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韓微電影節,通過微電影節的平台可以為中韓兩國的電影市場增力。微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在為業界打開市場空間的同時,也有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有網路測評機構預測,與廣告相融合的微電影,到2014年將可能達到10倍的增長空間。「小體積」的微電影,或將成就品牌內容的「大理想」。
⑵ 為什麼三大國際電影節影響力比奧斯卡弱這么多
奧斯卡比三大國際電影節強的概念只普遍存在亞洲,因為亞洲人對於商業電影以及民族上的強者為尊概念讓其對美國和奧斯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反而歐洲因為是所謂舊大陸的關系,瞧不起美國暴發戶,反而更喜歡文藝片,所以作為老牌帝國的歐洲奧斯卡是比不上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再加上奧斯卡喜歡自己玩自己的並不國際化,
⑶ 中國電影在三大電影節比韓國好嗎
中國電影在三大電影節總體成績應該比韓國好,九十年代張藝謀、陳凱歌在威尼斯、柏林、戛納都拿過不少獎項,要是算上台灣的話就更多,還有李安、侯孝賢等人也是拿獎大戶,近些年賈樟柯等人在威尼斯、柏林也拿過大獎。韓國記得老男孩、聖殤、醉畫仙等幾部電影拿過國際大獎,總體數量還是比不過中國。
⑷ 哪個電影節最有含金量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
何謂有含金量的電影節呢?通俗來說,評價體系完整,公平公正,國際知名導演、演員和優秀的電影作品願意參加的電影節就是含金量高的電影節。
知名度最高的電影節當屬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它們分別為: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⑸ 中韓微電影節對中韓交流意義
中韓建交20年,但文化層面還未充分交流,這更需要彼此理解,跨越隔閡。中韓微電影節是新生事物微電影的節日,通過它,兩國青年可以充分交流理解。文化層面加深交流。
⑹ 中韓微電影節舉辦的意義是什麼
中韓微電影節是為熱愛電影,擁有電影夢的中韓青年文化交流的平台,中韓兩國的青年影人通過電影的方式增進對彼此理念的了解,探討不同的觀察世界的視角。最重要的是,通過希望通過微電影節的平台,吸引更多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優秀的微電影劇本,為優秀的劇本投資,扶植更多年輕電影人達成他們的電影夢想。
⑺ 你們覺得中日韓的電影和電視,哪個國家做的比較好為什麼那樣認為
電影的話我覺得要分
如果是商業片的話,當然中國的比較好
不管是國內的大製作還是香港的商業片
投資、演員都可以到位,場面也很宏大
但是像是搞笑的小品啊,愛情片,日韓的比較好吧
像是日本的《戀空》一個女生一段生活的日記,真的是很感人
韓國的《我的野蠻女友》那是經典,我就不說了。
覺得日韓的電影比較擅長講故事,相對真的很感人的比較多。
電視劇,不用說一定是日本啊
無論是偶像劇、偵探劇、警匪劇、家庭。。。。。
幾乎那類都有拿的出手的,而且情節普遍都很緊湊,沒有讓人有看了一般不想看的感覺
想韓國的,一開始看悲劇還不錯,看多了就覺得煩了,總是演半天都眼不到重點
中國的家庭倫理沒得說,啥亂七八糟的情節都有迷倒了多少姥姥媽媽啊!!
但是偶像劇,只有兩句——吐血!
當然中國、韓國的電視劇也是有好看的
中國的像是《士兵突擊》《武林外傳》
韓國的悲劇,最近出的《每天夜晚》都是不錯的說
所以說這個問題硬是要比出個高下也是比較難的,大家各有看法吧
⑻ 什麼是國際電影節
國際電影節是展覽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的盛會,它的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其通常都設立有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的參展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接、服裝、美工和特技等)授予獎品和獎狀等。但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展覽。
⑼ 韓國都有哪些電影節在什麼時間
韓國國內的有「青龍獎」「大鍾獎」「百想藝術大賞」。
青龍獎是專門的電影節,如同金像獎金馬獎一樣,是韓國國內最有名的電影大獎,時間在每年的11月下旬。
大鍾獎是韓國政府部門唯一主管的電影節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時間在6月。
有「韓國奧斯卡」之稱百想藝術大賞,是韓國國內唯一一個綜合藝術獎項,包攬了電影、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等多種類型獎項。時間在2月末。
本人推薦青龍獎和百想藝術大賞。明星雲集呀。真的很好看。
另外於由韓國的電影和電視劇演員分的比較清,如果你喜歡的一些演電視劇的演員可以韓國三大電視台每年年底的演技大賞和演藝大賞。也是明星雲集呀。
外加一條,喜歡韓國的音樂的話也可以看看韓國三大電視台年底的歌謠大賞。絕對的好看!
⑽ 國際電影節是什麼
國際電影節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上述300多個國際電影節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3種類型:
綜合性
綜合性國際電影節有12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各種類型的影片(包括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均可參加比賽或映出。舉行的時間長,一般兩個星期。主要的有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墨爾本國際電影節、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電影節、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專業性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
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以及香港、 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