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刀傾城裡和王五打擂台的人演員真名叫什麼啊為什麼他和楊凡這么像呢
你問的是那個 花拳神技 的 步亭? 沒發現很像啊,更不說那個步少館主了
② 霍元甲、陳真、黃飛鴻、大刀王五、葉問、李小龍、甄子丹、李連傑。對這些人功夫的實戰水平做一個排名。
應該是大刀王武,你說得就霍元甲,葉問,黃飛鴻還有李小龍應該比較厲害,其他的就不好說了,李連傑肯定比甄子丹厲害畢竟連續幾年武術冠軍那時候的中國武風還是有點水準的,我們來說說他們鼎盛時期最厲害。 大刀王五是拜名師下但有天賦幾年就贏了師父,師父是武風很牛的滄州而師父是雙刀最厲害的,王五能幾年贏基礎和天賦也是有的,且常壓鏢,經過生死的人,名氣和霍元甲,黃飛鴻其名,但打鬥用武器王五肯定最厲害,不用武器應該是霍元甲,李小龍雖厲害但不用腳可以在裡面排第一,黃飛鴻學的就是腳,用腳最厲害,葉問是徒子徒孫多加上流行永春,本身是沒有清朝這些經歷生死的人厲害的,但名氣最大肯定是葉問。所以樓主要定下規則,要不真不好說。 原版,手打。
③ 現在的武術是中國真正的傳統武術,還是變了味的花拳綉腿
現在大師練的武術不是真正的國術,是神話了的表演套路,武術來源於戰場,拳術脫胎於兵器,武術是殺人術,真正的武術只有基本技術和單式及耐力打擊力實戰訓練,套路只是訓練身手協調的一種方法,可有可無!
數學世界通用,其實武術也是一樣的,只是各國文化不同,訓練方法不同,個人理解不同造就如今各個流派,就好比一個人,今天穿羽絨服休閑褲腳穿休閑鞋,明天換一套西裝革履腳穿皮鞋,脫了衣服還是同一個人!
把套路當中國武術歸功於政府,歷屆全運會武術比賽是比套路動作美觀不美觀,難度系數高不高,體育總局甚至不允許教有危險的武術動作,有很多教練和所謂的武術冠軍根本就不懂實戰,打起來還不如沒練過的街頭混混,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個全運會套路冠軍在西安街頭被兩個小混混打的抱頭鼠竄!
真傳一張紙,假傳萬本書,武術其實就是那幾下基本技術,加上實戰心得(殺式)和打熬筋骨皮(耐力,打擊力,抗打能力),四大名著水滸傳里就寫的清清楚楚,史進原先練的都是假的,王進教史進武術前後不過一兩個月,史進武術就脫胎換骨,而且每天在家使槍弄棒打熬筋骨皮,現在泰拳,拳擊,綜合格鬥都逃不過此訓練內容!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自然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動物世界貓科動物捕獵技術都差不多,但體型小的基本是體型大的食物,當體型大的貓科動物體力衰老或生病也會成為小型食肉動物的菜,犀牛如果不是皮厚肉糙(抗打能力強)和角(打擊力)沖擊力強也是食肉動物的菜!
④ 有關中國功夫的電影有哪些
1、中國功夫的歷史
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
武術緣起於中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就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
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後,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太極學說,從此奠定了中國武術的體系。少林派功夫代表潘國靜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時,盛行角力、擊劍,還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時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時期則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意味著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2、中國功夫的特點
第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作為體育運動,在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但又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
第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
3、中國功夫的作用
第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
第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
第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4、各種功夫舉例:
猛鶴拳、形意拳、三晃膀大洪拳、戳腳翻子拳、米組拳、八卦掌、八極拳、查拳、大悲拳、峨嵋鐵臂金剛捶、花拳、臨清潭腿、劈掛拳、三皇炮捶、太極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詠春拳等等
⑤ 《大刀王五》是電影嗎還是電視劇啊模糊印象里有,但記不清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了!
