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禁闭岛观后感影评
[禁闭岛观后感影评]禁闭岛观后感影评2010-12-06 15:45禁闭岛观后感影评最近好片太少了,刚开始真没把禁闭岛这部片当回事,可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本人也完全被这部片吸引住了.看完之后,觉得这真是一部好片,本以为已经看懂了什么意思,但是再看网友的评论,又把我说迷糊了.先说下我个人最初的见解:主人公泰迪是一个精神病人,一直到电影结尾,他才清醒过来,他本可以活着离开小岛,但他最后依然假装没清醒,选择了死亡.这是因为他对于妻子和孩子的死亡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宁愿选择以精神病中的好人形象死去,也不愿以清醒状态下的自己活下去.再看网友的评论,第一套评论还没我看的深,保证是错的1泰迪是患有精神压迫的前联邦探员,他的妻子就是他幻想中的雷切尔,他的妻子由严重的抑郁症,终于因为服药过量而杀死了泰迪的三个孩子,禁闭岛观后感影评。泰迪在院中的两年里始终不愿面对他杀死自己妻子的现实,编出了自己来隔离岛调查雷切尔失踪的剧本并无数次上演,直到这最后一次他终于面对了一切。而泰迪的真名也不是爱德华丹尼尔斯,而是他苦苦追寻的安德鲁利蒂斯2恰克的真名是希恩医生没错,他是真正希望泰迪能面对过去,他通过扮演泰迪的助手来推动泰迪的妄想剧本的发展,以助他揭开灯塔里的谜,整个故事也是以希恩医生多年后的回忆而展开3最后的结局是泰迪在对妻子杀了三个孩子,自己又杀了妻子的回忆过后终于清醒了。此时清醒了的他直视了过去,也明白了一切.但由于希恩医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未通过让病人自己面对过去的心理疗法治愈泰迪而不得不让泰迪接受外科治疗,造成前功尽弃.最后时刻,泰迪又忘记自己已面对了过去,再次重回幻想,于是终于在希恩和考利的无限唏嘘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4这部小说的作者丹尼斯·勒翰写的小说让人无法猜测,悬念令人咂舌(即使你看了再多的悬念小说也别想抓住这个人的思维),此人写的小说结局让人震撼,惊奇,挑战想象极限,结尾在以为不会再被震撼的时候突如其来.而且并不是直白的告诉你结尾.所以必须仔细品味去体会其中的滋味.第二套评论,我觉得似乎比我看的还要透彻泰德因调查国家资助的精神病院而被变疯,观后感《禁闭岛观后感影评》。1、我认为就是泰德就是纸条上所说的第67号病人,政府想试验如何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2、第四条规定就是禁止说出精神病院里的秘密,所以很多人想帮助泰德但都不敢说出真相;2、希恩医生被政府安插到泰德身边做间谍,取名为查理:a、有四年工作经验的查理为啥连手枪都要取半天;b、在墓地的房子里,希恩医生知道泰德来的目的后,出于良心提示告诉泰德事情的真相;c、女病人知道事情的真相,支走希恩医生,写下逃走,让泰德知道;d、假瑞秋对泰德说是她杀了自己的丈夫,而医生告诉他是战死的,就是故意露出破绽;e、他们从一开始就拿假的瑞秋照片和让人假办瑞秋,都是证明这本身就是陷阱;3、从泰德一上船,他们首先偷了泰德的香烟,然后就不停的给他抽有药的香烟、吃精神药物等(他从到岛上就开始做恶梦),就是想把他弄疯,让他作为第67号病人的试验品;4、泰德的妻子是被火烧死的(泰德本人说的和他所有的梦境),但最后他疯后确变成是被他用枪打死的。5、病人乔治告诉泰德,只有让他的老婆走,他才能从岛上逃走,就是在暗示他要他一定不能被药物所控制。6、泰德晕倒后,希恩医生曾告诉泰德,我们没有时间了,后来整个医院乱成一团,很可能就是希恩医生及及其他好心的人在帮助泰德,让他去查出真相;7、院长一直未正式出现,很显然他是政府派来的;8、医院在小岛上,而且有警察把守,这就隐含的告诉观众,这里很不一般;9、希恩医生在悬崖边告诉泰德不用再调查了,他已经拿到证据了,其实他是想阻止泰德继续冒险查下去;10、有个病人想杀泰德,这个人应该是政府指示的,但被希恩医生干扰了,泰德想和他们一起去医务室但,是被一个警察阻止了,其实这个警察就是希望泰利去调查事情的真相;11、希恩医生故意留下烟头和装死就是让泰德见到真正的瑞秋,让他知道真相;12、告诉泰德他永远离不开小岛,就是在暗示结局13、瑞秋医生之所能逃走就是因为有一些像希恩和那个警察一样的人在帮助她;14、院长告诉泰德灯塔是放设备的,门口还有二个警察站岗,但泰德去了以后里面啥都没有,就是在告诉观众在说谎。也就是说到结局也让人搞不懂,他到底是真疯子清醒后装疯,还是本来是正常人却被人为改造成了疯子最后的片段,查克叫了他一声:泰德!