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特洛伊木马屠城》-观后感
迟到的《特洛伊--木马屠城》观后感 昨天晚上偶然间看到电视里播放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并被这部影片中反映的人类原始的崇尚真善美的情感所感染。也不由得由衷感叹,此片不愧为好莱乌巨资打造的史诗大片。 连我自己也记不清,几年前为什么会错过这部大片的放映,以至于昨天晚上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心中不免有一种“观看恨晚”的遗憾。 尽管特洛伊以再现当年希腊与特洛伊进行的旷世战争为背景,但此片导演却很巧妙的将这部影片区别于以往的战争片,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更有感人至深的爱国情、充满温暖的亲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有勇士间惺惺相惜的英雄气慨。让人不仅为宏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更为战争中人们在危难时刻表达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其实史书中记载的特洛伊战争是因众神间的争斗引进的,导火索是特洛伊小王子岶里斯拐走斯巴达王妃海伦,最初误以为影片会以这两个人物为核心展开。但出乎意料的是,影片抛开这些人们熟悉的情节,而从两个真正的勇士入手。一位是希腊战神--阿喀琉斯,一位是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 [bgcolor=ff0000]阿喀琉斯,[/bgcolor]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但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杀死,并将赫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完美的人物形象设计加上布拉德皮特的上乘演出,相信在所有观众心中都塑造了一个让人欣赏敬佩崇拜的大英雄阿喀琉斯。 [bgcolor=ff0000]赫克托尔,[/bgcolor]特洛伊的大王子,也是特洛伊最伟大的勇士。为保卫特洛伊和孝敬自己的父亲战斗到最后一刻。赫克托尔是冷静和智慧的,如果他那自私的弟弟听从他的劝告,尽早把海伦送回斯巴达,也许特洛伊就不会发生战争;如果特洛伊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不盲目相信什么神的旨意,而是听从他的劝告,不去主动进攻希腊联军,也许特洛不会遭受毁灭之灾。赫克托尔每次都能准确的判断局势,但他却因对父亲与弟弟的爱而任由他们将特洛伊带向了灭亡,自己也为特洛伊,为他的父亲和弟弟而战死。如果赫克托尔没有死,他将会成为特洛伊最伟大、最英明的国王。 一部经典的影片应该是,每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会有一些人或事让你回味,并且这些人或事会久久地萦绕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特洛伊》做到了,因为它让人们记住了那场旷世的战争,记住了两位旷世的英雄。
『贰』 急求一篇电影《特洛伊》观后感,非常急
一向对大制作的史诗巨片感兴趣,昨天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去看了在网上被骂作超级大烂片的特洛伊。与冷山相反,这次看了太多的影评,对这片子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就是冲着场面和帅哥去的。结果反而觉得不错,虽然有不少毛病,但还是值得一看、能给人不少视觉享受的。影片总长两个半小时,应该是被剪掉了不少。
影片开始,第一个场景挺抓人的,弥漫着肃杀气氛的古战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背景音乐是一个女声的吟唱,婉转悠扬,一种空旷辽远的味道。
紧接着主要人物一个个登场,首先是男主角阿喀琉斯。我觉得总的来说布拉德·皮特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十分喜欢他的造型,特别是身着战甲的样子真的很酷。这部片子的服装设计很出色,厚重的铁甲和飘逸的古希腊式的白衣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反差。阿喀琉斯的性格感觉有点象楚霸王,英雄盖世却又意气用事刚愎自用,对心爱的女人柔情似水,总之是个挺丰满的英雄形象。
第一女主角海伦是遭到最多非议的人物,我倒觉得还好。一眼看去绝对称不上惊艳,但颇有些红颜薄命楚楚动人的味道,这样一个并不妖冶的女子能够赢得特洛伊国王慈父般的爱怜还是合乎情理的。特洛伊为一个值得同情的女子倾城被赋予了带有温情的悲壮。不过妆实在化得差了些,两个大黑眼圈绝对是可以避免的。
赫克托尔是本片中绝对正面的形象了,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孝子、慈父、温柔的丈夫、友爱的兄长、睿智冷静的统帅、讲义气的朋友、阿波罗的虔诚信徒等等完美的男子汉形象。赫克托尔的三条人生准则也颇为动人。尽管知道他一定会死,但他死去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揪心的。艾瑞克·巴纳的表演也中规中矩,不过演好这样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应该不是难事。
特洛伊国王是我觉得最出彩的角色。最初的打动是在海伦返回特洛伊时,老国王用春风般的笑容迎接了这个他明知将会给特洛伊带来巨大灾难的被儿子引诱到走投无路的可怜女人,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这是神的旨意。”那份善良和笃定实在让人钦佩。在小儿子帕里斯不顾尊严从海伦丈夫的刀下逃生时,他表现出的是一种焦虑,他渴望的是儿子站着死去,而不是跪着求生,人的尊严和特洛伊的荣誉比生命更值得捍卫,这时他是一个国家伟大的君主。而在深夜跪在阿喀琉斯面前祈求要回赫克托尔的尸体时,他却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父亲,平静的话语让人更能真切体会到他的肝肠寸断,这种外表平静和内心痛苦的巨大反差制造出了很强烈的悲剧效果。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还是在特洛伊覆灭时,他目光中喷射出的绝望、悲愤和自责,这样一个戏剧化的眼神似乎比火海中正遭受希腊人屠戮的特洛伊更让人心碎。我觉得哪怕只凭这位特洛伊国王,这部电影就不能算是一部烂片。
