧·阿多夫

德國演員馬里奧·阿多夫曾出演過超過1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他曾出演過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執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和《鐵皮鼓》、法斯賓德的《羅拉》和迪特爾執導的《羅西尼酒店》。

蓋爾·加西亞·貝爾納

他的銀幕表演處女作就是阿萊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情是狗娘》,這位墨西哥男演員的魅力自此一直在國際影壇閃光。巴西導演沃爾特·薩勒斯之後選擇他在《摩托車日記》中出演青年時代的切·格瓦拉,還曾主演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他主演的《睡眠科學》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他與伊納利度二度合作的新片《通天塔》也是今年奧斯卡獎的有力爭獎影片。

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位列當今口碑最佳的幾位美國實力派演員之一。他塑造過無數復雜、陰暗、內心糾結的角色,1980年,他憑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國之門》一鳴驚人,1986年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近年來,他在商業和藝術電影兩方面平均用力,在《蜘蛛俠》大獲票房成功的同時,他還不斷與科南伯格、拉斯·馮·特里爾、斯科塞斯等導演合作。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

她曾擔綱丹麥知名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迄今為止幾乎每一部作品的剪輯師,其中包括《醫院風雲》、《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狗鎮》以及《曼德萊》。

開幕片《玫瑰人生》

另據電影節組委會本周三發布的消息,法國「小鳥歌後」埃迪思·皮亞芙的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將開啟本年度的「金熊」之爭。

在埃迪思·皮亞芙逝世近40年後,由法國投拍的影片《玫瑰人生》從追思和揭秘這兩個角度出發,重現了這位法國傳奇香頌女伶充滿激情的生平故事。該片由音樂錄影帶導演奧立維埃·達昂執導,瑪麗昂·歌蒂亞主演,「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將飾演發掘皮亞芙的伯樂。

生前,皮亞芙與讓·谷克多、瑪琳·黛德麗、伊夫·蒙當是好友,而她天鵝絨般高亢婉轉的嗓音以及獨特的舞台風格永遠與《玫瑰人生》、《不,我沒有遺憾》、《愛之頌》等經典香頌名曲被歌迷永遠銘記。在輝煌的舞台燈光以外,皮亞芙在其喧囂的一生中曾被指控謀殺、經歷獨子夭折的悲痛,以及兩次失敗的婚姻,並捲入了法國保衛戰……現年30歲的女演員歌蒂亞表示,即便皮亞芙並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歌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絕對是電影的好素材,「不管你愛不愛皮亞芙,是不是了解她,你都會願意去看一看這位不凡女人的不凡故事。」

----------------------

柏林電影節的來歷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等

------------
又:
柏林國際電影節始於1951年,最先是出於美國文化政治的動機,讓西方世界的三條聯盟有更為廣泛的理念。在二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柏林成為自由社會的樣板,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這一電影節就成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瑪-伯格曼,薩提瓦伊提-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以及法國導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電影節中贏得了國際輝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有一段很明顯的停滯期。1970年出現了公眾呼聲,但與越戰影片的出現並非巧合。1971年,除了傳統競爭以外,還開創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第一部蘇聯電影在該電影節參展,東德也參加了這一屆電影節。政治氣候發生了改變,兩德之間的各種協議紛紛簽署。從此,柏林電影節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國際電影製作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它在東西方之間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有四位導演對柏林電影節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阿爾福雷德-鮑爾是奠基者;沃爾夫-唐納引入了改革,烏爾里奇-格雷格創立了論壇,莫里茲-德-哈德恩則是自1979年以來競爭機制、全景電影、電影回顧和兒童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開創的功臣。
雷尼-辛特尼斯和柏林熊
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1988-1956)因為她的動物塑像而一舉成名。從柏林工藝學校畢業後,二十年代她的名氣急升,1931年她進入了普魯士藝術學院。由於國家社會主義的提升,1934年她被迫離開了學院,但二戰以後,她又重新得到了認可,有各種教學講座邀請她,獎項和榮譽紛紛踏至。而自1951年開始的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
電影節的金熊像雛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設計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皮爾-雷本和柏林電影節主題樂
為紀念柏林電影節50周年,電影作曲家皮爾-雷本譜寫了新的電影節主題樂。新主題樂強調了電影節的片頭,每部電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這段片頭。
雷本與法斯賓德合作多年,還與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國導演有過合作。如今他被認為是享有國際名聲的最為著名的德國電影作曲家之一。
皮爾-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為柏林電影節創作主題樂的想法。那時法斯賓德因為影片Veronika Voss獲得了金熊獎,為此雷本覺得應該給電影節一個音樂禮物,一個特別的主題樂。作品在1990年第40屆電影節為官方電影節所認可,自此每部在電影節放映的影片的片頭都要播出這段主題樂。