这应该是本片的关键~其他自己想~还有如果主角真的是之前疯的,那在他想起杀了那在他想起杀了老婆的时候,故事结局就perfect了。同样也可以很震惊,可是反而演了他醒过来,院长和chuck问他一堆问题,是想确定他复原了,还是想确定他已经完全被整疯了洗脑了?而最后两个人坐在石阶上,chuck给他烟,主角想了下把烟反了一个方向抽。然后叫他chuck,有人说chuck听到后很失望,给院长作了一个眼神示意,然后才把他做那个lobotomy手术。但院长之前本来就一直等在那里的。而chuck是想送行吧。主角最后说is it worse to live as amonster or die as agood man?而且还很讽刺的笑了。我觉得他是give up了。就像之前他和开车的警卫说"give atry"他失败了。他觉得宁愿被整疯做个疯子活着还不如以marshall的身份死去。然后是light house。他最后肯定去那里了,而那里肯定有什么,不然不会最后画面停留在那里。为何有人说他永远都离不开,从这句话里边,就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如果他承认自己之前一直是精神病,现在清醒了,那就证明把他逼疯的实验成功了,既然成功了,那他实际上还是个疯子,当然不能让他走了.就是说最后如果他承认自己被治愈了,那他才疯了呢.如果他不承认自己以前是疯子,说明把他逼疯的实验没成功,那也不能让他离开这里,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这个医院的秘密,他已经看穿了医院把人逼疯的实验,所以不管他疯还是没疯,医院都不放会他走的.〔禁闭岛观后感影评〕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贰』 求一篇原创 禁闭岛 的观后感
首先我声明,下文中出现的关于精神病的言论没有对任何人的歧视,因为我觉得:所谓精神病人,只不过是不打算对这个纷杂的世界彻底妥协的人。
"REMEMBER US FOR WE TOO HAVE LIVED,LOVED AND LAUGHED"(记住,我们也曾活过,爱过,笑过)——《禁闭岛》
(来源:《一念无明》)
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有多可怕,不管有多痛苦。
在你的头脑里,它们都是有意义的,不是吗?
你从未遇到过自认为是坏人的人,不是吗?
你不会将过去放进地下室的房间里,锁上门,再也不走进去吗?那是我会做的。
当然,按我的情况,可能需要一整栋楼来装我的记忆。
然后你遇到对你而言特别的人,
你想做的只是扔给他们这把钥匙,
说:“开了,进来吧”,
但是你不能。
因为里面很黑,还有恶魔。
一旦有人看见里面有多肮脏......
我一直都想,
冲开门,让阳光撒进来,把一切都清洗干净。
如果我有一块巨大的橡皮,能擦除一切,
从我自己开始。
问题在于,如果,
如果没有钥匙......
——(《天才雷普利》)
我喜欢用《一念无明》、《断线》、《禁闭岛》、《降临》等电影都使用过的曲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来结束(信息来源:网页链接),同时想象一下:
人应该怎么做?是做个白痴活着,还是做个正常人死去?”
——《禁闭岛》
I used to think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your story.(我曾以为这是你故事的起点)
Memory is a strange thing.(记忆这作风诡异的东西)
It doesn't work like i thought it did.(它不像我想的那样运转)
We are so bound by time.(我们完全受制于时间)
By it order.(要跟随它的节拍)
...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尽管已经提前知晓人生以及它的走向)
i embrace it.(我无所畏惧)
A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并且会珍惜每一分钟)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from start to finish,would you change things?(如果你能一览自己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你会尝试改变吗?)