这部电影确实不能算是一部烂片,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爱琴海的湛蓝海水中,希腊人波澜壮阔的远征场面;特洛伊城下,惨烈得遮天蔽日的厮杀;特洛伊人对希腊的偷袭时无比逼真的火战场景;壮丽的神庙和恢宏的宫殿,固若金汤的特洛伊城,美丽的古代服饰,巨大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木马;还有缠绵哀婉的配乐,等等等等。
说起来,这部片子的最大败笔就是编剧。一个延绵了十年的战争被浓缩在十几天中,其本身的史诗感也就打了相应的折扣,这么短的时间如何能承载如此厚重的一段历史?史诗片子似乎不需要太强烈的情节,但本片好像还没怎么展开就结束了,电影院灯亮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惊讶了,真的完了?这就完了?呵呵。这绝对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单挑已经被批驳无数次了,太做作太假了,这本来应该是本片的高潮之一,却被编剧自作聪明地改造成了愚蠢又可笑的英雄慷慨赴死程式。呵呵,看看赫克托尔很凛然地一个个道别的样子,简直就象烈士就义临上刑场前一样,不挂都说不过去了。
因为这些问题,这部片子不可能成为指环王那样的经典,但敢于挑战这样一个极高难度的题材是很值得敬佩的。而且片中的大场面绝对是值得一看的,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所以我觉得不要太多的责难,带着平常心和休闲的心态去欣赏它似乎更合适一些。就像看完指环王想重温原著一样,这部片子使我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好好看看的冲动,呵呵,至少以前记不住的名字分不清的人物现在搞得差不多了,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叁』 特洛伊 电影观后感 (急!急!急!)
三千两百年前,一场发生在希腊和特洛伊之间的战争堪称永垂不朽。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规模空前庞大,还在于参战的英雄。
电影《特洛伊》所演绎的这场不朽的战争,却可以看出一个真真切切的神与人的欲望
世界 隐性的神欲
神,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直接的出现,但在战争的起因和发展中,也不难看出神的欲望,并因为他们的欲望,对这场战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集威猛、超凡、英俊、傲慢、狂妄、凶狠、专横于一身的英雄阿喀琉斯,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阿喀琉斯,就不会有特洛伊战争。即使有,也不会如此的惨烈和血腥。是阿喀琉斯的欲望,助长了希腊想与特洛伊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勇气。而神的欲望,则助长了神子阿喀琉斯的欲望。
特洛伊战争双方,都是受诸神帮助支持的,希腊方的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特洛伊方则是太阳神阿波罗等。太阳神阿波罗受特洛伊人顶礼膜拜祭奉,按照祭司所参悟到的神的旨意,坚信特洛伊之战将获得神助,于是特洛伊便十分坚定不移地迎接着战争的到来。但是,备受观众期待的太阳神阿波罗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而特洛伊也没有像大祭司所预言的那样,得到神助。大王子赫克托死于阿喀琉斯的剑下,木马被看成是希腊祭奉海神的祭礼被拖入特洛伊城却使全城被灭。神,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特洛伊人的祭奉,却自始至终没有帮助特洛伊人民免遭战争的危害。为欲望驱使,享受着祭礼和膜拜,却背信弃义,因为对立诸神的压力而却步,甚至面对全城被屠杀的百姓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救助。
而众神为何划为两派支持一个国家的战争呢?因为想借助所支持的国家以发泄对对立诸神的不满,助长自己在众神中的威望,享受所支持国家的祭奉,这一切,都出于虽是神的身躯、身份、地位,却实质与凡人有相同的对于名利的欲望,物质的欲望。而这些欲望,恰恰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特洛伊之战,就是其中之一。英雄阿喀琉斯,赫克托,特洛伊国王普里尔蒙,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等等,无论他们多么的勇敢无畏,沉着智慧,都不过是诸神欲望下的牺牲品。
显性的人欲
《特洛伊》中所表现出的,除了神的欲望,还有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无疑是更直接的导致了特洛伊之战的发生。而人欲对战争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战争的导火索——帕里斯和海伦对爱情的追求和不顾一切。特洛伊二王子帕里斯爱上了米奈劳斯的皇后海伦,并私自将海伦带回国。因为一己的爱欲,不顾特洛伊向往已久的和平以及整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帕里斯无疑是自私和不理智的。对一个人的爱情的成全比起要用一个国家的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无疑是浅薄而不值得一提的。而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竟然会这样选择,是被个人欲望冲昏了头脑。
其次,是希腊国王,阿珈门农,因为不满足于眼前统一的希腊国土,为了满足扩张和征服的欲望,劳师动众,率领士兵横渡大海去攻打特洛伊。为弟弟抢回弟媳报仇雪耻的借口终究不能隐藏他作为一国暴君的贪婪和野心。而他的野心和贪婪,却造成了特洛伊的毁灭。