《大刀王五 (1973)》是由張徹導演,陳觀泰、李麗麗、貝蒂、岳華、李修賢主演的電影。
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1844—1900年)
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回族。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王五齣生貧寒,三歲時父親又因疾去世。他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很小便開始干各類雜活,後來又拜肖和成為師,為習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滄州當時最有名的武師當屬雙刀李鳳崗。為了修習更高的武藝,王五便想拜他為師,卻多次吃了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王五不負師父重望,幾年下來功夫已不在師父之下。為了把他鍛煉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經過幾年的鍛煉,王五告別了師父,周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後又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了一家鏢局當了鏢師。
光緒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加上朋友的幫忙,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區)自開了順源鏢局(後來遷往廣安大街)。順源鏢局活動范圍廣大,北自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市清江浦。他規范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紅火,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甲午戰爭失敗後,御史安維峻上疏,力陳議和之弊,要求嚴懲誤國者,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戍邊。王五齣於義憤毅然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回京後,王五便在香廠籌開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更為人們所稱道和廣為流傳的是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預變法。在此期間,王五擔負起了譚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9月27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剛毅監斬於宣武門外菜市口,王五得知後悲痛欲絕。為了繼承譚嗣同的遺志和復仇,王五多次組織人員進行暗殺活動,終未果,使王五反抗清廷的決心自此更加強烈。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將順源鏢局團團圍住。終因寡不敵眾,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
大刀王五被殺後,頭被掛在城門上,家人無法給王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說後,隻身趕來,夜裡將王五的頭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現在王五故居南房西側的一間房子里。
當年王五在北京頗有威信,眾人贈有「德容感化」和「義重解驂」兩塊匾額,掛在門的東西兩側,後來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取下來當了床板。門前原來有個軒豁空場,高高飄揚著源順鏢局的杏黃大旗,現在已經被公廁佔了大半個地方。據說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躍進」時期進了煉鋼爐。
大刀王五的事跡被編入邵氏影片《大刀王五》、電視劇《大刀王五》和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
編輯本段(釋義二)電影人物
大刀王五(1985)·西安電影
導演: 於連起
編劇: 馬賢達、賈琪、王吾增
類型: 故事片
地區: 中國大陸
製作單位:西安電影製片廠
主要演員
戈春艷 (飾 飛鳳)
王曉忠 (飾 王五)
趙長軍 (飾 猴俠)
姬麒麟 (飾 譚嗣同)
王華 (飾 苟風濤)
馬振邦 (飾 馬芬)
趙志剛 (飾 扁擔張)
蘇文玲 (飾 玉娘)
董洪林 (飾 阿布都拉)
路峻 (飾 胡七)
牛盛文 (飾 光緒)
尋峰 (飾 小五)
攝影: 牛漢、駱永晟
美術: 蘆廣才、韓世華
錄音: 洪嘉惠、李萍
作曲: 向音
剪輯: 許月蘭
副導演: 於琦
化裝: 孫偉
照明: 姚卓璽、朱秦生
道具: 姚振田、雷小剛
服裝: 劉新年
煙火: 張東海
置景: 黃雲福
繪景: 王影兵
演奏: 西安電影樂團
演唱: 李明著
指揮: 張玉龍、閻惠昌
武打設計:馬振邦、趙長軍、董洪林
製片: 趙潤生、申增起
【主要簡介】:
清朝末年,在以慈祥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為首的帝黨之間斗爭日漸激烈之際,「京師大俠」大刀王五開設鏢局,奔走江湖,擺設擂台,招聚愛國俠客義士,以圖共同舉事,反清滅洋、振興中華。但他原來的師兄弟苟風濤賣身投靠了刑部尚書,告王五謀反,沖散擂台並捉拿王五問罪。
邵氏影片《大刀王五》
年 代: 1973
地 區: 香港
片 長:
導 演: 張徹 (Cheh Chang) / 鮑學禮 (Hsueh Li Pao)
編 劇:
類 型:
別 名: 大刀王五(港)
主要演員: 岳華 陳觀泰
劇情簡介:
清未民初,一個目不識丁的草莽英雄,大刀王五原為京城鏢師,為人仗義,廣結天下義士,認識了革命六君子。他為了救康有為,梁啟超,不惜深入險境。他最佩服鼓吹革命的譚嗣同,認同他的理想,要革命,必先流血,唯有從容就義。這個獻身愛國的理想其實是張徹的個人寫照,張徹的文章極佳,寫過影評和政評,觀點獨到,甚得兩岸重視。電影充滿張徹澎湃的愛國情操。在最後高潮,王五在屋頂被包圍,被人開機槍橫掃,電光激閃,以死明志,拍出俠之大者的至高境界。
編輯本段(釋義三)人名
王五,人名。
多見於小說、電影或媒體中,應場景不同,有如下意義:
- 跑龍套的角色(電影、小說)
- 不願透露姓名的角色(媒體)
多數情況下,張三、李四、王五這幾個名字會一同出現。
編輯本段〔釋義四〕電視電影
簡介
片名:大刀王五
地區:中國香港(TVB)
類型:古裝武打
集數:1集
首播:TVBI
語言:粵語
演員:鄭浩南 尹揚明 藍潔瑛
劇情介紹
一把大刀 、沾盡血腥無數 、刀客淪為欽犯 、問世間誰是英雄。
清末年間,捕快王五 (鄭浩南) 專替朝廷緝拿欽犯,因擅用一把大刀而被稱為「大刀王五」。時御史安曉仁直言上疏,彈劾太監李連英干預朝政,觸怒慈禧。禧命五剿殺仁全家,五為免錯殺忠良,竟公然抗命,因此招致滅門之禍。五之妻子 (藍潔瑛) 慘遭殺害,五遂攜幼子流浪天涯。 大內都統薩多 (尹揚明) 受命追殺五父子,五與多雖惺惺相惜,然而二人最終仍難逃一場生死戰...
