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個經獲得戛納影帝的稱號的中國人
第一個經獲得戛納影帝的稱號的中國人是葛優。
1994年,葛優憑借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演員。
(1)葛優戛納電影節影帝視頻擴展閱讀:
葛優獲獎記錄
1、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4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男主角獎《活著》(獲獎)
2、中國電影金雞獎
2003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卡拉是條狗》(提名)
1993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大撒把》(獲獎)
1988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頑主》(提名)
3、大眾電影百花獎
2004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手機》(獲獎)
2002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大腕》(獲獎)
1998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甲方乙方》(獲獎)
1992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過年》(獲獎)
4、中國電影華表獎
2011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趙氏孤兒》(獲獎)
5、香港電影金像獎
2012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讓子彈飛》(提名)
6、台灣電影金馬獎
2011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讓子彈飛》(提名)
7、亞洲/亞太電影大獎
2011第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趙氏孤兒》(提名)
2009第3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非誠勿擾》(提名)
2009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42] 《非誠勿擾》(提名)
8、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2011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獎《趙氏孤兒》(獲獎)
2003第1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卡拉是條狗》(獲獎)
2002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大腕》(獲獎)
1998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甲方乙方》(獲獎)
9、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2017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43] 《羅曼蒂克消亡史》(提名)
2011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讓子彈飛》(獲獎)
2011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讓子彈飛》(獲獎)
2004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受歡迎男演員獎《手機》(獲獎)
2004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卡拉是條狗》(獲獎)
2002第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大腕》(獲獎)
10、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2017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羅曼蒂克消亡史》(提名)
2015第6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一步之遙》(提名)
2012第3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讓子彈飛》(獲獎)
11、中國電視金鷹獎
1992第1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編輯部的故事》(獲獎)
12、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
2009第12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評委會特別獎《非誠勿擾》(獲獎)
1991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表演學會獎《過年》(獲獎)
13、其他綜合獎項
2014法國騎士勛章(獲獎)
2012華娛衛視亞洲十大紅人盛典最佳貢獻獎(獲獎)
2012華娛衛視亞洲十大紅人盛典紅人獎(獲獎)
2011新浪2010網路盛典年度電影男演員(獲獎)
2011娛樂大典年度最具影響力電影男演員、年度電影榜樣人物(獲獎)
20112010-2011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獲獎)
2011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獎)
2011第4屆網路娛樂沸點最熱門內地男演員(獲獎)
14、澳門國際電影節
2017第九屆最佳男主角獎[46] 《羅曼蒂克消亡史》(獲獎)
⑵ 中國的第一位戛納影帝是誰
中國的第一位戛納影帝是葛優。
1994年,葛優憑借《活著》成為華人第一位戛納影帝。
《活著》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4年6月30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