再次,便是为“千古留名,永垂不朽”的名利欲望所驱使的英雄阿喀琉斯。对名利的欲望,让他前往特洛伊作战。而因为对布里塞伊斯的爱情的欲望,最终让这个呼风唤雨的大英雄最终丧生在爱人的面前。在这里,不是对爱情这种人之常欲的否定,只是,当英雄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将抛弃儿女私情。
还有,便是阿喀琉斯的表弟帕卓克斯。一个英武的少年,受阿喀琉斯一手栽培,却因阿喀琉斯过分的在意和保护,生出叛逆之心,并最终因为他的鲁莽和任性葬送了自己。他在伪装成阿喀琉斯出战前,口口声声是为了希腊出战,但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年幼又缺乏实战经验的少年对名利的欲望。他想立一次战功,使他在军队中享有声誉,甚至最好能超越专横狂妄的表哥阿喀琉斯。
《特洛伊》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耐人寻味的世界。它的音乐,电脑特级,拍摄角度,情节安排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篇评论是我对本影片就某一点所产生的看法,权当是一个引子,好让更多的观众都参与到对电影《特洛伊》的探讨中。
『肆』 特洛伊之战观后感 细数从古至今,多少战争,到底是为什么而战
也许是为了权力,也许是为了荣誉,也 或许是为了爱情 。那么特洛伊之战也难逃宿命。
『伍』 求电影《特洛伊》的影评。
《特洛伊》:走下神坛的悲壮史诗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则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这一伟大作品一直启迪着后人的智慧与想象;5月14日公映的好来坞电影《特洛伊》,是对《荷马史诗》的最新一次致敬。
与以往“忠实原著”的改编作品不同,《特洛伊》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话色彩,将一场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一部完全以人类为主体的、关于战争、爱情、英雄与传奇的悲壮史诗。
和原著一样,《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为中心。影片一开始,就塑造了他的“战神”般的形象,同时表现了他与当时希腊最强大的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盗取海伦(Helen)和大举围攻的故事了。鉴于《伊利亚特》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Hector)死后就结束了,《特洛伊》剩下来的情节就参考了《奥德赛》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腊传说,最终还是以阿喀琉斯的命运为终结。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可以说,《特洛伊》不仅仅是复活了《荷马史诗》所表现的主题,还使得这些主题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无常以及相应悲剧,还可以说是人被百无聊赖的众神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在本片中,正由于抽离了所有的神话因素,人物的命运变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与环境驱使;因此,原著中需要借助“神的安排”所表现的种种转折,无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记。原著中带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贪婪、勇敢、忠诚,也终于可以现出“原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将高贵的艺术史诗庸俗化了,但是我认为,只要让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类自身,那这样的“庸俗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陆』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
读《特洛伊战争》有感
寒假里,我一有空就捧起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神话全集》这套书,当我看完《特洛伊战争》这个故事后,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悲惨的战争故事。希腊国王墨涅拉俄斯有一个美如天仙的妻子海伦。有一次,墨涅拉俄斯外出访问,整个王宫就交给海伦管理。恰好这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当他看到王后海伦时,被她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就设法将海伦带回了特洛伊。墨涅拉俄斯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便带领军队前来攻打特洛伊。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十年。结果,原来美丽而坚固的特洛伊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荒凉的土地上尸横遍野,冒着缕缕青烟,看不见一点绿色。(战争是多么的惨烈啊!)特洛伊人有的死于战场,有的成为希腊人的奴隶。希腊人虽说打了胜仗,但大多数战死沙场,幸存者在返航时又遭遇风暴,只有极少数人返回了故乡。这场战争卷入了多少无辜的人们,破坏了多少幸福的家庭啊!
历史上其他战争的结果也十分悲惨。海湾战争的伤痕至今还在美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心中隐隐作痛。而今,美国又进攻了伊拉克。难道他们非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吗?要知道,一旦发生战争,后果将会是多么可怕:人们辛勤重建的家园又要变成废墟;安居乐业的人民又要背井离乡,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多少老人会失去儿子,多少孩子从此会没有父亲……为什么那些无辜的人民撕心裂肺的哭声唤醒不了他们热爱和平的心呢?听吧,人们都在高呼着:守卫和平,远离战争!
