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知道的經典花鼓戲劇目有哪些
花戲的傳統曲目,共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情愛、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花戲傳統曲目:《劉海砍樵》《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劉海戲金蟾》《盤夫》《討學錢》《山伯訪友》《裝瘋吵嫁》《打鳥扯蘿卜菜》《菜園會》《假報喜》《小姑賢》等。
⑵ 湖南花鼓戲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歌唱家李谷一。 李谷一,我國著名歌唱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15歲考入湖南藝術專科學校。1961年至1974年,作為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主要演員,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個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年輕姑娘形象,李谷一老師精彩的唱腔更是讓所有的花鼓戲迷連連稱贊,她本人也由唱花鼓戲進入了聲樂殿堂,成為當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沒有李谷一,花鼓戲只是湖南的一個小劇種,不會揚名天下。中國人都知道的民歌《瀏陽河》,其實並不是民歌,而是花鼓戲的一個唱段,將這個唱段唱成經典歌曲的正是李谷一。1984年春晚的《劉海砍樵》,李谷一更是讓花鼓戲名聲大噪。同時,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李谷一最早的成名,不是因為唱歌,而是因為她在花鼓戲《補鍋》中的優異表現。為此,她還受到過毛主席的接見。而這,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由一名花鼓戲演員成長為優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用她飽滿的藝術熱情和對音樂的孜孜追求,塑造了輝煌的藝術人生。湖南花鼓戲人才輩出,涌現出了一批歌唱家如、張也、雷佳、王麗達、等。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劉趙黔(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桃花訊》)、李小嘉(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凌國康(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歐陽覺文(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喜脈案》、《桃花訊》)、卜再庭(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天之嬌女》、《求訣》)等。葉紅、李左(一級演員,代表作有《劉海砍樵》)宋谷(一級演員,《送表妹》)。
張廷玉(1910-1966)藝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戲演員。衡陽縣人。六歲時,父死母嫁,孤苦無依,九里渡巫師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九歲從鄧金生學唱衡州花鼓戲。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鄉里,甚得其師喜愛,常背負他輾轉演出於各地。稍長,習旦行,因倒嗓,又改學場面(樂師)。民國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漸復,得勝班班主王春和勸他從屈榮卿習小生。首次在《金釧會》中飾張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細膩,獲得了滿堂彩聲。從此「雪伢子」聲名風靡衡州花鼓藝壇三十餘年。張廷玉擅演窮秀才戲,《楊春龍》、《朱買臣》為其代表作。他演楊春龍,在「東閣相會」一場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纏綿悱惻,催人淚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噴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隨字行,婉轉動聽。楊春龍打漁鼓更精彩,揭露嫌貧愛富的劉洪吉的卑劣行為於嬉笑怒罵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厭。他飾朱買臣,在「吵嫁」一場中,以憨厚反襯崔氏之刁蠻,把朱買臣窮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處。演崔氏的周恩蘭說:「和張老師演戲,他能把他拉到戲中去,不會演戲也能演好戲」。他剪步走圓場,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擺,右手成斜線擺動水袖,身段非常優美,至今猶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張廷玉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摺子戲《水漫藍橋》中飾魏奎元。這是小生獨角戲,唱做並重。他演技精湛,特別是演到水漫橋上時,人物心情、水勢層次分明,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合如、郭漢城、胡沙等專家的贊許,獲演員一等獎。他戲路廣,飾《追魚》中披發仗劍之張天師、《劉海砍樵》中幽默詼諧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黃伯希、《柯山紅日》中正氣凜然之軍政委,皆能傳神、各臻其妙。所創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滾皮)、(三川調數板)已成為衡州花鼓戲的保留腔調。