——Maybe i will say what i feel more often.(也许我会尽量多吐露心声)
——《降临》
『叁』 《禁闭岛》观后感,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脑前额叶
[《禁闭岛》观后感,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脑前额叶]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禁闭岛》看了一遍,《禁闭岛》观后感,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脑前额叶。很坦白我不是聪明人,看了一次还不是很懂。上网查了不少影评,就里面提到的一些医学名词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电影中主角是一个二战老兵,战后成为一名警官,有妻子和三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主角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症,一日主角下班发现妻子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悲愤而情绪失控的主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烧了自己的房子和尸体,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从此患上“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50年代美国患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会被强制执行“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为了抵御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手段,精神病医学界的专家发明了一种叫“角色扮演”的群体治疗法,为了证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替代“脑前额叶切除术”,主角成为最佳的实验品,被送到禁闭岛上。
很好奇究竟脑前额叶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个人切除了脑前额叶之后还能活着,个人觉得十分的不可思议。后来查了一些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848年9月,盖奇被炸飞的一根一英寸粗铁棒插入脸颊,戳穿左眼后从颅骨顶盖穿出。但是奇迹发生了,经过治疗2个月后,盖奇完全恢复了,可以走路说话,对周围环境也能做出正常反应。但是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经过解剖,盖奇脑部受损的位置就是脑前额叶。科学研究发现: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可以说脑前叶是高级神经活动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刚发展起来的时候(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很多人支持脑前叶切除手术,作为治疗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莱坞女明星弗兰西斯·法默,也没有躲过这项手术,由于其过激的性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被其母亲送进精神病院,并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被切除脑前额叶,观后感《《禁闭岛》观后感,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脑前额叶》。多年后她重返社会,已是一个目光涣散、神情呆滞的中年妇女。传记电影《弗兰西斯》最后一幕,她当年的朋友去见她,却被她异样的神情和举止所震惊,他们分别时,她独自一人穿过整条空旷的街道,直到走进黑暗。
切除脑前额叶的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绪让他们成为温顺的白痴,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可怕的并发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随境转移计划和组织能力差、原始反射、脑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个人自由权利赤裸裸的剥夺,是个人私欲极端膨胀功利主义的体现。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这项手术的呼声越来越大。
引用网站一篇文章的话,作者谈到“脑前额叶切除术终于不再被当作是施加给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终废止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走弯路,总还是前进着。真理永远只是当时当地人们所认为的真理,等待着在将来被修正。”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被修正,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废除后,对脑前额叶的研究一直没有终止。脑前额叶作为大脑的指挥官,对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白痴。同样只要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必将使人成为天才。随着对脑前额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验证了脑前额叶对于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久保田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注于脑前额叶的研究,他采取了独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从刺激脑前额叶充分开发对人的积极影响作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脑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急速的发育。但脑前额叶到了2-3岁时前额叶才正式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6岁后发育就会趋缓。在这3岁到6岁的急速发展时期,对脑前额叶的正确的训练,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脑前额叶控制下表现出来的五项基本能力。在儿童3-6岁期间,通过对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锻炼能有效开发脑前额叶。而运动与做游戏是最有效的锻炼方式”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人类从不知道脑前额叶为何物,到任意生命权切除脑前额叶,到最终认识到脑前额叶的重要性,提出在儿童时期合理开发脑前额叶。这一个过程恰恰是人类自我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我们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认识去锁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够冲破已有常识,停留在过去而固步自封,或许我们走向的只有灭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应该成为永恒不变的奋斗主题。