⑦ 英雄人物故事
鏈接:https://pan..com/s/1HPLMh4SQ9rqQ9N0w2taASw
這里有中外人物的成長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⑧ 求與 (大刀王五) 那個年代背景的並且類似的電視劇或電影,多而且好的加分,說出片名就行,但要符合要求
燕子李三?
⑨ 誰叫霍元甲
乖乖,這個問題問的: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清朝末著名愛國武術家,精武體育會創始人。
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西青區南河鎮,為紀念霍元甲這位名震中外的愛國武術家,經天津市民政局審核並報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鄉天津西青南河鎮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為精武鎮)。
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有多部影視作品描述他的事跡。
霍元甲 - 生平
霍元甲生在一個密宗拳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因霍恩第的秘蹤拳出神入化,所以很多大商人都求他保鏢,霍恩第只鏢窮苦百姓,清白之人,對貪官污吏決不保鏢。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棟,元甲排行第二。據說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練習,並在24歲那年5分鍾之內擊敗了一位僅僅用三式打敗了霍元甲的哥哥與弟弟的人。之後霍元甲創辦了迷蹤拳。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葯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台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大力士被霍元甲親自擊敗)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為理由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精武體育會」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武館,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即逝世。元甲被商會下毒而死。
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於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於父傳兄弟之機。苦練於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准父兄一起習武。 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於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將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蹤拳」,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大俠劉振聲慕名來津,求拜於元甲門下。霍察其正直,遂收為弟子。從此破了霍家拳「傳內不傳外」的先例。 元甲俠肝義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變法遇難,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難津門,與元甲一見如故,遂成至交。後王子斌在京遇難,被八國聯軍梟首示眾。元甲與劉振聲潛入京城,盜回首級,並取得《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協助,將義士身首合葬,盡了朋友之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國人來津在戲園賣藝,他在報紙上登出廣告,自稱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國無敵手。霍元甲見了廣告,並聽說俄國人還當場信口雌黃,侮蔑中國人無能,極為氣憤,當即邀懷慶會館主人農勁蓀和徒弟劉振聲前往戲園,見到俄國大力士在台上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國」如有能者,可登台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裡還坐得住,不顧眾人勸阻,一個箭步,氣宇軒昂地跳上戲台,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在這台上與你較量」。此時翻譯將霍元甲生平來歷告知俄國人。此俄國人聞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連忙將霍元甲讓進後台,霍元甲當場質責俄國人:「為何辱我中華?」