張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戲著名小生演員。衡陽縣九里渡張新屋人。六歲父亡母嫁,師公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湯有徒鄧金生、鄧明善兼習花鼓,遂教張。九歲即隨師參加得勝班,與同班藝徒演出《磨豆腐》、《過江》等小戲。在《安安送米》中飾安安,演至「庵堂見母」時情真意真,母子難舍難分,催人淚下。稍長,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輕視欺凌,又改習場面(樂師),從師王朝喜。民國十九年(1930),得勝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並勸改習小生,教以《訪友-會文》、《楊春龍寫退婚》等小生戲數出。後嗓音恢復,柔和有韻。同年,在衡陽「怡園」演出《金釧會》,飾張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劇中男扮女裝一折,演來駕輕就熟、細膩傳神,一時名聲大震。他不以為足,再拜榮華班屈榮卿為師,學習《反情》、《藍橋會》、《大盤洞》、《搶親失妹》等傳統戲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於衡陽、耒陽、常寧、郴州、衡山等地,功藝日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政府組建衡陽市衡劇工作隊,張廷玉擔任副隊長。1955年,他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摺子戲《藍橋會》中飾演魏奎元,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漢如、郭漢城等專家的一至贊許,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教益。1950年被選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雖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斷參加演出,無論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認真、一絲不苟。他先後飾演過《孟麗君》中的元成宗、《劉海戲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黃伯希、《金鱗記》中的張天師,生、旦、凈、丑,演來性格迥異。戲路之寬,無論內行、外行均表嘆服。扮演現代戲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飾退休幹部,《紅星高照》中飾老農,《血肉相連》中飾董醫生,《柯山紅日》中飾軍政委,無論工、農、商、學、兵都能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張廷玉文化不高,但善於吸收,勇於創新。五十年代初期,從長沙學來(西湖調),經與樂師研究改進,發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結束了花鼓戲夾用湘戲聲腔的歷史。排演《生死牌—別女》一折時,有一段長唱詞,一時無適用曲牌。他自創(三川調)數板,如泣如訴,很有特色,現已成為衡州花鼓戲保留腔調之一。
張廷玉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陽市委員會委員。(1950—1966年)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藍橋會》一張唱片。(來源: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三)衡州花鼓戲志)
⑶ 花鼓戲電影
湖南地方戲花鼓戲戲曲片《打鐵》全劇 凌國康 李小嘉演唱.flv
⑷ 回頭我把少夫人請,你的話兒我不明,我本是人農蠻漢,花鼓戲 叫什麼名字啊!
《武林外傳》經典台詞
敬佩時說:餓服了you,餓輸了you,餓簡直崇拜you
鼓勵時說:我看好你嘞。
見到使人驚奇的事就說:餓的神啊。
要扁某人就說:排山倒海。
「威脅」時說:小心我排你哦。
想某人動彈不得就「葵花點」。
打岔就說:今晚太陽多好啊。
不服誰就說: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hello kitty。
對付gf耍賴就說:演技太差都沒眼淚。
同事恭維自己,就說:一般一般,xx第三。
朋友恭維gf漂亮就說:太丑太丑,亞姐第九。
要打架拚命前就說:照顧好我七舅姥爺。
跳舞唱歌前說:桑阿米達music。
想讓討厭的人離開就說:哥屋恩。
得罪了老婆就說:您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裡能撐船,月落烏啼霜滿天,夫妻雙雙把家還。
給別人講道理就說:子曾經曰過。
調侃女同事就說:拜託,去高麗整個容先。
給別人幫忙時,略帶神秘地說:我上面有人。
想罵人時要這么想: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加班的時候要這么想:再累再苦,只當自己是個二百五;再難再險,只當自己是個二皮臉。
兄弟誤會,女朋友發飈時要這么想:兄弟如蜈蚣的手足,女人如過冬的衣服。
中午外賣不合口味,要說: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對你說三個字……少放鹽!!!