1994年,張藝謀憑借該片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葛優憑借該片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邱復生 、張藝謀憑借該片獲得第4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活著》是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較長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觀眾和影評人推崇為張藝謀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到兒子夭亡時的悲憤控訴,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接受,影片結尾時吃飯時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
葛優除了《活著》,還得過不少其它獎項。1993年,他主演《大撒把》,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2011年,憑借《趙氏孤兒》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第1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等多項大獎;2012年,憑借《讓子彈飛》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2015年,獲第16屆華鼎獎中國電影成就獎。
⑶ 葛優總共是獲得了幾次影帝啊
葛優,稱得上當今中國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他不但手捧國內國內表演最高獎金雞獎,而且榮登戛納影帝寶座。如果說姜文的表演外向而張揚,那麼葛優則內斂而舒緩,兩人同樣一流。 葛優最初的從藝之路並不順達。中學畢業以後他到北京郊區插隊,因為身體單薄,被分去養豬。為了回城,葛優開始投考各藝術團體,卻屢試不中。老一代著名演員葛存壯的點撥下,以小品《喂豬》叩開全總文工團的大門,當上話劇演員。這年他25歲。但接下來的幾年只是在舞台上跑龍套。1984年,他才很偶然地被選中在《盛夏和他的未婚妻》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葛優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演員表。 真正給葛優帶來星運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說改編的影片《頑主》,他的外型與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麵熱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銀幕形象顯得輕松、到位 ,獲當年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從此,葛優星運亨通。 北京電視台1992年春節推出的長篇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則使葛優成了家喻戶曉、最有觀眾緣的大明星。在近10年的時間里,葛優扮演了20多位影視人物,其中1993年的《活著》可視為其表演上的轉折點,前期他扮演的角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一些名導演的影片中出演「反派」配角,大多是舊時代的故事。另一類則是當代生活中的喜劇式小人物。 葛優的配角戲往往很有光彩。1988年,他在張藝謀執導的《代號「美洲豹」》中飾演一名劫機犯,還存有一絲初試「反派」的生疏。1989年,藤文驥拍《黃河謠》,請葛優扮演土匪頭子黑骨頭。對這個年輕時無端作惡,垂暮之年卻向一生的仇人表示和截的土匪,葛優演來有聲有色,令觀眾跳出「好人」、「壞人」的定勢,接受了黑骨頭這個人物。他在《烈火金剛》(何群導演,1991年)中扮演的頗有點人情味和骨氣的漢奸似與黑骨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接著,葛優又在黃健中的《過年》中飾演好色委瑣又假正經的大姐夫,贏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93年陳凱歌的影片《霸王別姬》中又有葛優精彩的表演,袁四爺被押出去槍斃時,還劃著台步過戲癮的那個鏡頭,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而在黃蜀芹執導的電視連續劇《圍城》中,只寥寥數筆,葛優便把大作家錢鍾書筆下的李梅亭,那個也算文人的小人,描畫得栩栩如生,令人過目不忘。難怪陳凱歌稱葛優是「中國最絕的男演員」。 扮演當代生活中喜劇式的小人物,對葛優而言更是駕輕就熟。他出演的《馬路騎士》、《喜劇明星》、《離婚大戰》、《上一當》、《消失的女人》、《大撒把》和《父子婚事》等都成為大受觀眾歡迎的賣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剛1992年執導的《大撒把》中,葛優的表演已見出元融之感,完美地體現了影片的風格。他因此片榮膺金雞獎影帝桂冠。而張藝謀《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則為葛優打開了一個表演上的新天地。這一人物不僅時間跨度長,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張藝謀要求葛優改變戲路,改變在觀眾中已形成的冷麵形象。張導認為:『葛優在以前的片子,有控制地壓著自己,表面是松,其 實還是緊。』果然,《活著》里的福貴大哭大笑,大悲大喜 ,葛優時時出彩地演出了一場人生悲喜劇。他也因此而成為1993年的戛納影帝。 1996年他與姜文聯合主演了周曉文執導的大投資影片《秦頌》,飾演悲劇音樂家高漸離。1997年,葛優應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之邀請,主演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影片《半生緣》。葛優以其良好的悟性,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表演張馳有致,以大量的平淡襯托瞬間的精彩,令人物形象既貼近生活又不乏味,並使內在的幽默感成為保持人物張力的有效手段。而他的禿頭和『不雅』,於平凡中顯出不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葛優,原籍河北饒陽,1957年出生於北京,後在昌平農村勞動,1979年入全國總文工團話劇團從事舞台劇表演。198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 1994年,他因主演《活著》榮獲戛納電影節影帝桂冠。