--------------------

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終身成就獎 阿瑟·佩恩

7. 關於《柏林電影節》的德語翻譯

《柏林電影節》的歷史介紹
Die Grünng der 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1951 geht auf eine Initiative der drei Westalliierten im Nachkriegs-Berlin zurück. Die Stadt verstand sich - sechs Jahre nach Kriegsende - als "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 Man wollte ihre einstige Bedeutung als europäische Kunstmetropole und Filmstadt wiederbeleben. Der amerikanische Filmoffizier Oscar Martay berief 1950 ein vorbereitendes Gremium mit Vertretern aus Politik und Filmbranche, das die Weichen für das Filmfestival stellte. Als Festivalleiter wurde Dr. Alfred Bauer, der nach dem Krieg u.a. als Filmhistoriker und Filmreferent der Britischen Militärregierung tätig war, ernannt. Am 6. Juni 1951 eröffneten im traditionsreichen Titania-Palast die ersten 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Als Eröffnungsfilm lief Alfred Hitchcocks "Rebecca", dessen Hauptdarstellerin Joan Fontaine einer der vielumjubelten Festival-Gäste war. Beim Publikum waren die Filmfestspiele sofort ein großer Erfolg und zwölf Tage stand die Stadt im Zeichen internationaler Filme und ihrer Stars. Für Besucher aus dem Berliner Ostsektor wurden die Filme zu verbilligten Kartenpreisen in einem eigenen Kino gezeigt. Der besondere politische Status von Berlin verhinderte allerdings die Teilnahme von Filmen aus sozialistischen Staaten für viele Jahre. Erst mit Willy Brandts außenpolitischen Initiativen und nach der Unterzeichnung der Ostverträge Anfang der 70er Jahre nahmen Filme des damaligen Ostblocks an der Berlinale teil. Bereits beim ersten Festival wurde als offizieller Preis der "Goldene Berliner Bär" nach einer Vorlage der berühmten Bildhauerin Renée Sintenis eingeführt. In den ersten Jahren wurden die Preise noch über Publikumsabstimmungen ermittelt.
Nachdem 1955 die Berlinale offiziell mit den Festivals in Cannes und Venedig gleichgestellt wurde, konnte das Festival 1956 erstmals eine internationale Jury einberufen, die den "Goldenen" und die "Silbernen Bären" vergab. Präsident der ersten Internationalen Spielfilmjury 1956 war der französische Regisseur Marcel Carné. Innerhalb weniger Jahre etablierte sich die Berlinale im internationalen Festivalgeschehen. Bereits 1959 nahmen 53 Länder mit ihren Filmen am Festival teil.

Große Stars wie Gary Cooper, Sophia Loren, Richard Widmark, Jean Gabin, Henry Fonda, Errol Flynn, Cary Grant, Jean-Paul Belmondo oder Rita Hayworth waren Gäste der ersten Berlinale-Jahre. Neben dem Glamour zeigten die Filmfestspiele aber auch neue cineastische Strömungen. Regisseure wie Akira Kurosawa, Ingmar Bergman, Satyajit Ray, Roman Polanski und die "Nouvelle Vague"-Regisseure Jean-Luc Godard, Francois Truffaut und Claude Chabrol feierten ihre ersten internationalen Erfolge in Berlin.