如果你是老闆,問同看《武林外傳》的員工:
「你的目標是啥?」
「做一個蓋世女俠。」
「那麼遠提它幹啥呢,說個近的。」
「漲工錢。」
「這個比前一個還遠。」
《武林外傳》經典台詞,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還能開心:
「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白駝山壯骨粉,內用外服均有奇效。挨了刀塗一包,還想再挨第二刀,閃了腰吃一包,活到二百不顯老。白駝山壯骨粉,青春的粉,友誼的粉,華山論劍指定營養品,本鎮各大葯鋪醫館均有銷售,購買時,請認准黑蛤蟆防偽標志,呱,呱……」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到了山頂才發現,錯誤的路和正確的路就差那麼幾步」
「抓賊,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
呂秀才:我刺你一劍你說四個字,我刺了你兩劍你說了三萬六千個字,為什麼?
郭芙蓉:……
呂秀才:我刺你第一劍時你說「大俠饒命」,我刺你第二劍時你說「三萬六千個字」!
「夾著尾巴做人,才叫俠」
「你的劍在哪兒?」
「劍在心裡。你呢?怎麼沒帶刀?」
「手上無刀,心中有刀。」
鏡頭拉近,特寫,兩個人互相揪頭發、抽耳光、咬人,
同時互相喊著「放手、放手!你先放!你先放!」
「美麗不打折」
姐姐叫美麗,妹妹叫打折。
裡面的人聽著,交出臭豆腐,釋放人質!!!
盜神:有你這么做賊的嗎?偷了東西還幫人收拾屋子
盜聖(白):那不收拾能行嗎?人家要跟蹤腳印追呢?
盜神:東西到手了,你玩幾天還給人家送回去?
盜聖:不送回去能行么?你丟東西不著急啊!
「你們說我是那麼愛錢的人么?」
「你就是!」
「我羞」
「知道羞就好」
「羞並快樂著」
老闆娘對李大嘴絕食疑惑ING:"平時不餓你都吃,現在兩天不吃都不餓?"
莫小貝:你就讓額去死好了!
老闆娘:想死?!等學完了再說!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對你說三個字:.......少放鹽!!!
昨天的小米也很逗啊
小米:你這是什麼
路人:一文錢啊
小米:你知道今天什麼日子嗎?
路人:……
小米:今天是十五,初一十五是丐休日,給你。
轉天,小米又遇上路人
小米:還我錢
路人:你不是不要嗎
小米:昨天是十五,今天是十六我上班
⑸ 花鼓戲名曲都有哪些
湖南各地的花鼓戲劇目就有400餘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 說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勞動、男女愛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鳥》、《盤花》、《雪梅教子》、《鞭打蘆花》、《綉荷包》、《趕子上路》、《劉海砍樵》、《補鍋》、《告經承》、《蕎麥記》、《天仙配》、《酒醉花魁》等。還有一些以喻老四、張德和為主角的戲,都以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因此花鼓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語言不同,師承不同,流派不同,每個地區的花鼓戲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所以花鼓戲的種類也就五花八門了。
《夫妻觀燈》、《劉海砍樵》、《《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劉海戲金蟾》、《林英觀花》、《跳粉牆 》、《揀菌子》、《雙下山》
⑹ 你鍾愛的經典戲曲作品是哪一部
最鍾愛的經典戲曲作品《鎖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的代表作。由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編劇,內容取自《劇說》中一個小故事,講述了一個善良的富家小姐,在富貴無常的人世中,如何因當年的仗義助人而得報恩和救助的感人故事。1940年5月首演於上海黃金戲院,直到今天,該劇常演不衰,可謂是京劇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樹。該劇在聲腔藝術、唱詞安排上的成就在程派劇目中獨居魁首,甚至在整個京劇界的地位亦是舉足輕重。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視為中國國粹。
⑺ 花鼓戲《兒勸娘》劇情介紹
摘要 你好很榮幸幫你解答--
