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一凡是什麼
張一凡,電影剪輯師,姜文的御用剪輯師,《鬼子來了》、《尋槍》都出自於他的剪輯之手。
同名人物還有書法家張一凡,曾任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Ⅱ 小歡喜第7級,第35分鍾。張一凡抱著一箱樂高8848那個吧。進他屋子,看見地下有一箱玩具,那是什麼
手辦,各種電影或者游戲都有周邊產品,手辦就是其中一種,滿意請採納喲~
Ⅲ 張一凡指的是哪個人
張一凡,著名電影剪輯師,曾與姜文、陸川、張一白、寧浩、徐靜蕾、章家瑞等多位國內著名導演合作,在十幾年的電影剪輯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電影剪輯和導演經驗。憑《太陽照常升起》奪得第四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張一凡代表作:
《鬼子來了》、《尋槍》、《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紅河》、《好奇害死貓》、《夜上海》、《李小龍傳奇》、《太陽照常升起》、《時尚先生》、《瘋狂的賽車》等。
外界稱張一凡為姜文的御用剪輯師,只是張一凡和姜文對「御用」一詞都表示異議,因為在他們看來,導演和剪輯之間的關系是惺惺相惜,能夠互相理解、信任、滲透到對方骨髓的那種感情。
Ⅳ 張一凡 主演的電影
我就知道「家有兒女」
下面是其他的,復制的
電視劇集:
2003《小兵張嘎》飾佟樂
2004《家有兒女》飾劉星 合作演員:宋丹丹 高亞麟 尤浩然 楊紫(1、2部)寧丹琳(3、4部)
2004《誰為愛情買單》飾孔析析
2005《家有兒女2》飾劉星
2006《家有兒女3》飾劉星
2006《船政風雲》飾小蘇阿哥 合作演員:鮑國安 劉勁 許還山
2007《家有兒女4》飾劉星
2007《生於80後》飾劉刀
電影作品:
《扣籃對決》飾猴子
《愛夢電影之電影茶餐廳》飾演:高星馳 情景喜劇
《奧運在我家》客串 情景喜劇
《籃球公園》飾張小山 數字電影
2008[3]《尋找成龍》飾張一山 成龍
《尋找狗托邦》配音
2008《不想長大》兒童魔幻劇
Ⅳ 張一帆和張亦凡
張一帆好聽,因為亦凡和張不怎麼合得來,讀的(包括看的)就很奇怪。。。
還可能你問的是:
張一凡
北京昆侖陽光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著名電影剪輯師,曾與姜文、陸川、張一白、寧浩、徐靜蕾、章家瑞等多位國內著名導演合作,在十幾年的電影剪輯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電影剪輯和導演經驗。憑《太陽照常升起》奪得第四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張一凡
職業:剪輯師
代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
主要成就:第四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人物簡介
張一凡,著名電影剪輯師,曾與姜文、陸川、張一白、寧浩、徐靜蕾、章家瑞等多位國內著名導演合作,在十幾年的電影剪輯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電影剪輯和導演經驗。
憑《太陽照常升起》奪得第四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張一凡榮獲第44屆金馬獎最佳剪輯正在載入張一凡榮獲第44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Ⅵ 張一凡的介紹
張一凡,電影剪輯師,姜文的御用剪輯師,《鬼子來了》、《尋槍》都出自於他的剪輯之手。同名人物還有書法家張一凡,曾任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中外經濟拔卒》、《中外經濟年報》、《申報經濟專刊》主編。
Ⅶ 張一凡的人物生平
張一凡,1971年3月生於江蘇南通。童年在新疆建設兵團長大,後回到江蘇南通老家。
90年代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近日記者在位於北京亞運村昆侖陽光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里采訪到張一凡,他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采訪的時間是晚上10點鍾,張一凡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加班。現代化的剪輯設備放在各個不同的辦公室內,正在剪輯的影片有賈樟柯監制的一部新片,女導演李虹的《秘密》,還有許多廣告、mv也放在他這里剪。張一凡最新的工作是即將入駐姜文的劇組,「是一部懸疑色彩的影片,將有另一位影帝級人物加盟,和姜文一起主演」,這個消息無疑讓人很振奮,但出於對好友姜文的尊重,張一凡不想透露太多。
