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冯志远观后感
朋友,我帮你找了好打一阵子,终于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请你采纳一下我的回答,帮忙积累一些分,谢谢!祝你成功!
《冯志远》观后感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Ⅱ 电影 马志远 的主要内容
新婚不久的马志远响应国家号召,骑著骆驼来到宁夏的一所中学教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海燕》的内容,他让学生扮演海燕,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著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主演张嘉译告诉记者说,在上海燕那堂课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想像不出来大海是什麼样的。就是他都没有见到过,只是描写描述海燕是什麼样的,他就要把它形像化,这都是当时冯老师确实教学当中用到的。
课堂上的零食
而在课堂之外,看著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吃不饱时,他又像孩子王一样带著几个孩子去找枣树打枣子,回来分给饿著肚子的孩子们充饥。张嘉译笑谈在拍此段时,自己也是非常投入,因为本身冯志远对他的学生的关爱已经跨越了一个老师对学生,他甚至把自己始终当成了一个家长,就是看到这些孩子吃不饱饿著肚子上课的时候他真的著急。
失明老师屹立讲台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不幸终於发生了,一天正在上课的冯志远,突然眼前一模糊,什麼也看不见了。失明之后,他依然不愿离开讲台。主演张嘉译觉得对冯老师这点是无尽的感动,包括他在最后的十多年期间,失明的情况下依然教学。就是他在对这些孩子,他自己渴望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欲望已经超过正常人的想像。
Ⅲ 观《冯志远》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兀的老人,眼睛仿佛瞎了,但眼里又仿佛发出一丝丝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个中年女子挽扶着,身后还有一个几位中年人照看着。。。。。。“
只见那老人一个踉跄往前跃进几步,双膝猛地跪在了那黄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黄沙---只有这里的人才能听见,能响的沙,高高举过头部,那细细的沙土,顺着老人的指缝就一点一点的顺风飘扬起来……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点点泪花,而身后的那些中年男女们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这就是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的《冯志远》电影中的一幕,这个手捧黄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深爱学生,受家长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在偏远地区支教一辈子,并且退休后继续辅导学生十余年,直到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才离开学校的老师---冯志远老师。看过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谁知相反,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感动伴随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当时我发现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热泪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后面的。。。。。。
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孩子们对上学的无比渴望,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位叫“张建华”的小孩子跟他的父亲闹着要上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吧,他的爸爸脸上显得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是十分的恼恨,然而把孩子吓着,使他逼不得选择了离开。还有一位叫“张宁花”的小女生,本来好好的学习却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时间,可在段中后来的她的那个陌生的背影使我有点惭愧,她居然坚持拿着书本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读着。。。。。。他们虽然本来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问题导致不能读书,但后来还是在冯老师的帮助下,补过了这一段白白浪费的时间,最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相反,而我们呢?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上进,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锻炼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经不能再说下去,因为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不知道旁边跟我一样在看在哭泣的同学,也是否感受到这种感情。冯志远老师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还教育了家长----“娃娃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的这一句话,使家长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们都好好读书,改变所谓的“历史,规律”
这使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尽责的老师,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质,然而他不仅是那一万多个学生的老师,还是我心中的老师,请允许我这个无知的小孩,亲切地叫你一声---“冯老师”
Ⅳ 急求!电影《冯志远》内容
估计阁下是准备写观后感吧,这个是剧情介绍,如果需要150字以内的,你可以将以下内容中的修饰词语给删掉就OK了。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Ⅳ 电影《冯志远》中主角的人物分析
《冯志远》是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宁夏电影制片厂于2007年出品,杨洪涛、裴军执导,张嘉译、王海燕主演的一部根据冯志远真人事迹改编的电影。
影片根据冯志远在农村支教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以及到后来双目失明,昏倒在讲台上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
电影于2007年9月10日首播。[1-2]
中文名
冯志远
外文名
Feng Zhiyuan
出品公司
宁夏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
导 演
杨洪涛、裴军
编 剧
古越、洪涛
主 演
张嘉译,王海燕
片 长
88分钟
上映时间
2007年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Ⅵ 对电影冯志远远中的教师角色进行分析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800字
“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的学生。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教给你们知识……”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听到这里,我感动得热泪肆流…… 我的灵魂被深深地触动了,就为冯老师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为冯老师四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就为冯老师不顾眼疾,仍然备课、上课……
影片中1958年的宁夏中鸣县,那广袤的荒野,无边的黄沙,蹒跚的骆驼,8岁的放驼孩子张建华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句“我要上学呢”,都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就在这组镜头里,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妻子风尘仆仆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与张建华的相遇、他对渴望上学的孩子的疼惜,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要留在这片黄沙地上……他四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仍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凭记忆继续授课,直至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可敬的老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像冯老师一样献身于教育的工作者们,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老师,失去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此时才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大雁口中一粒草籽,
从遥远的江南飘到这个长满红枸杞的地方,
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向冯志远老师致敬!