〔《禁闭岛》观后感,是魔鬼还是天使的脑前额叶〕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肆』 禁闭岛 影评
如果主人公只是一个那么那么危险的神经病人,院方为什么要让他那么那么自由?那么纠结却配合他?为什么仅仅就对他一个人如此这般特别优待???【却暗中搞鬼,‘喂药,喂烟’。。一直貌似把他当病人,那么多人配合着把他当神经病看待,慢慢搞成神经病】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成功了!确实是2个故事!这个片子是给2种人看的!一种单纯,一种事故。这个社会这么复杂,政治那么肮脏,要把一个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的人【本来就有心理创伤的人】弄成神经病,不难理解。!!主人公是有心理创伤,但是不是神经病 活活被他们搞成神经病了!!!试问你们哪个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自己本身就有心理创伤的情况】不会被人搞成一个神经病!!!其实有2个人物起到关键作用了!很多问题也许大家都解释过,可是山洞中那个蕾切尔瑟兰多,就是这部片子的最关键人物,也是让我最迷惑的人物。有人说那是幻觉,【从头到尾哪个桥段说这是幻觉了?】我觉得真实的离谱!还有那个乔治,让我觉得奇怪…………!之前也曾经觉得他会不会就是个神经病,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个2个人物真的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没人能来解释?求解释!【别和我说那是幻觉,那只是你们的猜测】当然能把乔治也解释清楚最好。。。他存在的意义和主人公的关系。。。
当然。我的个人想法是:主人公是侦探,但他又想查案又想杀安德鲁,不知如何是好。【从他和乔治的对话中能看出来】有心理创伤,但不是神经病 活活被他们搞成神经病了!!!【还有安德鲁去哪了呢?为什么人人提到安德鲁都那么害怕?是因为怕主人公吗? 是因为他是安德鲁吗?我猜测也许不是、、、也许安德鲁被院方手术掉了。丢在某个没人知道的房间。也许早已死了!!!!!!也许这是第几个安德鲁也不清楚了。。。。】安德鲁。。。谁来查这个安德鲁 谁就将成为安德鲁!因为刚好缺个人!【WHO IS 67?】【THE LAW OF4】!!!!!不然为什么叫禁闭岛!就是进得来出不去!
这个电影算是我看的最成功的电影了。这个编剧惊为天人,能把一个故事编到人的心里去。
记着,这个故事和如今的社会一样 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 它要表达的 不是一个单纯的人,
能够完全明白的 1个故事2个答案! 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会坚信怎么样的答案!
完美的电影~~~~~~~~~~~~象个白痴一样活下去呢 还是象一个正常人一样死去?
『伍』 禁闭岛影评 心灵的自我发现
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弗老说“精神神经症。。。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关于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
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戏
a。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c。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d。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
h。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也真好ko
i。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这样的新闻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几段:
“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陆』 关于《禁闭岛》观后感
其实这部电影是故意留两个结果的. 1.阴谋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主角是一个执法管,选择前者(怪物)是作为一个精神病存在,后者(好人)是作为一个执法官存在,他是选择错误的精神病人苟活(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但是人们再也不相信他说的,因为他有病)呢?还是与其茍活不如选择好人执法官(面临被手术实验的命运,失忆或者死亡)呢?
2.治疗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说明他无法承担他曾经的故事,其实他已经正常了,是的,以治疗论观点来说结局是他康复了!但他无法承受这个事实,像一个怪物一样活着,内心无法被宽恕的罪,才选择了自己装疯,让医院以为他不能治好了对他实行手术!
但无论是哪一种结局,大家都不要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再逃出这座岛了
『柒』 电影禁闭岛2000字观后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189148/
『捌』 禁闭岛观后感
[禁闭岛观后感]无聊的人尽做无聊事,有关<禁闭岛>这 部电影第一次看是半年前了,当时我是以一种正常中国电影的思维去观看,所以主角teddy理所当然的成为正义的化身,应该是正面角色,理所当然那个禁闭岛精神病院是一个大大阴谋,能够果断地得出如此结论,当然离不开众多的国产电影的熏陶,禁闭岛观后感。然而就在昨天那个寂寞难耐的夜,我再次打开了400多G的C盘映入眼帘的竟然不是toyota hot .对,就是<禁闭岛>,带着半年前的一点点质疑,又开始观看这部悬疑电影,这次我故意的就把teddy当作精神病人,发现情节还是蛮合理的,于是我特意网络了下禁闭岛影评,果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我前思后盘卖得出了一个结论,此类电影,完全实现了观众与导演的互动,导演同志在让teddy 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同时,让我们观众也分不清 现实与幻想,当然不同结局的产生也就取决于那几个关键情节是幻想还是现实,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一部电影的结局竟然会因为 几个点而完全改变,观后感《禁闭岛观后感》。具体情节不作详细解析了,个人推荐不知情的情况下观看。当然看了这篇文章,再看电影 已经没啥趣味了。 〔禁闭岛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玖』 求禁闭岛300字观后感