⑻ 香火戲花鼓戲大合並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很久以前,揚州老百姓有在廳堂陳放香櫃的習俗,據說香櫃是專為燒香敬神王所用。
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擺案燒香火發展到兼有表演娛樂的做香火會,他們的表演發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來表演完整故事的時候,就成了戲劇,因為它起源於香火,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香火戲」。
其劇目大多數由神書改編,曲調有三四十種之多。古代揚州人很喜歡吹唱香火戲,也愛看香火戲。到清代嘉慶年間,江都就建起了近30個專供演香火戲的萬年台。
香火戲分內壇和外壇兩種。內壇多演神話故事,如《目連救母》和《秦始皇趕山塞海》等;外壇多演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揚州自古即為花鼓之鄉,各鄉鎮逢年過節都有打花鼓、盪湖船、漁翁捉蚌、老漢推車、舞龍燈、踩高蹺、送麒麟等習俗。
有不少精此技藝的民間藝人。花鼓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始由「打對子」、「踩雙」,衍變為「二小」、「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的花鼓小戲。花鼓戲在揚州城鄉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幾句。
古老的花鼓戲有兩個角色,分別為「小面」和「包頭」。小面就是小丑,包頭就是小旦。演出時先由全體演員下滿場,表演一種集體歌舞,然後由小面和包頭對歌對舞,稱為打對子或踩雙。
這種花鼓戲從1736年至1795年就形成了,在民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他劇種的劇目,可以演40多個情節簡單的劇目,如《探親家》、《種大麥》、《借妻》、《僧尼下山》、《盪湖船》和《王樵樓磨豆腐》等。
1919年,揚州花鼓戲第一次由農村到杭州演出,獲得成功,並引起京劇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轟動了各游藝場。
為了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演員就把淮揚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和《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劇本上演。音樂方面除了梳妝台曲調外,又加入了淮揚小曲中的一些曲牌。
揚州花鼓的曲調在戲劇性的舞蹈表演中產生,音樂節奏明朗,適宜刻畫喜劇人物,具有歡樂、明快和幽默的風格。
其代表性曲牌如《夫妻種麥》中的種麥調、《王小樓磨豆腐》中的磨豆腐調、《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調等,均為後來形成的揚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時的花鼓戲已發展到盛極一時的地步,演員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戲這個名稱已不適應當時的演出。在他的倡議下,改稱為「淮揚文戲」,以區別於淮揚大班。
淮揚文戲在上海站住了腳,開始招收女徒學藝,首批優秀女演員有筱蘭珍、筱招娣、陳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金運貴。
女演員的增加對揚劇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為花鼓戲的唱腔只用絲弦伴奏,不用鑼鼓,所以觀眾把淮揚文戲叫做「小開口」。
雖然小開口是花鼓戲與清曲結合而成的一種表演形式,但卻不同於花鼓對子戲和清曲坐唱曲藝。早期角色只有一小面和一包頭,就是一個丑和一個花旦,後來發展為三包四面,就是3個丑和4個花旦,多角同台。
小開口戲的內容大多為生活小戲,如《探親相罵》、《小上墳》、《小放牛》、《瞎子觀燈》、《王道士拿妖》和《打城隍》之類。
劇目從兩大兩小,就是《種大麥》、《大煙自嘆》、《小尼姑下山》和《小寡婦上墳》發展為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的《分裙記》、《孟姜女》和《柳蔭記》。
小開口曲調輕松活潑、委婉悠揚,主要有大鑼板、相思調、隔垛垛、青紗扇等。原來唱淮揚大班的演員改唱淮揚文戲的較多,淮揚文戲增添了武場鑼鼓,淮揚大班也採用絲弦伴奏。