作為一名剪輯師,張一凡的業務非常熟練,而且熟悉英文和音樂,美術功底也很深厚。他曾經以全國專業考試第二名的成績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之後又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影視導演專業。畢業的時候,由於張一凡的英文優勢,他被外資企業老闆看中,在一家大廣告公司中任職。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世界上最新的電腦編輯設備,以及先進的理念,他的能力在外企得到了鍛煉。
一個偶然的機會,1998年,張一凡加入姜文的《鬼子來了》劇組,同時,劇組從美國請來了一位資深的剪輯專家,張一凡做他的助理,在工作與交流當中,這位美國人發現張一凡對他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為張的能力並不次於他。在工作中,他們要用同一台電腦,共享一些資源,如果美國人發現張一凡動過這些資源,就非常生氣,並且覺得張一凡對他的威脅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張一凡一直被「壓制」著,而那位美國專家仍然對他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勢頭。為了全局考慮,姜文很為難地舍棄了張一凡,當時張一凡沒有爭辯就答應了,他的態度讓姜文十分感動。過了一段時間,姜文助手給張一凡打電話,讓他來劇組一趟,他剛到劇組就聽到姜文對工作人員說「給美國剪輯師買飛機票吧」隨後,轉向張一凡說:「你來劇組」。原來姜文在與美國專家合作的過程中由於中西文化差異和工作理念的不同,發生了很多矛盾。姜文對張一凡的工作能力非常信任和肯定,讓張一凡接手,獨立剪輯製作。隨著《鬼子來了》完成之後在國內外廣獲好評,進而促成了張一凡和姜文的友誼以及二人之後的默契合作。
張一凡告訴記者,國內那種搖片子的時代已經過去,現階段的電影剪輯技術從設備上說已經和國際持平,做片子都是底片直接掃描成數字信號,然後存在硬碟里,在機器里剪輯,然後做特技,所有東西在電腦里合成完以後,最後把完成的膠片做成拷貝。若論國內和國外剪輯的差異,張一凡還是拿《鬼子來了》舉例:「文化背景的不同,決定了外國人剪不了中國的東西,你不可能讓一個很西化的人來剪輯中國的故事。《鬼子來了》第一稿由美國人剪輯出來的時候,姜文放給好朋友看,包括那個美國剪輯師,姜文問他覺得怎麼樣,結果美國剪輯師說這不是電影。你可以想像姜文的感受,因為這裡面都是姜文的思想和心血。」
剪輯師和導演之間不是執行與被執行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信賴的關系,張一凡認為剪輯師應該比導演更冷靜,應該更客觀地去對待影片的風格、格調,因為導演在拍的時候有強烈的主觀因素,如果同樣由導演來剪輯的話,可能會因為在某些地方用心太多而捨不得割捨。而剪輯師就會分析某個鏡頭要不要,是不是該把它拿掉。導演介入的時間、經歷、過程比剪輯師要多很多,但是最後一關又離不開剪輯師的甄別、修改。張一凡的剪輯風格是先讓導演融入情感剪一遍,然後他再把自己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刪掉、調整,最後再由導演剪第三遍。這樣的流程已經得到導演們的認可,從來沒有一個導演現會因為一個鏡頭和張一凡坐在一起爭來爭去。
當一名優秀的導演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做一名出色的剪輯師同樣要求很高,專業知識當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文學修養,然後是畫面的感覺,音樂的感覺,是一個理性和感性高度結合的職業。目前國內剪輯師學院派與經驗派的比例是一半一半,並且新生代剪輯師越來越多,他們漸漸占據了影視劇剪輯隊伍的主流。這種陣勢讓1971年出生的張一凡多少有點恐慌,所以他打算在今後的兩年時間里籌備拍攝自己的電影,拍一個中國版的《美麗人生》的故事,一是在剪輯這個行業競爭日漸激烈的狀態下冷靜地沉澱自己,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張一凡時常會感到郁悶,因為剪的片子多,什麼樣的導演都會遇到,有些導演通常會讓他覺得很困惑,會懷疑這樣的水平怎麼還敢出來拍片子,所以自己更想嘗試一下做導演的能力,在他之前雖然剪輯師出身的人轉行做導演的不多,但有集大成者,像大導演吳宇森就曾做過剪輯。
Ⅷ 張一凡的介紹
著名電影剪輯師,曾與姜文、陸川、張一白、寧浩、徐靜蕾、章家瑞等多位國內著名導演合作,在十幾年的電影剪輯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電影剪輯和導演經驗。憑《太陽照常升起》奪得第四十四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