(自己节选下面内容)
、这部片子是一两年之前看的。前些天在电脑中找到了观看后写的一点拙见。有时我们说的话、写的字会不会成为以后生活的预言?现在再看以前写的文字,发现这段时间以来,或许我也当了一次泰德。
有人推荐这部片子,说是引起的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种不同的结局上,据说大多数女生相信的是其中一种结局,男生反之。空闲时找来看了一下,说说我的看法。
整个片子看下来,个人感觉这就是一个实验,当然,最终的执导者是导演,被试验者是戏里的男主人公,亦是戏外的观众。 剧情在这里不多做复述,就故事而言,我认为戏里只存在两个阵营: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也就是说,除男主人公外,戏里所有其他人都同属于一个阵营,只是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人明确告诉泰德,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只针对他的游戏,他的身边没有朋友,只有他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信赖,他们把自己阵营里的其他人放在了对立面,只是为了让泰德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为了以后在两种观念相碰撞时,看泰德还能不能坚持自己,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验服务。相对应的,另一方的人充当的是迷惑泰德的角色,他们努力使泰德相信自己是患了精神疾病,只是不能面对自己,活在一个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是为了通过他们不断地暗示,看泰德能不能放弃原有的坚持,达到为泰德洗脑的目的。
泰德确实有着精神方面的疾病,这来自于他过的经历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二战、他妻子。这都是些不好的回忆,他一直深陷其中,走不出来,也不敢勇敢面对,所以选择逃避,他在潜意识里把这些事过滤了一遍,只保存了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这也是他最后一度否定自己的原因。但这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实验。
乔治和瑟兰多看似跟他是同一个阵线,当然还包括他的朋友。乔治告诉他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有从过的回忆里走出来才能揭示真相;瑟兰多告诉他关于塔里进行的手术,他的朋友与他一起经历风雨,患难与共,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使泰德相信岛上确实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是为实验做铺垫。试想一下,如果有99%的人告诉你你所相信的都是假的,你一直坚持的其实只是一个玩笑,只有1%的人坚定的和你站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会受到言论的影响,随大流而;意志坚定者会不为所动,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但如果到最后你才发现那1%支持你的人,他们曾经所说的、所做的,你无比相信的事实,其实都是谎言,而且这一切还是从你的反对者口中得知,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在最后告诉你,其实你一直以来都错了,这时你还会坚持自己原本的信念吗?就像瑟兰多告诉泰德塔里的秘密,但事实是塔里什么都没有,他原本相信的真相这时却成为反对者用来说服他的佐证,他们会说,看吧,我都说他们是骗你的,我说的才是真的。这其实对他的冲击才是最大的。再加上泰德原有的精神创伤,这时他就会迷惑,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错了?所以他才会相信考利等人的话,相信自己确实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我也相信最后考利医生所说的有很多可能都是事实,不然泰德也不可能被他们所影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所有的坚持。套用一句术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假亦真时真亦假。不过最后他似乎明白了,他最后说了一句话:你是愿意像怪兽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是非观。如果我们人云亦云,那无异于鹦鹉学舌,如果我们任由别人控制我们的大脑,轻易把自己的灵魂交付他人,那就等于行尸走肉,与怪兽无异。但可悲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所谓的怪兽并不在少数。
其实影片到底是哪种结局并不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要的是,我们看完片后的感悟。说说我的体会。最主要有两点,感受最深的两个字:坚持。这跟固执己见不同,而是一种信仰。不管外界环境,不理泛泛人言,只要自己觉得对的事,就算再难也要坚持。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活在真空。再有一点,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禁闭岛。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愿触碰的记忆,好像我们在自己心里无形中建造了一座岛,将自己囚禁在岛上,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很难走进。
『拾』 电影禁闭岛影评
禁闭岛》:大宗师玩死人不偿命 【破除延期诅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电影都不咋地。 《禁闭岛》(Shutter Island)原定于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后不知什么原因硬生生拖后了一个季度。如果回顾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没发现有类型重合或者其他潜在威胁;看看本片前台幕后的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热门,通杀其他中小级别的牛鬼蛇神是没问题的。然而,本片居然还是延期了,这其中必有古惑。 撇开延期的内幕不谈,“延期没好片”是个简单的判断句式,其逻辑上的正确性取决于状语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况下,延期上映的电影基本上没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闭岛》就是一个惊喜。 从类型来说,本片总体上可以归为“悬疑惊悚”一类。