《活著》是以男主角的坎坷命運為主線,葛優是實質上的主角。 特別是在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中扮演李冬寶之後名聲大噪,並獲得第6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他主演的電影還有《代號美洲豹》、《過年》、《黃河謠》、《離婚大戰》、《大撒把》、《甲方乙方》等。其中《過年》獲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大撒把》獲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甲方乙方》獲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 他對自己沒有固定類型,選本子只考慮兩個方面:觀眾會不會喜歡和能不能演好。他在古裝戲方面接了兩個本子,《秦頌》和《寇老西兒》,他自己說,老找不著感覺,使不上勁兒。以後有可能不再接古裝戲。 葛優,以他的喜劇最為出名,以正劇奠定他在影壇的地位。他為人平和、有話直說,沒有星光,沒有星氣,對於他,你感覺不到「耀眼的星光」,他的言談舉止如同你的街坊。耐人尋味的幽默來自對自我的嘲弄,而直言不諱則是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這也便給眾多的觀眾帶來無止的笑聲和歡樂。 他一直這樣認為:獲國際大獎只是對演員在某一部電影中表演的肯定,並不表示身價的提高。正因為如此,他一如既往地演起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為現在當之無愧的百姓影帝。 葛優作品年表: 《編輯部的故事》 《圍城 》 1985年《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山裡的女人》 1986年《情投意合》 1988年《私奔》《代號「美洲豹」》《頑主》 1990年《大氣層消失》《馬路騎士》 1991年《黃河謠》《過年》《烈火金剛》《新潮姑娘》《喜劇明星》 1992年《離婚大戰》《消失的女人》《上一當》《父子婚事 》《大撒把》 1993年《霸王別姬》《活著 》 1994年《天生膽小 》 1996年《秦頌》《 半生緣》 1997年《有話好好說》 《甲方乙方》 1998年《不見不散》《離婚(TV)》 1999年《沒完沒了》《蝴蝶的微笑》 2000年《大腕》 2003年《手機》
希望採納
⑷ 葛優和梁朝偉所獲得的影帝之位,是憑他們各自哪部影片獲得的
是的,是同一種級別、同一種性質、同一種獎,不同的是葛優是全球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演員,梁朝偉是繼葛優之後第二位獲得者,兩者並無級別差異,只是獲獎時間先後不同而已。
1994年,葛優憑借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演員。
金棕櫚獎: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
⑸ 影帝葛優在哪個電影中拿過影帝
我認為葛優,稱得上當今中國最優秀的男演員之一,他不但手捧國內國內表演最高獎金雞獎,而且榮登戛納影帝寶座。如果說姜文的表演外向而張揚,那麼葛優則內斂而舒緩,兩人同樣一流。 葛優最初的從藝之路並不順達。
張導認為:『葛優在以前的片子,有控制地壓著自己,表面是松,其 實還是緊。』果然,《活著》里的福貴大哭大笑,大悲大喜 ,葛優時時出彩地演出了一場人生悲喜劇。他也因此而成為1993年的戛納影帝。 1994年,他因主演《活著》榮獲戛納電影節影帝桂冠。《活著》是以男主角的坎坷命運為主線,葛優是實質上的主角。
⑹ 作為中國唯二的戛納影帝,提起葛優為什麼能想起來的作品卻很少
葛優的作品具有年代感,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並不喜歡看年代太老的電影,所以提起他覺得作品並不多,但是專業人士都是承認葛優的演技的。
葛優在戛納電影節中憑借電影《活著》獲得了最佳男演員。葛優在電影《活著》中飾演的一個命運坎坷的人富貴,所有表情都游刃有餘,不管是驚恐還是歡笑,每當富貴有了新的希望的時候,現實卻狠狠的給了福貴一巴掌。
葛優還是導演心中的常青藤,如果沒有葛優的參演,劇情可能會黯然失色。葛優與導演馮小剛是中國電影的一對黃金搭檔,兩個人合作默契,已經合作長達20年。
葛優與馮小剛不僅是生活中的好搭檔,在生活上也是好哥們。馮小剛稱呼葛優為「優子」,葛優則親切地稱呼馮小剛為「小剛」,雙方雖然年齡差距一歲,但是關系一直很好。
在這個寧缺毋濫的時代,葛優仍保持著自己最初的心實屬難得,衷心的祝願他未來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
⑺ 從「喂豬工」到「戛納影帝」,名副其實的「星二代」葛優,如今怎樣了
在建國70周年獻禮的《我和我的祖國》中,葛優飾演的「張北京」為了那個來自汶川的孩子,能摸到父親生前修的欄桿,將那張用來給自己臉上貼金的門票無償送給了對方。
明明心中五味雜陳,卻依舊嘴硬地說:「我有薩馬蘭奇呢」。
葛優身邊的朋友也說,他不工作的時候就宅在家裡陪妻子,沒什麼事幾乎不出門。
母親施文心也十分滿意自己的兒媳,她稱雖然老人和兒子兒媳不住一起,但自己認為孩子們覺得合適過得開心,老人就開心。
還說賀聰很會做廣東菜,每次回來都會給自己帶很多吃的東西。賀聰下廚葛優在一旁幫忙,一家人氣氛特別好。就連葛優也開始學做飯,蘿卜絲切得很細,還學會了片烤鴨。
還有人當著葛優父母的面問葛優,都這么紅了,這樣的「丑妻」為什麼不換一個。葛優卻說人家當初也沒圖我什麼,我從來沒想過換一個。
雖被稱為「丑妻」,但葛優去哪都帶著賀聰
當葛優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演員後,妻子賀聰也成了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
其中不乏有媒體直接稱其為葛優的「丑妻」,丈夫葛優從來都不會在意這些,還讓賀聰跟在自己身邊,做自己的工作助理。
每次在媒體面前提到自己的妻子,都難掩內心的幸福甜蜜。
兩人結婚33年,感情依舊恩愛如初。葛優說過他很享受二人世界,也和妻子早就約定好不生育子女。
人生短暫,他選擇和妻子二人相伴一生,才是最浪漫的想法。
⑻ 他是首位華人「影帝」,他養豬3年62歲因扇人耳光上熱搜,他是誰
之前一位男演員被連扇7個耳光的視頻上了熱搜,不少人為視頻中的兩個人豎起了大指拇,一個是「被打」的潘斌龍,一個是「打人」的葛優。
其實這段視頻是電影《兩只老虎》的幕後花絮,扇耳光拍完後,62歲的葛優立馬對演員潘斌龍鞠躬道歉,這讓我們看到了演員的敬業,還有葛優的不一般。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一晃已過了30多年,但兩個人的感情卻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