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是重登廣告,必須去掉俄國人是「世界第一」的說法;二是要俄國人公開承認侮辱中國的的錯誤,當眾賠罪謝過;否則就是第三個條件:我霍某要與之決一雌雄,並命其當機立斷,色厲內荏的俄國力士哪敢出場比武,只好答應了前兩個條件,甘願登報更正和公開承認藐視中國人的錯誤,從而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也稱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我「東亞病夫」。霍應友人邀赴上海約期比武。懾於霍元甲拳威,對方以萬金作押要挾,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應願出萬金作押。對方一再拖延,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文曰:「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聲言」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霍公之聲威使奧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膽而逃,連公證人,操辦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1910年9月,日本柔道會會長率十餘名技擊高手與霍較藝,敗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間見霍嗆咳,薦日醫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輓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葯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此外還有有關霍元甲的長篇歷史小說《津門大俠霍元甲》,作者:馮育楠,百花文藝出版。通過作者考證的一些史料,基本再現了一代大俠霍元甲的風貌。
霍元甲與精武體育會
精武體育會由大俠霍元甲創建,本會對會員之約束甚嚴,凡入會者,必有介紹人,入會後,若發現有不規則行為,立予開除會籍。精武會創辦於1910年,初由:陳公哲,農勁蓀,陳其美,陳鐵生等倡導,是中國建立最早的體育團體。 精武以體,智,德三星會旗和三星會徽為標記,代表精武以體,智,德三育為宗旨,倡導和發揚愛國,修身,正義和助人的精武精神,還訂有包括人格,風度,言行,服務,友誼等行為規范。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灘立足後,同盟會再接再厲,於1909年當年就開始在閘北的王家宅籌備 「精武體操會」,自然掛的是霍元甲的名頭:由霍主持精武技擊並習軍事,農勁蓀擔任會長。 「精武體操會」宣稱以提倡尚武精神為目的,招收12~35歲的健康男子,每人收會費銀元2元。
次年,大清政府依法批准成立「精武體操會」,首批會員73人,成為日後反清的骨幹。而霍元甲本人也在隨後不久離奇死去,一般認為是被日本人下毒致死。
其實,類似精武體操會這樣的武術團體,在晚清及民國初年,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涌現。這其間,自然有著強身-強國的樸素追求,但背後也摻雜了各種政治勢力跑馬圈地、拉桿子聚團伙、以期實現「槍桿子(包括刀把子)裡面出政權」的現實目的。 (摘自12月7日《中國經營報》作者雪珥,原題為《同盟會:霍元甲旋風的幕後推手》)
霍元甲 - 逝世原因分析
又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葯害死。這個說法,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一個人物。
有一個說法是霍元甲死於肝病,霍元甲長久以來患黃疸。眾所周知,當時霍元甲患了肝臓之病。但是,必須指出的是,1989年,霍家在給霍元甲與其妻墳墓遷移時,發現霍元甲的遺骨上有黑色斑點。經過天津市公安局實驗室檢測該黑色斑點為砷化物(即砒霜)。另外,當時霍元甲的主治醫生是日本人。
根據精武體育會創辦人陳公哲記錄:「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時,時發時愈。日人有賣仁丹葯物者,時到旅邸,出葯示霍,謂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霍先生得病之由,謂少年之時,曾練氣功,吞氣橫闕,遂傷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蠟黃,故有黃面虎之稱。自遷之王家宅後,霍先生病轉加劇,由眾人送入新閘路中國紅十字會醫院醫治二星期,即行病逝。眾人為之辦殮,移厝於河北會館,時在1909年陰歷八月間。越一年運柩北返。」
霍元甲 - 故居紀念館
霍元甲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 ,1986年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
1997年,在其原址翻蓋成青磚瓦房的三合院。跨進小院門樓,是一鑲有「福」字的影壁牆。影壁牆後面是一明四暗五間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廂房一間,中間正房掛著霍元甲遺像,兩側是霍東閣在霍元甲遇害後所寫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西屋霍元甲書房牆上高掛著孫中山為精武體育會的題詞:「尚武精神」。故居內陳列了一些霍元甲練武時所用的武器和精武會的會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過的遺物。霍元甲陵園位於小南河村南,佔地近一公頃,整體建築採用軸線對稱式布局。由神道、石獅、享殿、石牌坊、寢園組成。陵園還設有霍元甲生平事跡陳列館,展覽包括四部分:一、幽燕之初露鋒芒;二、奮發智勇,誓雪國恥;三、創建精武,強國強種;四、愛國精神,發揚光大。霍元甲的棺木於1989年4月29日遷葬於此。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從建成之日起已有數萬的愛國人土前來參觀瞻仰,重溫霍元甲這位愛國英雄的傳奇事跡和感人精神。如今,紀念館已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他的傳奇被多次拍成電影及電視劇。(包括80年代的大俠霍元甲的黃元申、陳真的高雄、近日的李連傑)