比较讽刺的是,本来应该是最容易产生惊喜的这一类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让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不仅不能称之为好,甚至隐隐有成为“烂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虚的大自在】 《禁闭岛》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虚;而后者,正是近年来“悬疑惊悚”这个类型让人“审美疲劳”的根源。确切的说,悬疑片的质感不在于那种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节转折的多少,而在于那种紧张的真实感觉。 一般而言,“故弄玄虚”式的悬疑惊悚片,都会在开局的时候故意营造平静、正常的氛围,编导会竭力掩盖汹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后半段集中展示来使得观众措手不及。只是,这种手法用多了,如果观众事先知道影片的类型,就会通晓其中的惯用伎俩,那么那些故弄玄虚的小手段就不成为秘密了;也就是说,编导越是卯着劲制造前后氛围的对比、事实真相的差异,反而越是符合影迷们的猜测;而一切悬疑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打破观众的预期;这在观众都已熟悉“故弄玄虚”模式的情况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为在新形势下打破观影预期、重新制造悬念的唯一途径。只是,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因为“反故弄玄虚”意味着不遮遮掩掩,纯靠事件说话,如何让观众的神经时刻保持紧张、且不会过度紧张以至于麻木到无法欣赏其中必要地转折,这对任何编导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幸好,站在《禁闭岛》剧本与影像背后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顶在圣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师级人物,一部分影评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电影社会学家”的头衔,以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马一生的电影理念。个人以为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现实中远不如他作品背后的形象那般宏大肃穆,这当然不仅仅是指老马那“短小精悍”的体格与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与对作品风格的追求,其实是非常活泼、有时候甚至是顽皮的。他在《禁闭岛》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无间道》的方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规章的随意出牌,实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电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运用。所谓大师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从心所欲”是不拗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前人的成规,“不逾规”则指的是所有的变化又始终是符合电影与观众互动的基本原理。 【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严肃玩笑】 具体说来,老马在《禁闭岛》一开始,就向观众表示:这事情不简单,肯定有不少猫腻,您就等着看好戏吧!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故作镇静地诱使观众进入一种放松的情绪、随后用转折来给你一个惊吓,而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囔囔,等于是直接告诉观众——我就要吓你了,而且接下来我要不断地吓你!按照常理,这种“事先张扬的惊悚事件”是不会有多少悬念的;可事实是,《禁闭岛》是本人近年来看过的唯一一部从头到尾都比较紧张的电影,那种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实惠又过瘾。 既然已经悬念的感觉已经“事先张扬”了,为什么还能“精彩”呢?不少影迷这时候可能会联想到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希胖子认为那种“不知结果如何”的悬念不算厉害,“已知结果却不知结果如何发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悬念。可是,以上这两条,都无法套到《禁闭岛》的头上。因为,老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没玩,但同时却达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听着有点玄不是?这当中的诀窍,就在于老马最先展示的紧张感觉,其实和故事情节无关,他压根就不是在透露与剧情发展相关的东西,所以和故事结果完全无关;可以说,老马从一开始就纯粹是在撒着欢儿玩表现手法,只是因为大众对悬念惊悚片整体结构的思维定势,才会以为他是在严肃认真地讲故事,因而才会上当,从而在观感上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不知结果”的茫然,另一种是“不知过程”的期待;更为奇妙的是,这种难得的双重悬念,还同时扣住了一般观众与资深影迷,让他们在各自的认知轨迹上还都保留了这种双重悬念,这就远远不是工匠级别编导所能达到的了。 正由于全片故事细节以及演进方式,都是老马交织悬念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这种悬念紧张的完整感觉,最好是对剧情只字不提;所以,这里无法就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不过,可以从经验的层次,来描述一下影片对于不同观影人群而产生的悬念效果。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因为对于电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上的,所以当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一个主角们出场的理由时,观众会以为已经知道了结果、但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更何况,影片提示的这个“结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强调“匪夷所思”,这就更令这些观众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与情节演进的假性提示相反,观众对主要角色命运的发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对于资深影迷而言,他们在关注故事与表演的同时,可能会留意编导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来,他们多半会发现,一方面,老马在悬念基调上的“事先张扬”显得有些诡异,这当中肯定隐含了什么玄机;另一方面,影片开局对紧张气氛的营造,似乎过于“用力”了一些,好像弹钢琴时每敲一次琴键都使出吃奶的劲似的——这过于轻佻,过于明显,不太像是老马这样宗师级导演应有的沉稳手法。