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兩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並且不斷吸收民歌小調和揚州清曲的優秀唱段,內容與形式日臻完美。
1920年左右,也就是揚州花鼓戲到上海演出的時候,香火戲也到了上海。香火戲在新民戲院首次演出時,改名為「淮揚大班」,在民間有不小的影響。
香火戲用鑼鼓為伴奏樂器,曲調有七字句、十字句、鬥法調、七公調、娘娘腔、水瓶調等,高亢質朴,粗獷雄壯,於是觀眾就把淮揚大班俗稱為「大開口」。
揚州香火不用絲弦樂器,以大鑼大鼓伴奏,主要曲調有七字唱、十字唱、風宮搖櫓、趕山塞海、劉決子等30多種,均粗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揚劇還從民歌和其他戲曲劇種吸收並改造一些曲調,如打牙牌、十杯酒、揚柳青、武城調等,它們都已成為揚劇音樂的組成部分。
當時,專演大開口的戲園相繼開張,有閘北新民戲院、虹口慶長戲館、太平橋同慶茶樓等。此外,安納金路上的淮揚大舞台也上演大開口,來上海演唱的演員逐漸增多。
上演劇目漸漸以世俗的家庭題材為主,如《琵琶記》、《牙痕記》、《合同記》、《柳蔭記》和《三元記》,有「十戲九記」之說;化妝也有了發展,花旦用披紗包頭,並改穿戲衣;表演則模仿京戲,並能演武戲。
1935年,淮揚文戲和淮揚大班終於正式合並,稱為「淮揚戲」,揚劇從此產生了。同期,蘇北香火戲和揚州花鼓戲演員在上海同台合演的《十美圖》是這個新劇種破土而出的標志。
早期揚劇雖有闊口、窄口,就是大、小嗓子之分,卻同調同腔。自女演員出現後,針對男女音域的差異,樂師江騰蛟等人創造了同調不同弦的路子,解決男女同台合演的問題。同時吸收了京劇和昆劇的鑼鼓經和吹奏曲牌,豐富了場景音樂。
揚劇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有來自揚州清曲、揚州花鼓戲和揚州香火戲等三個方面的100多種曲牌,揚州清曲佔主導位置,其中滿江紅、梳妝台、剪靛花和銀鈕絲等均為揚劇的主要曲牌。
揚劇音樂對於曲牌的運用,大致有一曲多唱、曲牌組合、摘句連接和舊曲變體4種方式。一曲多唱是指同一曲牌,在節奏和旋律上作適當變化,以表現多種感情。
曲牌組合是採用揚州清曲的套曲格式,根據劇情需要,將調性相近的曲牌有規律地組合,多用於人物的大段敘事和抒情;摘句連接是根據唱詞內容的需要,摘取若干曲牌的樂句,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體現詞意,使詞、曲結合得更為貼切;舊曲變體是對原曲牌進行翻新。
揚劇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文場以高音二胡為主,中音二胡或四胡為輔,佐以琵琶、揚琴、三弦、月琴、竹笛、嗩吶;武揚有板鼓、大鑼、鐃鈸、堂鼓、堂鑼等;揚劇的韻以大鼓、大鑼等打擊樂為主;鑼鼓經和吹奏曲牌不少同京劇鑼鼓經、吹奏曲牌相似,另外還吸收利用了揚州清曲的吹奏曲牌。
以上多種來源的音樂曲調,經過長期舞台實踐,已逐步形成和諧統一、完整的音樂體系。
⑼ 求知花鼓戲片名
[五子圖],[寶蓮燈]
⑽ 鳳陽花鼓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哪個
鳳陽花鼓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鳳陽歌》。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後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戲曲演變,至光緒年間,形成花鼓戲。
民國初期,鳳陽花鼓戲進入全盛期,許多知名藝人如陳廣仁、李西、喬成、顧懷功等,活躍於沿淮一帶的農村舞台,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吳漢殺妻》、《東回龍》、《西回龍》、《大隔簾》、《小隔簾》等70多出。花鼓戲伴奏只有鑼鼓,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鳳陽花鼓戲是「以唱為玩」的業余性質。解放前,演員皆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國後,鳳陽縣人民政府曾兩次搶救該劇種,先後兩次成立鳳陽花鼓戲劇團,並吸收女演員參加演出,他們將「鳳陽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創作出鳳陽花鼓《全家樂》,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觀看後給予很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