霍元甲 - 霍元甲旋風
1909年春,上海灘颳起了一股霍元甲旋風。
旋風起源於前來中國走穴淘金的英國大力士奧皮音。這個來自英倫的 「型男」在位於四川北路的亞波羅影戲院(ApolloTheatre)表演舉重、健美等,嚴格地說,無非是個走江湖、賣把式的洋藝人,在技擊格鬥方面,只會些花拳綉腿的招式。
洋賣藝的當然也要吆喝,指望大清國人民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奧皮音的吆喝有點過頭,在舞台上公然表示要與華人打一場擂台,被報刊記者們一炒作,成了對「東亞病夫」的挑釁與侮辱,深深地傷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傷的感情,於是,「滬人嘩然」,群情洶洶,渴望著本土英雄們挺身而出,為國爭光。霍元甲就在這個時候閃亮登場。
為霍元甲在幕後做策劃的,是他的哥兒們農勁蓀。農勁蓀在天津經商,身家富裕,在經濟上一直照顧霍元甲。據說他也是霍元甲在政治上的啟蒙者及幾乎所有事業的幕後主持者,正是在他的諄諄教誨及不懈的包裝下,霍元甲從靠拳頭吃飯的一介武夫,最終樹立了類似民族英雄般的光輝形象。
農勁蓀是同盟會會員,他的背後還有一個更為隱秘的推動者:陳其美。陳其美是孫中山的助手,也是當時籍籍無名的蔣介石的結拜兄弟。身為青幫骨幹與同盟會高級幹部,陳其美在上海負責協調這兩大幫派的造反事宜。依靠黑幫鬧革命屢戰屢敗後,同盟會便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此時,大清政府正在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寬容局面,在地方自治運動中,一些以強身健體為旗號的民間准軍事力量紛紛出現,同盟會自然也要抓住機遇,「希望十年內訓練出千萬名既有強健體魄,又有軍事技能的青年以適應大規模革命運動和改良軍事的需要」(陳其美語錄)。霍元甲在江湖上名頭響亮,而且又是農勁蓀的哥兒們,自然是第一選擇。
事實證明,同盟會策動霍元甲迎戰已經在上海家喻戶曉的奧皮音,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借勢公關」。報刊連篇累牘地進行報道,霍、奧之戰儼然成為事關中華民族尊嚴與臉面、彰顯「黃魂」(即黃種人的魄力)的巔峰對決。
萬眾矚目之下,策劃者們開始在上海著名的「張園」內搭建大擂台,「高達4尺,寬廣20尺」。霍元甲在報上刊登廣告,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一試」,並宣稱「專收外國大力士,雖銅筋鐵骨,無所惴焉! 」
吊足胃口的霍、奧之戰,最後沒有上演。主流的說法是,奧皮音被霍元甲和其所代表的中國真功夫嚇破了膽,落荒而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樣的結局,自然是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帝國主義分子的威風。
而據居間擔任翻譯的另一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的小同鄉陳公哲回憶:「奧皮音初來中國,不曉國人拳術比賽方法,只取西洋拳術比賽規則,手戴皮套,只擊腰圍上部,不許足踢。霍元甲則以中國擂台打鬥方法,手足並用,無所限制,如有死傷,各安天命。彼此協商,未能獲得協議。 」其實,奧皮音無非是個跑碼頭的賣藝人而已,「嘴大」並不意味著「無腦」,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沒必要非把大英帝國的榮譽套在自己身上,與中國功夫名家性命相搏。
總之,在這場高調宣揚的比武中,霍元甲已經不戰而勝。為了滿足台下觀眾的熱情(筆者尚未查證到同盟會設定的入場券票價),主辦者只好邀請觀眾上台打擂,「以不傷對方為原則,以身體倒地分勝負」。一場關繫到民族榮譽的大戰,至此演變為一場集體聯歡。霍元甲及其徒弟自然是輕松獲勝,自此在上海灘打響了名頭。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灘立足後,同盟會再接再厲,於1909年當年就開始在閘北的王家宅籌備 「精武體操會」,自然掛的是霍元甲的名頭:由霍主持精武技擊並習軍事,農勁蓀擔任會長。 「精武體操會」宣稱以提倡尚武精神為目的,招收12~35歲的健康男子,每人收會費鷹洋2元。
次年,大清政府依法批准成立「精武體操會」,首批會員73人,成為日後反清的骨幹。而霍元甲本人也在隨後不久離奇死去,一般認為是被日本人下毒致死。
其實,類似精武體操會這樣的武術團體,在晚清及民國初年,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涌現。這其間,自然有著強身-強國的樸素追求,但背後也摻雜了各種政治勢力跑馬圈地、拉桿子聚團伙、以期實現「槍桿子(包括刀把子)裡面出政權」的現實目的。 (摘自12月7日《中國經營報》作者雪珥,原題為《同盟會:霍元甲旋風的幕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