向天下所有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Ⅶ 谁能帮忙给偶找一篇《冯志远》的观后感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 ,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Ⅷ 冯志远老师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
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
他 名牌大学毕业主动支教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
他 与妻长年分居一心向学
即使儿子生病也不回家,吃在学生食堂,住在学生宿舍,双目失明后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直到患脑血栓无法自理
他 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抱怨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这就是冯志远口中的条件很好的宿舍
他 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
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
新闻提示
12月11日,一张来自上海的一万元加急汇款单送到了长春市一汽389栋73岁的冯宝珍老人家中。
“他们真的把钱汇来了!二哥,二哥,你的学生给你汇钱来了,是从上海来的!”冯宝珍老人激动地高喊着,躺在床上的一位76岁的干瘦的老人听见了,空洞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将汇款单抓到手中反复地摸着……
主动支教
1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
主动到偏远西部支教
那位干瘦的老人叫冯志远,老家在长春市双阳区。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是家里5兄妹中惟一的一个大学生。1953年,冯志远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在那里工作了5年。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对,自愿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
2 一口气教了四个科目
拿工资给孩子买文具
作为关帝中学教师队伍中惟一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冯志远一口气教了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从早到晚不停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挤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
由于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
一心向学
3 只顾着学生很少回家
至今未得到妻儿理解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期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岁的时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时。每次回家,儿子都哭着求他快点回来吧,可他每次都是一边答应,一边告诉妻子好好照顾儿子,因为他的心早就飞回学校了。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由于冯志远常年不回家,和妻儿的关系也越来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儿的谅解。
4 没时间治病双目失明
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历史课。从远古时代到新中国解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5 被学生扶着走向课堂
直到患重病无法自理
每天早晨,都会有两名学生来到冯志远的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扶着他下床,然后拿着毛巾站在旁边,等老师洗完手后,再将毛巾递过去。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张涛就会牵起老师的手扶着他走向课堂,全班同学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总会起立齐声高喊:“老师好!”
下课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扶着他,来到食堂,争着把自己碗里的菜夹到老师碗里,有的学生干脆直接喂老师吃,常常是十几双筷子同时伸出去,放在冯志远的嘴边,等着老师吃完再送上下一口菜。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一天。
病重回乡
6 想与妹妹见最后一面
回到阔别47年的故乡
2000年4月的一天,远在长春的妹妹冯宝珍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来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见我啦。”妹妹听后泪如泉涌:“哥,你终于肯回来了,还等什么暑假,我现在就去接你!”5天后,妹妹冯宝珍坐火车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中学,在一间狭窄的学生宿舍里,见到了自己四十多年没回故乡的哥哥。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让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哥哥每次在信里提到的条件很好的宿舍。也是在那时,冯宝珍才知道,哥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患上了脑血栓,时常手脚麻痹无法行动,已经入院治疗一次,在双目失明实在不能再上课的情况下,才给她打来电话。就这样,在和他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们合了影后,冯志远于2000年6月4日回到了阔别47年的故乡长春。
得到资助
7 校庆时得知老师近况
几位学生邮来万元钱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学举行百年校庆,冯志远当年的几位学生认出了冯志远的老伴。得知老师已身患重病并双目失明时,便委托一位学生在长春的弟子前去探望。12月11日,一张万元汇款单从上海寄来,上面只有4个学生的姓氏。记者与给老人汇款的一个学生取得联系,这位远在上海的学生已经68岁,他叫何寅,是冯老师当年的学生,另外三人分别叫史蜀君、刘翰民、董梅荣。何寅说,冯老师在他印象里是个睿智而才华横溢的人,是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知道了普希金,知道了俄国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文学启蒙人。现在,老师的遭遇让他们十分震惊,这些钱不多,只能聊表他们做学生的一点心意,他们希望老师早日康复,有一个康乐的晚年。
吐露心声
8 最大的愿望还是讲课
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儿
冯老师说,他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教过的学生已有10000多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上了大学的人就数不过来了。说起自己这一生,老人一点都不后悔,他爱教课,爱给学生们讲故事,讲知识。
他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采访最后,老人说,他这一生惟一的遗憾是太愧对妻儿,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他们一面。
■记者手记
那一个个学生自制的小本
采访中,老人的妹妹冯宝珍费力地从一个旅行箱里拿出一个紫色小包,告诉记者,这是二哥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包里有10多本自制的袖珍小本本,翻开这些小本本,记者看到的是一首首古体诗词。这些诗是老人双目失明后,想好念出由学生们代写的。老人说,之所以保留这个,就是希望能时时感受到学生们在身边的感觉,他说自己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听到这里,记者落泪了……
失明后的他凭着记忆给学生上课,直到患重病无法自理。 2005年感到中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冯志远》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师们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间真情, 看过了电影频道的这部《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国的人物之一.
Ⅸ 找一部关于老师的国产电影
一、《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一部经典影片,讲述了一位怀才不遇却又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一所乡间男子寄宿学校做了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是没有音乐课的,而且对学生们的管理采用的是高压手段。在于这群顽皮孩子们的相处中,这位助理教师用音乐和爱温暖、感化了大家的心灵。
作品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歌曲奖,作品暖心的风格也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二、《心灵捕手》
97年上映的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的一部励志题材美国电影。性格叛逆的男主威乐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但他的职业却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清洁工。他在打扫楼道卫生的空档解开了数学教授留在黑板上的数学难题,被教授发现后开始了解并培养这位天才少年。但沟通的过程是曲折的,威尔还因打架被送进少年监狱。最终,通过教授和心理学辅导专家与他不断的沟通,两人间建立起了朋友间的友谊,男主最终走出了封闭的内心,接纳了这个世界,但他并未听从教授的安排到国家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而是选择了自由与爱情。
三、《死亡诗社》
彼得·威尔执导的一部励志题材电影。89年上映,作品获得6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男主约翰·基廷回到自己的母校出任英文教师,这天刚好是这所贵族学校的百年大庆。庆典上,校长讲述着学校的光荣传统与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
但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位教师感受到的却是老套、沉闷的氛围,这一切被学生们将学校称之为地狱学校。偶然的机会中,学生尼尔在学校图书馆的记载里意外发现学校曾经有过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组织。随着组织的再次成立,优美的诗句、热情的舞蹈让学生们释放出内心被压抑已久的生命激情,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让观众们无限感慨。
晓枫的电影世界
国网河南省供电公司电力工程师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1927粉丝 · 435赞
搜索
死亡诗社简介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十部顶级逃亡大片
关于老师被整的电影
电影死亡诗社深度解析
心灵捕手完整版免费看