如果不是老马突然脱线,那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而为之,是为了诱导什么,隐藏什么:“诱导”有经验的观众得出错误的结论,“隐藏”自己看似过于严肃实则电影顽童的本质。可以说,老马非常“邪恶”地利用了资深影迷自诩渊博的观影经验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团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的迷雾、让观众们沾沾自喜地放松了警惕,以为老马其实很老实,结果却发现他却再狡猾不过了……换句话说,可能连资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马可以狡猾如此,他们知道老马高明,却不到最后不会明白老马的高明之处在哪。 【老顽童的实力与趣致】 如果考虑到普通与资深影迷之间观众群的更多细分,以及不同人对两种悬念的感知能力,那么《禁闭岛》所能产生的感知效果的组合就更令人眼花缭乱了。问题是,难道老马的原意,就仅仅是创造出这种万花筒般的效果而满足自己玩弄观众期待的恶趣味么?显然不是。 老马对于电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态”可以是戏谑的,其“手法”却是纯熟到无懈可击,这就是俗话中那“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的境界。这个可以从局部细节、与全片手法的逻辑两方面来体会。从细节上说,这部电影给人以“很电影”的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技术细节,都可以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们细细咀嚼的对象。光影的运用、场景的调控、机位及视角的变化、色调的心理暗示、乃至视觉特效的运用,都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具体描述的质感。这种质感,迥异于工匠型导演亦步亦趋小心锻造,这是真正在电影王国里锤炼、积累到飞升阶段后在天堂里随意挥洒的结果。老马在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装清高,更没有卖弄高难度,他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调子导演视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风韵来、甚至能以假乱真,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品味那些细节,仍然有一种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画面去的感觉,传说中的电影“魔术”,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评认为老马的影像语言,强悍归强悍,终究“目的性”太强了,显得过于迫不及待,不稳健内敛,以至于反而落了下乘。他们举例说,片中的音乐、光影空间处理、乃至演员表演,都有“过火”的嫌疑,远远达不到希区柯克玩弄悬疑的那种优雅风度。个人以为,这帮人要么是选择性失明,要么是压根没看明白老马想要表达什么。如前所述,影片的绝大部分,有种故意而为之的味道,这本身并非什么秘密,人老马是摆明了给人看的,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您得看完电影以后才能公布);说白了,那种“牵强”的味道,正好是体现某种“主观视角”,合理与否,只有从全片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来解释,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想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影片,那影片整体、从细节到结构的过渡与变化,就不仅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会觉得以老马如今的地位,还能拥有如此新鲜的活力,实在是影迷们的幸运。别的不说,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关注一下影片不同场景的含义,会发现不少与老马“身份不符”的B级类型片经典元素,从纳粹到监狱,从疯子到天气,乃至场景的建筑结构,都可以指向历史上成名的众多B级片。原著小说里这些元素感觉并不明显,但被老马这么有意无意一放大,就变成那“信手拈来”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为上】 当然,惊悚片悬念玩得再出人意料,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关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心灵情感的纠结,那些悬念的产生过程很快就会被忘记。个人觉得,这也是近年来悬念惊悚类影片日渐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闭岛》则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后,老马没忘记实实在在地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事实上,所有主体情节的演变,都只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而这种纠结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难忘的。 而这种情感的力量,自然是离不开演员们张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实”来评价其中的绝大部分表演,但这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调。片中所有演员都极好地把握了这个平衡,特别是当观众知道最后结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细节时,会更好地体会到那微妙瞬间所展现的神乎其技。 可以预见的是,本片肯定会得到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但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对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话,应该是能更多地体会到该片的妙处的。老马的玩性也许不如昆汀那么明显,但这种闷骚而自得其乐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师才能玩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