Weder die Berlinale noch die Festivals in Cannes und Venedig blieben von den politischen und gesellschaftlichen Protesten Ende der 60er Jahre unberührt. Der Ruf nach Reformen wurde laut. 1970 kam es rch einen Film zum Thema Vietnam ("O.K." von Michael Verhoeven) zum Eklat. Die Jury trat zurück, das Wettbewerbsprogramm wurde abgebrochen. In den Diskussionen wurde eine zusätzliche unabhängige Festivalsektion gefordert, die junge progressive Filme präsentieren sollte. 1971 wird das "Internationale Forum des Jungen Films" neben dem traditionellen Wettbewerb etabliert. 1974 nimmt erstmals auch ein sowjetischer Film am Festival teil, ein Jahr später beteiligt sich zum ersten Mal auch die DDR. Im Laufe der 70er Jahre konsolidierte sich das Festival. In den kommenden Jahren wurde der Wettbewerb für Filme aus Osteuropa und Asien erweitert, außerdem gab es nun die "Deutsche Reihe" und das Kinderfilmfest. Die konzeptionelle Verantwortung der filmhistorischen Retrospektiven lag jetzt auf der Deutschen Kinemathek (heute: Filmmuseum Berlin - Deutsche Kinemathek). Die Berlinale erwies sich erneut als wichtiger kultureller und politischer Knotenpunkt zwischen Ost und West, was auch 1990 nach der Wiedervereinigung Deutschlands zum Ausdruck kam. Mit 15.000 Fachbesuchern, darunter 3.500 Journalisten aus rund 76 Ländern, gehört die Berlinale zu den größten und renommiertesten Medien- und Branchen-Events, sowohl unter künstlerischen als auch filmwirtschaftlichen Aspekten. Bei der Berlinale 2002 wurde eine erste Initiative für die Neupositionierung des Festivals ergriffen. Mit der neu geschaffenen Sektion Perspektive Deutsches Kino wurde die deutsche Filmszene stärker in das Festival integriert und eine Plattform für den deutschen Nachwuchs geschaffen. Seit dem Jahr 2002 sind die 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ein Geschäftsbereich der Kulturveranstaltungen des Bundes in Berlin GmbH. Die öffentlichen Zuwenngen stammen somit aus dem Bundeshaushalt.

8. 請問,誰有這些德語電影的德語字幕啊,(柏林蒼穹下,四分鍾,想飛的鋼琴少年,伯爾尼的奇跡,帝國陷落)

你要得太多了,我能把柏林蒼穹下,四分鍾,想飛的鋼琴少年,伯爾尼的奇跡,帝國陷落發給你。
已發

9. 德國拍的電影很少嗎為什麼很少德語電影

只是中國這邊看德國電影的機會少而已柏林電影節很有名的疾走羅拉死亡實驗(今年美國翻拍了,叫叛獄風雲)竊聽風暴赤腳情緣

閱讀全文

與柏林電影節德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0年代新疆電影大全 瀏覽:508
有哪些可以免費看會員電影的網站 瀏覽:155
王道電影高清完整百度雲 瀏覽:348
介紹一個喜歡的電影英文怎麼寫 瀏覽:870
現在電影為什麼更多泰國元素 瀏覽:899
奧特兄弟在哪個電影完整版 瀏覽:826
電影四根羽毛1939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705
兒童看抗日電影觀後感作文 瀏覽:666
最近有個穿越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70
cctv6電影頻道的平板廣告音樂 瀏覽:723
荒島求生電影觀後感300字 瀏覽:469
棟篤神探電影粵語土豆 瀏覽:780
關於地理的電影觀後感1000字 瀏覽:263
韓國有一部旅遊犯罪的電影 瀏覽:736
賈玲最近上映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64
電影寵愛的結局 瀏覽:201
講述泰森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21
泰國大佬愛上一個女孩的電影 瀏覽:632
唐人街探案3電影配樂名字 瀏覽:820
電影動漫成熟男頭像圖片大全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