『柒』 特洛伊观后感
从古至今,人们就不停发动战争。有些为权利,有些为荣誉,有些为光荣,而有些则为爱情。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帕里斯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墨涅拉俄斯身边诱走,这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认为,自己兄弟墨涅拉俄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饰)。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除了荣誉外,从不效忠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对建立不朽英名的无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门农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与归来左右了这场战争。最终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所杀,而阿喀琉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墙下。
为了权利和荣誉,两个国家交战了。为了荣誉,千万人赴汤蹈火;而为了爱,一个国家将被彻底毁灭。
『捌』 求对特洛伊战争的看法与评价
特洛伊战争的看法;这是一场古希腊与古土耳其为了争夺地中海而引发的,评价;使到了古希腊的实力得到了继希波战争之后的又一次提升。
晋中之窗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藏在木马腹内的20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结果希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8)关于特洛伊战争的电影观后感800字扩展阅读:
近代历史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为了经济的因素,是当时希腊人和小亚细亚为了商业利益,而争夺控制黑海贸易的咽喉达达尼尔海峡,最后不得不以兵戎相见。
特洛伊在黑海入海口的口子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占领特洛伊,希腊人就可以独霸爱琴海,就可以把手申进黑海的实力范围。
『玖』 《密探特洛伊城》读后感
特洛伊战争读后感
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终于把《特洛伊战争》这部电影看完了,对此我的印象 非常深刻,电影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非常惨烈。因为海伦与帕里思的私奔,引发 了希腊与特洛伊城长达 20 年的战争,双方死伤无数,原来美丽而坚固的特洛伊 变成了一片废墟,荒凉的土地上没有一点儿绿色,特洛伊人有的死于战场,有的 成为希腊人的奴隶。最后特洛伊被木马计攻陷......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特洛伊 的守护者赫喀托耳也都在战争中丧生………希腊人虽说打了胜仗,但大多数战死 沙场,幸存者在返航时又遭遇风暴只有极少数人返回了故乡。 在这部影片里,我喜欢阿喀琉斯。他是希腊的勇士,他战无不胜,可他却爱 上了俘虏太阳神的女祭祀, 帕里斯的表妹, 于是在爱情和战争前, 他选择了爱情, 决定放弃战争。即使在特洛伊要沦陷时仍不忘记自己所爱的人,他们的爱情本可 以挽救两个国家,是如此地伟大,但是结局还是令人无法接受。不过,我能理解 阿喀琉斯的感情。失去堂弟的痛,杀死赫克托耳,失去最好的对手的惋惜,被迫 和不该爱的人分开的难过。因此,尽管他杀过人,看似很残暴,我还是能够理解 他的身不由己。 另外,对于帕里斯,他是一个帅气、富有、浪漫的王子,他一直生活在哥哥 与父亲的庇护下, 快乐而多情的过着日子, 他有过很多情人, 却没有过真正的爱, 当他碰到海伦时,他一瞬间却爱的那么深切,他与海伦决定逃跑时,那种爱情所 衍生的伟大力量, 使一个王后敢于私奔到另一个国家, 最终引起两个国家的战争, 如果按照中国的思维,我想他们不会有爱情,更不会私奔,这是我所欣赏的。 还有一个人物是赫克托耳,他在整部影片中是把亲情,国家放在首位。他是 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在得知海伦也随船回特洛伊时,坚决要把海伦 送回去,帕里斯也表示,海伦回去,他也会一起回到希腊的。赫克托耳爱他的弟 弟,不希望他失去生命,所以赫克托耳在战争和亲情之中,选择了亲情。这和他 的父亲一样。老国王在得知这一情况下,也选择了亲情。他们都知道,战争不可 避免,那是两个国家的战争。
最后,我觉得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也非常感人,有点触动我的心弦,他 为了要回儿子赫克托耳的尸首,在深夜潜入敌营,进入阿喀琉斯的帐篷,俯首去 问阿喀琉斯的手,老泪纵横地请求着,最终将儿子的尸首带回特洛伊。 为什么那些无辜的人民的哭声唤醒不了热爱和平的心呢?特洛伊这场延续 十年的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被焚毁的特洛伊城、无数的亡魂冤鬼,更多的是一 个个流芳百世的英雄: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迦门农、俄底修斯……他们的经 历令人心驰神往,他们的精神让人荡气回肠。 另外,战争太残酷了,它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老人失去了孩子,多少妻 子失去了丈夫……战争虽然残酷,但是英雄还是让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勇敢、正 直,帮助他人,分担责任。因此,我们还要要守卫和平,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